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概论考试要点打印文档格式.docx
《公共政策概论考试要点打印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政策概论考试要点打印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决策过程实质上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性是决策过程最重要的特性。
12、试述公共政策的特征。
(1)政治性。
尽管从表面上看,政党和政府的政策行为有时并不带有政治色彩,但实质上还是为了巩固阶级统治的需要。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政党和政府(政治组织)的政治行为,公共政策集中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是源于政治动机的组织产物,因而它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2)价值选择性。
制定任何一项政策,其首要前提就是价值判断。
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不论其是否自觉地意识到,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3)层次性。
公共政策有其层次要求。
一般而言,高层次的政策对低层次的政策具有指导作用,但它往往都是概括性很强的原则规定,难以直接规范人们的行为,可操作性不强。
只有把高层次的政策逐层分解并加以具体化,才能使之转化为低层次、具有可操作性的辅助政策。
(4)阶段性。
从动态角度来看,公共政策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表现出阶段性的特征。
从广义角度讲,政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政策制定阶段和后政策制定阶段(执行和反馈调节阶段)。
(5)功能多样性。
从目标取向来看,政策具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分配功能。
从执行结果来看,政策表现出多重作用。
它既可能导致人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也可能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现象;
既可能有意料之中的事,也可能有始料不及的事;
既可能有易于发现的显现功能,也可能有难以觉察的潜在作用。
(6)合法性。
从广义角度而言,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主要是指公众对其的认可和接受程度。
公共政策要具有合法性就必须经过一个合法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系统的合法化,第二部分是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如果政治系统不能被公众所认可,它所输出的政策必然难以被公众所接受;
没有政治系统的合法性,公共政策的合法性也就无从谈起。
(7)权威性。
一项政策的出台,对于那些不愿做出利益牺牲的对象而言,不能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种强制性往往同一些惩罚性措施相联系.若没有这些措施作后盾,政策就会成为一纸空文。
公共政策在其所框定的范围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其规定的行为标准和设定的行为限度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公共政策不是针对个别人和个别事制定的,而是针对多数人和普遍性问题制定的,它是要求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行为规范。
(8)稳定性。
公共政策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朝令夕改、变化无常的政策,是最不得人心的。
这样做不仅会丧失政策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大大降低公众对政策的信任程度,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会给政策执行带来许多麻烦,使政策执行机构无所适从,导致政策难以贯彻执行。
21、试分析我国贫困问题的成因及政策改进
成因:
1、个人缺乏知识、技能和就业机会;
2、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
3、拉开收入差距的政策导向;
4、工资抑制;
5、剪刀差造成的农村贫困;
6、城市化进程中的失业;
7、工业污染;
8、非经济方面的不平等:
政治权利、就业、教育、流动、观念等;
9、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恶劣:
交通不便、生态失调、生产落后、能源短缺、收入来源单一、就业机会少、信息闭塞等;
10、失业和下岗;
11、残疾人、孤老户、病人;
12、消费致贫:
住房、教育、医疗等。
政策改进:
分配领域1、收入分配公平;
2、控制政府消费规模;
权利领域3、放弃身份歧视;
4、保证迁徙自由;
5、政策公平
22、试分析失业的正负效用
正效用:
有利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企业提高效率增强竞争力。
负效用:
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社会稳定,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给政府和社会带来极大的经济负担。
23、试分析我国失业问题的特点、成因及治理对策
特点:
结构性失业严重,隐性失业普遍,地区差异大,失业时间长,失业率高的人群是女性、青年、低知识水平、原职业是制造业。
劳动力供过于求,产业结构调整导致的结构性失业,经济波动,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技术创新。
对策:
1、扩大就业:
打破行政地域限制,促进劳动力流动;
广开就业门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开拓市场,发展经济。
2、减少劳动力供给:
计划生育;
渐进改革,逐步释放潜在失业;
延长受教育年限;
劳务输出。
3、增加就业教育和培训,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
4、建立完善的失业保障体系。
24、试分析我国人口问题的表现及政策改进
表现:
人口数量急剧增长,造成资源供给紧张,抵消了经济发展成果,加大了就业、教育、住房、能源、交通、医疗、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压力,并导致环境破坏严重;
