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5608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

《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00DTA90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作业指导书Word下载.docx

☐所使用临时工需经安全考试合格,工作负责人必须对临时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检修现场必须戴好安全帽,穿好工作服。

☐工作现场必须照明充足,不得使用割把火焰当作照明;

220V电源只能作为固定照明电源,移动照明必须使用36V及以下电源。

☐从专用配电盘中接取电源,导线要架空布置,临时电源和照明设置应安全可靠,不得使用破损或绝缘不良的导线,漏电保安器应完好,动作正常。

☐使用大锤时不准戴手套或单手抡锤,不可用力过猛,周围严禁有人靠近。

☐在使用倒链起吊过程中,禁止用手触摸起重链条和拉链的入口部分。

☐搬运重物时,所有工作人员应听从负责人统一指挥,协调一致。

☐使用割把时,应检查氧气、乙炔软管是否良好,不得有漏气,破损现象,接头处应捆绑牢固;

从事焊接、气割时,周围不得有易燃物品,割把用完后要及时关闭氧气、乙炔阀门;

从事焊接、气割过程中应戴好防护面罩或防护眼镜,并戴好防护手套;

非专业人员不得动用焊接、气割工具从事相关工作;

严禁使用氧气做吹扫灰尘等工作。

每次工作结束时,检查工作场所,不得有遗留火种;

严禁氧气、乙炔瓶混装运输。

4.备品备件清单

序号

名称

规格型号

数量

单位

备注

1

叶轮

1

2

人口短管

3

后护板

4

机械密封

4

5

弹性膜片

2

6

圆锥滚子轴承

7

圆柱滚子轴承

8

O型密封圈

9

10

11

润滑油

L--CKC#150

170

5.现场准备及工具

5.1现场准备

一、材料类

型号

1.

焊条

E2209—16

Kg

5

2.

生料带

3.

铜皮

0.05—0.40

各1

4.

黄油

锂基脂

5.

砂纸

0#、1#

各20

6.

棉丝布

20

7.

记号笔

二、工具类

卷尺

5m

游标卡尺

0~300mm

外径千分尺

0-50mm

100-125mm

内径千分尺

50-600mm

塞尺

磁性表座及百分表

8.

钢直尺

600mm

9.

倒链

1.5T、2T

各2

10.

钢丝绳

Φ18

11.

吊环

3T、0.5T

各4

12.

液压千斤顶

10T、50T

13.

拉马

32T

14.

撬棒

L=1200mm

15.

涂层测厚仪

16.

联轴器拆卸专用工具

17.

梅花扳手

12——27

18.

氧气

19.

乙炔

20.

割把

3

21.

手锤

1磅

22.

大锤

3磅、5磅

各1

23.

接线盘

220伏

24.

手电筒

25.

活扳手

10″、12″、18″

26.

14-17、17-19、19-22、22-24

27.

内六方扳手

6-22

28.

电焊工具

500A

29.

φ3.2

10

30.

φ4

31.

煤油

5.2工作准备

☐设备修前状况分析(见表5.2.1);

☐技术交底(见表5.2.2);

☐工器具已准备完毕,材料、备品已落实;

☐浆液循环泵出入口管道内的浆液已经释放完全;

☐拆除泵上的温度计、压力表等测控装置;

☐拆除联轴器防护罩,解开联轴器短节;

☐排空轴承箱中的润滑油。

注意:

排出的润滑油应用容器接住,并按有关环保标准处理;

☐检修地面已经铺设胶片,场地已经完善隔离;

☐作业文件已组织学习,工作成员熟悉本作业指导书内容。

5.2.1设备修前状况分析

查阅设备台帐结果

设备名称:

负责人:

班组技术员:

查阅日期:

年月日

查阅结果:

(应查阅上次该设备检修主要内容、试验结果、遗留的问题以及上次检修后的消缺情况清晰明确)

设备修前状况分析会主持人(班组技术员):

会议日期:

年月日

参加人:

会议地点:

5.2.2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负责人(班组技术员):

交底日期:

增补技术交底主要内容:

1、增补检修项目的关键控制点及主要注意事项

2、增补本次检修主要的工作内容:

交底接受人(工作负责人):

