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83690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3.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

《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Word下载.docx

如郭子平的《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详细阐述了我们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时应该怎么做。

陈庆宪老师的《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学数学》也从创设氛围、提高效率和设计材料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让学生在“自主、互动”中学数学。

诸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探索》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

但关于在课堂教学中怎样互动、怎样的互动才有效以及如何评估的研究却很少见。

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

希望通过研究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负责人:

陈春仙

成员:

林法炉殷红梅叶伟斌李海燕冯尚钗许玲月李慧英应敏

二、研究基本思想

1、课题界定

(1)“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

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2)“互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是指一切物质存在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狭义的互动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具体情景下,人与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本课题的“互动”就是指教学交往,是指课堂教学这一社会体系的运行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借助课程内容这一主要中介而进行的认知、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人际交往和相互作用。

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前者是指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的交往活动,主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后者是指学生之间的多向交往活动,主要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3)“策略”一词最早见于《人物志》。

《人物志·

接识》中说:

“术谋之人,以思谋为度;

故能成策略之奇。

”可见,策略就是计策方略,是人们经与事物的多次交道所获得的“知己知彼”(行为)体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行动计策或谋略意识。

本课题中的策略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它包括师生有效互动策略和生生有效互动策略。

(4)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是指运用有效教学理论和对话教学理论,在调查师生低效或无效互动的基础上,探讨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方式,以此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研究目的和价值

通过数学课堂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建立良好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和理解,是学生自主探索实践的过程,是学习者与文本的交互作用,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

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与教材(文本)及教师产生交互作用,形成了数学知识、技能和能力,发展了情感态度和思维等方面的品质。

所谓交互作用,是教材对学生有影响,学生对教材也有影响。

文本即教材,有时不仅指教材,学习者是学生,这个交互作用是学习的过程。

这种学习观认为操练式的学习并不是我们所说的有效学习,我们讲的有效学习主要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发展学生创新性的学习。

(2)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

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

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在洋溢着关爱和协调的学习共同体中学习成效最佳。

如果教学的时间能够充分用于课程学习,课堂管理的机制能致力于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那么,就能提高学习的成效。

因此,教师应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学习材料、时间以及空间上的保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的过程,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获得对该学科学习的积极体验与情感。

(3)“教学对话原理”。

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标志。

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

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依此理解,我们可以认为对话教学是生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进行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也是一种以对话为原则、以对话为精神为主导的教学形态。

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是对话双方彼此之间的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这种对话是互动的、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工作、情感在互动、交往中螺旋式的渐进与提升。

(4)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强调: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双方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互相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寻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角转变成“平等中的首席”。

(5)从学习的规律看:

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活力,使学生能动地利用为他提供的各种条件,完成内化吸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生也只有主动地全身心地参与,他的意志品质、情感、心理、个性等才有可能随之得到全面发展。

三.研究的过程设计

我们研究的基本原则是在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互动的无效和低效现象,探索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我们将重点定位在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的策略研究上。

整个研究过程应用到行动研究法、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处理确定四(4)班为实验班。

对象确定以后,用观察法、谈话法、调查法研究分析学生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和分析教师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调控教学行为的表现及原因,再让实验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计划、研究者、协作教师到课堂听课,按计划观察记录教学过程,搜集有关的课堂教学资料,课后分析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行为。

最后确定有效互动的策略。

然后在实验班施加实验因子,实验后再作测试、统计,加以纵向比较、分析。

为了使在课堂观察中搜集到的教学资料真实可靠,系统、深入、具体地揭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的问题与缺陷,从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高互动的有效性,上课教师必须保持教学的自然状态,真实地表露自己的行为,不要害怕暴露问题。

研究效果的检测分三种形式进行:

(1)运用调查法检测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2)运用观察分析法分析实验后教师和学生各方面的变化。

(3)运用测试法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四、研究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生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的现状透析。

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和学生问卷调查(调查问卷见附件一),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存在着以下几点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

