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87097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永善县一中届高三份考试 高三历史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C.拉大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D.缺乏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6.下列纲领与策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是(  )

①中共“一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奋斗目标②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纲领

③抗战期间毛泽东的持久战策略④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

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

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

A.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B.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C.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D.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8.《十二铜表法》第五表规定:

死者的财产须按其遗嘱处理;

如无遗嘱又无继承人,由其最近父系亲属继承;

若无父系近亲可由同氏族成员继承。

《十二铜表法》这一规定是为了(  )

A.维护女性公民的利益B.给外邦人以适当的法律保障

C.保留有习惯法的内容D.限制高利贷的行为

9.《十二铜表法》规定: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而同时期中国臣民的财产随时都可能被剥夺和被抢劫。

造成以上区别的根本原因是(  )

A.古罗马的法制比中国健全

B.古罗马商品经济充分发展,中国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C.古罗马实行共和制,中国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D.古罗马是奴隶主贵族专制,中国是君主专制

10.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史实作为重要论据。

该文章论证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

B.美国经济的崛起

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1.柏拉图曾说:

“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

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

”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  )

A.把权力关进了笼子

B.真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C.存在民主泛滥弊端

D.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

12.下列选项中体现继承与发展关系的是()

①法国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

②牛顿经典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

③美国1787年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调整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

——《汉书》卷八十三

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

——《汉书·

武帝纪》

材料二明初朱元璋曾一度效仿元制在中央设御史台,掌监察,洪武十五年朱元璋撤销御史台,正式创设都察院。

与此同时,朱元璋承袭宋元旧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六科给事中的威权与御史相近。

在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同时设督抚,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

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一文根据《明史》列传等资料统计御史209人资格,其中,进士出身者180人,非进士者只29人。

实际充任给事中之职者,一般都是“在各衙门办事进士,及历俸二年以上行人、博士并推官,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

公元1439年,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对监督官的地位、职权、选用、监督对象及行使权力的方式和监察纪律作了详细的规定,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列举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

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归纳概括明朝监察制度的特点。

并指出其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3)结合上述两则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14(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

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

目的何在?

汉武帝时期对其他各家学说就真的“皆绝其道”了吗?

试举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

原因何在?

(3)你认为对历史人物活动的评价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

“有不便,以告勿疑。

”辙曰:

“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

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

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

“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

”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苏辙传》

材料二熙宁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

“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钱。

——《宋史·

食货》

材料三司马光:

“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

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

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

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

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

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

春算秋计,辗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司马光传》

(1)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

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

对谁有害?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威尔逊总统立刻号召他的同胞严守中立。

1914年8月19日,他在向美国人民发表的讲话中声称:

“……美国必须不但在名义上而且在事实上做到保持中立。

材料二 (1917年)4月2日,国会召集了一次特别会议。

威尔逊总统向与会议员宣读了他的《战争咨文》:

“我们很高兴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我国不希望征服,不希望支配,……我国只是人类权利的一个卫士。

……”

材料三 ……到1914年底时,摩根商行已对协约国在美国购买军用物资一事作了“安排”。

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各协约国先是给现金,然后卖掉了它们在美国所拥有的公债券和股票,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中,美国的政策发生变化的借口是什么?

据材料三,分析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6分)

(3)综合以上材料,美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政策实质是什么?

上述材料说明美国外交政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7分)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秦孝公以来,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关东为六国,秦之乘胜役诸侯,盖六世矣。

今诸侯服秦,譬若郡县。

夫以秦之强,大王之贤,由灶上骚除,足以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

材料二宗室大臣议曰:

“诸侯人来仕者,皆为其主游间耳,请一起逐之”。

于是大索,逐客。

(客卿)李斯上书曰: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谓籍寇兵,赍盗粮者也”。

王(赢政)乃召李斯,复其官,除逐客之令。

——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始皇帝在王翦要求统军60万灭楚,李信自言只需20万灭楚,始皇帝任用李信;

