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3380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企合作经验交流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大多数学校能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展教育培训、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些学校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短期培训,在取得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如常州铁道分院每年为企业培训员工近6千人次,创收300多万元;

有的学校利用校办工厂和教科研产品,为企业设备升级换代服务。

有的学校则利用人才和技术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在推进校企合作的同时,也获得较高的利益。

如徐州机电分院利用校办企业和教科研产品,生产矿用电开关柜,年产值就达700多万元,已走出了一条“产教结合、产教并举、以教促产、以产养教”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从整体上看,多数学校能注意结合办学特点和专业特色与行业、企业及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合作的渠道在不断拓宽,合作的关系在不断明晰,合作的成效也在不断显现,整个校企合作工作正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受环境、资源及政策的制约,有些学校对校企合作工作仍存在着“三个不够”现象:

一是对开展校企合作工作

【篇二:

组建校企合作经验交流】

组建校企集团

搭建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平台

山东工程技师学院

为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劳动保障部的要求,探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我们学院与山东省26家骨干建材企业共同组建了山东省建材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集团。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把组建校企集团作为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途径回顾总结学院的发展经验,我们认识到,技工院校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长期以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贴近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目前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要实现技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要继续坚持体制机制创新,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实现办学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更深层次的校企合作。

所谓更深层次就是要把企业需求作为学院的追求,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就提供什么样的培训。

走出去请进来,把企业引入学校,把学校融入企业,真正做到校中有企、企中有校,让企业全方位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逐

步形成有企业参与的多元办学体制。

如何尽快地向这一方向迈进,我们经过认真研究,确定把建立校企集团作为第一步。

它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化校企双方的共同体意识,增强校企合作的主动性;

第二,搭建一个深入合作的平台,满足校企合作的愿望和要求;

第三,在校企合作方面先行一步,占得先机。

建材工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有180多万职工,产值在全国名列前茅。

但高技能人才相对缺乏,高级工仅占1.92%,技师占1.38%。

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旺盛,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愿望迫切。

我们学院作为全省唯一培养建材专业高技能人才的技工院校,与建材行业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深化学院的校企合作发展规划中,我们首先从组建建材行业校企集团做起。

通过3个多月的努力,由山东省劳动保障厅和省建材行业办公室发起,山东工程技师学院承办,全省包括山水、泰玻、鲁宏、晶华等在内的26家骨干建材企业共同组成的山东省建材工业职业教育培训集团于2006年11月正式成立。

二、依靠政府推动,精心组织运作

在组建职业教育培训集团过程中,学院积极争取政府、行业的指导支持。

省劳动保障厅和建材办把集团定位为建材行业的职业培训集团,以两家名义给各大企业下发文件,就成立集团征求意见,增强集团的号召力。

劳动保障厅和建材

办领导同志对集团组建工作亲自进行具体指导。

在省劳动保障厅和建材办指导和推动下,集团形成了一整套校企有效结合的运作机制。

集团实行理事会制,由省劳动保障厅、省建材办领导和企业负责人担任理事长、副理事长。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为常务理事,同时还吸收了部分行业中介机构参加。

秘书处设在山东省工程技师学院,负责日常工作。

职教培训集团在省劳动保障厅、省建材办的指导和监督下开展工作,宗旨是服务全省建材工业,目标是充分发挥学院、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各自的优势,加强行业、企业、学校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有效推进学校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

形成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推动学校和企业共同发展,使学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

集团制定了章程,规定了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作为成员学校,要根据企业需求,提供包括职工培训、成人学历教育和技能鉴定等全方位服务,优先满足企业用人要求;

优先接受成员企业派遣的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到校任教;

优先向成员企业派遣实习生。

作为成员企业,优先获得学院提供的优秀毕业生;

优先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企业在职培训和技能鉴定;

为学院专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可以通过参股等形式进行校企合作,逐步实现部分专业合作共建。

