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59260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

《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初一上册文档格式.docx

生产工具

北京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石器,被称为“旧石器”

生产劳动

北京人通过狩猎和采集获取食物

生活条件

北京人住在山洞里

北京人会保存野火的火种(天然火)

北京人用火烧烤,吃上熟食

约18000年前

北京周口店龙骨山顶部洞穴

山顶洞人身上已经没有猿类的特征,模样同现代人基本上一样

山顶洞人使用的工具仍然比较粗糙(打制石器)

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

山顶洞人已能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能用兽皮等缝制衣服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河姆渡遗址

约7000年前

浙江余姚

使用经过磨制的石器,被称为“新石器”

骨器有耒、耜、锄等,加工已相当细致

河姆渡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饲养家畜

采集和渔猎在河姆渡居民的生产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河姆渡居民住在木结构的房子里

半坡遗址

约6000年前

陕西西安

半坡原始居民广泛使用磨制石器

半坡原始居民从事原始农业生产,种植粟、麻和蔬菜

半坡原始居民饲养家畜和家禽,经营原始畜牧业

半坡原始居民把粟加工成小米,用麻纺织麻布,改善了生活

半坡原始居民能制造陶器,其制作的彩陶,既实用又美观

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半地穴式房子很有特色

炎帝与黄帝的传说

传说人物

相传,活动于黄河流域的炎帝和黄帝两个部落十分有名

在东方,蚩尤领导的部落力量很大

华夏族的形成

战争

交往

炎帝与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阪泉激战三场,黄帝最后取胜,黄炎联盟形成。

黄帝为了巩固中原统治地位,与蚩尤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被杀,黄炎联盟壮大

和平

黄炎联盟形成后,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

黄炎联盟不断融合临近部落,构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干

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尊奉炎帝和黄帝为人文始祖

禅让的传说

禅让的过程

经过推举、考察和接班三步程序,舜接替尧,禹接替舜

禅让制

尧、舜、禹相继接替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是经过部落首领们民主推选实现的,历史上称这一制度为“禅让”

治水的传说

治水方法

禹挖沟开渠,用疏导的新方法把洪水引导江河,然后流向海洋

治水过程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与大家一起昼夜辛劳(不辞辛劳),三次从家门口经过都没有进去看看(公而忘私)

治水效果

经过13年努力,终于制服洪水,禹由此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崇高的威望(一心为公的奉献精神)

第二学习主题单元复习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夏朝至战国时期的历史,时间上限约为公元前2070年,下限为公元前221年,历史时间跨度约1800余年。

这一历史时期呈现两大特征:

早期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的发展。

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早期国家的产生;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反映了早期国家的重要制度得到初步发展。

“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对中国以后的政治制度,尤其是王位和皇位继承制有深远影响。

公元前16世纪,随着商朝的建立,特别是公元前13世纪盘庚迁都以后,疆域扩大,经济发展,奠定了商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大国之一。

公元前11世纪,西周建立,通过分封制使周王朝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国家,我国早期国家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这一悠久的历史应增强我们对祖国的民族自豪感。

而夏朝、商朝和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的兴亡更替,反映了人心向背对战争胜负、政权存亡的重大影响,也说明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不变真理。

公元前8世纪,周平王迁都洛邑,从此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其主要特征是王权衰微、诸侯争霸,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等春秋五霸。

通过他们争霸战争、建立霸业的过程,认识到国家兴旺靠励精图治,而个人奋斗则靠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公元前5世纪,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天下大乱、社会变革即“乱”(战争频繁惨烈)和“变”(各国纷纷变法)。

这时出现了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个并立的大国,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也更少了,人民渴望安宁,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首先,以七国争雄为核心内容的战国纷争,在军事和外交两条战线上同时展开,且相互影响。

军事纷争主要表现在兼并战争不断,争夺激烈,发生了“围魏救赵”和长平之战等著名战役,涌现出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他们的军事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外交纷争主要表现在七国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出现了“合纵”与“连横”之争,这既是政治家智慧的较量,更是各国综合实力的较量。

