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3924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类思维类型论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第四种就是教而难知了:

这种人对于比较深奥一点的东西你要让他懂得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但绝不是弱智)

  以我国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第二三种人一般都能考进大学,第四种人一般上不了高中。

  问题在于,在名额不太多的情况下,第一种人很可能考进大学的也不多,爱因斯坦就是典型例子,他中学成绩并不很好。

这是由于一方面高中毕业也才十八岁,一个真正有点天才的人这个年龄也许还没有到表现的时候,另一方面我们的教育内容和方式不一定就适合他。

  就个人而言,学习有其方向性,有些东西你能学得很好,有些东西你无论怎样也学不好。

比如写字,都说字是练出来的,不一定!

有些初中生字已经写得很好了,而且往往是成绩不太好的学生。

大学生里写字写得好的并不多。

不练肯定字不会写好,但很多人练了也写不好。

  什么都能学得好的人是很少的,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倾向性,每个人都会觉得有些东西适应自己学习,有些东西自己根本就学不好。

这与自己的生长环境,生活、经历有关,也与自己先天的思维类型有关。

二、思维能力

  一个人出生时他的大脑结构就决定了他只能在某些方面能做出成就来,在别的方面他很难有大的作为;

也就是说,一个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将自己的天才指向了不适应自己天才的地方,这种不适应不是说你在这里做不出成就来,而是说一方面由于个体差异别人会比你更轻松地获得比你大的成就;

另一方面是说你的天才如果用在了适应你的天才的地方,你会获得更大的成就。

正如康德所说:

“要考虑到许多人在一些可靠的甚至是深奥的、更能结合直观的科学里边能够成功地发挥他们的天才,而一到用纯粹抽象的概念来进行考察时就无能为力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应该把他们的天才用到别的方面上去。

”(见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庞景仁译商务1982年版第14页)

  说天才由于积累,真的吗?

不,大器晚成的人并不多,天才往往是青壮年时就到了自己的高峰。

  唐代十八岁(?

)的黄巢参加科考未中,回来后写了一首诗《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你看作是写菊花盛开的景象或看作是武装起义都一样精彩。

白居易十六岁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文字何等简单,意义却又何等深刻。

这些诗句,人类所有成员有几人终其一生能写出来?

在近代的数学教科书中,我们常能看到阿贝尔(Holmboe)这个名字:

阿贝尔函数、阿贝尔级数、阿贝尔积分、阿贝尔积分方程、阿贝尔群、阿贝尔定理、阿贝尔极限定理、阿贝尔可和性,等等。

这位伟大的挪威农村出身的数学家仅活了27岁。

  有些学科的研究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比如考古,研究古籍等。

但也未必是长时的专心研究就能出成果,大学里的教授,一般都是对于本专业进行多年研究的专家,对于本学科的历史、现状非常的清楚,但研究来研究去却很少有人有什么创见,有些甚至还出了很多书,但真正有价值的很少,出的大多是废书。

反倒是提出行业颠覆性见解的往往是年青人。

  一个人如果记忆很好,分析理解能力强那他在中学的成绩一定会很好。

高考状元应该说大多是这种人。

记忆好是学好外语的关键,甚至在中学现在的语文记忆好也能考上高分,文科的历史、地理当然也不在话下,分析理解能力强数学就会不错,相关物理、化学也就容易学好,最重要的——答题,也就不成问题了。

  一个记忆好分析理解能力强,能够自己拿着课本,不一定需要老师教就能轻松学好这门功课的学生,是初、高中老师最喜欢的学生。

这种人未来的人生也是很风光的。

能一辈子做出很好的业绩,能出人头地。

但这种人能当一个数学教授,却未必当和了数学家;

能当一个了不起的参谋长,但当司令员很可能打不了胜仗。

中国历史上的马谡和赵括其实都是很好的参谋长,叫他们直接带兵打仗根本上是将人才用错了地方,因为当一个能打胜仗的司令员或者数学家需要另一种才能--概念综合能力!