人口素质偏低,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低,文盲半文盲人口比例高;
老龄化速度惊人,使得社会保障支出加大,老年抚养系数加大,4:
2:
1家庭结构引发的社会问题,医疗费成为沉重负担;
人口比例失调。
增加教育扶持,由主要调节和干预人口数量过渡到主要调节人口素质,生育率与人口文化程度到底成反比;
加强利益诱导,提高孩子养育成本;
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减少计生户的后顾之忧。
25、试分析我国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治理对策
环境污染严重:
环境污染物排放量巨大,但处理率极低;
城市大气污染严重,降尘、颗粒物、二氧化碳超标;
城市噪音污染严重,乡镇企业带来的农村环境污染加剧。
生态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土地退化、草场锐减、土地盐碱化、生物资源破坏严重。
人居森林面积只有全球平均水平1/8。
原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导致过度耕作,土地肥力减退;
不适当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
宅基地、工业用地致使耕地减少。
2、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单位产值能耗、用水量过大。
3、政府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对污染企业的纵容和保护,环境保护投入少,能源补偿政策不当导致能源产地就地加工,加重能源产区污染。
4、乡镇企业空间布局分散,三废无法集中治理。
5、公众环境意识淡漠,乱丢、乱泼、乱倒、乱砍森林、非法捕猎、工业企业非法排污等现象严重。
治理对策:
1、走内涵增长的路子。
2、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生态系统自然再生产。
3、发展清洁生产,通过强制性规章、刺激性政策、支持行政等措施。
4、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在民众中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对公众进行环保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有组织参与。
5、加大环保科研力度,加速环保科技的发展。
《公共政策学》学习指导纲要——邱玮
第一章公共政策概述
一.公共政策的含义
(一)公共政策的概念
一般意义上,公共政策可以被理解为政府和政党为处理公共事物、实现公共管理而制定和实施的公共行为规范、行动准则和活动策略。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第一,政治性和公共性的统一。
第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第三,强制性与合法性的统一。
(三)公共政策的价值和功能
第一,规范和导向。
公共政策作为一种行动准则和行为规范,能规范和制导人们行为,从而对社会过程和现象的发展方向、速度、规模产生制约
第二,控制和协调。
政府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物中出现的种种利益矛盾进行调节和控制和协调,从而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第三,管理和发展。
管理社会公共生活是国家和执政党的首要职能,而公共政策则是最常用的管理手段。
二.公共政策的分析模型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
其价值和功能有哪些?
第二章公共政策体系与结构
一.公共政策体系
二.公共政策的运作规律
(一)公共政策运作规律的含义和意义
公共政策运作规律是指公共政策在对社会生活发生作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研究政策运作规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积极调控作用。
第二,有利于正确调整各种利益关系。
第三,有利于正确地认识政策的地位和作用。
(二)公共政策效力作用规律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公共政策体系?
它有哪些特征?
2.简述公共政策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3.怎样理解和把握公共政策的运作规律?
第三章公共政策过程
一.公共政策制定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含义
公共政策制定是政策制定者根据国家和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
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首要环节,是全部政策系统的神经中枢,是政策成败的基础。
公共政策制定具有权威性、选择性、主导性等重要特征。
(二)公共政策制定者
公共政策制定者是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一般分为直接决策者和间接决策者两类。
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提出了许多关于公共政策制定者的理论模式,主要有议会决策模式、精英决策模式、政党决策模式、团体决策模式、公民决策模式等几种模式。
(三)公共政策制定程序
从宏观层面来说,公共政策制定过程就是把社会上各种利益需求输入政策制定系统中并将其转化为政策输出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政策信息、政策资源、政策行为的输入、加工、输出和反馈的过程。
从微观层面来说,公共政策具体的制定过程包括诊断问题、确定目标、拟定方案、优选方案、采纳方案几个步骤。
把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结合起来,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可归纳为政策议程的建立、政策规划、政策合法化三个基本环节。
(四)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模型
1.公共政策决策思维模式
经验决策模式:
最传统的决策思维模式。
指决策者依据个人决策实际经验进行公共政策抉择的思维方式。
理性决策模式:
二战后西方行为主义政治学家特别倡导的公共政策决策模式,又叫科学决策模式。
指决策者采用科学实证的量化分析技术和严格的逻辑程序,对确定的公共政策问题作出最优的公共 政策方案设计和政策决定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决策模式:
指决策者依靠直觉、信仰、意志、感情等非理性因素对公共政策作出选择和决定的思维方式。
渐进决策模式:
该模式认为政策决定是人们根据政策经验,经过政治互动和渐进调试的过程,而获得共同一致看法的政策活动。
