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Word下载.docx
《最新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年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千米和吨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Word下载.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在实践环境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学会查找资料,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积极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万柏林区第二实验小学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第二单元
课题
认识千米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
2.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
课前准备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长度单位
(1)提问:
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谁来说说是哪些?
(2)你能用手分别比画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吗?
在这4个长度单位中,你觉得哪个单位最大?
2、填空:
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一块橡皮长约4()
我们学校的跑道一圈长约200()
我们学校的教学楼高约12()
太原到清徐的公路长大约25()。
(1)如果学生不会填写,问:
如果要测量太原到清徐的公路长,你觉得用“米”这个长度单位合适吗?
(2)如果学生会填写“千米”,问:
你怎么会想到用千米的?
二、认识千米
1、板书:
千米
师:
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更大的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千米又叫公里(板书:
公里),千米可以用符号km表示(板书:
km)。
千米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你曾在那里听过或看过?
(路旁的里程碑上标有50千米(km)、100千米(km)的字样 )
2.设疑:
计算比较长的路程,为什么通常用“千米”(公里)作单位?
你们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三、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及时给予评价,并把有关数量板书.
2.教师说明:
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
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200米,跑5圈是1000米.
那么,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
师问:
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
1千米=1000米)
3.估想.
(1)师问:
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
(让学生闭眼想象)
(2)师问:
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
(小组讨论)
(3)师问:
你能说一说你是怎样猜测的吗?
想一想,你还知道什么物体间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或者是几千米?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把每小时的路程和合适的交通工具用线连接起来.
(学生订正时,适时加入交通法规教育.)
五、实践.
师问:
你们想不想体验一下走1千米有什么感觉?
想不想知道自己走了多少步就是1千米?
走了多长时间大约是1千米?
(组织学生到操场分小组进行探究活动“走一走”)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填空的同时,初步感知不同的长度单位。
学生生活、学习的环境是他们最为熟悉的,是他们看得见,想得到的。
通过让学生在亲自体验1千米的活动,有效的把1千米的概念由抽象到具体传递给学生。
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规律和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二次备课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回想一下到今天为止,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课后从生活中多找找千米的用处。
当堂达标检测
练一练2: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天安门城楼大约高35()。
(2)南京长江大桥长约是7()。
(3)沪宁高速公路全长约是274()。
(4)一枝铅笔长是18()。
(5)一个成年人一小时大约行5()。
作业布置
从哪里到我们第二实验小学正好是千米?
板书
设计
认识千米(公里、km)
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1010101000
1千米=1000米
教学
反思
吨的认识
1.借助生活实例,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初步学会用吨作单位估计物体有多重。
2.知道1吨=1000千克,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学生初步建立吨的概念,进行一些简单的估计。
课件、实物展台。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图画,要求回答:
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
2、一车苹果重3()。
对这一车苹果的重量,你有什么感觉?
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是吨,那么1吨有多重呢?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吨”。
揭示课题:
二、参与实践,充分体验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重,再互相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25千克),请出4个体重大约25千克的同学站在一起。
(1)算一算4个学生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2)再推算一下,40个这样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
(1000千克)
讲述:
为了简便计算1000千克,我们把1000千克规定为1吨。
(板书:
1吨=1000千克)吨也可以用英文字母“t”表示。
(3)看一看,想一想1吨有多重。
2、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
问: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用吨做单位的?
学生举例。
3、怎么称吨的问题:
称克我们用什么?
(天平),几千克的呢?
(各种秤)那你家有没有称几吨重物品的秤?
那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称几吨的东西了呢?
其实在一些收费站处的地下,埋了一种秤,叫:
地秤
它是用来称过往汽车的重量的。
4、看一看,算一算。
出示下面的图片,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一想多少个这样的物品重1吨。
1棵白菜重1千克,()棵白菜重1吨。
此题在学生口答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的书写:
1吨=1000千克1000÷
1=1000(棵)
1袋大米重100千克,()袋大米重1吨。
1头奶牛重500千克,()头奶牛重1吨。
1桶油重200千克,()桶油重1吨。
5、小组合作,照样子填一填:
1头猪重100千克,那么10头猪重1吨。
一箱苹果重10千克;
一副哑铃重5千克;
一袋面粉重25千克,那么()重1吨。
第二课时巩固练习
1、填一填
3吨=()千克5000千克=()吨
8吨=()千克7000千克=()吨
2、算一算
起重机一次能吊起2吨货物,照这样吊15次,一共吊起货物多少吨?