其次,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变法运动,适应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七国中落后的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从中认识到改革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而商鞅锐意变革的决心,对处在转型时期的我们更应增强改革意识。

另外,从商鞅为改革而死的人生经历,我们应该感悟到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相结合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商鞅变法历经挫折最后成功,说明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道理。

夏朝

我国第一个王朝

约公元前2070年

人物

朝代

统治范围

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

政治制度

禹死后,启继承了最高统治者的位置。

从此,王位世袭制替代禅让制。

标志着我国第一个王朝建立

灭亡

约公元前1600年,在鸣条之战中,夏桀战败,夏朝灭亡。

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

成汤

商朝

迁都

约公元前1300年

盘庚

都城

殷(今河南安阳西北)

商朝的盛衰

疆域

东至大海,西至渭水上游,南抵长江流域,北达辽河一带

经济

繁荣

农业

种植的粮食作物有粟、黍、稻、麦等。

畜牧业

家畜家禽

手工业

青铜制造业、玉器制造业、酿酒

商业

货币

约公元前1046年,纣王的残暴统治使商朝加速走向灭亡。

西

西周的建立

条件

地处泾水、渭水流域的周族强大起来。

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姬发

商纣王的统治被推翻后,建立了周朝,历史上称为西周。

镐京(今陕西西安西)

背景

原因

西周统治区域比商朝更大。

目的

西周为控制全国广大地区。

内容

分封对象

周王让自己的子弟、亲戚、功臣和古代帝王后代在各地建立封国。

重要封国

西周初年,重要的有鲁、齐、燕、晋、宋等封国。

诸侯权力

国君(诸侯)享有统治和管理所辖区域的土地和人民的权力。

诸侯义务

国君(诸侯)必须拥戴周王、定期朝见周王、参加周王主持的重要典礼仪式、贡献财宝和特产、服从周王调遣出征作战。

西周

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结束。

春秋五霸

时期

迁都时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洛邑

起止年代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政治

局面

王权衰落,周王统治出现严重危机。

诸侯国为了争夺更多的土地、财产和人口,争当霸主。

过程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先后称霸

齐桓公首霸

天时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更加强盛。

地利

齐国位于山东北部,是东方的大国。

人和

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

标志

齐桓公以霸主的身份在葵丘大会诸侯。

晋楚争霸

晋国称霸

城濮之战

成语

退避三舍

霸主

晋文公

楚国称霸

邲之战

一鸣惊人、问鼎中原

楚庄王

吴越争霸

吴国称霸

吴王改革

吴王阖闾改革,是吴国实力大大增强。

吴王称霸

吴王阖闾派孙武率吴国大军攻破楚国首都郢,楚王逃走。

吴王夫差击败越国,越王勾践称臣。

越国称霸

卧薪尝胆

越王勾践

“战国七雄”

春秋之后,我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政治局面

周王已无足轻重,诸侯国进一步减少

特点

军事和外交斗争错综复杂

表现

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合纵与连横之争称为战国纷争的重要内容。

战国时期的战争

频繁

兵器

青铜兵器得到改进,铁兵器出现。

兵种

步兵和骑兵取代了车兵,成为主要兵种。

规模

各国组织起了庞大军队,在都城和边境修筑坚固城防工事。

战争激烈

交战双方投入的兵力很多,争夺激烈,发生了桂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出现了“围魏救赵”和“纸上谈兵”等成语。

军事人才

人们更加重视对军事的研究,出现了孙膑、白起等著名军事家。

合纵与连横

合纵

战国中后期,六国“合众弱以攻一强”,对付强大的秦国。

诸侯

六个国家是齐、楚、燕、韩、赵、魏

含义

东方六国进行了一些合作,出兵联合进攻秦国。

连横

战国中后期,秦国为了“事一强以攻众弱”,破坏东方六国联合

秦国

秦国采用各个击破的办法,分别收买拉拢东方国家服从于自己。

秦孝公求贤

战国前期,铁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七个大国中,秦国相对落后,遭到东方六国的鄙视和打击。