综视决策模式:
综合理性决策模式和渐进决策模式的特点,即运用渐进决策模式方法从宏观角度找出重点政策问题之所在,运用理性决策模式方法从微观角度对重点政策问题作细微的分析决策。
2.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模式
政治系统决策模式:
政治系统的公共政策决策过程是一个包括环境、输入、要求、支持、输出和反馈等环节的有机整体。
功能过程决策模式:
公共政策活动过程是由情报、建议、规定、行使、运用、评价、终止七个相互联系的功能活动环节组成。
制度程序决策模式: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管理决策过程,其主要范畴是制度、程序、合法和结构四个方面。
公共选择决策模式:
追逐决策模式:
(五)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因素
1.公共政策制定的体制因素
公共政策制定机构的设置及其权限设置,对政策设置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2.公共政策制定者因素
公共政策最终是由人来制定的,因此政策制定者的个人素质,对政策制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3.公共政策的客体因素
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制定。
4.公共政策制定的技术因素
公共政策制定中所使用的政策制定手段和方法,对政策质量和政策结果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公共政策执行
(—)公共政策执行的含义
公共政策执行是政策执行者运用各种手段来贯彻和实施政策指令,以达到预期目标的全部活动和整个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性质:
1.公共政策执行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2.公共政策执行是一系列行动构成的。
3.公共政策执行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系统。
4.公共政策执行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公共政策执行主体和公共政策目标群体在相互作用中对利益加以选择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者
公共政策执行者是政策执行主体,指那些具体负责执行政策的组织和人员。
从现代公共政策过程来看,各国公共政策的执行者主要包括政府行政机关、立法与司法机关、政党组织、利益集团、社会组织、社区组织和公民个人等主体。
(三)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和手段
公共政策执行的原则:
第一,坚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第二,实事求是与创造性相结合。
第三,注重整体性原则。
第四,强制执行和宣传教育相结合。
公共政策执行主要的手段包括行政手段、法律和法制手段、经济手段、思想教育手段。
(四)公共政策执行过程
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这一过程分为几个环节:
第一,执行所做的准备。
包括要做好学习和宣传政策的工作;
要制定政策执行计划,即制定政策实施细则;
要做好政策试点工作。
第二,正式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活动。
包括宣传解释活动;
组织协调活动;
监督反馈活动。
第三,执行活动的善后工作。
(五)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
1.公共政策执行体制。
这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首要因素。
2.公共政策执行者。
这是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最直接因素。
3.政策客体。
政策能否达到目标与广大的政策对象有直接的关系。
4.政策本身的问题。
5.政策执行的资源
三.公共政策评价
(一)公共政策评价的含义
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中介于执行与调整之间的重要环节。
所谓公共政策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执行的效果、效益、效应加以考察、判断和评定,并把评价结果反馈到决策部门以便对政策的前景和变迁做出决定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评价主体
公共政策评价的主体因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大体上包括政策评价人员和政策评价组织两大类。
(三)公共政策评价标准
第一类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一般标准,即公共政策评价活动中共用的和通用的标准。
一般包括政治标准、生产力标准、公共利益标准、社会实践标准。
第二类是公共政策评价的特殊标准,即不同类型的公共政策行为的评价有自己的特殊评价标准。
主要包括成本标准、效果标准、效率标准、效益标准。
第三类是公共政策评价的主观标准,即政策评价者的主观评价标准。
(四)公共政策评价程序
一般包括三个步骤:
政策评价的准备工作;
政策评价的具体实施;
政策评价的总结。
(五)公共政策评价方法
1.比较分析法。
政策评价中最为常用的方法。
2.整体评价方法。
运用系统方法,侧重于从整体上评价政策。
3.成本效益分析方法。
政策运行成本与政策实施效益加以对比的分析方法。
(六)影响公共政策评价的因素
4.政策评价主体自身素质的差异。
5.政策目标的不确定性。
6.政策资源的混合。
7.政策评价资源的稀缺性。
8.政策评价的社会环境因素。
四.政策调整与终结
(一)政策调整的特点和作用
政策调整是公共政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政策制定者依据政策评价结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的内容和形式予以部分改变或全部改变的行为。
这是政策制定过程的延续。
公共政策调整的特点:
一是非零起点。
二是双重优化。
政策调整作为政策过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具有重要的作用:
从积极方面来看,
第一,政策调整可以纠正政策的偏差和失误,避免因政策失误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第二,政策调整可以协调各部门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克服政策执行中的混乱现象,从而有利于政策的有序运行,发挥政策的整体性能。
第三,政策调整可以使政策时刻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保持平衡,从而保持政策的生命力。