1、学生主体间交往活动缺失。

我们调查发现,在67%的课堂教学中,学生间的交往所占的时间仅为13.5%,且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学生个体的单向交往,学生个体与个体、群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的多向立体交往严重缺乏。

2、合作交流注重形式,忽视实质,缺乏实效。

(1)没有明确分工,也没有互助合作。

在合作学习时,你只管说你的,我只管说我的;

你只管做你的,我只管做我的。

说完了,做完了,合作也就完了。

(2)交流时忽视倾听,小组汇报的仍为指定发言人自己的看法。

经过小组交流,别人对他有什么帮助,他从中吸收多少,有效地利用了多少来,都无法显现,交流成果仍属个体行为。

这种现象占100%(3)“小权威”一统天下,学习困难生依赖盲从。

少数人讨论,多数人“搭车”,没有思维碰撞,达不到集思广益。

(4)讨论时不能围绕重点,却在枝节问题上争吵,耗费时间。

3、生生互动时(包括与文本的对话)缺乏辨析、质疑能力。

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获取知识常用“拿来主义”,没有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推动和创造。

剖析以上诸多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是:

1、教师更新理念不到位,认为“退居二线”,学生放任自流,就是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指导合作不得力;

把握小组合作契机不恰当;

调动学生参与合作的度不充分,面不广泛;

留给小组合作时间不充足。

3、学生的合作能力及探究能力薄弱。

(二)教师无效或低效的互动行为的现状透析。

首先我们通过课堂听课,对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表现做了观察、记录;

再结合平时的观摩课、调研课、示范课、评比课。

在获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和分析,归纳出影响数学课堂中师生及生生互动的主要因素。

1、师生对话时,满堂问答。

即教师讲解得多,学生说的少,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

表面上看是师生互动,实际上是教师以“提问”的方式“灌”学生,师生没有真正地互动起来。

据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行为数在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总次数中占91.3%,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它类型行为的比重分别仅占0.9%、3.4%、与4.4%。

2、语言的随意性比较强。

有些教师上课的语言、提问几乎不经思考,不讲目的性,爱问就问,爱说就说,提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

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都是“有没有”“对不对”“是不是”的简单陈述。

语言比较单一,基本都是“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我是这样想的”、“好的”的循环反复。

教师问题的设计没有促使思维的真实碰撞。

4、情境创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缺乏典型性、思考性,并滥用多媒体。

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大小变化》时,用了10分钟才进入主题。

造成了一些面对全体学生的活动和练习不能得以有效落实,不能做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某位专家曾说过,数学课应有数学课的特色,不要纠缠于情景上的细节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

5、课堂气氛紧张,“对话”不自由。

虽然好多老师上课中注意表扬学生“真棒”、“真聪明”,但绝大多数教师在对待学生不能令老师满意的回答时做得很不够,或显出不耐烦的表情,或不理睬该生,让优生来代替回答,让许多学生在课堂上心存畏惧,提心吊胆,不敢畅所欲言。

6、材料组织和提供过于单一、片面。

大部分材料都是教师一手提供,很少有学生的参与,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7、缺乏高超的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存在着大量浅层次、低水平的操作。

如有的学生已经能将许多知识说出,但教师还是不放心,重新按自己的思路教学一次。

(三)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

师生有效互动是指教师或学生将所欲传送的种种信息,借助各种媒介,传达给对方,并发出预期的反映结果;

由此反映结果再反馈给对方,从而形成良性的反馈循环系统。

师生互动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主要是指学生的行为参与、情感参与和认知参与;

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行为。

互动的关键是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沟通和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教学环境。

为此,我们确立师生有效互动的策略是:

1、时空互动的策略——时空共有

时空共有指的是在教学中师生共同营造民主、平等、和谐、融洽的时间和空间。

在此空间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热情诱导。

师生互动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那么师生怎样营造互动的空间呢?

