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64129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3.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随着金融创新步伐加快,新的金融工具不断涌现,货币的概念不断扩展,货币供应量指标的重要地位已经逐渐被利率指标所替代,大部分国家货币政策的指标更多地以利率为主,而不是货币供应量。

近几年,经济发达国家的主要利率基本保持了稳定。

如日本保持了多年的零利率。

美国的利率也基本稳定,虽然会有微调,但很谨慎也不常用,近来还倾向于通过舆论来引导。

可见,稳健的货币政策已经成为主流。

  稳健的货币政策表现方式也不尽一样。

在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利率下调1/4个百分点,就会对金融市场起到刺激的效果。

但我们需要几次累计下调6个百分点才开始可以说有效果。

原因是经济运行质量不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反应不同。

因为我们还是粗放经营,就需要下更大的剂量,但思路是相同的。

  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表明今后一段时间内,经济发展在宏观层面上以稳为主,货币政策保持连续稳定,资金仍然比较宽松,利率也将保持大体稳定。

货币政策除在生产领域继续发挥作用外,还会在扩大社会投资,鼓励居民消费,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01年02月26日

吴敬琏:

相机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力度

  日前,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说,近年来,货币供应量增幅明显高于经济增长幅度,这种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长尽管不会导致通货膨胀,但会使资本市场的资产价格居高不下,虚火越旺,跌下来越疼。

解决这一问题应当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这个根本点上入手。

  他建议,今后应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重点,相机减弱扩张性财政政策力度,使长期实行扩张性需求政策的负效应不致过分积累。

加大供给政策的力度,继续沿着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建设法制国家的方针,进一步把供给方面和民间经济的活力激发出来。

2001年03月26日

戴相龙:

今年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参加九届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讨论时表示,今年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

  戴相龙解释说,从本质上讲,稳健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保持币值稳定,包括物价的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这项政策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二是制定信贷政策,引导贷款投向,调整贷款结构。

去年住房、助学、汽车贷款增加很多,效益较好,带动了房地产的建设,扩大了消费。

三是加速了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其达到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要求,能接受央行的货币政策,改进工作。

他表示,今年将继续从以上三个方面努力。

2001年05月28日

央行:

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5月15日发布《2001年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这是央行首次对外发布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报告》指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继续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保持利率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当前,在大力发展货币市场的同时,要保障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资金的有序流动,要抓紧拟订严禁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的操作办法,加强对信贷资金用途的监督,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降低和防范信贷风险。

  《报告》认为,根据对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总体判断,下一阶段的货币政策要始终坚持稳健原则,保持货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前瞻性。

货币政策一方面要关注资产价格的变化,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合理引导资金流向,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信贷资金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应采取以下六方面的具体措施:

一是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货币政策的变化,提高货币政策应变能力,保持货币信贷总量的平稳增长;

二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适时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

三是保持利率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四是优化信贷结构,加强信贷监督与指导;

五是规范再贷款管理,发挥货币政策稳定金融的作用;

六是促进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防止信贷资金违规进入股市。

  《报告》还分析了一季度货币信贷运行的基本情况。

《报告》指出,当前企业的融资渠道正呈多元化发展。

从企业外部资金来源看,1995年金融机构贷款占96%,股票及企业债券仅占4%;

今年3月末,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为84%,下降12个百分点,股票及企业债券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达到16%。

在货币市场方面,交易规模不断扩大,3月末,证券及基金管理公司从货币市场融入资金余额为57.2亿元,比去年末减少19.5亿元。

预计新股发行从审批制改革为核准制后,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从货币市场融入资金量也会受到影响。

在股票市场,2001年一季度的股票融资速度加快,筹资额大幅度增长。

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累计筹资额为55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4%。

截止到3月底,沪、深两市共有上市公司1122家,增长3.13%。

《报告》认为,由于国际股票市场走低,预计今年上市公司境外筹资金额将小于去年。

2001年06月28日

中国应不断强化供给政策

  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指出,中国经济要持续高速增长,必须实行两手政策,一手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手是供给方面的政策,并针对第二手的强度,逐渐减弱第一手。

  吴敬琏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无疑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分析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不难看出,从1997年以来国民经济能够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供给政策也起了推动作用。

  他说,所谓的供给方面的政策是指政府要充分调动供给方面的积极性,也就是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让它们保持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它们的经济效益。

之所以在1997年以后国家加大了供给方面的力度,是因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十五大报告作出了许多调整所有制的重大理论突破,奠定了搞活企业的基础。

  中国经济2001年4个月发展态势良好,说明供给方面的政策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但是由于美国经济的停滞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我们必须作长远的打算。

