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50664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

《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词5课时Word文档格式.docx

胸襟开阔、旷达。

4.说说你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理解,并谈谈人们为什么对这两句诗情有独钟。

前一句诗人在写别离的人(杜少府),后一句在写送别的人(王勃)。

诗人认为:

杜少府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那么虽然远离了老朋友,但以他的为人一定还会结交新朋友的。

这是对友人的一种精神劝慰。

后一句意在表达距离是割不断“我们”之间情谊的,从中也可以看出两人的感情深厚。

这两句诗歌常常触动别离之人的愁肠,常常作为一种自我心灵的慰藉,道出了别离之人的共同心声。

因为其语言精练,胸襟旷达而成千古名句。

(六)小结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三、学习《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新诗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

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

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诗人及写作背景简介

1.诗人简介

2.写作背景

公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

武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将陈子昂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生自由朗读,师范读,听朗读带。

前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

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品评赏析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应该是指哪一类人呢?

应该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这里体现了陈子昂渴望明君的思想。

2.读完了这首短诗之后,有怎样的感受?

因为人生短暂,所以我们应更加振作精神,使自己有限的一生取得接近无限的意义。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表现了诗人寂寞无聊的情绪。

本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因此而产生的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4.如何理解“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句诗?

这是一声人生短暂的感喟。

诗人纵观古往今来,放眼于历史的长河,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促。

天地悠悠,人生匆匆,短短的几十年真如白驹之过隙,转瞬之间就消失了。

表现了主人公在时间上的孤独,无论在前朝,还是后代,都无与我相知的人。

5.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请加以分析。

上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

第三句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

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两相映照,分外动人。

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四、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古人常常将月融入笔端。

或望月怀远,或借月抒怀,或遥寄相思……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感受一下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月之情怀。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明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经历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据考证,王昌龄贬为龙标尉约在天宝七年(748年),第二年杨花飘落、子规鸣啭的暮春季节,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后,写下这一情真意切的诗篇,寄给贬谪远方的王昌龄。

(三)有感情朗读

师明确:

诗歌讲求节奏、平仄、押韵,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的特点,向学生提出学习要求。

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研读——品味诗的意境美、情感美

(四)问题思考

1.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你从哪些词、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当得知好友被贬到荒凉僻远之地、旅途

艰辛,假如你是李白,会有怎样的感情?

4.古人云:

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

那么诗中写景的

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5.作者还大胆想象,以一种大胆新颖的方式来向友人表达对其不幸的同情、关怀

和牵挂,这种方式表现在哪里?

1.题目中“左迁龙标”一词应该怎样理解?

左迁:

贬官降职。

古人以右为尊,左为卑,故称。

龙标:

唐代县名。

唐武德七年

(624年)设置,治所在今湖南黔阳县。

王昌龄贬官龙标,故后世习称王龙标。

诗中“闻道龙标”,即以贬官之地龙标代指王昌龄。

2.赏析一、二两句。

一、二两句侧重于写景和叙事。

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

杨花漫天飞舞,漂泊无定;

子规(杜鹃鸟)一声声“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真是融情入景,天衣无缝!

次句叙事。

“过五溪”,点明王昌龄跋涉穷山恶水,到达龙标。

五溪一带,当时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不便,自然条件非常恶劣。

此句虽是简单的叙事,但王昌龄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关怀王昌龄安危之情,已力透纸背。

3.赏析三、四两句。

三、四两句由写景叙事转为抒情。

第三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

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

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

“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结句奇语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风也拟人化了,愿随迅疾的长风直到夜郎西。

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过五溪”遥相呼应,语意有异,其实相同,都是指王昌龄的贬谪地龙标。

至此,我们看到诗人李白寄给王昌龄的不仅仅是一首短诗,而是一片真挚的友情,一颗赤诚的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三首诗。

2.结合陈子昂写《登幽州台歌》的写作背景,融入诗人的处境感受,模仿张晓风《不朽的失眠》的写法,写一篇作文,文题自拟。

 

第二课时

一、学习《滁州西涧》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给文人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大自然的风雨草木都被文人赋予了情感。

今天我们就跟随韦应物去领略“滁州西涧”美丽的春景,感受那春的气息。

此诗作于诗人任滁州刺史时。

(三)朗读训练

师范读、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齐读相结合。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那么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描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潮野渡所见。

2.诗人通过对哪些景物的描绘缀合成一幅生动鲜明的画面?