为此,我们的策略是:

(1)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①“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

教师要“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和学生拉近距离,学生不再“仰视”教师。

要善于营造一种互动的空间,让学生和教师进行平等的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

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

②“和学生换一下角色”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坐下来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老师。

在“辩论赛”和“有多种解法或想法”时就可用这种方式。

教师可设计让学生上台当老师,讲解解题思路。

教师自己则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适时进行组织和引导。

如:

“×

老师,你能将你的相法说给大家听听吗?

”“×

老师讲的话,大家听明白了吗?

”“如果不明白,谁愿意再当老师到台上讲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俨然一位有经验的小老师,讲得头头是道,甚至用学具演示,到黑板上板演,以期让台下的学生更理解自己说的意思。

通过和学生换角色,课堂气氛更融洽了,学生的学习更投入了,学习的效果也最好了。

③“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有效互动的课堂里需要有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创设一种自由的学习氛围,多给学生一点活动的余地,多给学生一点展示自我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欣赏自我、体验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中尽量提倡学生走上讲台,提倡学生交流讨论,提倡学生可以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

教师要坚持做到让学生想说就说,说出智慧火花;

想议就议,议出是非曲直;

想问就问,问出心中疙瘩;

想画就画,画出正解解法。

哪怕观点是错误的。

我们教师都应发挥主导作用,在错误中发现闪光点,纠正错误,在错误中成长。

学生才不用害怕因为说错而被老师批评、同学嘲笑了,在如此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们学得更快乐了,也最容易迸发创新的火花。

(2)建立新的课堂学习规则

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打破旧的规范的同时,必须建立新的规范,即比较开放、比较宽松的规范。

①“别人在发言时我们要怎么办?

——不是等待,不是插嘴,而是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仔细分析,吸收有效的成份,指出不足之处。

②“自己想发言时要怎么办?

”——积极举手并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尽量做到条理清楚。

③“合作学习时自己应做什么?

”——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要带着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想法时要清楚,纠正别人的错误时要诚恳。

④“遇到问题时要怎么办?

……”——找到适合的时机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请同学帮忙;

或请教师帮助;

或自己解决。

⑤“动手操作时怎么办”——收拾学具动作要快,要倾听教师的指导,操作时要先思考再操作,然后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新的课堂规范的建立,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有序学习,从而提高师生、生生互动的效率。

我们可以看到,在时空共有里,老师努力促进互动空间的开放,“蹲下来与学生对话”、“和学生互换角色”、“让学生展示自我”。

学生也意识到我与他人,尤其是老师是平等的学习者。

这样才能实现学生人格的舒展和自由、思维的活跃与激荡、创新潜能的迸发和拓展。

2、材料互动的策略——内容共创

“内容共创”是指在学习材料的处理上师生能够共同创造出适合学习的内容。

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益。

它包括预设材料的共创和生成材料的共创。

⑴预设材料的共创策略:

设立“信息发布台”,让数学贴近生活。

《新课标》指出: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和环境。

”但光靠教材上提供的或老师提供的资料,有时也有点枯燥乏味。

于是我们想了一个办法:

在墙角设立一个“信息发布台”。

“信息发布台”搜集和记录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的有关数学的情景及数据。

教师也可根据教学需要将一些数据或材料提早公布在上面。

如“学校组织踢键子比赛,三年级去了15人,四年级去了30人,五年级去了35人。

”搜集资料的方式可以是集锦,也可以是摘录或者是一些书签。

搜集的内容可以是身边的事物,参加活动的数据,报刊杂志上的摘录以及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等等。

如,世界名山的高度,世界有名的河流长度及地球与水星之间的距离等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

到期中或期末时评比一下哪些学生发布的信息最多、最有质量。

学生对这小小的“信息发布台”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他们通过“信息发布台”,不但培养了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也为课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探究材料。

这个“信息发布台”成为师生有效互动的天地:

教师从学生提供的材料里寻找并选择那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提炼成具有一定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学习材料,供学生探究。

