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管管件加工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
《铜管管件加工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铜管管件加工工艺标准Word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2 技术要求
6.2.1下料长度(L)显示在图纸的技术要求,计算长度可依据《铜管落料尺寸及重量计算统计表》
6.2.2下料长度尺寸公差见下表2
表2
下料尺寸
10~100
100~400
400~1000
1000~2000
公差范围
±
0.8
1.2
1.5
2
17 铜管弯曲
27.1设备及操作要求
37.1.1手工弯管机,根据图纸和铜管的外形,选择合适的弯管机(左手弯管机或右手弯管机)。
47.1.2数控弯管机,接通电源,检查压缩空气压力在(0.4~0.6)Mpa范围以内(右手弯管机)。
57.1.3清除弯管机范围内一切可能影响弯管机运转的杂物,保证设备运行畅通无阻。
67.1.4每次弯曲前需调整模具或参数,并进行空转试弯,确认设备正常后进行加工。
77.1.5一般铜管的弯曲半径及两个弯曲之间的极限距离参照下表3(毛细管折弯见附一):
表3铜管的弯曲半径及两个弯曲之间的极限距离
铜管规格
自动弯管机
手动弯管机
优先选用弯曲半径
靠模距离
弯曲半径
夹紧距离
两弯之间的直段极限距离A
夹紧距离
φ6×
0.6
/
R15
15
R15
φ7×
R10、R15
φ8×
0.75
R20、R25
20
R20
60
φ9.52×
R15、R20
25
18
50
R25、R30
28
φ12×
R25、R30、R35
30
R25
φ12.7×
φ16×
1.0
R30、R35、R40
40
R40
45
R35
80
φ19×
R40、R45、R50
190
φ22.2×
R45、R50
55
R45
210
φ28.6×
R50、R60
70
R60
250
φ31.75×
R55
85
φ34.93×
R55、R70
R70
290
注:
1.铜管两弯曲之间的极限距离如下图
(1)所示尺寸A;
说明:
1.铜管起弯端的直段距离需保证表(3)所示相应夹紧距离的2/3以上;
2.铜管末端尺需保证:
a.产品共一个弯,那么末端尺寸的直段尺寸需保证表(3)所示相应夹紧距离的2/3以上
b.产品有两弯以上(含),且最后一个弯为90度的情况下,那么末端尺寸需保让夹紧距离+弯管半径以上(如不是90度,需适当加长)
7.2技术要求
71
72
73
74
75
76
76.1
7.2.1对于直径不大于16mm的管件,在1000mm之内,不允许有超过1.3mm的平滑碰撞凹坑;
对于
直径大于16mm的管件,在1000mm之内,不允许有超过2.0mm的平滑碰撞凹坑。
7.2.2铜管弯曲部位不圆度不超过15%,具体计算公式为:
|b-a|/ф*100%,见上图
(2)所示。
7.2.3铜管弯曲角度公差:
2°
68 扩(缩)口
8.1设备及操作要求
8.1.1打开气源确保气压为(0.3~0.7)MPa。
8.1.2根据图纸要求选择适当的扩缩口模、夹紧块、调整冲头行程使之满足图纸要求。
将扩缩口模、
夹紧块安装在扩缩口机上,调整工装和冲头位置使他们的中心都在一条直线上。
8.1.3铜管在扩口或缩口前必须蘸挥发油。
8.2.4扩缩口工装清单见表(4)(注:
如需扩缩口的为一直管,那么夹管的最短极限距离为60)
表(4)铜管车间(配管连接)扩缩口工装清单
扩缩口规格ФD
夹管余量
端口深度L
扩缩口高度A
延伸量
使用设备
扩内φ6
10
-2
台钻
扩外φ8
3
扩外φ9.52
5
-3
缩内φ2.6
缩内φ3.0
缩内φ3.5
缩内φ4
1
12
缩外φ3.5
缩内φ4.5
缩内φ6.5
扩内φ8
160
气动
缩外7.8
扩内φ9.52
-4
扩外φ12
150
旋压
扩外φ12.7
4
缩内φ4.0
缩内φ6
缩内φ6.35
缩外φ7
缩外φ6
缩外φ8
缩外φ7.94/缩外φ7.4
台转
缩外φ8.9
台转
扩内φ12
14
扩内φ12.7
-1
扩外φ14.4
8
7
6
缩内φ9.52
缩外φ9.52
扩内φ16
16
扩内φ19
扩外Ф17.2
缩内φ8
缩内φ12
缩外φ12
缩外φ12.7
缩内φ12.7
缩外φ14.4
扩外φ22.2
缩外φ16
扩内φ22.2
22
扩外φ25.4
缩内φ16
缩内φ19
缩外φ19
扩内φ28.6
扩内φ31.6
扩外φ34.93
缩内φ22.2
缩外φ25.4
缩外φ22.2
示意图:
8.2技术要求
8.2.1扩口圆度不大于0.10mm。
8.2.2扩口同心度不大于0.20mm。
8.2.3缩口圆度不超过0.20mm。
8.2.4缩口同心度不超过0.30mm。
8.2.5直径小于22mm的管件,夹痕深度≤0.15mm;
对于直径不小于22mm的管件,夹痕深度≤0.3m