这首诗里面描绘了碧涧幽草、深树黄鹂、春潮晚雨、野渡横舟四幅画面。

3.诗人借助画面想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

寄寓了一种向往自然、寻求宁静的心情和恬淡、闲适的意趣。

4.该诗运用了怎样的写法?

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

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什么?

(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

(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

“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的色彩和意味。

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5.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并进行分析。

(鹂鸣、潮急、舟横)

6.分别对各个“文眼”进行分析。

第二句的文眼——鹂鸣。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

明确:

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

第三句的文眼——潮急。

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

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

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

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

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

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

舟自横。

为什么船会横着呢?

水的力度很大。

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这首诗写了怎样的内容?

春涧寻幽

(五)自主探究

1.“怜”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操守品行?

怜——喜爱,怜惜。

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三字有怎样的深意呢?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

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

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

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

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二、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春花、春草、春风、春雨,无不带给人们一个好的心境。

古代的诗人也总将春融入笔端。

就让我们去呼吸韩愈所描绘的早春气息,感受一下那朴实的清新吧。

(二)诗人简介

(四)品评鉴赏

1.通过描绘的景物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

重点写了哪些景物来表现的?

春季。

春雨、春草。

2.写春草一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呢?

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

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

作者这样写景,并非出于无意,而是有意为之,创造出“在有意无意之间”的艺术境界。

3.有人说“润如酥”三字写出了春雨的特点,春雨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细滑润泽。

4.作者对早春和晚春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这首诗作者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两句意思是说:

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景色。

5.这首诗在写法上具有怎样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前两句写景,一句写小雨,一句写草色。

作者经过细致观察、比较,非常生动地写出了京城早春景色的特点。

后两句抒情,作者认为早春景色大大超过晚春的景色。

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美景的赞美之情。

6.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绝句耐人寻味的主旨。

参考:

一切美好的事物,最好的时节就是在它萌生的阶段,它正朝着极盛方向前进,给人以希望和盼头。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两首唐代的写景诗,都在诗歌中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给人如在画中游的感觉。

希望大家课下搜集一些采用“点染法”的诗歌,仔细研读。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2.写一首景物描写方面的小诗,题目自拟,最好采用“点染法”。

词三首

1.背诵积累本课的三首词,积累传统习俗中形成的文化。

2.在诵读过程中揣摩词人的思想情感,品味语言,培养语言感受力。

3.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词的意韵之美,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特有的文学样

式的喜爱。

1.以读带品,以写带品,以品促读。

2.以想象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以品读的方式破译背景。

3课时

今天我们学习李煜的一首词《相见欢》。

记得在曾经教此词时有一位同学这样评价李煜:

李煜是一位过期发霉的君主,却是一位免检保鲜的词人。

这一评价未必能经得住推敲,却将李煜的特殊身份与能力倾向说得很形象,今天学习《相见欢》后看大家是否有共同的感受。

二、边读边赏析

(一)无言独上西楼

1.为什么会“无言”?

用排比句写出原因。

无话可说,无人可伴;

无人相随,无人相对。

2.“独上”写出怎样的步履和神情?

请用对称的句式,续写两句。

“词人愁绪满怀,踽踽独行,      ,      。

”步履是那样的滞缓,神情是那样的委顿。

步履是那样机械呆板,神情是那样黯然神伤。

3.“西楼”是怎样的一座楼呢?