同时章程还明确

了集团的工作方式,定期召开理事会,成立教学研究小组,组织师资交流培训,建立信息交流平台等,确保其正常运转。

三、完善配套措施,努力抓好落实

建立校企集团,只是搭建了一个平台,要实现深层次的校企合作,需要树立新的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模式,做扎扎实实的工作。

为此学院制定了专门文件,规定了校企合作的具体方式和措施。

一是与集团成员企业合作,开办企业“冠名班”,实行订单培训。

对长期合作的企业,学院设立单独教室,按企业的要求进行布置,让学生一走进教室,即可感受到企业氛围,向师生宣传企业文化。

二是在大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尤其是高级工和技师培养,都必须安排时间在企业实训。

三是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培训鉴定服务,特别是技师和高级工培训。

学院全面承担了集团的“金蓝领”培训任务,特聘“省首席技师”领衔授课。

培训在学院进行,也可在具备条件的企业进行。

四是进行技能和学历“双证”培训。

学院在承担职业资格培训鉴定的同时,开办成人专科学历班,企业职工可以通过在职学习取得“双证”,即高级工或技师证书加成人专科学历证书。

五是根据企业需要,实施“培训套餐”。

学院采用脱产、半脱产、双休日班、夜校等形式培训企业在职职工,培训时间短中长结合,培训地点学院企业皆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培训大纲,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专家授课。

为适应校企合作的要求,学院软、硬件建设方面进一步改善。

一是加大投入,完善实训条件。

近期将再投入600多万元,进一步强化工业分析、汽车、数控和电气技术中心建设。

二是开展首席技师教技能活动,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特聘请全省首批享受政府津贴的十大首席技师担任学院实训指导专家,定期到学院进行实习指导和示范教学;

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随时了解企业的生产需求。

通过这项活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带动一体化教师培养。

三是改革教学模式,大力推进一体化教学。

按照技能人才的培养规律,针对不同群体,进一步修订教材,改建实习教室,培养专业和实训一体化教师,做到教师、教材、教室一体化,全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

校企集团建立,为学院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学院上下依托企业办学、为企业服务的意识普遍增强,多元化办学格局初步形成,集团企业与学院合作和往来明显增加。

最近学院已会同建材行业学会制定了企业在职培训的方案,近期即可实施。

计划全年为企业开展在职培训1500人左右,其中技师培训200人。

并已有4家企业与学院共同研究开办冠名班的教学培训计划。

校企合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篇三:

校企合作经验分析】

3、校企合作的实质与可行性分析

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产学结合”,以及澳大利亚tafe体系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

在较早时候,国外就对校企合作有着比较明确的定义,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解释大约是:

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是将课堂学习与有计划有监督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学习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

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被战争破坏的程度比日本还要严重,但是德国用了不到五十年的时间就在一片废墟上快速发展经济并跻身于经济强国之林。

奔驰、宝马、奥迪、保时捷、西门子、阿迪达斯、彪马、双立人、boss以及领先世界的莱卡镜头,这些普通人都熟知的大名鼎鼎的品牌都是来自于德国。

为何德国制造能有这么多的品牌闻名于世界,这是因为他们掌握着高科技和有着高水准的一线技术员工,而这离不开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体系——双元制。

简单地说,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由职业学校来完成的,而是由企业和职业学校两方共同教育和培养,称为双元,即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

两者互相补充、互相支持,以企业培训为主。

在双元制当中,除了企业和学校之外,还存在第三方——工商协会——在中间进行管理和协调,同时还存在一个监督作用,另外还代表企业与政府进行沟通等。

而这样的中间机构在我国是存在较少的,无法对我国整个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

在德国,双元制应用较为广泛,企业和学校一起制定培训大纲,一切以企业定向培养为主,而不像我国以学校培养为主,忽略了企业的需求,这是与我国职业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

而实际上学校忽视对企业需要的人才进行分析培养将会给社会浪费一大批培训资金,而在这里实行校企合作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里,校企合作是大中专院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而企业在相应的培训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平台加以辅助。