6.检修工序及质量标准

设备名称

700DT-A90型浆液循环泵

制造厂家

石家庄工业泵厂有限公司

检修性质

A级

项目负责人

检修班成员

质量控制点

W:

4个H1:

9个

H2:

5个H3:

5个

计划工日

实际工日

开工日期

竣工日期

作业流程

质量标准

CP

检修方

监理

点检员

质量记录

办理相关工作票及安全作业措施票

按照工作票中的安全措施执行,并确认措施已执行

W

泵体检修

1、

标记好泵入口短管与泵蜗壳相对位置,拆除泵入口短管,注意拆除过程中使用吊环穿过两侧法兰盘位于顶部的螺孔,使用钢丝绳穿过吊环后,用泵房顶部电动葫芦拉住钢丝绳重心位置,以防止拆除过程中出现偏斜的情况;

检查泵入口短管及入口管路衬胶结构是否完整,应无起泡、剥离、脱落等情况,使用涂层测厚仪对衬胶结构进行抽样检查,衬胶厚度应不小于2mm;

H1

2、

标记好联轴器、短轴间的相对位置后,拆除泵与减速机间的连接短轴、弹性膜片,拆除过程中如出现销钉配合紧力过大时可重新安装螺母后轻轻振打销钉,拆除泵体上的轴承温度测点,将拆除的联轴器、连接短轴、弹性膜片做好标记后摆放整齐

检查弹性膜片有无裂纹、断裂等情况,单片膜片上出现2处以上裂纹的不能继续使用,需进行更换;

3、

后拔部件的拆除:

1、测量泵轴承函与轴承箱的间隙,以及叶轮前缘与泵前护板间的间隙并做好记录,标记好后拔部件与泵蜗壳相对位置,拆除后拔部件与泵壳的连接螺栓,使用M20×

80的螺栓拧入后拔部件上预留的顶丝螺孔内,依次拧紧顶丝,注意拧紧过程中出现受力过大时须拧紧其它顶丝,并注意测量后拔部件连接法兰与泵壳间的间隙,如出现偏斜情况须及时调整;

2、当后拔部件地脚与泵体台板接触面宽度不足一半时,需使用顶部电动葫芦吊住后拔部件叶轮侧,防止后拔部件向叶轮侧倾斜,出现碰撞情况;

3、当后拔部件顶出蜗壳后,使用顶部电动葫芦将后拔部件吊起,起吊过程中需使用倒链拉住泵侧联轴器,使后拔部件整体向南侧倾斜,防止起吊过程中与蜗壳发生碰撞;

4、后拔部件整体吊出后移至检修场地,注意后拔部件吊出后需整理泵体地脚垫片并分开记录存放,不可混在一起;

5、保管好后拔部件的紧固螺栓,并检查螺栓有无脱扣等损坏情况,对无损坏螺栓并使用煤油清洗后妥善保管;

1、后拔部件顶出过程中,顶丝不可用力过大,防止出现顶丝螺孔螺纹滑脱的情况出现;

2、起吊要求缓慢平稳,泵体无倾斜,无碰撞;

H2

4、

拆除泵侧联轴器,拆除前,先安装液压拉马,拉伸臂应对称放置,无倾斜,液压拉马安装完毕后可先进行试拆除,如果联轴器受力过大,则需使用割炬对联轴器进行加热,先加热法兰位置,法兰温度上升到80℃左右时,对联轴器整体均匀加热,温度上升到150℃左右时即可拆除;

1、联轴器拆除完毕后,检查键、键槽、轴表面应无磨损、沟槽、裂纹、剥落等情况;

2、测量联轴器、键等的配合间隙,要求键槽与键配合两侧紧力0-0.02mm,顶部0.2-0.3mm间隙;

3、键槽及键结构完整,无损坏;

4、联轴器表面无变色情况,否则要进行探伤;

5、测量联轴器法兰有无变形情况,如变形则需对联轴器进行矫形或更换;

5、

测量叶轮与后护板间隙并记录,拆除叶轮顶部锁紧螺母,使用行车将叶轮吊起,使叶轮中心与泵轴中心在一条水平线上,使用撬棒将叶轮平行地从轴上撬出,注意在叶轮拆除过程中始终保证轴不承受叶轮重量,在轴端缠绕棉丝保护好轴端的螺纹;

