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98193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7.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原住民小学生中辍行为背後原因之探讨余惠珍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只要曾經有過輟學經驗之小學生,而不論其是否復學,也不論其輟學時間的長短,在本研究中都以「中輟生」稱之。

2.社會認同

  社會認同所包含的範圍很廣泛,本研究著重中輟生在學校、家裡等社會文化情境中的認同建構,尤其從中輟生與家人、老師、同學間關係的探討為主。

3.族群認同

  族群認同是以族群或種族作為認同的主要基礎,涉及到個人對於族群的隸屬感,以及源於這個族群身份的思想、觀念、感覺與行為等。

4.學習適應

  係指個人學習歷程中,與環境互動所產生的調適狀態。

5.自我觀念

  指個人所認為的自己,它包括對自己存在的知覺以及對個人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方面的評認。

6.貧窮問題

  原住民族在生活實境中面臨的「經濟性貧窮」與「文化性貧窮」問題,很有可能會是影響其兒童教育的重要因素,因原住民社會中,經濟與教育彼此的交互關係更有待進一步去研究、探討。

7.家庭問題

  家庭問題的肇因能來自各問題家庭,如破碎家庭、犯罪家庭、貧窮家庭,單親庭、隔代教養家庭等等,而由之所產生的可問題有:

家庭教育的不當或不足或缺乏、不良的家庭親子關係與氣氛、兒童受到虐待、影響或縱容兒童偏差行為的產生或發展、家庭負債及錯誤的金錢觀念、家長放棄教養責任、兒童在校適應不良、錯誤價值觀的誤導、懶散習性的養成…等等,家庭問題如不能解決與安置,可能產生許多個人人際、社區族群,甚至社會性的問題,如兒童之健全成長與良好教育的實現性。

8.兒童教育問題

  一般性的兒童教育問題範疇是指有全國普遍性的問題,如學校、家庭教育彼此影響的問題、學校生活與適應問題、學習低成就問題、性別認同問題…等等,而特殊性的範疇則具有族群、社區、家庭與學校等特定時空區內的教育困境與不利現象,如文化刺激不足、弱的同儕競爭現象,無所謂與不在乎,和可有可無的心態,家庭家長缺乏高的教育期望,短視近利的子女養育觀,失去活著是追求什麼的判斷能力等。

貳、文獻探討

1.原住民文化背景及家庭結構

世系傳承與民族性:

德魯固族(太魯閣族)是屬於父系群社會,嬰兒出生後由祖父或父親取名,取名連父名而少連母名,已是血綠關係,是為父子連名制。

德魯固族社會無階級之分,也有集會場所,而是由單一家庭來負責訓練子女。

頭目祇是暫時性,在聯合部族遷移時才會被臨時選出,由於男子長年以打獵為主,常在外求新獵場,另一方面也常外出獵人頭,也許受此二因素影響,少有團體生活,也不易團結。

[這部分是否可舉出資料來源?

]

男女區別:

胡清香(1997)以比較的觀點分傳統德魯固族的男子與女子的差異點(特點)為,德魯固族男子──很有尊嚴、說話有理、勇敢、大方、靈活、獨立、謹慎、擅於編織,未結婚者都不會喝酒。

德魯固族女子──很有女人味、淑女、溫柔、服從、含蓄、不懶惰認真工作、保守、生產之後第五天就出去工作或打米,以丈夫為一家之主。

傳統信仰:

德魯固族的傳統觀念中,是絕對遵守Gaya(律法),其中包含同一習慣及祖先遺訓,如倫理道德、祖靈崇拜,族人相信犯禁者,不單禍及個人,也禍及家族,甚至禍及全體部落,因此Gaya(律法)在規範社會之行為上佔了很大的角色,德魯固族的神觀是先祖篤信「宇宙間有一位大能的神,就是祖先的靈能告知吉凶禍福,藉著祈求神而得啟示」。

家庭概念與親子關係:

德魯固父系的理念型具有幾項特質:

1.全家族成員都歸屬於一家之集團,不許外來者之加入。

2.家之父長有權統治家族成員,為建立家庭共同負擔,各成員不因其不同的職業而影響,其所從事的事業一切必為集團之目的,共同為求得家庭之幸福而負責。

3.土地、金錢及其它物都屬家產,那一個成員有困難無異議提供幫助。

4.家族連續的關心,一個男孩子建立新的或就職新職業,興建其事業時,家長認為是家族新財,所以必提供種種的支助,如此即使得原族單位和族單位得以連續,而可維持後代關係。

德魯固族家族宗教觀:

家族宗教目的在保護家之永續,家長雖然死亡,但它的存在並不改變,家庭有其宗教的儀式,先供奉給之神,然後活著的人才吃,因為祖先之靈生存者之奉養才能繼續永續,若生存者切斷供養時,已死的祖先之靈會變成亡靈,則各家族不能到永續發展。

德魯固族的婚姻觀:

由父母提出婚姻之事,少由孩子表示意中之對象,即對象的選擇權在父母,很少由孩子來決定,雖然有孩子作決定的情形,但對其各方面條件,父母必有相當的考慮,或者從親族那裡得到相關的資訊。

德魯固族的家庭教育觀:

工作即教育,有土地即不會餓死。

遵守規律Gaya,對長輩絕不能講髒話。

行為做了什麼就必須全負責,特別是男女關係。

肯施捨對於鄰居的關懷,有難同當有福同享。

相信占卜師之招魂,婚姻由父母親作主,絕對尊重且穿得乾淨樸素。

2.原住民教育與學習適應

原住民教育所面臨亟待改善的問題仍然很多,主要包括:

1.經費與設備不足。

2.師資欠缺且良莠不齊。

3.親職教育有待加強。

4.學前教育需求高。

5.學生課業成績欠理想。

6.技職教育有待落實。

7.現行教材內容與原住民傳統價值不符。

8.母語教學與鄉土教學尚待普及。

9.生活教育與社會教育有待加強。

10.現行教科書與學校教材中,弱勢團體之相關內容所佔份量較少。

11.原住民青年由於自由升學慾望不高,父母又希望他們子女早日出去工作以維持生計,再加上經濟及交通的因素,因此,受高教育的人口比率偏低。

3.原住民面臨的困境

由於沒有文字,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傳承工作,有其先天上的困難,其在漢民族強的文化衝擊之下,原住民所傳承的文化只有淪落且面臨幾乎瓦解的命運,再加上光復後政府要求原住民子孫改說國語,使用漢姓,以致造成其母語的消逝,平地同胞又常以山胞番仔相稱,因而造成原住民心理上的自卑,而不太肯讓人知道其為原住民,產生了所謂的認同的污名感。

台灣原住大都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的內山地區,能掌握的自然資源極為匱乏,土地貧脊、陡峭不適農耕,只適合造林或栽植果樹,而對外交通並不便利,因此,經濟之發展頗為困難,政府雖列了山胞保留地積極輔導山胞持有及使用,但效果仍屬有限,再者由於交通與產業技術等問題沒有適度的解決,山地經濟難有起色,而原住民對土地的保留或開發仁智互見,舉棋不定,更增添了山地經濟發展的困難。

目前政府普遍實地方自治,由於這地方自治是以地方行政區域為範的地方自治,而不是以群為單位的族群自治,因此,原住民仍無法滿意,屢屢要求政府族群自治,但政府仍有所考慮,而遲遲未予回應,其實,政府縱使勉強答應,原住民自治人才及行政能力恐尚待教育與提升。

山地社會無法在平地社會優勢的經濟文化力量衝擊之下立足,而面對繁華多樣,琳瑯滿目都市社會實在很難排拒對物質慾望的衝擊,使年輕人口外流,社結構老化,而外流到平地的原住民,由於謀生困難與社會適應不良,遂產生雛妓、都市山胞賣春酗酒,打架滋事等問題,使原住民問題更形惡化,加深其生活的困境。

在經濟不景氣,原住失業率大增,在缺乏專業謀生技能的情況之下,失業人口往往又回流到部落,造成了原住民問題的惡性循環。

社會結構和失業的困境,表現於原住民社會的現象是教育程度偏低,單親家庭過多,凸顯青少年人犯的人口比率,教育問題影響著部落社會,而另一個因應而生的是經濟收入問題,造成原住民的社會適應困境。

因原住民樂天知命,安於現狀,克守本分,惟努力上進動機不強烈,因而使他們在工作上無法有特別的開創能力或表現,發遂受囿限,也因有消極的人生觀,再加上山地無其他休閒活動及文化陶冶,而造成無所事事,不知道計畫明天的工作。

原住民除有自卑心理之外,由於不太重視教育和儲習慣以致造成知識及教育程度低落,所得不多,因而無法與平地人公平競爭,加深其自卑情結,而造成許多社會問題原因之一,酗酒問題等屬之。

4.Erickson的自我認同發展理論  

階段(年齡)

