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9264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

《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讲 史学素养Word格式.docx

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3、纪事本末体:

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

首创于南宋的袁枢。

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4、国别体:

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

如《战国策》。

5、通史:

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6、断代史:

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以上六种体例是按照不同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照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体例。

如《三国志》属纪传体、国别体、断代史。

★【名·

字·

号】

 

所谓“名”,是社会上个人的特称。

“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与“名”相表里的,故又称“表字”。

“字”是男女成年后才加取的,表明他们开始受到尊重。

一般名、字多由父母长辈所取,其中多表达长辈对子女的期望。

如关羽,字云长,意为“展翅入云”;

赵云,字子龙,取“云从龙”之意。

“号”,是人的别称,又叫别号,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以寄托或标榜自己的某种情操和旨趣。

古人的名、字还常用来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辈。

先秦时,常在名、字中加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长幼,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

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示同辈关系。

同样,古人在名、字、号的用法上也很有讲究。

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

在尊称、下对上称呼时则称字、号,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在多数情况下,提到对方或别人时直呼其名,是一种很不礼貌的做法。

★【姓·

氏】

姓: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

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氏: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

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

命氏之法主要有: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

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

★【年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

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皇帝可以有一个或多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

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

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

表褒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汉武帝;

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

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

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

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明神宗等。

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

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史料】

一、史料的分类

按表现形式:

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口述史料

(一)文献(文字)资料:

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

1、种类:

①以纸张为载体的:

如:

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史乘、传记谱牒、文集日记、野史笔记,书籍、报刊、杂志、信件等

②以电子媒介为载体的:

如:

电子邮件、BBS跟帖等

2、地位:

最主要的史料载体,使文化知识得以流传后世

3、局限:

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

(二)实物史料:

历史上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

1、举例:

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

①比文献资料可信。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

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三)口述资料:

口头讲述并被记录下来的资料。

神话、传说、故事、史诗、俗谚、遗训,回忆录、对话录、采访记、座谈录等。

2、局限:

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口述资料会与本来面貌有较大差距.

②在史诗、神话、传说、故事当中,也会有大量创造和虚构的情节;

③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当事人回忆也难免不准确或不全面

按史料价值:

第一手史料、第二手材料

1、含义:

(1)第一手史料:

原始资料,即历史人物、事件、现象发生的那个时代留下来的材料,特别是当事人和目击者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所研究对象的情况。

(2)第二手材料:

距离那个时代较远的记录、转述,或者后人的研究成果,间接反映了研究对象的情况。

2、价值:

①一般来说,第一手的史料价值较高,使用第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②衡量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

3、与三类史料的关系:

①实物史料一般都是第一手的;

②文献史料中第二手的居多;

③口述史料辗转相传,更需要仔细甄别。

二、获取史料的途径

1、去图书馆或相关机构查阅档案、文字史料、图片史料。

2、参访当事人或目击者获得口述史料

3、观看纪录片的影视资料

4、到当事人活动过的地方探访遗迹或获取实物资料。

5、现场考古(或考古现场的实迹复原)

6、上网搜索

三、影响史学观点和史料运用的几个主要因素

1、研究者的立场不同;

2、研究的方法、角度不同;

3、史料的选取和运用上的差别;

4、时代的局限性等。

四、运用史料时,要保持结论的客观性,在史料选择上应坚持的方法或原则

1、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

2、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

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

3、选取客观、公正、正确的史料。

4、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论由史出

5、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不取孤证)

★【即时训练】

1、法国史学家谢和耐说,中国“是一个面积可与整个欧洲相匹,具备近3000年有记载历史的国度”,“任何对它的有效论述都必须涉及确切的时间和地点,再不许奢谈什么‘永恒不变’中国了”。

他强调的是(D)

A、中国历史比欧洲历史更加复杂B、中国有确切记载的历史长达3000年

C、中国历史不存在任何不变的成分D、研究中国历史要注意时空的复杂性

2、美国史学家班克罗夫特叙及“列克星顿的枪声”时,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殖民地民兵同英军的对峙交火,十分肯定地指出,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英军士兵首先向民兵开了枪。

随之,“各殖民地带着同样的冲动,飞快地拿起了武器;

他们同仇敌忾,互相发誓要‘准备应对这一极端事件’,整个大陆万众一心,高呼‘不自由,毋宁死’”。

对这一颇具文学色彩的描述,下列怀疑合理的是(D)

列克星顿之战确有其事吗?

各殖民地居民对英国的敌视态度是一致的吗?

能肯定是英军首先开枪吗?

④“不自由,毋宁死”是“万众一心”的声音吗?