一袋水泥重50千克,80袋水泥重多少千克?
合多少吨?
3、想一想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面标注:
限重量1t,13个成人。
思考:
(1)如果是孩子,每次可以乘坐几人?
(2)如果全班56人都要乘坐电梯,至少要乘几次?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动态场景,唤起学生对已学质量单位的回忆,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新知吨的学习。
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孩子熟悉的物体的体重,让学生通过背一背、看一看、算一算想象、感悟1吨的概念。
初步建立了1吨的质量概念,使抽象化的概念变得具体化。
在这一系列的练习活动中,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学生独立算,合作填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认识了吨这个质量单位,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电梯一题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吨这一质量单位的认识,而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
学了本课有什么收获?
一、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一辆卡车的载重量是20()。
(2)明明今年8岁,体重大约是26()(3)一枚1元的硬币重6()。
(4)一头水牛
的体重大约是350()。
(5)一条鲫鱼大约重500()。
(6)一只老虎的体重大约是200()。
二、有34吨水泥,一辆卡车每次最多能运5吨,至少要多少次才
能运完?
想想做做1、2、3、4、5、6
板书设计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
4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解决问题的经验,初步掌握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问题出发分析解决一些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积累从问题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感受从问题出发进行思考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的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丰富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练习四
课时
1.通过练习让学生能熟练地根据问题找出相应的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确定先计算什么,再分步列式计算的解题策略。
2.进一步巩固“从问题相起”的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和思考方法
熟练找出数量关系。
确定先计算什么。
1.
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借助从问题想起和画线段图的策略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
本节课,我们将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复习。
二.练习
1.教材第32页“练习四”第1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根据问题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确定先算什么。
指名列式解答,师板书:
已修的米数:
45×
8=360(米)
还剩的米数:
520—360=160(米)
(2)出示线段图,让学生先说说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然后说出问题的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最后指名列式解答。
面粉的袋数:
60—22=38(袋)
一共的袋数:
60+38=98(袋)
2.第2题
(1)让学生阅读题目的已知条件,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2)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确定先算什么,并列式解答。
师板书:
线段图:
540个
?
个
9个25
楼下
楼上
(3)提问:
要求楼下比楼上多多少个座位,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你能将上题的线段图改一改吗?
?
3.第7题
提问:
从问题想起,要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缺失什么条件?
出示两幅情景图,让学生讨论:
你能看懂两幅图吗?
小宁走到的地方一样吗?
(小宁从距动物园600米,距植物园900米的地方走到距动物园300米,距植物园600米的地方)
小宁走了多少米?
600—300=300(米)
怎样求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
300÷
5=60(米)
4.第8题
出示问题
(1),并提问:
从问题开始,要求一共缴纳的水费,数量关系式什么?
先算什么?
再算什么?
出示问题
(2),让学生仔细读题,说出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
三.巩固练习
1.第4题
解决问题
(1):
让学生先读题,从问题想起,说说数量关系,画出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解决问题
(2):
在问题
(1)的基础上,说出数量关系,更改线段图,再列式解答。
2.第5题
这两题的问题是什么?
(还剩多少页没有看)数量关系是什么?
(总的页数—已看的页数=还剩的页数)解题过程相同吗?
为什么?
(不同,因为已知条件不同)
3.第10题
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一读,并提问:
怎么比?
(求出每袋多少元)
让学生先计算,再汇报交流。
甲:
42÷
7=7(元)
乙:
6+2=8(袋)48÷
8=6(元)
4.思考题
让学生读题,并用线段图表示出已知的条件和所求的问题。
师:
讲解:
从线段图中分析,妈妈比小芳多出的27岁,正好是小芳岁数的3倍,小芳的年龄是27÷
3=9(岁),妈妈是9×
4=36(岁)。
四.课堂小结
分析:
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已修的米数;
求还剩的米数,等于总长度减去8天修的米数。
追问:
什么变了?
什么不变?
数量关系变了?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列式解答,并交流反馈:
32×
3=96(页)150—96=54(页)
40+32=72(页)150—72=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