当李信进军楚国受挫时,……王翦继续要求出兵60万,秦始皇也是诚恳地回复他“为听将军计耳”。

——李育华、王向辉《浅谈秦始皇的文化开明政策》

材料四政治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蒙毅,军事方面的人才有王氏、蒙氏父子,外交方面的人才有郑国、监御史禄,法律方面的人才有李斯、赵高。

在七十位博士中也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

就连民间经济人才乌氏傈、巴寡妇清,赢政都给了他们很高的待遇。

……即使敌人阵营中的人……,原来要杀掉的郑国也被继续留任,完成预定的水利工程,重用魏国的军事家尉缭,让其掌管军队,征伐美国。

——范双杰《试论赢政的用人之道》

(1)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即位前后所面临的社会状况。

(2)据材料二,概括李斯反对“逐客”的理由。

对此,秦始皇的态度是什么?

(3)据材料三、四,概括指出秦始皇在用人过程中体现的品质和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始皇用人之道的积极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费正清认为辛亥革命是反中央集权的,与结束专制统治无关,故A项错误;

各省纷纷独立,实际上就是军阀割据,故B项正确;

强化中央集权与材料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

民族独立与各省独立不是一回事,故D项错误。

2.【答案】D

【解析】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都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故A、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两者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发展问题,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而非1978年后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造成的,《红楼梦》描写宝、黛爱情悲剧的目的就是批判和鞭挞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的罪恶,故D项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马克思的预言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故A项错误;

欧洲国家在工业革命后调整了本国的制度,从而使得本国制度更趋于完善,所以在欧洲没有出现社会主义社会,故B项正确;

题目强调制度的变革从而阻止了革命的发生,故C项错误;

同理,此时西方没有变为社会主义社会,与工人运动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全球化虽然有负面影响,但是毕竟符合时代潮流,世界各国只能是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不能抵制,故A项错误;

利益分配不均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仍然存在,故B项错误;

全球化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符合材料中“全球化并没有为世界上大多数穷人服务”,故C项正确;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之一,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本题为组合型试题,采用排除法。

①中的远大目标与中国国情不符合,②③④立足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情,故A、C、D项错误,B项正确。

7.【答案】B

【解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带有主观性,其变化较大,故A项错误;

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是客观存在,没有变化,故B项正确;

事件所产生的后果由人主观记载的,其变化较大,故C项错误;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带有主观性,容易变化,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由其最近父系亲属继承”可知没有维护女性公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

《十二铜表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故B项错误;

“由其最近父系亲属继承;

若无父系近亲可由同氏族成员继承”可知保留有氏族习惯法的内容,故C项正确;

题干指“死者的财产……处理”,没有涉及高利贷,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把握“根本原因”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知这是由经济基础的差异决定了政治制度上的差异,选择B项。

A、C、D三项未涉及根本原因。

10.【答案】D

【解析】“巴拿马运河开通”说明交通的改善,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是商品市场国际化的表现,“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是劳动量市场国际化的表现,“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则是资本国际化的表现,故D项正确;

A、B、C三项都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表现,是对题干的片面理解,故A、B、C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解读题意,可知题中反映了雅典民主制,“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削弱”体现雅典民主制的局限性,故C项正确;

A项是对权力的限制,题中反映人民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

雅典民主是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故B项错误;

D项题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十月革命继承并发展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无产阶级革命及专政精神,①正确;

爱因斯坦相对论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同时发展了牛顿经典力学,把牛顿经典力学概括在其中,②正确;

《临时约法》继承并发展了美国1787年的三权分立政治架构,③正确;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并发展了罗斯福新政开创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④正确要。

本题正确答案即为A。

13.【答案】

(1)内容:

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

关系:

承袭秦制。

(2)特点:

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或重视监察官员的素质),有立法的保障。

特征: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

(3)积极:

惩治贪官污吏,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消极:

机构冗多,容易形成人浮于事的局面。

监察权力来自于皇权,当权力过大时,很容易造成滥用职权,加速吏治腐败。

【解析】

(1)第一小问,由“置御史大夫”“设置丞相司直”“设置司隶校尉”可以得出,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等监察官职;