A、

B、

C、

D、

3、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D)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4、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

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

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

这一撰述过程表明(B)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5、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6、历史学家吴于廑说,世界历史的内容是“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

杰弗里·

巴勒克拉夫认为:

“现在世界上某个地区发生的事件不再可能像过去那样对其他地区不发生影响,20世纪的历史名副其实是全世界的历史。

”上述两位历史学家对于世界历史的解释突出反映了(C)

A、进化史观B、文明史观C、整体史观D、现代化史观

7、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写到,研究世界历史“就如一位栖息在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星球进行整体的观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和新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迥然不同。

”斯塔夫里阿诺斯所强调的是,研究世界历史应(B)

A、突出对于各国历史的研究B、超越地区和民族的界限

C、特别关注东方民族的历史D、侧重对大国历史的考察

8、拉尔夫·

达伦道夫在1998年写道,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

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

达伦道夫在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C)

A、全球剧变令人忧虑B、国家之间对抗激烈C、世界联系日益密切D、民族矛盾逐渐缓和

9、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亚诺斯指出:

“正如整个世界感受斯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和加特林的机枪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斯塔夫里亚诺斯在这里说明的是(A)

A、世界各地的横向联系进一步加强B、工业革命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

C、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影响深远D、科技革命对杜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10、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C)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1、有学者认为:

“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

”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D)

A、第一次工业革命B、俄国十月革命C、《共产党宣言》发表D、巴黎公社革命

12、在中国举行12.13——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日前夕,日本《产经新闻》头版头条标题竟然为“大屠杀是蒋介石的虚构”。

为驳斥这一观点,我们应该向世人拿出证明材料,予以驳斥。

这些材料应包括(D)

①当年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②当年驻南京外国记者的记载

③侵华日军老兵的战争回忆录④当时留下的新闻照片和报道等

A、①③B、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13、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

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

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B)

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14、学习历史,必须分清史实,解释、观点等。

下列各项中,属于观点的是(D)

A、商朝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殷墟B、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C、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D、古代中国历史证明,国家合则利,分则弊

15、据报道,上海发现了一张可能是元朝棉纺织革新家黄道婆的真人画像(见下图)。

某同学想从下列四方面考证画像真伪,最关键的应该是确认画像的(C)

A、人物年龄B、尺寸大小C、创作时间D、色彩浓淡

16、有学者认为唐朝时期江南曾经实施了稻麦轮种制,并引用自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离;

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来证明自己的说法。

关于此学者看法,哪项更为合理(C)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实施稻麦轮种的证据

B、诗中指出稻、麦产于不同年月,足以清楚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是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文描写大多不准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研究中

17、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

“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

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

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

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他获取史料的重要方式是(C)

A、道听途说B、文献查阅C、实地调查D、考古发掘

18、某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B)

A、史籍《宋史》B、北宋“交子”刻版等实物C、宋朝诗词作品D、电视剧《水浒传》

19、史家不离事而言理,客观精神乃是历史写作的第一守则。

在描写一个历史事件时,下列哪一项最不易受到史家主观因素的影响(A)

A、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B、事件的前因后果C、事件的历史意义D、事件的是非评价

20、历(歴):

“从止表示与脚、行走有关。

意为经过”;

“史,记事者也;

从又持中,中,正也。

”希腊语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D)

A、历史是史学记录B、历史必得亲身经历C、历史可任意评说D、历史应“实事”而“求是”

21、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作者的意思是(A)

A、任何文字史实都带有主观因素B、实迹和文字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C、历史是心理的状态的反映D、只有实迹史料才能反映历史真实

22、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

如曹操,名操,字孟德;

刘备,名备,字玄德。

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C) 

A、备、操 

B、玄德、操 

 

C、备、孟德 

D、玄德、孟德

23、司汤达说:

“历史学家的第一先决条件就是没有发明能力。

”他强调的是历史学家(A)

A、在进行历史研究时所作的推论应是对历史的发现而非发明B、在研究历史时不能有自己的观点

C、研究的历史素材都应该是真实可信的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假设推论

24、我国古代有许多特色鲜明、魅力独特的传统节日。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传统节日,有的消亡了,有的与其它节日融合了。

春节、中秋、清明等则因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传承至今,这是因为(A)

A、家庭因素、孝宗敬祖切合传统文化的主题B、历朝历代的传承与保护

C、节日起源的美丽传说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D、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脉相承

25.20世纪50年代中期,欧美一些史学家“将数学方法、特别是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历史研究之中”,形成了“计量史学派”。

这一学派(C)

A、采用的定量分析法不适合史学B、杜绝了历史学家的主观随意性

C、促使史学研究更趋于精密化D、实现了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

26、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

”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B)

