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李白诗三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8175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李白诗三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5李白诗三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5李白诗三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5李白诗三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5李白诗三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李白诗三首.docx

《5李白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李白诗三首.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李白诗三首.docx

5李白诗三首

5.李白诗三首

《梦游天姥吟留别》

【学习目标】

1.通过这三首诗,进一步了解李白的创作思想。

2.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3.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学习重点】

1.体会和学习夸张及想象结合的表现手法。

2.理解诗人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

【学习难点】

1.感悟本诗中神奇瑰丽的梦幻世界所寄予的理想。

2.能够鉴赏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作品。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说明自己心情的诗。

【二】解题

吟,是古文体的一种,也称“引”。

梦游,梦中游历。

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

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

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基础演练

1.解释以下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

失向来之烟霞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势拔五岳掩赤城

明确:

我欲因之梦吴越:

代神游天姥山的愿望

失向来之烟霞:

代上文神异的景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过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

云霞明灭或可睹

势拔五岳掩赤城

明确: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3.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

使我不得开心颜

古来万事东流水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明确: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词〕

4.词类活用〔找出以下句子中词类活用的情况〕

〔1〕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云青青兮欲雨

明确: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2〕名词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

訇然中开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明确: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东〕

〔3〕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

明确: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四】理清思路、思考问题

1.细读课文,概括三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明确:

第一段写梦游缘由。

第二段写梦游过程。

第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

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

接着,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

“横”、“拔”、“掩”三个动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第二段可以分为几层?

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

并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宏大。

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

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

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

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描述画面:

“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

这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

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

清风荡漾,衣袂飘飘。

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

仙乐声声,盛况空前!

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

这七句话实际说明了三层意思。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

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

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

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那么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说明了诗人不事权贵的清高与傲气。

【五】拓展引申

1.再读诗歌,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

现实社会黑暗冷酷,如在梦中。

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

诗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2.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

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

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说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那么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蜀道难》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知诗的内容,体会诗的寓意。

2.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3.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

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

品味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章法、意象、基调及其艺术风格。

【学习过程】

【一】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

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

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这是他一直都没有放弃的一个信念〕的政治思想,希望能有一番作为。

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

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安。

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认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

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说明自己心情的诗。

【二】初读感知,明意。

〔诗非读不能明其意也,放松地、纵情地朗读全诗,读准音读,理解内容。

梳理文章内容及结构: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

主旨句三见

【四】品读鉴赏,悟情。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兴寄遥深,“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那么不能探其深远之趣”〔曾国藩语〕

诵读提示: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但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

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说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

“噫吁唏”是惊异之辞。

“危”“高”,同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

“乎”“哉”,皆可有延长音。

“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那么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表达调读。

“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

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说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凋诵读。

“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

“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

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

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

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

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

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

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

“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说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

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

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

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

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

“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假设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五】诵读指导

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散整诗句自由奔放之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

具体而言,即:

〔1〕明语气而悟其情,如“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如骤马下坡,势不可挡;“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似闲庭信步,舒缓平和;“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惊呼发忧;“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犹大堂惊木,声惊语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谆谆叮咛。

〔2〕明节奏而悟其韵,如“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工作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