心理社會危機

重要社會環境

有利之影響

0-1

對人的基本信念感

vs

不信任他人

母親

驅力和希望

1-3

活潑自動

羞愧懷疑

父母

自制和意志力

3-6

自動自發

退縮內疚

家庭

方向和目的

6-12

勸奮努力

自貶自卑

鄰居

學校

方法和能力

12-20

自我統合

角色錯亂

同儕團體

奉獻和忠貞

20-40

友愛親密 

孤獨疏離

夥伴

親合和愛

40-65

精力充沛

頹廢遲滯

分工

享受家的溫暖

生產和照顧

成年期後期

自我統整無憾

悲觀絕望

人類氣味相投者

自制和智慧

Erikson強調自我的角色,不過他也接受本我透過生理的展現及超我透過社會文化環境影響所定位的角色,認為需求必須在社會文化環境背景中得到滿足,遺傳提供個人發展方向,但發展是先存在著的,而且也是在一種動態性結構的文化背景中進行的。

5.原住民小學生輟學問題

長期以來,國內學者研究原住民兒童青少年問題及兒童青少年中途輟學研究向為互不交集的兩條河流,筆者想純粹探討原住民兒童少年中途輟學之問題並不易尋得已整合此二領域之文獻,大部份的文獻,可歸類為三類型的研究:

(1)青少年逃學/逃家問題者

周震歐,趙碧華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提出青少年逃家行為的推力拉力分析,強調逃學少年於外在拉力(不良朋友、家庭關係影響、接觸不良大眾傳播訊息、接觸偏差行為團體與整體外在拉力)外在抑制力,內在抑制力,內在推力(恐懼不平及攻擊反抗心理)均與一般少年有顯著差異。

(2)一般性的原住民適應問題者

賴玉粉比較花蓮地區原住民與非原住民國小學生的學習適應狀況及自我概念後發現

1.原住民學童的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呈顯著正相關。

2.平地鄉原住民學童學習適應顯著低於山地鄉原住民學童及山地鄉非原住民學童。

3.對學習適應的預測變項(預測力由高至低)依序為自我觀念、性別、族別、居住區、社經地位。

(3)研究原住民適應問題者

由於原住民缺乏與其他族群競爭的資源,其進入勞動市場次級部門的經驗往往更促成其邊緣化,被剝削的結果,原住民移居都市的適應問題遂成為一項文化人類學研究關懷的焦點。

參、個案研究

一.個案基本資料

姓名:

吳OO性別:

男年級:

六年級年齡:

12歲

2.家庭結構與家庭背景資料

父已死亡

                  母32歲

  同居人?

         次男 長男 次女 長女

         11歲12歲14歲16歲

父親:

是平地人,在個案9歲時死亡。

母親:

是原住民,無經濟能力,在其配偶過逝之後曾經有不同的同居人一起居住。

個案:

曾為家扶中心之服務對象。

(1)族群的結合

個案之母親為原住民,其父親為平地人,兩人之結合似乎並不被男方家庭所接受與祝福。

(2)家屬之間的對立

在個案九歲時其父親過逝之後,母親到花蓮工作,將個案與個案的弟弟交與夫家照顧,至個案五年級時才將兄弟兩人接到花蓮同住,但因個案之母親經濟狀況並不穩定,且似乎有同居人,使得個案並不是很喜歡待在花蓮,最近因母親發生車禍意外受傷,只好投靠在個案之舅媽家,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更加深了個案想回到宜蘭與姑姑及祖父同住的想法,造成日後個案中途輟學私自跑回宜蘭,家屬之間的對立再次引爆。

(3)導師心中的「他」

從各年級時的導師對個案的評語總括來看,個案是個聰明活潑有正義感的孩子、雖偶有作業不寫的狀況,但仍算是個主動進取學習的學生。

在其九歲時父親過逝之後,曾經一段時間生活作息極不正常,經常上學遲到,功課不按規定完成。

(4)為自己爭取機會的孩子

個案曾經對其導師說在舅媽家裏都吃不飽,因導師並未與其舅媽求證個案的飲食情形,致使其導師拿了100元給個案,讓其假日的早上可與個案的弟弟一起買早餐吃,但個案卻運用了這100元,帶著弟弟坐著普通車到宜蘭去找姑姑。

3.求學、社交

從個案的學習記錄來了解,個案是個聰穎勵學、反應靈活、喜歡發問、學習主動的學生。

從個案的社交與人際來了解,個案是個富正義感、服務熱心、熱心公益的人。

但根據記錄來看自從個案父親過逝之後經常出現作息不正常及作業未完成的情況。

4.診斷與輔導策略

  對於要診斷個案輟學的原因並不難發現,家庭是最主要的因素。

本來在宜蘭生活與求學的個案是因父親過逝之後,母親到花蓮工作才又被接到花蓮來生活與讀書,但母親的經濟狀況不佳且與其他男子同居,個案難以適應,又遭逢母親車禍受傷,全家又得依靠在舅媽家生活,且舅媽也有自己的孩子需要照顧,這些種種原因之下使得個案中途輟學,帶著弟弟投靠到宜蘭的姑姑及祖父那裏。

