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4161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6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

《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备考百日闯关专题14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附解析Word下载.docx

生态系统功能主要考查能量流动的内涵、运算方法、以及能量流动图解的分析,侧重生态系统的功能,对能力的考查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以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结合食物网和食物链,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考查,其中能量流动图解分析与计算是重点。

从考查形式看选择题和简答题均有出现。

生态系统的稳态与环境保护考点侧重于考查全球型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多样性的保护等知识,体现了考纲的要求;

对能力的考查则侧重于知识综合能力及应用生态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常考查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采用列表比较法从形式、特点、范围、联系等方面比较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列表比较法理解几种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防治。

理论联系实际:

结合生态农业实例分析生态原理与生活生产实际的结合点。

运用实例分析法深刻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对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来说,注意捕食食物链,一定从生产者到终极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一种,两种的通常为竞争和捕食;

能量流动功能注重分析同化量的去路,分解者的能量来源,能量流动只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流动,不包括被分解者利用的,流向分解者能量为0,注意能量流动两个意义的区分;

物质循环,注重分析出四大成分,找出食物链即可;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关键,功能注重和实例相联系;

稳定性与营养结构联系。

注意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及使用价值的区分,只要是对环境影响为间接使用价值,没有开发出来的为潜在使用价值,其他为直接使用价值。

1.从考查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生态系统的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全球性生态问题及生物多样性等知识点上。

2.从考查角度上看,结合食物链、食物网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进行综合命题考查;

结合当前全球性环境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进行命题考查。

3.从命题趋势上看,预计2018年高考仍然趋向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生态农业、全球性环境问题上的应用方面进行命题。

●基础考点

1.生态系统的结构,各成分间的有关系

2.食物链的构成特点、计数、生物之间关系,数量变化的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功能的体现。

3.能量流动的概念、某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去路、消费者摄入量的去路,研究能量流动的目的及具体应用。

4.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与生态系统成分间的关系,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5.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意义。

6.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种类、基础,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7.人工增长对环境因素的影响,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后果。

8.生物多样性的含义、成因、价值、丧失的原因、保护措施

【析考题·

明考向】

1.(2017年江苏卷,24)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BD

2.(2016年天津卷,3)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

下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

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

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

【答案】D

【解析】碳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而生物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所以丝瓜地的丝瓜和昆虫不能代表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A错误;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量,包括该种群的全部个体,而不只是成年个体,B错误;

能量传递效率指的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值,而不是相邻两个营养级个体数量的比值,C错误;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推知丝瓜、昆虫甲和昆虫乙构成的食物链为丝

瓜→昆虫甲→昆虫乙,乙数量的增加会导致甲种群个体数量减少,进而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正确。

3.(2015年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

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

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

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4.(2015年天津卷,1)下图表示生态系统、群落、种群和个体的从属关系。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乙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最后不再发生波动

C.丙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

D.丁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影响

【解析】由图示的从属关系可知,甲是个体、乙是种群、丙是群落、丁为生态系统。

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A错误;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围绕K值上下波动,B错误;

依据群落的定义可知群落包含

了一个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错误;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其生活的无机环境构成,因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形成受无机环境的影响,D正确。

5.(2016年海南卷,20)人工繁殖的濒危野生动物在放归野外前通常要进行野外训练。

如果将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野生动物放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通常很难达到野化训练目的。

对于这一结果,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野化训练的时间太短,不足以适应森林环境

B.草本植物矮小,被野化训练的动物无法隐藏身体

C.没有选择正确的野化训练环境,训练条件不合适

D.草原上食肉动物与野化训练动物激烈争夺实物

【答案】C

【解析】人工繁殖的濒危大型食肉森林动物应在森林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在草原环境中进行野化训练不能使其适应森林生活。

6.(2016年海南卷,21)在某一生态系统的下列组分中,能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是(  )

A.田螺B.小球藻C.大肠杆菌D.草鱼

7.(2016年新课标Ⅰ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

“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

实例,C项正确;

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

8.(2016年新课标Ⅲ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9..(2015年海南卷,25)关于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B.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

C.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

D.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

【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A正确;

分解者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各营养级生物所储存的能量,B正确;

能量流动逐渐递减,生态系统维持正常功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C正确;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外,其余均流入下一营养级及分解者,D错误。