这种能力体现在军事上是司令员的战略性洞察能力,而不是战术分析能力。

体现在数学上不是推理能力,不是解题的演算能力,而是能透过迷雾直达根本的概括能力。

  正如《科学蒙难集》作者解恩泽所说:

“科学史上并不乏这样的例证:

优美、简单、深刻、富有成果的思想,需要的并不是知识和经验的单纯积累,不是深思熟虑的推理,不是对研究题材的反复咀嚼,需要的是一种能够穿透一切障碍深入问题根柢的非凡洞察力。

”(见该书1999年版35页)这就是我们说的概念综合能力。

  黑格尔很精辟的指出:

“真正的思想和科学的洞见,只有通过概念所作的劳动才能获得,只有概念才能产生知识的普遍性,而所产生出来的这种知识的普遍性,一方面既不带有普遍常识所有的那种常见的不确定性和贫乏性,而是形成了的完满的知识,另方面,又不是因天才的懒惰自负而趋于败坏的理性天赋所具有的那种不常见的普遍性,而是已经发展到本来形式的真理,这种真理能够成为一切自觉的理性的财产。

(见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 王玖兴译商务87版上卷48页)

  我们说的“生而知之”的人就是概念综合能力很强的人,他们的这种能力大大超出一般人。

他们能以所见知所不见,能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高度的概念化。

这就是所谓的“悟性”。

阿基米德在浴池里,脑中突然一下子闪出了那个有名的,用密度解决金冠含金量的办法的现象就是悟性的体现。

这就是概念综合能力,所有的天才都是概念综合能力超人的人。

  就是这种概念综合能力比较强的人,对信息进行处理的时间也一定会多于常人,对信息的需要也多于常人,因此在相应的时间内其记忆和分析理解能力不一定就比一般人强。

他们有高度的归纳能力,能够对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概念化的掌握,但这是最后的结果,这个结果需要较长时间和较大信息量才能完成,在没有完成的时候,他们的看法就显得让人莫名其妙,甚至错得不合常理。

因而在大多数事情上来看他们的洞查能力未必比常人好,反应速度可能常常慢于常人。

看上去总是有点呆头呆脑,经常产生出与大家不同的想法来。

这对中国式的也可以说是大多数国家的教育方式是不太适应的。

这种人在成年以前大都不被人们认为会有什么出息,甚至在子女比较多的家庭里这种孩子也不被家长看好,但在成年后人们会发现他们往往是社会中的成功者,竞争激烈的生意场上这种人能轻易地就发了财;

在大学中默默无闻,毕业后却能著书立学,甚至成名成家。

如达尔文在大学中就很不出众:

“他在大学中缺乏独立自主,而且,按照传统标准,他在大学期间成绩平平,反映出他对于所谓公认的智慧课程不满。

”(见斯蒂芬-古尔德著《熊猫的拇指》海南2008年版34页)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艺术家大多都是这种人。

  以上两种人,分析类思维类型的人是逻辑性比较强的人,他们对事物的理解是由分析,理解来的。

这类人在谈论他们的观点时能说得头头是道、有条有理,也易于让人理解。

而综合概念类人对事物的理解更多的是用头脑去把握的。

他们自己已经理解把握了的事物却不一定自己说得清楚,别人也就更难于理解。

这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这也是伟大的数学家高斯常说的:

“我有一个结论,但我现在还不知道如何证明它。

”这表现了概念性概括的特征。

在军事思维上这种人叫做战略性思维,分析类思维的方式叫战术性思维。

这两者各有所长,往往战术性思维得出的信息要由战略性思维来概括,而战略性思想要由战术性思维来诠释。

  还有第三种思维方式的人,叫做经验性思维类型。

这种人既不长于分析也不长于概括,他们是以经验记忆为主的人。

他们对事物的把握都是由经验来的,是以感受为主的,是用心去把握事物的。

如果说分析类人是以分析理解来把握事物,概念综合类人是用概念去把握事物的,那么经验类型的人就是以经验去理解事物的,用心去把握事物。

这种人往往是感情成份比较重的。

  无论是分析类人还是概念综合类人都是容易犯错误的人,而且往往是大错。

而经验型思维类型的人却不容易犯错误,就是犯也犯小错。

现实中分析类人和概念综合类人往往是经验性人的嘲笑对象。

在一大堆人中发出哄然大笑往往就是经验性思维类型的人在嘲笑概念性或者分析性思维类型的人,特别是概念综合类思维类型的人常是笑料。

  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有经验记忆、分析理解、概念综合这三种能力,再加上内心环境“情绪”的能量各人不同,这四种先天条件,各人的都会有一种比较突出,另外一些要弱一点。

这就形成了我们不同的思维类型。

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先天神经系统的差异,要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才能得到表达,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社会生活环境对先天某一类型的表达都不会有充分的条件。

特别是在人类的文明程度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个人先天神经系统肯定有遗传的倾向,但是由于是生理上的三种能力和内心环境这样复杂的条件的组合,再加上后天条件影响着神经系统能力的表达,使得这种倾向不是很明显,历史上的天才的子女没几个是天才的,就是夫妻双方都是绝对的天才的,后代也很少出现天才,如居里夫妇,其子女中虽然有一个得了诺贝尔奖,一个因写了居里夫人传而成了作家,但一个也不能与居里夫妇相提并论,再下面的后代我们就没有听说了;

而大天才如黑格尔子女智力就很一般,甚至没有一个是概念综合能力好的。

孔子的学说都是别的人传承的,孔子的后代很少有能进入儒家学说之流的。

也没听说在孔子后代在别的方面有杰出人才。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种遗传倾向就更不明显,就算各民族绝对封闭,那么进化出一个相对比别的民族更聪明的民族也不是几万年能明显完成的,因此说各民族有文化上的差异是正确的,但说哪个民族在先天智力上要高于别的民族是不成立的。

一方面是绝对封闭的民族很少见,更重要的是人类有民族之分也才是几千年的事,这个时间对于种群内的智力类型的变化和先天智力的提高实在是太短了。

反过来想,一个绝对封闭的民族,由于只能进行本民族内的文化信息的交流,其社会文化的发展会大大弱于开放的民族,中国近二百年历史就是例子,而先天智力类型的表达要由后天环境来决定,因而不难看出绝对封闭的民族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不会有什么“优等”可言。

  而我们要研究清楚的是这三种能力的先天来源和后天环境对这些能力的产生和培养有什么作用。

第四章 洞穿壁垒透彻迷雾——概念综合人生

  两个硕士生:

甲能够在半年内对本学科的把握度达到百分之八十,而乙在半年内只能把握百分之六十,要一年才能掌握本学科的百分之八十。

在一年后甲就开始写出了很有价值的论文来,对于前人研究中的一些错误和不足提出了正确的指正。

但终其一生甲只能把握本学科百分之九十,永远谈不上对本学科的发展。

而乙却能在五年后掌握本学科的百分之百,并胸怀全局,指点江山,开始写出有创意的论文来,如果未来的各种条件都有利,乙大有可能对本学科作出发展性的贡献。

  这是分析理解能力和概念综合能力各不同的两人,现实中甲是一生都一定很风光的人,小学中学大学都受到老师的喜爱,只是在研究生阶段,如果是遇见了一个合格的导师,才会重视乙那样可遇不可求的人,不会重视甲这样的人。

但合格的导师显然不多因此甲一定会很受导师的喜爱。

陈景润是一个乙这样的人,他运气好遇见了华罗庚。

但他的一生并不风光,就是出了名也不被他周围的人喜欢。

看上去人们都会认为一个人长期研究一类问题总会出成果,其实这种素质来自于先天。

首先是他对这类看上去是他独有兴趣的问题有相当的综合性理解,自信能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难题,其次是这种人本能地就喜欢研究深奥的问题,这是先天综合能力较强的表现。