空荡荡的楼

孤独冷清的楼

4.请联系李后主的身世变化,用排比的句式把这个“空”写得生动形象些。

例:

不见      ,      ,      。

不见美酒佳肴

不见三呼万岁

不见前呼后拥

不见爱妃宫娥

5.由以上同学们的描写,可见李后主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二)月如钩

明月本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

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到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举头望月,往事不堪回首;

低头一看,满目萧然。

“梧桐”一词在古典诗词中,从来都是一个表现愁情的物象,例如:

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的《清平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张炎的《清平乐》中的“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

秋天又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

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李后主已由君主沦为囚徒,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可用“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形容;

而现在所居之地却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也只有“月

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

(四)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体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词人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

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

可见他的愁要比别人怎样?

用排比句式写出。

多得多(数量)

深得多(深浅)

浓得多(浓淡)

长得多(长短)

重得多(轻重)

苦得多(味道)

三、学生整理自己的赏析,并互相借鉴欣赏。

板书设计

相见欢

李 煜

历史上有些源于人世又高于世人的人,我们称之为神或圣或仙。

如孔夫子被尊称为“孔圣人”,杜甫被尊为“诗圣”,李白被尊为“诗仙”,这些人是在他生活的那片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宋代有位女词人被作家梁衡尊为“乱世中的美神”,这种美产生的来源一是她的作品,二是她的人格魅力。

今天我们通过她的一首词试着触及这种美。

二、诵词

一组女生(3个人)先后朗诵《醉花阴》。

三、析词

1.此词写于何时?

重阳节。

2.从词中你能知道重阳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饮酒、赏菊:

东篱把酒黄昏后。

整理:

东篱——泛指种着菊花的园地。

语出陶渊明《饮酒》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为什么要选择重阳这一天?

因每逢佳节倍思亲。

平日的愁情在佳节更难排遣。

有点“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味道。

4.据说重阳节还有登高、插茱萸的风俗,词人为何没写此事?

无心做此事,因丈夫不在身边,思念难遣,一整天无精打采,“薄雾浓云愁永昼”。

5.如此看来此词是写闺中少妇愁怨的,而脍炙人口的写愁佳句就是: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你能说出此句的妙处吗?

黄花即菊花,菊瓣纤长,菊枝瘦细。

这句“人比黄花瘦”妙不妙呢?

妙在生动形象:

生动形象的不是以物与人的夸张对比,而是具体生动的夸张传达了无尽的相思之苦,人比黄花瘦岂不是“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写照。

妙在联系自然:

东篱把酒,借酒浇愁,把酒无欢可言,忽见纤长的菊瓣,细瘦的菊枝,斗风傲霜,人则悲秋伤别,消愁无计,顿生人不如菊之感。

6.怀人之愁,词人处处写愁,你从哪里能觅得她的“愁”的“蛛丝马迹”呢?

瑞脑消金兽。

独自一人看着香炉里瑞脑香的袅袅青烟出神,真是百无聊赖啊。

半夜凉初透。

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孤枕难眠,闺房中少了往日的温馨,只有如今难黑夜,真是“最难将息”。

有暗香盈袖。

暗香盈袖足见呆坐时间之久。

此词化用“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暗写她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

四、诵词(原三位女生)

你在学完后诵读本词时想着意凸现什么呢?

想将大家带到这样一幅生活场景中:

闺中炉烟袅袅,床边帷幔轻垂,闺外薄雾笼罩,庭中一菊园:

满地金黄,花香弥漫,园旁一素雅女子托腮坐于一旁,目视远方,一动不动,随即一声轻叹,一丝怅惘。

这种宁静中的淡然,淡然中的忧伤,都是现代繁忙都市生活中觅不到的场景,她让我们宁静,让我们在宁静中感受到思念一个人的美妙。

想让大家感觉到李清照思念的绵长和沉重,我觉得她和丈夫赵明诚之间既是夫妻,也是精神伴侣,他们的生活充满了文学的甜蜜:

他们斗茶,他们切磋文学,这种经历使此词高于以往的闺怨作品。

五、总结

本词表达的是一种思念的愁苦,词又称曲子词,也就是宋人传唱的歌曲,如今也有类似主题的歌曲,如“思念一个人的滋味就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

”我想多年以后,这杯“冰冷的水”早已被人冷落一旁,而“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人比黄花瘦”却成为表达心曲的永恒传唱。

六、背诵

醉花阴

李清照

第三课时

同学们看这样两份名单。

屏幕显示:

第一份名单是:

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是:

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问同学们对这些人是否熟悉。

结果应该是第一份名单一个都不知道的较多。

对第二份名单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的人不少。

同学们,第一份名单中的人物曾经比第二份名单中的人物显赫得多,因为第一份名单里的人,全是清朝的科举状元,第二份里的全是落第秀才。

你从中得到什么样的思考呢?