1、检查锁紧螺母内的O型密封圈有无老化、变形等情况,如有,则需进行更换;

2、检查锁母内螺纹有无脱扣等情况,如有,则需进行修复或更换;

6、

后护板及机械密封的拆除:

1、使用撬棒轻轻撬动机械密封位于叶轮侧的轴套,将轴套拆除,注意轴套与轴结合处设置有O型密封圈,拆除过程中不可用力过猛,需缓慢加力;

2、拆除后护板与泵体的连接螺栓,拆除机械密封动环锁紧环的紧固螺栓,并使用螺丝刀等工具轻轻撬动动环与轴的抱紧处,使机械密封动环与泵轴脱离开,便于后护板的拆除;

3、使用撬棒轻轻撬动后护板,将后护板连同机械密封一起拆除,初始撬动时,后护板与泵体之间没有间隙,可将后护板紧固螺栓重新回装,并留出30mm左右的余量,用撬棒撬动紧固螺栓,当后护板与泵体间的间隙足够后,将紧固螺栓拆除,转而撬动后护板本体;

4、后护板及机械密封拆除过程中使用行车吊住后护板,起吊可使用吊带环绕后护板一周后起吊,始终保持后护板中心与轴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后护板在撬动过程中不可以用力过猛,如果后护板无法拆除,可以在泵轴与机械密封动环交接处喷入松动剂或润滑油,以减少轴与动环间的锈蚀物造成的影响;

1、后护板表面无裂纹、剥离等情况,磨损量不超过10mm;

2、后护板边缘安装的O型密封圈应无老化、裂纹、变形等情况,否则应进行更换;

3、检查轴套上的O型密封圈应无老化、裂纹、变形等情况,否则应进行更换;

H3

7、

机械密封拆除:

1、标记好机械密封与后护板相对位置后拆除机械密封与后护板的连接螺栓,将机械密封组件完整的从后护板上拆下,如机械密封无法拆除,可使用铜棒由轴承箱侧向叶轮侧轻轻振打机械密封保持架四周,拆除过程中注意扶好机械密封,防止机械密封直接掉落到地面上,造成机械密封动静环的损坏;

2、取下机械密封动环、静环并密封面朝上放置到不会受到碰撞的地方,检查静环冷却室内的弹簧情况,清理冷却室内的积垢;

1、机械密封动环、静环表面磨损量不超过2mm,无麻坑、裂纹、剥离、分阶梯等情况;

2、机械密封压紧弹簧张力没有减弱;

3、弹簧室内清洁无杂物,无结垢物附着;

4、冷却水通道畅通无堵塞情况;

8、

解体轴承箱:

1、标记好轴承端盖与轴承箱的相对位置,拆下两端的轴承端盖和挡油盘,注意挡油盘拆除过程中确保其上的3只紧固螺栓已全部拆除,如挡油盘出现紧力过大的情况,可对挡油盘进行加热处理,但加热温度不允许超过60℃;

2、标记好轴承函与轴承箱的相对位置,松开轴承函与轴承箱间的连接螺栓,用顶丝或撬棒将轴承函、轴承、轴一起从联轴器侧抽出,注意在抽出轴的过程中需用行车吊住联轴器侧,并人工抬住叶轮侧泵轴,防止轴在抽出过程中对#8轴承造成碰撞;

3、抽出轴后,将叶轮侧泵轴放置到地面上方,注意保护好轴端的螺纹,并将联轴器侧泵轴吊起约600mm高度,轻轻振打轴承函两侧,取出#7外侧轴承外圈及调整环,妥善保管,将轴承函从叶轮侧抽出;

4、使用长铜棒在联轴器侧轻轻振打#8轴承外圈,将#8轴承拆除,注意对轴承对称振打,防止轴承出现偏斜,松开#7轴承内圈锁紧螺母,用轴承拆卸器分别将两组轴承的内圈从轴上拆下;

5、清理轴承箱内部的杂质及轴承函侧的回油孔,确保轴承箱内油路畅通;

6、注意,在解体轴承箱过程中对轴承函,轴承端盖、挡油环、轴承定位挡圈、轴承外圈、轴承内圈等部件要分别放置整齐,不可不同泵的相同部件混合放置,以免造成混乱;