陈景潤就是典型的例子。

要那种才思敏捷、兴趣广泛的人去几年甚至几十年研究一个问题,无疑是埋没这种人天才的最好办法。

这种人在研究深奥的问题上永远不会超出前人,但也许是一个能做出杰出贡献的教授;

一个能对社会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官员;

一个难得的管理人才。

这就像推土机与钻井机一样,钻井机永远向往着深深的地下,而推土机看着的却是从近到远的地面。

硬要将两者的工作对象互换,那就将两者都毁了。

这两种人一种的代表人是达尔文,一种的代表人是写出《昆虫的故事》的法布尔。

  能够用概念制造概念,这是综合思维能力强的人的先天素质。

喜欢幻想是这种人经常性的一个特征,这样的人现实中常被人嘲笑,但深入一点想:

一个人从小就充满幻想,经常性的用他所掌握的信息制造新的东西,几十年后他的思维能力、判断体系、知识结构会复杂到什么程度,这对于一个受到较高级教育的人来说,自然会有很大的野心。

一个有野心的人不一定成得了什么大事,但一个没有野心的人永远也成不了需要艰苦努力才能得到成就。

换一个角度想,每次幻想都可以看作是一次过程较长的推理,都是一次创造,黑格尔说:

“推理是概念和判断的统一性。

”(见黑格尔《哲学科学全书纲要》薛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00页)这说明幻想也是一种必要的自我训练。

康德也说:

“构成天才的心意能力,就是想象力和悟性。

”(见《判断力批判》商务版上册163页)

  深邃的洞察力往往是天才的专利,甚至会早于别的人几十年揭示出本质性的东西。

  如果说脑筋能转弯的是分析人的形象比喻,那么能看穿一层甚至数层迷雾的就是概念综合类人的比喻,透过现象看本质说起来容易,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得到,因为这根本就不是“看”得见的,而是一种顿悟,一种综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已经看穿了一层;

老子: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如果也是看穿了一层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话就不是一层了: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983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巴巴拉&

#8226;

麦克林托克(B.McClintock以下内容参见《科学蒙难集》)这是个性格沉静,喜欢独自一人做事的女性。

30岁那年,即1932年,麦克林托克在某些玉米粒中发现玉米色素显现着稀奇古怪的模式。

遗传很不稳定,有时还出现一些斑点。

对于缺乏洞察力的人来说,这些颜色的变化不过就会被看成是随机发生的自然变异。

但是麦克林托克却从这种并不起眼的杂乱无章的小斑点上认定这是色素基因在某一特定代上“接上”或“拉断”。

经过几年的思考麦克林托居然画出了某些结构基因的调节控制系统,并在1951年,在冷泉生物学专题讨论会上递交了自己的学术论文,向科学界提出遗传基因可以转移,能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

这被她称为“转座因子”。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体现了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水平,是人类对生物奥秘取得的一个伟大的认识,解决了单细胞如何发育成机体的问题,解决了如何产生所有新品种的问题,甚至解决了癌细胞疯长的原理问题。

  但是没有人相信她说的这一切,在她来看这一切都是很明了,很清楚摆在面前的事,别人不这样看,仅凭玉米的那几个斑点就说明了这些问题,不说一般人不会信就是科学家们也没有一个相信,甚至说她是“百分之百的疯子”。

十年后人们在细菌的研究中发现基因的转化现象,麦克林托克向科学家们疾呼自己的理论,但还是没有人信。

20年后越来越多的研究明显地证实了麦克林托克说法,自然也有很多人应用了她的理论。

  “道是无情却有情。

麦克林托克30年代初做出的发现、40年代提出的理论,到60年代末终于被重新提起,80年代初为科学界普遍接受。

她走在时代前面四十年,同时也为此冷落奋斗了四十年。

”(见《科学蒙难集》264页)30多岁时提出的理论,因这理论得到诺贝尔奖时已经83岁了。

  问题在于常人中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特别是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群体中的这种人,他们在自己的生产生活中使用着他们的天才,这就是那些发明家们,那些新工具新方式的发明者。