其初衷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还是个新事物,但实行校企合作本身就是在进行一定的人才培养创新。

(一)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1]提出“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要求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机构,明确了该机构的职责;

对职业院校、企业、政府三方在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

2006年7月,国家劳动保障部张小建副部长在国家高技能人才东部地区培训工程2006系列活动大会上,提出要“全面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并特别强调:

“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绝不是学校教学环节的技术性问题,而是一项全新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

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这一做法提高到制度层面,这在我国还是首次。

理解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

首先,要认识到这一制度的建立是对传统师带徒和企业办技校(简称企办校)两种培养制度的继承和创新,具有时代性。

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都有长处,也曾在不同时期甚至在当今时代仍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也有明显不足。

师带徒制度的不足是“少”和“慢”;

企办校制度的不足是辐射面窄,被动办学、社会贡献率受限。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继承师带徒重技能训练,重培养质量;

企办校制度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技能特色,重视学生顶岗实习等。

校企合作办学在发扬了它们长处的同时,也克服了其不足,并结合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对技能人才需求等实际,增加了一些新的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其次,要认识这一制度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具体化,具有规律性。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两类不同社会组织的结合。

学校与企业的关系,本质上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延伸与提升这一关系,深化为合作状态,就明显地使校企合作成为教育与经济密切结合的产物。

换句话说,校企合作是教育与经济合作的具体化形式,校企合作制度就是教育与经济相结合的一种具体而特定的合作形态。

这就涉及了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规律问题。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必须适应经济发展这一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以其自身特点影响经济发展。

是一条被人们普遍认可的规律。

校企合作就是教育根据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并为企业服务的合作,它体现了教育必须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的规律。

再次,从国家经济发展大局及其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看,建立这一制度具有迫切性。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改造的升级,第二、三产业发展快速,特别是二产业中的制造业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批技能人才。

几年来,全国各地发生的“技工荒”,特别是“高级技工荒”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若不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势必拖累全国经济社会发展。

因此,加强和加快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

全面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培养出企业急需的各类技能人才,缓解甚至化解“技工荒”,无疑是当前企业和职业院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大而迫切的任务。

最后,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来自实践,具有可行性。

在多年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我们感到:

第一,校企双方都希望合作。

一方面企业要发展,需要学校不仅为其输送合格技能人才,而且还要为其提升在岗员工的技能;

学校发展也需要通过与企业合作培养学用结合的人才。

企业和学校双方各有所图又各得其所。

第二,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产生规模效应。

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的一个专业面对一批企业合作,培养的也是一批技能人才,解决的也不是一个企业,而是一批企业技能人才的需求。

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

第三,只有校企合作,才能走上技能人才培养的快车道。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不仅能够解决技能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

与传统培养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下的职业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使学生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再到企业顶岗实习。

使用这种培养方法,初中毕业生五年,高中毕业生三年就可成为基本合格的高级技工。

与传统的师带徒和企办校制度相比,效率更高。

第四,只有校企合作,才能保证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兼具校内文化知识教学和企业岗位能力实训两个领域、两种空间、两种能力教学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零距离结合,也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针的切实体现。

实践证明,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有扎实的文化和专业理论基础,又有与岗位能力要求相对接的专业技能。

这种制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满意、学校满意、学生满意、家长满意。

(二)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劳动力市场的创新。

劳动力市场是交易劳动力的市场,由需求方、供给方、交易场所三方构成。

交易对象是供给方提供的特殊商品——劳动力,交易的载体是职业介绍所等市场载体。

市场载体以机构形式(如职业介绍所)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交流渠道,提供场地为供求双方当场决策交易服务,并依法收取相关中介费用。

借助劳动力市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被分配到不同地区、行业、职业、企业、岗位。

校企合作培养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实际上也同时在创建一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