第二小问,要注意和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相对照,可以得出汉朝的制度沿袭了秦朝制度。

(2)第一小问,由“承袭宋元旧制……形成地方三重监察网络”可以得出,机构众多,从中央到地方形成完备的系统,由“于登《明代监察制度概述》……知县三年考满到部者”可以得出对监察官员的选拔很严格,由“明政府正式颁布了《宪纲条例》,……成为明代有深远影响的监察法规”可以看出,有立法的保障;

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明代监察制度的极大发展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日益走向极端。

(3)所谓评价,一般都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思考。

积极方面,监察制度服务于君主,有利于君主专制,同时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因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限制官员的贪腐,所以说,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稳定;

另一方面,为了加强对于官员的监察,而设置了许多监察机构,容易导致人浮于事,为了加强监察,往往给予监察官员很大的权力,而这又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官吏的腐败。

14.【答案】

(1)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文化的“统一”和政治的“统一”是一致的,而文化的“统一”又可成为政治“统一”的根基)。

没有,如法家重农抑商,以严刑峻法来统治人们的主张也被汉武帝融入其统治思想。

(2)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

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

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考虑。

【解析】本题考查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及其影响的理解与认识。

(1)问,第小一问需要抓住材料中“《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归纳其主张即可;

第小二问,联系董仲舒新儒学出现的历史背景,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归纳即可;

第三小问,考查对新儒学的特点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其新儒学思想也融入了其他思想主张。

(2)问,考查评价分析的能力,归纳材料二、三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即可获得答案。

第(3)问,考查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结合第

(2)问和所学知识回答,即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分析评价。

15.【答案】

(1)三人都站在地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认为青苗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

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

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

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亦贫”。

(2)青苗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有利,不利于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知识迁移能力,考查对青苗法的认识。

解答第

(1)题注意准确提取材料。

材料一的关键信息“钱至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

如此,恐鞭棰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可知苏辙以青苗法可能有钱被滥用和逾期不还的情况,给州县带来问题为由,反对青苗法;

材料二的关键词“官戏患钱”,从中看出韩琦以青苗法类似政府放高利贷,反对变法;

材料三的关键信息“贫者既尽,富者亦贫。

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可得出司马光以青苗法可能带来更大贫困即“富者亦贫”的现象,反对青苗法。

由于这三人都是官员,所以他们是地主阶级保守派的代表。

解答第

(2)题,要准确认识青苗法实际上打击了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增加国家税收。

16.【答案】

(1)保持“中立”。

(2)借口:

要为世界和平与各民族的解放而战。

参战原因:

美国的借款主要在协约国,不希望同盟国获胜。

(3)政策实质:

无论初期“中立”,还是后期参战,均是为了利益,即大发战争横财,掠夺战利品和战后称霸。

基本原则:

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政策变化,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及迁移整合历史知识的能力。

材料一的信息是“中立”,材料二的信息是“为世界的最终和平和各民族的解放而战”,材料三的信息是“为了支付这些军用物资……最后不得不大笔大笔地借款”。

注意国家利益至上是各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17.【答案】

(1)状况;

周王室衰微;

兼并战争不断;

秦国强大,渴望统一。

(2)理由:

逐客会壮大敌国的力量;

态度:

接受了李斯的建议;

废逐客令。

(3)品质:

知错就改。

特点:

唯才是举;

善于用人;

网罗各种类型的人才。

(4)作用:

有利于实现全国统一;

有利于巩固统治(创立中央集权制国家)。

【解析】该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阅读和概括能力。

其中第一小题:

抓住材料一中的“周室卑微”、“诸侯相兼”、“夫以秦之强……足以灭诸侯……为天下一统”去概括;

第二小题:

关键信息为“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从中可以看出逐客的后果是增强了诸侯的力量;

而材料中对秦始皇的态度说的比较明显。

第三小题:

从材料三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知错就改”,材料四中“有来自各家各派的人才,并不偏重于一家一派”等信息更是明显指出了其用人的特点。

第四小题: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题为外延型表述题,可以联系史实内容,并依托材料信息去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成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