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81427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下载.docx

那个重一些?

我们所说的重量其实准确的应该叫做质量。

看来物体的质量有轻有重,你知道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有那些呢?

(克,千克,斤,两,公斤,吨)

2明确目标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知道1千克=1000克。

知道称物体的方法。

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预期效果

凭我们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加上你的细心体会一定能把今天的任务完成的很好。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

 

(一)任务呈现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克”。

(板书:

克)国际上克一般用字母g表示,

(二)自主学习

1.感受1克重的物体

(1)拿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掌心仔细掂一掂,感觉一下1个2分硬币有多重?

同桌轮流掂一掂看。

(2)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

板书:

1克(1g)。

(3)再感觉一下这1克物体的质量,再掂一掂。

2.估计1克重的物体

(1)能根据这个2分硬币的质量,在学具中找一找,掂一掂,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也是1克重?

然后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并小结:

其实,1克的物体太轻了,靠我们的感觉很难判断准确,想一想,如果要判断准确,可以用哪一种秤来称呢?

(天平一般用来称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常用“克”作单位。

3.感知几克。

(1)我们已经知道:

1个2分硬币重1克,2个2分硬币重几克?

10个2分硬币重几克?

30个2分硬币有多重?

(2)老师没有30个2分硬币,但有30克的果冻,猜我是怎么知道它的质量的?

(三)展示交流

在学具袋中还有好多是老师从超市采购来的食品,你能在上面找到他们的质量吗?

读一读看。

苹果和有些饼干没有写明质量,你能不能把他们跟其他物体比较一下,掂一掂,比一比。

做两件事,一、按轻重先给他们排排队,二、估计一下一袋饼干和1个苹果的质量。

轮流掂一掂看。

(出现1袋盐重500克)

任务二

(一)任务呈现:

认识千克。

1.感知1千克

师: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1袋盐重500克,那两袋盐重多少克,你能计算吗?

500+500=1000(克)

(1)这是我们算出来的。

能不能称一下呢?

知道该用什么秤称吗?

(出示台秤)

(2)台秤可以称相对重一些的物体,一般以千克为单位。

把盐放到盘子上,观察看指针对着几,对着1就是1千克。

1千克。

是的1000克也可以表示为1千克。

(3)把这两包盐放在手上,轮流掂一掂,仔细感觉一下1千克。

掂过了1千克重的物体,你觉得1千克怎样,有什么感觉?

2.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

这两袋盐算出来是1000克,称出来是1千克,1000克和1千克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该用什么符号连接呢?

1千克=1000克。

(1)这两个1千克的单位一样吗?

(2)怎样读它们比较好呢?

(3)根据它们关系,抢答:

1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

2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

5千克里面有几个1克?

3000克就是几千克?

8000克就是几千克?

3.感知几千克重的物体。

估计一下这一西瓜比1千克轻还是重,大约有多重?

三、检测导结

1. 

目标检测

(1)你能这些物体填上合适的重量单位吗?

(出示:

练习题)

(2)诊断下面这段话写得对不对:

张小明今年10岁,30克重。

他去超市买了一枝铅笔长7克,买了一袋果冻重200千克。

去公园看见了世界上最小的鸟——蜂鸟大约2克重,还看见了世界上最大的鸟——鸵鸟,大约100千克重,它的一个蛋就重1500克。

2.结果反馈

3.反思总结;

说说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比较合适?

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比较合适?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说课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第四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即教材85—87的内容。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

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能力目标:

1、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以上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形成了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三维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

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解决方法:

为学生创造充分的感受、体验的机会。

五、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诱思探究等方法。

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

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授课,这样即便于准备学具,又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操作活动,激励学生在操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操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新课伊始我便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学背一背及调查生活中常见物品的质量感受物体有轻有重,引出质量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如果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进行估测和实测,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反过来,学生在进行实际测量的活动中,也能进一步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

为了达到这种相互促进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我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如:

借助测量一枚二分硬币和两袋500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

再让学生说出生活中大约重1克和1千克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物品的机会。

说明“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来称”,介绍一些常用的秤,让学生认识测量的工具。

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从家带来的物品(大米和石子)。

感受到虽然它们的体积不同,但质量是相同的。

在学生认识一些不同的秤后,联系实际读取盘秤、健康秤等常用的秤上的数值,充实实际测量的经验并巩固质量观念。

3、培养估测意识。

如,在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让学生说出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或1千克,给他们提供了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和实际测量的所得结果的差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