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

C、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

27、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

“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

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B)

A、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为了克服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D、在2008年总统选举活动中,奥巴马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

28、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在一则广告中说:

37.6万个股东把储蓄投资在通用电气公司,这是美国的典型,美国几乎每一个公民都是资本家。

如果你第一次看到这则材料,应该采取的态度是(D)

A、不相信,因为广告都是商家的促销手段

B、相信,因为它有利于说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C、确信无疑,因为它符合通用电气公司的实际状况

D、不轻信,因为所有一家之言都需要其他史料来佐证

29、马克思在一封信中写道:

“世界历史也就带着很神秘的性质了,倘若‘偶然性’是不起用的。

这些偶然性的自身自然地归到一般发展的过程中去,同时为别的偶然性所补足。

但是加速和推迟就非常有赖于这样的‘偶然性’,其中包括着那些一开始就站在运动前头的人物的性格的‘偶然情况’”。

对马克思关于历史偶然性的解读正确的是(A)

A、个人性格鲜明体现历史的偶然性B、偶然性是历史发展中的决定因素

C、偶然性可以彻底改变历史的进程D、偶然事件增强了历史的神秘性质

30.人们认识历史事件必然会受到其所持史学观念的影响。

在下列史学观念中,正确的有(A)

①“相似的历史条件一定会产生相似的历史结果”②“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的‘篡改’是一种常态”③“历史事件本身的发展是真实的”④“论从史出是史学研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A、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31、有人认为哥伦布的行为是“在世界各地对他们所能奴役的一切民族所能采取的野蛮和残酷的暴行,是世界史上任何时期、任何野蛮愚昧和残暴无耻的人种都无法比拟的”。

执这一史学观点的是(D)

A、文明史观B、整体史观C、唯物主义史观D、民族史观

32、西方二十世纪“六O年代”是个激情和叛逆的年代,其时间大约是指1963至1973年之间。

这与我们通常将1960年到1969年这十年视为“六O年代”的作法不同,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这种分期方法?

(C)

A、世界各国有关历史的分期都有公认的标准,不可任意调整

B、各国分期方法不同,虽求同存异而年代终始计算仍有歧异

C、史家因主题而设定分期标准,故各种分期都有其学理根据

D、20世纪各国历法尚未统一,史家采用不同纪年而出现差异

33、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

“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

西洋史正如几幕精彩的硬地网球赛,中国史则直是一片琴韵悠扬也”。

这表明他认为中国历史具有(B)

A、艺术性B、延续性C、多变性D、神秘性

34、二战期间,某位著名画家在一个艺术馆的出口处给每个出入的德国军人分发一幅自己画作的复制品。

一位德军头目指着这幅画问他:

“这是您的杰作吗?

”画家面色严峻地说:

“不,这是你们的杰作!

”这位画家的回答让我们认识到绘画具有(B)

A、艺术性B、思想性C、阶级性D、社会性

35、“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

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

有学者提出应根据该著中原文“Aufhebung”,把“消灭”应翻译为“扬弃”。

对此现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从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和上下文语境中来理解。

对这场争论所反映的史学认识应是(D)

A、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B、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C、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D、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36、2010年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车夫、学生浴血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要查证该故事是否真实可靠,最有力的证据是(D)

A、导演的创作手记B、历史学家的访谈C、当时参加者的回忆录D、当时报纸的新闻照片

37、魏文帝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写道:

“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从材料看,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主要寓意是人们(C)

A、祈祷婚姻美满B、祭祀先祖先人C、祝愿健康长寿D、期盼合家团圆

38、有学者认为,电视台“名家讲座”虽然办得好,但内容过于偏重帝王将相的活动和宫廷琐事。

离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宗旨相去甚远。

这里所说的“新史学”宗旨是(B)

A、充当帝王的“政治教科书”B、让国民从中受益C、复兴传统史学D、宣传历史进化论

39、某班同学在对东欧剧变的研究性学习中提出:

德国通过剧变完成了民族的统一,结束了分裂状态。

因此,对东欧剧变不能一概否定。

这一观点(C)

A、否定了东欧剧变给社会主义运动带来的挫折B、没有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洞察历史

C、站在客观的角度审视东欧剧变的历史评价D、是一种没有是非观念的落后史观

40、《三字经》谈到“读史书,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它所直接强调的历史学习方法是(B)

A、举一反三B、死记硬背C、温故而知新D、自主学习

41.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

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

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其主要依据是(D)

A、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B、当时的客观事物C、各种历史教科书D、各种历史文物

42、今年《百家讲坛》兴起明史热,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