要依靠我们的国内市场和国内企业,积极财政政策、需求方面的政策和供给方面的政策要紧密结合,并要逐步作出调整。

要针对供给方面的政策,逐渐减弱积极的财政政策、需求方面的政策。

总的来讲,要强化供给方面的政策。

积极财政政策  

2001年08月25日

积极财政政策需做调整

  在7月24日召开的“2001年宏观中国夏季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郭金龙等强调,上半年宏观经济稳中趋缓为去年以来的经济回升平添了一分凉意。

中国经济运行的这种“凉意”,不是来自国际经济急剧失速,而是来自经济体制的深层矛盾和隐忧。

因此,“相应的体制和政策调整不仅非常关键,而且具备实施条件。

  张曙光在阐述新近完成的一份宏观经济分析报告时提出,在经济回升和上半年的经济运行中,积极的财政政策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一政策已经连续实施四年,短期政策被长期化了。

  最新消息表明,积极财政政策似乎并不会“功成身退”。

今年除原计划发行的1500亿元国债外,下半年还要增发500亿建设国债。

与此同时,承接去年态势,上半年财政收入继续超高速增长,增速相当于GDP增长率的3倍。

另外,据有关消息人士透露:

国库存底资金目前还有数千亿节余。

  因此,张曙光判断:

以增发国债为中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即使不能开始淡出,也需要做出重大调整。

否则,中国经济的未来将存有隐患。

  张曙光提出的调整积极财政政策的建议得到与会经济学家的赞同。

他提出:

不应选择由政府集中投资的长期国债,而应发行短期国债,用于改革财政体制,弥补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过渡发生的财政亏空;

试点给地方政府发债权,使其成为一级独立财政,并对自己的负债行为承担责任。

比如,北京举办奥运会的一部分资金就可以通过发行奥运特别债券的方式筹集,由举办奥运会的收入还本付息。

另外,债券市场的发展不应滞后于股票市场,相对于股票市场,目前对债券市场的限制太多,干预太多,交易品种太少,交易主体有限。

    目前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基本有三种观点:

一种是滞胀,一种是衰退,还有一种是急剧失速。

张曙光同意后一种说法。

并强调“急剧失速对我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方面。

  张曙光说,最近做的一项实证研究表明,美国经济每滑落1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就跌落0.4个百分点;

而世界经济每跌落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就下降10个百分点。

因此,世界经济急剧失速,出口也迅速下降,6月出现了负增长。

考虑到去年的基数很高,出口退税率空间不大,出口信贷无法普遍实行等因素,全年出口的增长也许不会超过经济增长率。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国际经济急剧失速和我国外贸出口大幅下降的同时,国际资本流入我国的速度加快。

外资的增长在一定程度抵消了贸易下降的影响。

据测算,外商(直接)投资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GDP增长率平均增加0.3(0.4)个百分点。

谢平:

长期低利率政策效果显著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谢平日前在广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举办的“广发论坛”上表示:

近两年,低利率政策发挥了很大效果,是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中作用最大的。

  谢平说,今年我国货币政策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贷款继续大幅度增加,增长速度大于价格和经济增长速度。

二是贷款结构变化明显,主要体现在短期贷款增幅小,1-5月份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短期贷款负增长200亿元;

中长期贷款大幅度增加;

对自然人贷款尤其是个人住房贷款增长;

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份额大幅度增加,头五个月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占总新增量的21.3%,四家国有独资银行由原来的65%左右下降到50%;

贷款呈现出集中趋势。

三是个人储蓄存款又呈恢复性增长,1-5月增加了4100亿元。

四是在贷款增加的同时,企业存款却没有增加。

五是由于降低不良资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结构明显变化。

如有一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上半年资产增加1800亿元,贷款仅增加748亿元,而其中300亿元是个人中长期贷款。

  谢平说,近两年没有出台新的货币政策,可以说,长期低利率政策是最有效的工具,取得了很大效果。

他说,中国的利率水平之低在亚洲仅次于日本。

1999年我国加大存贷款的利差,带动了银行贷款的积极性,刺激了投资、消费及资本市场。

“原来对调低存贷利率我们有所担心,然而运气的是,我们下调后,美国也连续六次下调,现在人民币和美元利率差别已经很小。

  谢平说,利率政策在国家货币政策中、在整个宏观经济政策中作用是最大的,与积极财政政策配合得非常好,经济恢复性增长与低利率有很大关系。

  谢平说,现在金融研究界有诸多争议,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

  一是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不能上市,不能发债券,中小金融机构撤点……究竟怎么办?