第四,政策调整有利于实现政策的相对稳定。
从消极方面来看,
第一,政策调整涉及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可能会挫伤一部分公众的积极性。
第二,政策调整可能会使一部分已经投入的政策资源不同程度地产生浪费。
第三,政策调整也可能引起人们对政策的怀疑,减少人们对公共结构的预期和信任。
(二)政策调整的依据和原因
第一,政策目标发生了改变。
第二,政策环境发生了变化。
第三,政策的局限性和副面作用逐渐暴露出来。
第四,政策主体的认识不断深化。
(三)政策调整的内容和类型
公共政策调整是对政策系统的调整,包括对其内部的各种要素、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调整。
其主要内容有:
政策目标的调整;
政策方案的调整;
政策实施措施的调整;
政策效能的调整;
政策关系的调整。
政策调整的类型,主要有增扩型和缩减型的政策调整;
合并型和分解型的政策调整;
激进型和渐进型的政策调整;
终结型和延续型的政策调整。
(四)政策终结的含义和作用
政策终结是指一项公共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其正面效用已经完全失去的情况下,公共部门制定出新的政策来强制性地加以取代。
政策终结不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是积极的政策变迁,通过政策终结,政策获得了更新和发展。
其主要作用:
第一.政策终结可以产生很大的政治效应,增强和提高政府的公共权威和形象。
第二.政策终结有利于节约政策资源。
第三.政策终结有利于促进政策的优化,有利于新政策的贯彻执行。
(五)政策终结的内容和方式
政策终结的内容包括政策目标、政策计划、政策执行、政策组织和政策功能五个方面的终结。
公共政策的终结有五种具体的方式:
政策废止、政策替代、政策分解、政策合并和政策缩减。
(六)政策终结的障碍
公共部门要宣布某项政策的终结,现实中存在着心理上的障碍、组织上的障碍、利益集团的障碍、成本上的考虑等很多障碍。
复习思考题:
1.简述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模型。
2.公共政策执行要经过哪些过程?
3.公共政策评价的方法和标准有哪些?
4.影响公共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5.如何理解政策的终结?
第四章公共政策环境
一.公共政策与环境
(一)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
任何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和运行的,环境是公共政策运行的外部条件。
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是:
第一.环境的多样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第二.环境的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统一。
第三.环境的常规性与突发性的的统一。
第四.环境的连锁性与定向性的的统一。
(二)公共政策的宏观环境:
一般环境因素
1.经济——资源环境
指制定和执行某一项具体政策时,可能面对并以资源利用的总的经济状态,是整个世界经济的格局与运行状态、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经济机构、经济发展的水平、经济总量等要素的总和。
经济——资源环境对公共政策产生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2.政治——法律环境
指一国或地区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政治关系、法律体系、法律机构、执法状况和社会状况的总和。
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着直接的影响。
3.社会——文化环境
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状况如社会结构、人口规模、人口质量及分布、民族结构和分布、社会问题、社会道德水平、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取向、民族心理和社会习惯、特定的政治文化等,都会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产生重大的影响。
4.国际环境
国际环境的基本构成因素包括国际经济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和国际社会文化环境,对各国公共政策有着深刻而复杂的作用。
(三)公共政策的微观环境:
工作环境因素
每个公共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工作环境,即每个具体的公共政策所处的环境实际上是具体的、千差万别的,这是公共政策所面临的微观环境。
二.公共政策与民主
(一)民主制定公共政策
民主应该贯穿于公共政策制定的整个过程,包括公共利益表达中的民主、公共政策倡议中的民主、公共决策的规则与民主等。
(二)民主实施公共政策
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下,公共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是民众按一定程序参与公共政策的的实施,实现民众自我管理的过程。
因此,在整个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都必须贯彻民主原则。
1.要树立民众史观。
2.政治执行的具体操作要符合民主原则,。
3.做好教育和说服群众的工作。
(三)民主监督和评价公共政策
从民主的原则和要求出发,民众有权利也有责任对公共政策的执行和落实实施必要的监督。
对于公共政策活动而言,民众的监督本质上是要求政府活动的公开,即政务公开,规则公开,程序公开。
公共政策评价是公共政策过程的重要一环,包括多种形式,政府自身的评价和专家评价都是重要的形式,但社会的评价尤其是传播媒体的评价和民众的评价更为重要,它可以弥补前两种评价的缺陷,而且从根本上说,民众对公共政策的评价同时也是对公共政策的监督。
12、试述政策规划的基本原则。
(1)信息原则。
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
(2)系统原则。
系统性是社会问题的重要特征之一。
任何政策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在社会大系统内,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这就要求政策规划工作的参与者必须牢固树立系统观念,在决策活动中要根据客观事物所具有的系统特征,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战略与战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