  個案的問題主要發生在家庭的不完整及母親的處事態度上,與學校的學習與人際較無直接的關聯,站在輔導立場上可能僅較能針對個案之母親及舅媽作些溝通,讓他們了解個案的想法與感受,企圖幫助個案及個案的弟弟能適應目前的狀況或著是幫助個案及個案的弟弟都能得到更適當的照顧。

5.追蹤記錄

90.10.15

(一)早上8:

00

吳姓學生,父親已過逝(五年級時才轉入本校就讀,之前是在宜蘭的XX國小就讀)個案之舅媽及媽媽到學校表明,吳姓學生(六年級)及弟弟(四年級)都被住在宜蘭的姑姑(A女士)在90.10.10早上帶走。

90.10.15

(一)下午2:

10

與A女士通電話了解狀況,A女士表示是孩子們自己搭車前往宜蘭找她的,導師B老師、總務C主任、輔導D老師,都在電話中與吳姓學生及其姑姑溝通,表明三天未到校會影響孩子的學業,且必須通報中途輟學,且吳生之母親因車禍尚未全癒,也希望孩子能由姑姑帶回至花蓮復學。

姑姑表示是孩子自己來找她的,不是她帶走的,並答應會勸孩子回花蓮辦完轉學手續再去宜蘭。

與吳姓學生通過電話,經多位老師勸說,讓孩子了解課業會落後、母親的擔憂及通報中輟之後警察去協尋等後果。

90.10.16

(二)通報中輟

90.10.17(三)下午2:

50

打電話給A女士,問學生是否仍在她那裡?

A女士表示,孩子及其母親現在人都在她那裡與宜蘭社會局人員溝通中。

90.10.18(四)下午4:

與宜蘭家扶中心聯絡,但E老師(曾經處理吳姓學生個案)不在。

90.10.19(五)下午4:

00~5:

1.與宜蘭家扶中心F老師(早期與吳生個案有接觸)表示,學生之母親因無力照顧吳生兄弟二人,故學生與宜蘭的姑姑及祖父住在一起,母親與其夫家之關係並不和睦,學生也較不喜歡與母同住,補助金本來是匯入帳戶中,後由吳生的姊姊來領款。

2.與吳生之舅媽(G女士)聯絡,表示吳生仍在宜蘭,還沒有回花蓮,且吳生之母在宜蘭時曾經簽下同意書(G女士認為吳生之母不是很了解同意書的內容才會簽下讓吳生留在宜蘭半年的同意書)

3.與吳生之姑姑(A女士)聯絡,表示吳生之母已簽下同意書讓孩子留在宜蘭半年,且同意書是在宜蘭縣社會局H小姐的見證之下簽署的,孩子自己也想留在宜蘭,會讓孩子就讀宜蘭縣的XX國小。

4.與宜蘭縣社會局H小姐聯絡,表示簽同意書時有念及解釋內容讓吳生之母親了解,她才簽署的,當時在場的有吳生之母,姑姑及其他親屬。

【請H小姐傳真此份同意書到本校來】

90.10.22

(一)早上10:

與宜蘭縣XX國小聯絡,確定今早吳生之姑姑已帶領吳生兄弟二人到學校就讀,註冊組I老師表示,宜蘭縣社會局H小姐也將同意書傳真給她了,故可讓孩子先入學就讀(吳生之母尚未到本校辦理轉學手續)。

90.10.22

(一)下午通報復學

吳姓兄弟在90.10.11開始輟學,90.10.16通報中輟,學生已在90.10.22入宜蘭縣XX國小就讀,90.10.22通報復學。

至目前90.10.22為止吳生之母仍未到本校辦理轉學手續。

因學生已復學,追蹤至此結束。

(日前個案之舅媽已來校辦理轉學手續。

肆、結果分析

  根據此個案的狀況了解及筆者參加九十年度花蓮縣青少年中輟生輔導工作檢討會中所得到的訊息來看,在東部地區的中途輟學學生比例居高不下,但實質去探討其背後的原因,大多數學生的中途輟學都與學生本身的家庭因素有非常大的關係,這是與西部及北部其他城市的中途輟學原因是大大不相同的,根據調查原住民學生的單親或隔代教養的比率也偏高,而造成單親或隔代教養的原因很多,其中包括了:

因父母雙方其中一方死亡或父母在外地工作,而這些又多為經濟因素所造成,學生的父母因較無社會競爭能力,故多從事勞力及危險的工作,常因工作意外而造成死亡,有些家長也常因為自我認同或社會適應問題而多有酗酒問題,造成身體健康上的傷害而導致死亡,同時,也因家庭結構的問題造成家庭對孩子教養並無法付出太多的心力。

社區中家庭的結構對孩子小時候的自我認同影響似乎較小,因為同社區或部落裏多數家庭同質性很高,父母的職業或家庭結構(單親或隔代)相仿,孩子並不覺得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自我觀念則深受家庭結構及社區、部落的影響,多數孩子對未來並沒有太多的想法,有些則認為自己可能會從事與自己父母相同的職業或從事軍、警...等,有特殊保障的行業。

族群認同與社會認同問題對成人影響較深,現實經濟層面的問題,影響家庭結構及對孩子的教育態度,如此循環下來,孩子長大之後,難恐不落入相同的處境,也許這就是必須透過教育來補足的地方。

伍、結論

 就這一個案而言,筆者認為最後的結果對個案本身也許是有利的,因為個案本身有明顯的意圖想回到宜蘭去生活與讀書,透過個案本身的有意識選擇,了解個案並不是想離開學校的學習環境,而只是想離開母親的家庭,回到自己也曾經熟悉的環境去生活與求學,個案能順利復學,也得到其他家屬的照顧,這對個案未來的發展有決定性的影響。

目前台灣地區中途輟學的學生不在少數,尤以在花東地區更是明顯,如何提高原住民的就業機會及競爭力,或設立可收容因家庭因素而無人照顧而有中途輟學之虞的學生的學校,例如水璉國中、秀林國中(慈輝班)...等等,是非常有必要的一種預防學生發生中途輟學的有效機構。

根據九十年度花蓮縣少年輔導委員會第二次工作報告座談會中得知,在花蓮縣的族群中,原住民只佔四分之一,但青少年犯罪率卻是其他族群的倍數,而其中又以中途輟學的學生為主要對象,深入探討背後原因也多為家庭因素,故筆者個人認為學生在家庭不健全的結構之下生活與求學著屬不易,對於家庭功能喪失的學生,政府、學校的確應多付出心力,顧照這些不幸的孩子。

陸、建議

 在整個追蹤學生中輟到復學的過程及回過頭再去看學生的背景時,也不難發現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例如,個案對導師的說詞,導師是否與家屬查證過。

從個案離開花蓮到其母親及舅媽到學校來告知,這中間已過了好幾天(這當中包括了假日),時效上並沒有得到有效處理。

[在行文時請注意是否對某些人有法律或行政責任之用詞稍加謹慎,免誤會或困擾發生]當得知有學生發生中輟行為時,因當天學校有校外活動,故無法立即找其他與個案有過最後接觸的學生來晤談。

中途輟學通報系統的效率及警察的協尋等及社會資源的應用與整合,政府機構對失去家庭功能的家庭,這些是否都能以孩子的福址為最高考量,或者強制讓孩子到寄養家庭或社會收容機構去生活。

以上是筆者對自己及社會所提出的一些建議及看法,目的都是為了能幫助更多更多的類似像個案這樣遭遇的孩子,能得到適當的照顧,渡過他們不幸的成長過程。

參考資料

全中鯤(民89):

少數民族兒童學校教育問題探討-以花蓮縣某泰雅(德魯固)國小及其學區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泉湖、吳學燕主編(民88):

台灣原住民教育。

台北市:

師大書苑。

孫大川(民89):

夾縫中的族群建構。

聯合文學。

陳怡璇(民90):

溢出常軌之後-中輟生的生涯與自我認同議題,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亞寧(民89):

中輟生問題輔導。

鄭崇趁(民87):

中途輟學問題與對策。

台中市:

兒童福利基金會。

賴玉粉(民84):

花蓮縣原住民、非原住民國小學童學習適應與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民90):

籌設中途輟學學生選替教育及相關課程統整規劃報告。

勵馨基金會承接台北市政府社會局之「中輟學生訪視調查服務方案」工作成果報告書。

花蓮縣明廉國民小學:

花蓮縣九十年度青少年輔導計劃國民小學教師輔導知能研習(基礎班)研習手冊。

花蓮縣新城鄉嘉里國小八十七學年度偏差行為輔導個案實例報告。

強化原住民學生教育http:

//www.edu.tw/secretary/edu/edu9.html

原住民教育http:

//www.nioerar.edu.tw/basis/705/1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工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