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由企业、学校、学生三方构成。

交易的对象是供给方——学生提供的特殊商品——技能,交易的载体却不是职业介绍所等市场载体,而是企业实习场地——岗位。

交易之前,学校代表学生与企业联系,采取合作培养、岗位锻炼、全面考察,最后交易的办法是购买和使用学生的技术能力。

借助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一种资源——技术劳动力被分配到合适的地区、行业、职业、企业、岗位。

这种特殊的劳动力市场有几个特点:

一是省略了一般劳动力市场必不可少的中介环节和交易中介费;

二是转移了交易空间,交易空间由职业介绍所转到企业;

三是延长了交易时间,由在中介场地一次性洽谈交易延长到实习结束后才确定交易;

四是把交易与培养、使用、考察相结合,提高了交易的质量和可信度。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是教育制度的创新。

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制度是否科学、有用,或者教育体制改革是否成功,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这种教育制度下,学校毕业生是否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与无数大学毕业生毕业即失业相比,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事实证明,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是科学的、有用的,作为教育制度的一项改革,它无疑是成功的。

从理论上来说,实行校企合作是可行的而且是很有必要的。

与传统教育制度不同,校企合作培养制度对职业院校教育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创新:

1.在办学理念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以技能就业为导向,以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提升品德为重点,以技能成才为目标,走技能教育、技能就业、技能成才道路。

2.在学校职能上,主张与企业紧密合作,坚持全日制培养与社会化培训相结合,利用学校和企业资源,既培养全日制技能人才,也培训、提高企业在岗员工的技能水平。

3.在办学过程上,主张从技能人才需求信息、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教师能力、课堂教学等多个环节都体现校企合作,做到所教、所学、所用有效对接。

4.在招生就业上,招生方面主张针对学校实际,精心选择市场紧缺人才而对学生发展特别有利的工种开设专业,招收学生。

就业方面坚持以技能就业为导向,并将之贯彻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期间的学习都与毕业就业相关。

此外,重点抓住校企合作毕业实习环

节,把毕业实习与毕业就业联系起来,并落到实处。

正是这些改革措施的有效实行,校企合作制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对传统教育制度展开猛烈冲击的同时,也在创建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制度。

但是在实行校企合作我们需要明白:

(一)企业需求是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不能盲目应求。

校企合作是教育适应经济,为经济服务的具体制度。

毫无疑问,校企合作的动机、过程、成果都应该和必须体现企业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缺什么人才,学校就得办什么专业,培养什么人才。

从学校整体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只是整个社会多种培养渠道的一种,有些人才,特别是初、中级技术工人,企业完全可以自己培养;

有些人才,社会力量培训机构可以培养。

作为培训市场分工,由于条件和能力等限制,学校不可能做到“应培尽培”。

从某一学校的个体角度看,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的条件和能力更加有限。

面对广大企业各类技能人才不同技术等级的需求,只能根据自身实际,集中人力、财力、物力、精力选办国家最重视、企业最紧缺、学生最有发展前景的专业。

并以高端带动,兼顾其它技术等级的思路,集中精力办好一些专业,并办出品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功之路,但不能因此而削弱校内教育。

实践告诉我们,凡是尝到甜头的学校,都不会放弃校企合作。

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合作范围会扩大,合作内容会增多,合作水平和效果会逐步提高。

在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成功之路的认识逐步深入人心,校企合作遍地开花的大好形势下,也要防止出现削弱校内教育作用,出现走极端的可能。

当前,不少职业学校压缩校内教育课时,大幅度增加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

这一现象证明,校内教育正被削弱,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校内教育具体内容包括文化知识传授,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实训,特别重要的是思想品德教育。

校内教育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个性形式等具有直接的影响,是别的教育无法替代的。

因此,应该树立正确的校企合作观,清醒地认识校内教育是落实所教、所学、所用对接要求的重要阵地,是校企合作应有的重要部分。

因此,我们既要转变重校内教育,轻校外实习做法,又要防止校外“实习”过多,校内教育作用淡化的现象,正确认识校企合作,做到校内教育与企业实习并重。

(三)校企合作既要着力培养全日制学生,又要着力提升企业在岗员工技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