秦孝公即位后,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

商鞅得到求贤令的消息,来到秦国。

商鞅主持变法

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公元前356年

所有制结构

改革土地制度,国家承认私人的土地所有权。

产业结构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奖励制度

奖励军功、废除特权。

行政管理制度

迁都咸阳、推行县制。

法律制度

严明法令。

秦国的变化

性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政治上

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

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军事上

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经济上

秦国的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战国后期,秦国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两大水利工程。

启示

秦国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这说明变革是对旧秩序、旧制度的一场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重要动力;

改革是新时代进步的潮流。

第三学习主题单元复习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朝和汉朝的历史,即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共440年的历史。

秦汉时期呈现两大特征:

统一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发展。

战国后期,统一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

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超过东方六国,秦统一天下的时机成熟。

秦王嬴政经过10年兼并战争,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三世纪)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在政治上确立了以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为特点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机构,在经济上统一了货币和度量衡,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实行焚书坑儒,这对后世影响深远。

但在当时,秦朝对人民实施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只存在了15年便灭亡了。

这充分证明了“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的道理。

随后,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统一国家重新出现。

到汉武帝刘彻时,实现“大一统”局面(思想上“一统”于儒家学说,

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一统”于皇帝),统一国家得到巩固发展,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彰显史册。

从秦汉时期起,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推动中华文明向前发展,我们应该增强维护祖国统一的意识。

同时,秦汉时期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及发展的重要阶段。

首先,民族关系获得大的发展。

由于中央政权的强大,民族交往主要表现为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设立机构进行管辖和加强内地与周边少数民族的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

另外,秦汉时期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时战时和,民族间的战争也是促进民族交往的一种特殊方式。

总之,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和趋势。

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我们应该树立起平等、友好、互助的正确民族观。

其中,张骞通西域所彰显出的忠诚、刚毅和智慧的优秀品质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而西域都护的设置的这一史实,有力地证明新疆(天山南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

其次,对外关系获得了一些发展。

纵观中国历史的对外交往,这一时期还处在初始阶段,规模小,频度低。

从民间层面看,张骞通西域后,在北方开辟了一条从中国通往欧亚大陆的通道,史称“丝绸之路”;

同时,在南方也形成了“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对外贸易通道。

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对外交流的高潮,使中华文明源源不断传到西方,传到东亚。

从官方层面看,中国与外国政府间的往来和文化技术交流开始增多,如东汉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大秦遣使臣来东汉,汉光武帝赐予日本倭奴国王金印等。

这些反映出当时中国在世界上所处的先进地位,中国经济文化对世界产生了积极影响。

我们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同时,应当树立国际意识,加深对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要性的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人民渴望统一,统一是历史的要求。

秦国实力强大;

秦王嬴政雄才大略。

概况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

定都咸阳

意义

国家

方面

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对我国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民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民族

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主

流。

皇帝

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

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行政机构

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

地方行政机构

实行郡县制。

政权组织形式

中央和地方重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

各级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命令。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统一货币

度量衡和文字

经济措施

统一货币(半两”铜钱)

统一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制度

作用

有利于经济贸易的交流和发展。

文化措施

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

文化

“焚书坑儒”

实质

秦始皇专制统治在文化思想领域的集中体现

危害

束缚了人们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沉重的赋税、兵役和徭役

严酷的刑罚

秦二世

秦二世昏庸残暴

秦朝的残暴统治

公元前209年(公元前三世纪末)