10.(2015年福建卷,4)下图为某人工鱼塘食物网及其能量传递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

m-2·

a-1)。

A.该食物网中最高营养级为第六营养级

B.该食物网中第一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5%

C.太阳鱼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1357J·

a-1

D.该食物网中的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11.(2016年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

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用于其他生物的自下而上,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

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

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12.(2015年新课标Ⅱ卷,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解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A正确。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能量的输入=输出(散失);

B错误。

信息传递有利于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种群的繁衍,还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正确。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由此可知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D正确。

13.(2015年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13.(2017年江苏卷,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

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

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

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3.(2016年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

14.(2016年江苏卷,27)高密度水产养殖常会引起池塘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养殖。

下图为利用稻田生态系统净化鱼塘尾水的示意图,箭头所指为水流方向。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鱼塘大量投饵后,水体常会出现有害的硫化物,这些硫化物最可能是饵料中的_________分解产生的。

(2)图示系统在实现了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鱼塘富营养化还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一定的_________元素营养。

(3)为调查图中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可采用_________法,分别统计_________的种群密度。

(4)通过稻田净化,B处水样中可溶性有机物浓度比A处显著下降,其主要原因是在稻田中的_______(填序号)微生物分解了大量有机物。

①好氧②光合放氧③厌氧④兼性厌氧

(5)出现藻类水华的鱼塘尾水流经稻田后,B处水样中藻类数量大大减少。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藻类数量减少的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蛋白质

(2)N、P

(3)五点取样法  各种害虫

(4)①③④

(5)竞争光照和营养、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

【解析】

(1)S是蛋白质中的标志元素。

(2)富营养化是水体中的N、P元素含量过高造成的。

(3)该稻田呈正方形,可采用五点取样法调查稻田害虫的发生状况,分别统计各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4)稻田中有机物的分解主要

通过好氧微生物、厌氧微生物以及兼性厌氧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5)水稻与藻类竞争光照和营养,同时动物摄食、微生物等产生杀藻物质,导致藻类数量减少。

15.(2017年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

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_______________。

(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  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1)荒地存在土壤,适于植物生长,则该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杂食性鱼类以昆虫为食,同时二者又有共同的食物——水草,所以二者间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

(3)青蛙的叫声属于物理信息,10~30cm的草丛呈长方形,则调查蛙卵密度的方法是等距取样法。

(4)水草和浮游生物都处于第一营养级,表现为竞争关系,当水草腐烂后,则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

(5)由图可知,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和滤食性鱼类。

蛙处于第三营养级,猛禽与蛙类之间存在1个营养级,则该营养级为第四营养级,处于该营养级的生物有蛇类、鼠类、肉食性鱼类等。

16.(2016年新课标Ⅲ卷,31)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

回答下列问题:

(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

丰富度是指_______。

(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______。

(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_________。

(1)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2)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

(3)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

(1)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17.(2017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

调节种间关系;

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

消费者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

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8.(2015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

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__(填“间接”或“潜在”)

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

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图中A表示_______,生物成分E表示______。

生物成分F表示______,__表示初级消费者。

(1)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2)大气中CO2库生产者分解者C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也叫生态功能。

(2)分析图形可知,图中A是大气中的CO2库,E与A之间为双向箭头,说明E是生产者;

C以E为食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是三级消费者。

各种生物的能量均流向F,且F能将生物群落中有有机碳分解为CO2释放到大气中,所以F是分解者。

【名题集训·

决胜高考】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某生态系统中某个种群数量的增多,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B.通过秸秆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

C.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循环顺利进行

D.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说明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关,即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而不是某个物种的数量,A错误;

秸秆还田能够实现物质循环利用,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

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正确;

河流受到轻微的污染仍然保持河水清澈,这属于其抵抗力稳定性,D错误。

2.自然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中,能量从一级传向另一级的最终去向是(  )

A.散失在环境中B.导致分解者数量增加

C.进入另一条食物链D.重新循环回到生产者

【答案】A 

3.下面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图中b=h+c+d+e+f+i

B.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a×

100%

C.在“草→兔→狼”这一食物链中,狼粪便中的能量属于d

D.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首先,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应该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因此c为同化量,h为粪便中的能量,同化量=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因此d是初级消费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f是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i是流入分解者的能量,e是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所以b=h+c=f+d+h=f+e+g;

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同化量之间的比值,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

100%;

缩短食物链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

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

狼粪便中的能量应该属于初级消费者兔子的同化量中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4.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

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

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

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

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

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

【解析】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B为食,其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

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