有人建议建立一个庞大的担保系统,但获得担保与获得贷款一样难;

有人提议在银行的贷款中规定中小企业贷款比例;

有人提议优惠中小企业贷款利率,凡此种种,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始终解决不了。

  二是关于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票市场。

有人认为股市之所以火,私募基金之所以发达,主要是银行违规操作,但没有充分证据。

据不完全统计,上市公司去年募集3400多亿元资金,真正投到项目上的不到10%,因为投资环境不好,募集的资金仍用于炒股,所以有专家认为泡沫越来越大。

  三是关于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的问题。

现在研究人员在争论:

究竟通货紧缩结束了没有,今明两年有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

有调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看不出有通货膨胀的压力,除非今年粮食大幅度减产。

目前物价看似涨,其实是服务性项目的政府调价所致,而商品、投资品、生产资料并没有涨价。

但这不是官方的判断。

  谢平说,今年年底的金融工作会议将对今后四至五年的金融改革作出部署,将会有一个纲领性文件出台,今年又是一个“金融改革年”。

2001年09月25日

项怀诚:

积极财政政策在中国的四年实践

  项怀诚指出积极财政政策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是中国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周期调节的一次成功尝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

  1、增发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以199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常务委员会通过的财政预算调整方案为标志。

预算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增发1000亿元长期国债。

国家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1000亿元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还债期限为10年,年利率5.5%。

1998年中央财政赤字亦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

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规定1000亿元国债只对国有商业银行发行,是考虑到1998年年中的基本情况:

中央银行基础货币供应偏少,居民储蓄增加较多,商业银行资金存差较大,物价总水平继续下降。

当年1-7月国家银行货币回笼比上年增加669.3亿元,外汇占款没有新的增加,基础货币发行不足。

因此,增发国债不会导致货币超计划发行,引发通货膨胀。

到7月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已达5074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437.3亿元,比年初增加4469.8亿元。

商业银行由于约束机制增强,对供过于求的工业项目贷款更加谨慎,因而存款差额较大,增加了银行运营成本。

面向商业银行增发国债,也有利于改善银行的经营状况,化解金融风险。

在物价总水平继续走低、银行利率已多次下调的情况下,增发国债的成本也是比较低的。

按照国务院规定,增发的1000亿元国债收入,全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主要投向六个方面:

(1)农林水利建设。

重点安排水利建设投资,加上年初计划投入,全年水利建设投资达到358亿元。

主要工程项目包括:

大江大河防洪水利工程,重点是加快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的堤防加固和骨干枢纽工程建设;

重点海堤加固工程;

长江、黄河中上游水土保持工程;

林业和生态项目,主要是国家重点生态环境项目建设,以及国有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十大防护林体系建设。

(2)交通通信建设。

通过增加投入,加快铁路、公路、机场、航道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全国综合运输体系。

(3)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支持城市供排水、供热和污水、垃圾处理,城市道路等方面的项目。

(4)城乡电网改造。

这是国家第一次大规模进行城乡电网的建设与改造。

农村电网改造,将与农网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步进行,最终做到同网同价,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城市电网改造,主要是扩容。

(5)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

新增国债投资,计划建成250亿公斤仓容的粮库。

这些粮库全部建成后,可以基本满足国家储备粮的仓储需要。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1998年12月31日,用于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资金总额为2173.5亿元,其中,国债专项资金627亿元,银行贷款533.5亿元,地方配套资金1050亿元。

国债专项资金占总投资的比例为28.85%。

国债专项资金与银行贷款地方配套资金的比率为1:

2.53。

对财政预算进行年中调整,是相机抉择的宏观调控政策的灵活运用。

对于刚刚步入市场经济轨道的中国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它表明伴随着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中国政府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艺术日趋成熟和完善。

  2、防范金融风险,充实国有独资银行资本金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提高了政府防范金融风险意识。

1999年上半年,国家财政向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期限为30年),充足银行资本金,从而使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为提高,达到“巴塞尔协议”和商业银行法规定的8%的要求。

  3、调整税收政策中国政府还调整税收政策以支持出口、吸引外资以及减轻企业负担。

(1)为支持外贸出口,分批提高了纺织原料及制品、纺织机械、煤炭、水泥、钢材、船舶和部分机电、轻工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了“免、抵、退”税收管理办法的执行力度,对一般贸易出口收汇实行了贴息的办法,中央外贸发展基金有偿使用项目专项资金也已正式开始使用。

这些措施对促进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调整了进口设备税收政策,降低了关税税率,对国家鼓励发展的外商投资项目和国内投资项目,实行了在规定的范围内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扩大利用外资,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

(3)清理整顿收费,减轻企业社会负担。

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乱收费现象,1998年财政部与有关部门一起,清理了涉及企业的政府性基金和收费,分三批取消了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和基金727项,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370多亿元。

同时,对仍需保留的收费,也进一步加强了管理。

4、增加社会保障、救灾和科教等的重点领域支出。

主要内容是:

(1)进一步加大了财政对科教的投入力度。

中央财政本级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从1998年起连续五年每年都比上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重点用于高校“筒子楼”改造和支持高校体制改革;

支持教育系统实施的“211工程”和“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

确保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资金需要;

支持中国科学院开展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等。

(2)支持国有企业改革。

为了切实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实施好再就业工程,1998年,中央财政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安排144亿元补助资金和借款,专项用于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程。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增加了财政支出,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

(3)支持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针对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决定加快省级统筹步伐,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改进基金收缴办法,以提高调剂能力。

为了缓解地方的财政压力,中央财政增加转移支付20亿元,支持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保险制度的改革。

(4)增加抗洪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经费。

1998年,仅中央财政拨付的救灾和救济经费就达83.7亿元,保证了灾民的基本生活,控制了灾后疫情的发生,促进了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同财政政策相配合,在1998年,中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货币政策措施。

如先后三次降低了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减轻企业利息负担930亿元;

将国家银行固定资产投资贷款计划由2700亿元调增到3700亿元等,促进了投资,支持了经济增长。

下半年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12月末,市场现金流通量(M0)增长10.1%,狭义货币供应量(M1)增长了11.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15.3%,有效地配合了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支出的需求。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特点

1998年中国政府所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以政府直接投资为主拉动总需求在构成总需求的三大因素中,出口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乏力。

从消费需求看,经过20年的改革,我国居民的消费行为更趋理性化,消费预期在消费行为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改革的深入,原有实物性、福利性的消费逐渐减少,而货币性收入却没有随着经济发展相应同步提高。

减收增支的预期和收入差距的拉大,都导致了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下降,边际储蓄倾向上升。

因此,消费需求很难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大的拉动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在市场供求关系进一步转变,需求约束不断强化的形势下,绝大多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价格持续下降,企业的经济效益出现较大幅度的滑坡,投资预期收益下降,投资风险增加,再加上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不完备,非国有企业缺乏正常和稳定的融资渠道,使民间投资的自发扩张能力削弱。

因此在1998的经济环境下,启动需求的重任就落到政府投资的肩上。

在经济增长乏力,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过增发国债、以财政投资拉动总需求,具有其他政策工具不可替代的效应。

由政府直接安排投资,使资金与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形态转换立即开始,迅速通过乘数效应促使经济回升,并且可以通过国债方式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协调财政与货币政策。

但积极财政政策是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在政府通过国债资金直接拉动经济的同时,其着眼点在于引导民间投资。

从中国1998年积极财政政策实践来看,最重要的一项安排就是增发1000亿元国债,其意义深远,作用相当显著。

除了可以增加直接投资、刺激国内需求外,还能通过补充和增加建设项目资本金,为银行扩大贷款创造条件。

国债资金的使用大致可以使银行配套增加贷款1000亿元,地方配套1000亿元,形成了3000亿元的建设资金投入。

如果考虑带动的民间资金,最终需求规模还要大。

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8年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为当年经济目标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经济学一般原理和国际经验,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政府减税和增支两个方面。

  但1998年中国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投资,而没有实施大规模的减税政策,这是基于我国当时的税收状况和经济环境所作出的决定:

  

(1)我国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过低,减税已无空间。

发展中国家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在20%-30%,发达国家的比重更高,而当时我国这一比重只有11%左右,可以说我国不具备减税的空间。

中国的宏观税负与1994年分税制改革之前相比较,是在下降,而不是上升,企业负担和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主要在于税外的收费。

正确的做法是整顿非税收入,降低税外负担,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而不是大规模减税。

  

(2)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制约着减税效应的发挥。

所谓税收对经济的“稳定器”作用,主要是指直接税(即所得税)的调控作用,而目前我国的税收主体是间接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高达65%以上,而所得税仅占16%。

减免间接税,不仅刺激经济的效果不明显,而且会大量减少财政收入。

加之间接税的减税有向下拉动物价的作用,对通货紧缩可能雪上加霜,不利于改善市场预期。

  (3)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税收环境也不宜于实行减税。

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企业的投资和经营行为远没有走上规范化轨道,对减税信号的反应不灵敏。

特别是长期以来通过各种越权和随意减免税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做法,仍有一定惯性,这一类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各种偷税、骗税现象的发生,削弱了税收的杠杆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减税,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扰乱税收秩序,妨碍税收执法环境的形成与稳定。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

虽然目前我国不宜通过大规模的总量减税刺激需求,但仍然需要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促进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

  2、建设国债重点投向基础设施选择基础设施作为国债收入的投资重点,是由我国基础设施、产业结构的现状和客观社会经济环境所决定的。

当前中国的基础设施整体水平依然不高,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农业基础脆弱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