学生从老师或同学提供的材料里吸收了营养、开阔了视野、激活了认识。

真正实现了学习内容的互动。

⑵生成材料的共创策略:

学生提供生成资源,教师捕捉过程资源,让材料动态生成。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资源观,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指出“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

因此,教师除师生共同预设材料外,更多的是关注课堂生成过程中的材料共创。

①活用生活资源。

生活资源到处可见,只要教师留心观察,就地取材,切入教学,定能增强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激活学习的思维热情。

如教学“分数意义”,可把学生的人数,身边物体的个数当作资源,然后让学生说出一些分数。

教学归一应用题时创设口算比赛活动,取出数学数据作为教学资源。

②捕捉过程资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

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

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有些是无法预设的。

这就为教者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这个资源的重要提供者,捕捉住过程资源,根据学生的真实需要随时作出调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

比如,在教学“比的意义”时,当揭示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这一概念”时,有一个学生说:

“老师,还有三个数的比呢。

”师说:

“你举例说说看”。

生说:

“金龙鱼广告不是说1:

1:

1的吗?

”这种“节外生枝”的事,使课堂顿时议论开来,于是教师及时地捕捉住这一生成材料,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形成了本节课的高潮。

最终学生自己明白了1:

1它并不是一个比,而是表示三种物质的份数关系。

从而更加明白了比的意义。

3、师生情感互动——情感交融

情感交融是指在情感互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会从教师的言语、行为、举止上流露出来,为学生所察觉、感受;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也会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中表现出来,为教师心神领会。

彼此情感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形成情感回路。

传统教学中,教师大多关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忽略知识的获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始终存在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个态度、情感倾向的,而且由于教学方式、方法不当,造成学生带着消极的情感在学习,造成学习效率明显低下。

为了在学习过程中真正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师生情感的互动成为意义共生的有效条件。

为此,我们的做法时:

⑴以境生情。

具体生动的情境往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它可以诱发学生情感,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客观事物满足个体需要,产生正情绪,如快乐;

不满足个体需要,则产生负情绪,如痛苦。

要使学生产生快乐情绪,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

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自己去克服,生发快乐的情绪。

同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得到发展。

⑵以情生情。

所谓“以情生情”包括两种情况:

一种是以教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绪。

另一种是以学生的情感影响教师的情感。

两者互相作用,共同促进师生情感的流动。

①师生体态语言的运用。

它包括眼神的运用、面部表情的运用和手势的运用。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

通过这扇窗口,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交流大量的情感信息。

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时,他们会露出紧张的眼神,而教师微笑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温暖;

镇定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安全;

信任的眼神,能使学生感到鼓舞;

当学生分心时,他们的眼神会游离不定,教师用眼神去注视他们,他们就会回到学习中来。

教师和学生达到心灵相通。

从学生的表情中,教师可以感知到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样的,教师的表情能把学生带到一定的意境中去。

微笑的表情能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投入学习,严肃深思的表情能启发学生深入地思考。

手势使用得当以增强语言力度,给课堂增添亮点和活力。

如学生举起双手拍拍自己的双肩,并说:

“我真棒”。

增强自信心。

没叫到的学生用手来摇动等等。

②幽默语言的运用。

幽默是一种较高的语言艺术境界,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心情舒畅地参与学习。

当学生发表见解语言结巴、词不达意时,使用幽默语言,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

当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时,使用幽默语言进行适时、适度评价,激发学生的价值观,获得成功的享受。

当学生违纪时,使用幽默的故事或语言,让学生心悦诚服。

我们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的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从而突出情知交融所产生的魅力。

教师要以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

一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得到较好的发挥,易使学生得到满足而产生快乐情绪;

而学生的情绪,又会影响教师,进一步促进教师的快乐情绪,由此,形成良性循环,导致师生共乐的教学气氛,促进师生有效地交流、互动。

4、过程互动的策略——意义共生

意义共生指的是在动态生成性的课堂里,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就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发展。

而学生作为一个“学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