搞过民间文学采风的人都知道,民间的语言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就是文化不是很发达的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也非常的丰富多彩。

他们的文艺、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都有其独到之处。

这一定是这部分人的杰作。

“三人行,必有我师。

”看来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认识到了他人的天才并不少见,他的这个“师”未必是指文化上的师,而是多方面的智者行为或思想。

博学者未必是聪明人,没文化的人里面聪明人并不少。

中国上朔三千年历史,如果要举十个最能打仗的将军,那么汉朝的卫青一定评得上一个,而他在领兵打仗的前几年还是一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家奴。

就是这个家奴,打垮了秦始皇要修万里长城来抵挡的匈奴。

尽管战功显赫,官至封候,其姐是皇后,但他一生无论做人还是做官都很低调,以至于他姐的皇后被废以后他在朝中的地位并没有受到影响。

可见其人智力超人。

  汉高祖刘邦也知道他人不可小视,他最得意之处、对自己能力的最大的体现也就是“安得猛士兮宁四方”这些猛士的力量在他看来与四海一样。

  一个概念综合型的人在二十多岁时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是这种人,来至本书的建议是:

一,你应该拥有相当的文化(不一定是文凭)二,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应毫不犹豫地买下,并且认真看完,钱对于这类人来说最好的用途就是买书。

三,长时间的研究你感兴趣的某门学问或者科目。

就是年龄已较大以前没有机会受到大学教育的人,也可考虑去研究一下古玩、历史等。

这不是说要你在这方面做出成绩或者是在这些行业发财,而是这些东西才对你的胃口,你的人生才会有趣,生活才充实。

第五章  文艺的创造者和欣赏者——情感人生

  1、思维的内在环境——虚拟自我

  虚拟自我最典型的表现是我们的“心”的感觉,以至于有“心理学”这门学科。

其实这个“心”是我们的大脑虚拟出来的,与我们的心脏不是一回事。

这个“心”是我们身体的中心点,而我们的心脏几乎都不在这个点上,一般人的心脏都在胸腔的左侧,离这个中心点约五到十厘米左右。

我们大脑虚拟的这个中心点的最原始的作用是平衡我们的身体,这是我们行动的所必须的,如果没有这个虚拟的中心点我们甚至不可能在沙发上坐稳。

所有的动物都有本能的平衡系统。

但除了黑猩猩等少数灵长类神经系统已出现两个系统分离的动物可能会有这种“心”的感觉外,别的动物由于没有独立的思维系统,不能反观自己的内部,因而不会有一颗具体的“心”的感觉。

黑猩猩有这种感觉,我们知道黑猩猩在情绪激动时有拍打自己胸口的习惯,这种在动物界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行为,说明黑猩猩不仅有“心”的感觉而且这颗“心”还充满了情感。

  我们人类的这种虚拟自我完全可以认为是我们思维系统用来控制我们行为、情感甚至部分思维的一个内在工具。

同时它也是我们感觉到的我们的“自我”的表现形式。

就是说虚拟自我仅是我们整体“自我”的一部份,比如人们所谓的意志就不是虚拟自我本身,但要通过虚拟自我来实现。

意志力在某些时候实质上就是我们控制虚拟自我的力量:

如一个人遭到严刑拷打要他讲出其同伴的名单时,他如果有足够的意志力来将他的心态稳定在一个较为平常的状态下,那么对他的任何折磨都将无济于事。

肉体在遭受打击时我们会感到剧烈的疼痛,面对疼痛我们本能的要去躲避或设法解除这种疼痛,而如果只能忍受的话,那就要靠我们的虚拟自我去抵抗来自感觉系统的这种疼痛的冲击;