8.2.6各类型铜管扩缩口的端口加工公差要求如下所示
扩(缩)口是控外径的:
≤ф22.2的公差为-0.01~-0.08,>ф22.2的公差为-0.10~-0.18;
扩(缩)口是控内径的:
≤ф22.2的公差为+0.16~+0.24,>ф22.2的公差为+0.20~+0.32。
9翻(钻)孔
9.1设备及操作要求
9.1.1调整钻床速度,当打孔直径≤Φ12时,用台式钻床,速度调整至第3级,速度为1400r/min,当打
孔直径>Φ12时,用摇臂钻床,速度调至800r/min。
9.1.2用台钻对铜管进行打孔时须用工装对铜管固定,保证管件在钻孔或翻孔时不发生相对转动和移动
9.1.3数控翻边的操作极限
9.1.3.1翻边时翻边孔的最小间距L1>d+10mm(d为翻边孔也径),具体可参见见下图(3)、图(4)。
9.1.3.2铜管管口与第一个翻边孔之间的距离L2≥38,具体可参见见下图(3)、(4)、(5)。
9.1.3.3翻边孔与铜管折弯位置的最小距离L3需符合下表(5)要求(可参见图3、图5)
表(5)
管径
ф12
ф16
ф19
ф22.2
ф28.6
ф34.93
ф41.28
L3
30mm
48mm
50mm
55mm
58mm
65mm
9.1.3.4如弯管形状和翻边方向如上图(3)所示,则L4≥100mm,如弯管形状和翻边方向如上图(4),
则L4没有限制。
9.1.3.5如弯管形状和翻边方向如上图(6)所示,且从左端起弯,弯至右端,则L5>靠模距离+(孔径的一半)。
如翻边方向向下或向上只能采用内翻边方式。
9.1.4数控翻边孔模具清单见表(6)
表(6)数控翻边模具清单
序号
配管
Φ3.5
Φ4.5
Φ6
Φ7
Φ8
Φ9.52
Φ12
Φ16
Φ19
主管
Φ12×
★
Φ16×
Φ19×
Φ22.2×
Φ28.6×
“★”表示外翻边。
9.1.5手控翻边的操作极限:
为提升效率,优选数控翻边,只有当数控无法翻边的情况下,采用手动翻边。
基本上无操作极
限(如有特殊情况,则特殊处理)
9.1.6手动翻边模具清单如下:
表(7)手动翻边模具清单
●
★
★
“★”表示手动外翻边,“●”表示手动内翻边
9.2技术要求
9.2.1翻边孔高度为2mm。
9.2.2钻孔须用刮刀去毛刺,翻边后也须去毛刺,可先用钢刷进行整体清理再使用刮刀刮去残留毛刺。
10墩台和凸肩及其它
见附一(墩台凸肩及其它加工适用范围和工装模具清单)
11脱脂
11.1设备及操作要求
11.1.1将水泵房里的冷却水循环泵开启。
11.1.2首先将卧式脱脂炉上的水压阀门打开,然后打开天然气阀门,接通电源总开关,最后开启脱
脂炉。
11.1.3脱脂炉刚开启时,大约需30分钟左右时间升温,等1#温控、2#温控温度升至设定温度时才能将
产品送入脱脂炉。
11.1.4换热器、配管从烘道中下炉后,必须用2.8~3.0Mpa的干燥压缩空气吹掉换热器、配管内外的
杂物。
11.1.5换热器脱脂完毕后应及时从传送带上拿掉,防止传送带停止造成其他换热器在炉内停止时间过
长。
11.1.6配管脱脂时应注意将铜管均匀分开,切不可堆叠。
11.2技术要求
11.2.1各类型的换热器及配管脱脂参数如下表。
主要参数
1#温控
2#温控
主轴转速r/min
时间(min)
换热器脱脂
140℃
170℃
10~15
7~9
配管脱脂
120℃
150℃
20~25
4~5
换热器烘干
100℃
130℃
25(最大)
12焊接
12.1设备及操作要求
12.1.1调整焊接的氧气表压在(0.3~0.6)Mpa。
12.1.2充氮保护须用下图(7)所示工装,能有效防止空气进入铜管。
图(7)
12.1.3焊接时必须做好充氮保护,充氮压力为(0.02~0.05)Mpa,焊接结束后至少冷却10秒再撤去充
氮管路。
(有风冷冷却的工装台位必须使用风冷工装)
12.1.4部分焊接时需湿布防护,防止高低压开关、针阀类产品内部零部件损坏。
12.1.5一次焊接不允许使用焊膏,二次焊接可使用少量焊膏。
12.2技术要求
12.2.1所有内表面应清洁光亮并且无氧化物和其它异物。
12.2.2焊接时应让熔化的焊条完全渗入,焊点饱满、光滑,无沙眼、虚焊、焊瘤、焊堵等的缺陷。
12.2.3配管装配应严格按工艺文件或图纸要求进行。
12.2.4焊接通用要求参见《焊接要点看板》
13贮存
14.1半成品或成品库的产品必需用与管口规格相符的橡胶塞封口,并盖有防尘布。
14.2半成品或成品库的产品摆放整齐美观,不得混放。
14.3半成品或成品库的产品帐、物、卡一致。
14铜管在加工过程中的其他外观缺陷
15.1因为管加工夹紧所造成的夹伤、夹痕,不允许伤手。
15.2对于直径小于22mm的管件,夹伤、夹痕深度不允许超过0.15mm;
对于直径不小于22mm的管件,
夹伤、夹痕深度不允许超过0.3mm。
15.3对于直径不大于16mm的管件,允许有不超过1.32mm的平滑碰撞凹坑;
对于直径大于16mm的管
件,允许有不超过2.0mm的平滑碰撞凹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