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51092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

《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独坐敬亭山Word文件下载.docx

(李白很孤单、孤独)

  ④介绍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

对看;

厌:

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⑤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

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

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⑥师小结:

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

为什么呢?

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美丽的山景,美丽的大自然,愿我们的祖国山河永远这么美。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过渡:

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

多诵读,悟诗情

  ②复习朗读方式:

表演读、轮读、小组读……

  ③自己带着感情读

  ④四人小组读古诗

 

第二课时 《望洞庭》

   1能正确读出古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感受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1.品味诗句

   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山水的特点。

把古诗写在小黑板上。

朗读感悟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①望洞庭:

望着洞庭山水。

洞庭湖:

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②刘禹锡:

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①指名读

②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

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

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

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还学过什么古诗中也有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③指名小结: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

远远地看;

翠:

苍翠

  青螺:

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

  ⑤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

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轻松、自然)

  ⑦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你们想用自己手中的彩笔把它画出来吗?

  ⑧把优秀图画展示在黑板上

  5.多诵读,悟诗情

  ①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全班自读古诗)

  ②师:

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

(指名读)

  ③师:

有很多同学还想上来读,但是时间不够了,你们在四人小组里读给其他组员听。

第三课时 忆江南

   1能正确读、写出词。

   2.学习通过看注释,,感知诗词大意。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1.品味词句

1.理解诗句句意

质疑朗读感悟

小黑板

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

说说古诗的特点:

有五言诗、七言诗。

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

读后明白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

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

美好旧曾:

以前、过去谙:

熟悉

  胜:

胜过、强过忆:

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

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

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总结升华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习题

一、辨别形近字,并组词。

    谙(  ) 镜(  ) 孤(  ) 厌(  )

    暗(  ) 境(  ) 狐(  ) 压(  )

二、在诗句中用“/”划出朗读时需要停顿的地方。

     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

     众写高飞山,      湖光秋月两相和,

     孤云独去闲。

      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看两有厌,      遥望洞庭山水翠,

     只有敬亭山。

      白银盘里一青螺。

测一测

一、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

板书

   全诗

2桂林山水

             第一课时

  1.初读课文,学习自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1、2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

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

卡片、小黑板

讲练结合小组交流、朗读感悟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

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

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

"

桂林山水甲天下"

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

  1.出示书中插图

  2.师范读课文;

3.学生谈谈感受。

4检测生字词。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

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

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2.重点体会"

人们都说:

'

桂林山水甲天下'

  (提示:

这里的"

都"

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

那么,桂林山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

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

甲天下"

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朗读第二自然段,

思考:

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3.交流讨论

  静:

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感觉)

  清:

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视觉)

  绿:

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想象)

  板书

  4.体会词语和句子。

  "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这是什么句?

说说"

无瑕、翡翠"

的意思。

  (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

无瑕:

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

翡翠:

一种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5.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

6.检查朗读

注意指导"

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中"

啊"

的正确读法。

(四)作业:

  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四自然段。

第二课时

  1.学习第三、四自然段,了解桂林山的特点。

感受大自然的美。

  2.背诵全文。

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小黑板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

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

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屏障;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

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

拔:

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

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

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

罗列:

排列。

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

各有各的样子。

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

起遮挡作用的东西。

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

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

危:

高,兀:

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

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

(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

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

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

抓特点。

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

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

想象一下:

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

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体会"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指导背诵

  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

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桂林山水 秀

参考资料

  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海水深达2000米。

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

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

3记金华的双龙洞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谈话、小组交流、朗读感悟

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

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

怎样分?

   2、检查分层情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

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

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给作者的感受怎样?

(板书:

一片明艳)

   3、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

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

溪声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会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

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

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

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感受。

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1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2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3、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概括能力。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

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

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

(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学习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

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

(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窄板书:

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

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

(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

”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

“挤压”是什么意思?

(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

(孔隙险板:

险)

   3、小结:

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

   4、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

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

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

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

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

哪个句子讲明了?

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

学生先说,再指名说。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

自由朗读,欣赏体会。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

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

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板书设计:

           

资料

写作特点

    课文中描绘景色的句子,运用了对比、比喻、夸张的手法,引导学生仔细赏析、体会。

如“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又感觉要要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作者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双龙洞的内洞入口处低矮狭窄的奇异景象非常生动地反映出来。

    课文按两点线索写的。

一条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

是“顺”的线索;

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

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不仅使全文脉络清楚,而且使事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移动线索及角度都非常清晰。

4七月的天山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创设情境、小组交流、朗读感悟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小结:

 天山:

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

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

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

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

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

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

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

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A、衬托,如:

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

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B、比喻,如:

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

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

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

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

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

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

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

  自读交流:

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

(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

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资料:

天山是我们祖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远望天山,美丽多姿。

就在群峰的环绕中,一片辽阔的千里牧场展现你的眼前。

墨绿的原始森林和鲜艳的野花,给这辽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