领导者

陈胜、吴广

进军路线

大泽乡(起义地点)-陈县(建立张楚政权)-戏

掀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秦朝的灭亡

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加速秦朝灭亡。

刘邦率军进入关中地区,逼近咸阳,直接结束了秦朝的统治。

结果

公元前207年(公元前三世纪末),秦朝灭亡。

儒术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西汉)。

西汉鼎盛

汉武帝刘彻在位54年,西汉达到鼎盛。

措施

思想方面

“大一统”主张万物要一统于上天,国家要一统于皇帝,思想要一统于儒家学说。

儒家的君权独尊思想开始占据统治地位。

教育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重视儒学,重用儒生。

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教学方面

情况

在长安兴办太学,让博士以儒家经典主持教学,培养忠实于皇帝的官吏后备人选“弟子员”。

儒学逐渐官学化,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措施

颁布“推恩令”

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整理财政、铸造货币、垄断盐铁

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雄厚

的财力支持。

汉朝军队实力空前强大,汉武帝运筹帷幄

西北边疆

设置“河西四郡”(今甘肃河西走廊至玉门关一带)。

南部边疆

加强管辖五岭以南地区(包括海南岛)。

西南边疆

统治“西南夷”地区。

评价汉武帝

史实

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鼎盛局面,成为疆域辽阔的多民族的大帝国。

结论

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

神秘西域

狭义

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广大地区(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

广义

包括葱岭以西更广阔地区(今中亚、西亚及欧洲)

第一次通西域

西汉前期,匈奴长期威胁西汉都城长安的安全

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26年(公元前二世纪)

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没有说服大月氏和汉朝一起同匈奴作战。

了解到西域各国的情况。

第二次通西域

汉对匈奴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

公元前119年(公元前二世纪晚期)

联合乌孙王国,给匈奴更大打击。

乌孙国无法和汉朝合作。

与西域各国进行了广泛的联络。

西域都护设置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密切了内地与西域的联系

公元前60年(公元前一世纪中期)设置西域都护。

意义

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管辖。

路线

北方

张骞通西域后,汉朝与外界的陆上贸易有很大发展。

走向

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亚—欧洲

名称

在这条商路上,主要商品是丝绸,所以叫“丝绸之路”。

南方

汉朝时,“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也初步形成。

推动了东西方经济交流。

促成了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渗透。

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民族关系

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

对外关系

打通了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汉与朝鲜日本交流

中朝关系

人员往来

汉朝时,一些中国人移居朝鲜。

经济交流

中国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商品传入朝鲜。

中日关系

西汉时期

中日交往已经有文字记载。

东汉时期

日本使节常到中国。

公元57年(一世纪中期),汉光武帝赐日本国王“汉倭奴国王”金印。

汉与欧洲交流

出使外国

公元97年(一世纪末),班超派部属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抵达波斯湾地区。

使节来华

公元166年(二世纪后期),大秦遣使来汉,这是中国与欧洲的第一次直接交往。

第四学习主题单元复习

四、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即从220年至581年,共362年的历史。

这一时期呈现两大特征:

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

在国家分裂方面,东汉末年至隋朝统一南北朝期间,中国历史经历了分裂(三国)—统一(西晋)—分裂(东晋、南北朝)的发展历程。

国家的分裂与分裂中孕育着统一构成了这一时期政治上的总体特征。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在分裂中形成相对统一的局面。

后来,西晋暂时统一了中国。

到东晋、南北朝时期,分裂又具有南北对峙的特点。

北魏建立时,北方完成局部统一,形成民族融合的高潮,民族差异和民族隔阂进一步消失,;

南方地区社会相对稳定,人民渴望统一,安居乐业,南北走向统一的社会基础已经具备。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北方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各族人民生活范围大大扩展。

而我国南方地区得到初步开发,使南北经济发展逐步趋向平衡,先进生产方式向周边地区扩展,加强了各地的经济文化联系,南北走向统一的经济基础也已经具备。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统治者政策的调整,这些为以后隋唐的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一般说来,分裂局面不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但历史是复杂的,在曲折中前进。

300多年动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