这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意志力这时就体现于稳定我们的心态的力量,是将我们的心态稳定在受到疼痛冲击而不向我们躲避疼痛的本能屈服的状态上。

如一个内心充满仇恨和愤怒的人,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往往能坦然待之,这是因为他的仇恨的情感占据了他的虚拟自我并且稳定了他的虚拟自我系统,使他能够承受巨大的痛苦。

由此可见我们这颗虚拟的“心”本身只是一个形式,它的内容还要来自思维系统和储存记忆系统。

  但虚拟自我对我们的身体本身却是控制性的。

很多人从十多岁开始背部就有一点弯,谁都知道这样的形体是不太美观的,但要改变这种习惯却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按以往的看法,这是我们在青少年时由于不正确的姿态导致骨骼长成型而形成的。

如果是这样,那么人的骨骼长得最多的年龄段是有十二至二十岁之间,这种习惯的形成应是在这个年龄段,或者说在这个年龄段是纠正这种体形的最佳时期,但情况完全不是这样,到十二岁来纠正这种形体已经太晚了,要纠正我们骨骼和肌肉的形态是容易的,但要改变我们对“心”的感觉却很难,就是这个“心”的虚拟自我决定了我们怎样安排我们的骨骼和肌肉,就是说决定我们的形体。

因此要有良好的体态必须从幼年开始培养,“心”直身体方能直。

由此可见电影《出水芙蓉》的台词“自信才能体形好”是很有道理的。

我们知道幼儿学走路看来是很难的,但却有内在的必然性,先天弱智和痴呆的幼儿也能学会走路,这一定是我们这个虚拟自我起的作用,它先天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直立,否则我们就会感到难受和不自然。

  虚拟自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人们的幻觉了。

有些精神病人会出现幻听,并按幻听去行动,这是神经系统出现了病变导致的,也是人们理解的。

但人们自己造成的幻觉却很少被理解甚至带来严重后果。

如我国古已有的“气功”就是如此:

一个人如果将注意力长时间多次集中于身体的某一点,并且想着这里会有一股气会走到身体的另一个地方去,那么要不了多久他就会感到真有这么一股气在那个地方流动,就这是我们的虚拟自我给我们开的一个大玩笑。

而这个玩笑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这种虚拟自我形成,要想消除它就很不容易。

这是形成唐吉诃德式的,某些人在旁人看来什么都正常,就是一说到某个问题时就不正常了的现象的根本原因。

  我们前面说过动物绝大多数没有“心”的感觉,也就是说动物没有人类的这种虚拟自我,但是动物有相似的系统,这个系统应称为“虚拟感觉”,人类的虚拟自我就是从这个虚拟感觉发展而来。

动物的这种虚拟感觉是更接近直觉,更接近本能的感觉,并且是动作行为的动力来源,是控制系统。

比如刚从蛋里孵化出来的小鸡,它见到的第一个活动的物体将是它成长阶段跟随的目标,它的大脑里是不是建立了一个虚拟印象,或者说建立了对这个印象的依赖性情感?

很多动物的母爱比人类的母爱有过之无不及,我们知道这种情感与体内的一种分泌物有关,但这种分泌物的作用是使主体有一种感受;

如果没有一个虚拟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能进行自我体验的内部机制,动物的这种某种分泌物转化的母爱何以体现?

很多动物会因为自己的小宝贝身上的气味有变化而无情地将其弃之不管;

这种现象正说明了母爱的消失实质上就是虚拟自我受到了破坏,使主体失去了相对于客体而言的内在体验。

  人是理性动物,能够控制自己的虚拟自我,比如能够轻而易举地对内心十分反感的人做出笑脸。

黑猩猩肯定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隐藏自己的感情,因它们是能再思的动物,这从它们也能欺骗同伴的行为上可以看出来。

除此以外的所有动物都将跟着它们的“虚拟感觉”走,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