1、轴承端盖表面完好,无裂纹、麻坑等情况;

2、挡油盘表面无沟槽、变形、裂纹,磨损量不超过0.05—0.10mm;

3、轴承函表面无磨损、沟槽、裂纹,其孔径与轴承配合间隙0.10—0.15mm;

4、轴承内外圈、保持架、滚珠无麻点、裂纹、无变色,滚珠表面无阶梯状磨损,保持架结构完整,无松动脱落情况;

5、对于#8圆柱滚子轴承,轴承径向游隙为0.115-0.165mm(国标GB-T4604-2010),

6、装配轴颈、轴肩光洁,轴上螺纹完好,主轴与轴承内圈配合紧力0.02-0.05mm,键槽与键配合两侧紧力0-0.02mm,顶部0.2-0.3mm间隙,键槽及键结构完整,无损坏;

9、

组装后拔部件,按照拆除顺序的相反顺序,依次将轴承、轴承函、挡油盘、轴承端盖等回装;

注意在轴承函、挡油盘、轴承回装过程中在配合处涂抹锂基质黄油,方便装配及以后的检修工作;

1、轴承箱密封严密无渗漏,装配完毕后盘车应灵活无卡涩情况;

2、#7圆锥滚子轴承允许原始轴向游隙(自然平放状态)为0.12~0.2mm;

10、

1、将后护板O型圈装到后护板上,在后护板与机械密封配合处涂抹黄油后将机械密封整体安装到后护板上,注意在回装过程中要保证机械密封两侧都有支撑力,防止机械密封在安装过程中出现滑落,造成机械密封的损坏;

2、拧紧连接后护板与机械密封的螺栓;

3、将后护板及机械密封安装到轴上,注意在后护板回装过程中使用行车吊起后护板,并保证后护板与轴中心线始终在同一水平线上,由于机械密封与轴配合处设置有O型密封圈,不可使用大锤等物体振打,需使用人力向轴承侧推动后护板;

4、回装机械密封前端的轴套,注意在轴套与轴配合处涂抹黄油;

5、回装叶轮,注意叶轮回装过程中需使用行车将叶轮吊起,并保持叶轮与轴始终处于同心位置,不可使轴承受叶轮的重量,同时要保护好轴端的螺纹,以免造成螺纹的损坏;

6、回装叶轮前端轴承锁紧螺母,注意使用专用工具将叶轮锁紧螺母压紧,压紧过程中可使用加长杆加力,但不允许使用大锤等物振打;

7、回装叶轮及整个后拔部件,后拔部件回装完毕后,调整轴承函紧固螺栓,将轴承函调整至最前端或叶轮与前护板紧密结合处,记录轴承函与轴承箱的间隙,然后松开轴承函紧固螺栓使用顶丝将轴承函向后调整,直至叶轮无法转动,记录轴承函与轴承箱间的间隙,重新使用紧固螺栓将轴承函向前调整,调整数量为前面两次测量数据差值的一半

1、叶轮与后护板间的间隙在3-6mm,叶轮与前护板间隙在6-8mm;

2、手动盘动轴,叶轮与后护板及前护板间应无摩擦、卡涩、异常声响;

三、

减速机检修

放尽减速机内部润滑油,松开减速机地角螺栓及联轴器连接螺栓,拆除冷油器冷却水出入口管,将减速机吊起并移至检修现场,记录并分开放置减速机地脚的垫片,不可随意放置

起吊过程平稳,无磕碰;

拆除减速机冷油器、齿轮油泵及连接管道

冷油器内部无堵塞、结垢,结构完整无泄漏情况;

标记好减速机盖板与齿轮箱的相对位置,拆除减速机上方观察孔端盖,检查减速机齿轮

齿轮表面无断齿、裂纹、麻坑、点蚀等情况,在减速机齿轮上涂抹涂料后旋转,检查齿面印痕应在中部,正齿轮要求齿高方向不小于30%-35%,齿长方向不小于40%-70%;

用液压拉马拆除减速机联轴器,注意拆除过程中液压拉马的拉伸臂应对称放置,无倾斜,先对联轴器进行试拆除,如受力过大,则需使用割炬对联轴器进行加热,先加热法兰位置,法兰温度上升到80℃左右时,对联轴器整体均匀加热,温度上升到150℃左右时即可拆除