有人得出这样的结论:

“赢在起点并不能保证赢到终点,一时的显赫并不能保证终生辉煌。

起点低的人,同样有机会赢到最后。

而我觉得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考场,也出现在官场。

那些官场失意、几经贬谪、壮志难酬的人却以另一种方式让历史记住了他,让后人记住了他。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辛弃疾的《破阵子》,感受他留给世人最闪光的东西。

二、读词

1.学生默读,结合注解读懂词的内容,并将你认为最重要的内容画出来后做相互提醒。

麾下:

军旗下面,指军中。

炙:

烤肉。

(脍炙人口)

翻:

演奏。

沙场:

战场。

了却:

了结,完成。

八百里:

牛的代称。

《世说新语》载,晋代王恺有牛名叫八百里,王恺以之为赌注与王济比射,王济一发中的,遂杀牛作炙。

五十弦:

指古代乐器瑟。

瑟通常有二十五根弦,古代传说瑟本有五十根弦。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锦瑟》)

陈同甫:

名亮,南宋爱国词人,他一生主张抗战以收复中原,多次上书不被重视,因“言辞过激”,曾被人诬以“置毒害人”而被逮入狱,近百日后才被释放,1188年,陈亮至上饶访辛弃疾,“同游鹅湖”“酌瓢泉而共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

”(辛弃疾《祭陈同甫文》)两人志同道合,十分投机,作《贺新郎》词

互相唱和,逗留弥句乃别。

此词可能是别后,辛弃疾思念陈亮,为鼓励陈亮坚持志向而作。

2.学生放声读。

读时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声音的高低变化。

三、讨论分析

1.本词题为《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你认为解题时最应注意的字(词)是什么?

请阐述理由。

两人志同道合,了解了陈同甫就了解了辛弃疾,也可以说本词是辛弃疾与友人共勉的一首词。

壮词:

这一“壮”字与辛弃疾很匹配,辛弃疾的豪放诗风与豪迈气概通过一“壮”字足以体现。

寄:

寄有赠送之意,赠的目的是与陈同甫相互激励,完成心中所愿,“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2.本词的画面感很强,如果你是一位导演,请你设计一个特定镜头,你会怎样选择内容?

并说明理由。

“醉眼”:

不能征战沙场杀敌的愁苦需借酒消除。

闪亮的宝剑:

经常磨砺、把玩,虽已搁置很久却闪亮如初。

由此可见词人心中的壮志与愁苦。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场面浩大,气势磅礴,既能体现词人的豪迈情怀,又能将作者魂牵梦绕的东西具体化。

词人骑着的卢宝马驰骋沙场的场景:

突出词人征战沙场的英勇快意,凸显在现实中不得志的抑郁难耐。

不胜簪的稀疏白发:

词人一生的理想是要抗战沙场,收复中原,完成祖国统一大

业,建立不朽功勋,而在现实中南宋统治者偷安于半壁江山,不思恢复大业。

词人的抱负根本无法实现,被逼得去过“宜醉宜游宜睡”的生活,干“管竹管山管水”的勾当,在这种生涯中年华尽逝,换来白发满头,其中蕴蓄了多少壮志不酬的愤慨,也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悲哀。

3.请导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你的镜头的内容,按词句的先后顺序,以词句相和(

用这种方法背诵本词)。

四、朗诵(要求用声音表现感情的变化)

最后三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在读的时候,感情变化应怎样处理?

前两句高亢深情,后者落寞悲凉。

因为前者着意表现他沉醉于梦境幻想中的喜悦与激动,他找到了理想得以实现的快意,那是词人精神境界的顶峰。

但最后一句陡转急下,由梦境跌入现实,由意气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