3、键槽及键机构完整,无损坏;

拆除输入轴及轴承

1、标记好减速机轴封端盖与齿轮箱的相对位置,松开轴封端盖紧固螺栓,拆下轴封压盖,注意轴封端盖侧面无螺纹,可以直接拆除,如出现端盖受力过大情况,可使用手锤轻轻振打端盖四周,使端盖出现松动后即可拆除;

2、拆除轴承定位挡圈上的内六方顶丝后取下轴承定位挡圈,挡圈上设置有两个M8的螺孔,可以在两个螺孔上安装螺栓后使用撬棒转动定位挡圈,挡圈设置有正向螺纹,轻轻旋转后即可拆除,注意在拆除过程中始终观察两个M8螺栓的情况,不可出现螺栓受力过大而导致断裂的情况,如出现挡圈受力过大情况,需使用手锤轻轻振打挡圈四周,使挡圈出现松动后即可拆除;

3、将轴连同轴承在挡圈孔处拉出,露出输入、输出侧轴承,用液压拉马分别将输入侧、输出侧的轴承拆掉;

4、翻转减速机箱体,让减速机输入端朝上,使用大锤振打减速机输入轴,使输入轴与齿轮分离,振打过程中要在振打位置放置铜棒,禁止直接振打轴,并且在箱体与齿轮间放置铜棒,防止箱体与齿轮直接接触,造成齿轮的损坏;

注意在拆除齿轮过程中标记号齿轮的朝向,方便回装;

拆除输出轴及轴承:

输出轴及轴承拆除方法与输入轴相同

检查输入轴、输出轴、轴承、骨架油封等部件

1、轴承保持架、滚珠、内外圈表面无麻点裂纹、无变色,保持架无松动、裂纹等情况;

2、轴承端盖上的骨架油封无老化、变形、裂纹等情况,紧力弹簧无老化情况;

3、轴表面无裂纹、剥离等情况,键槽无损坏等情况;

减速机回装按拆卸相反顺序进行,齿轮及轴承采用热装处理,将轴承及齿轮分别采用油浴加热至适合温度后按照安装顺序摞放在箱体内部,将输入轴由输出侧向下振打安装到位,注意在采用敲击的时候使用铜棒,避免损伤轴承及齿轮,通过调整轴承锁紧螺母的锁紧情况调整轴承的间隙,加热过程中注意测量轴承、齿轮与轴的配合间隙,间隙达到0.10mm时即可安装,通常情况下加热至80℃即可,输出轴回装过程与输入轴相同

安装过程中,齿轮加热温度不高于150℃,轴承加热温度不高于120℃,输入轴轴承轴向间隙要求为0.10-0.15mm,输出轴轴承轴向间隙为0.02-0.05mm;

回装泵与减速机、电机之间的联轴器、连接短轴及弹性膜片,泵体与减速机进行总装找正

电机、减速机、泵体找正,联轴器轴向偏差应≤0.08mm,径向偏差应≤0.08mm,地角加垫不大于3mm,垫片数量不超过3片;

回装泵入口短管

要求浆液循环泵入口短管受冲刷部位衬胶厚度不低于原厚度2/3,衬胶无脱落、剥离、起泡等情况;

清理浆液循环泵入口滤网

要求滤网表面清洁无堵塞,无损坏情况;

1六

工作结束

⑴清扫现场卫生;

⑵结束工作票。

清理现场卫生彻底,无遗留备件、杂物等,设备擦拭露本色。

7.找正数据记录

电机侧找正数据(A代表轴向测量表的度数,P代表径向测量表的读数)

角度的对中

仪表方位

仪表读数

A0°

A90°

A180°

A270°

平行的对中

P0°

P90°

P180°

P270°

泵侧找正数据(A代表轴向测量表的度数,P代表径向测量表的读数)

8.不符合项通知单

不符合项事实陈述:

检修负责人(签字):

检修单位负责人(签字):

日期:

年月日日期:

纠正、预防措施:

返工

返修

让步接受

报废

设备部点检员(签字):

年月日

纠正、预防措施意见:

同意

不同意

设备部部长(签字):

纠正、预防措施完成情况:

日期:

纠正和预防措施验证意见:

监理(签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