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725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docx

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教你学相声】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三、相声中的笑料——“包袱儿”

3、组织“包袱儿”的常用手法

我们已经了解了“包袱儿”的特点。

那么在创作相声时,如何把所叙述的内容组织起令人发笑的“包袱儿”呢?

首先要有丰富的生活作为基础,同时掌握些常用的艺术手法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些手法都是历代相声演员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而且会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

组织“包袱儿”总的规律是:

把不协调的、矛盾的事物集中起来,通过对比、夸张和反复强调,最后揭露矛盾的实质,使内在的缺陷更明显地展示出来,达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引人发笑的艺术效果。

现介绍常用的几种方法:

(1)三番四抖 

前面我们解释什么是“包袱儿”时,曾提到往包袱皮儿里放东西,也就是为制造笑料做铺垫。

这个“放东西”的过程,就是“三番”。

按照人们听觉习惯,一句话反复强调就会加深印象。

同样意思的话,如果连着说三遍,印象一定深刻,“三番”就是按着这样的规律。

把矛盾尽量重复,也就是把假象尽可能多的去渲染、重复三遍,把观众的思路引向与结果正好相反的方向上去。

“四抖”,就是经过“三番”后,第四步就是把包袱皮儿里的东西抖落出来,让真相大白,使观众产生意料之外的感觉。

下面介绍马季先生创作并演出的两段相声。

例一,《找舅舅》中的一段:

甲 甭说这么多工厂,就是一个厂子走一两天都未准转得过来。

乙那是啊,工厂太大了。

甲 那天我们上轧钢厂,一个车间由这头到那头走俩钟头。

(一番)

乙太大了。

甲 那天我们上焦化厂,由办公室到焦炉都是骑自行车去的。

(二番)

乙 太大了。

甲 那天我们上机械厂,进南门坐汽车,三天还没到北门哪。

(三番)

乙太大……那也太大了,坐三天汽车由南门还没到北门?

甲啊,正赶上修沟,车过不去。

(四抖)

例二,《海燕》中的一段:

甲哟!

你还真有点渔民的生活。

乙 我从小在海边长大的。

甲 这么说,你驶过船?

(一番)

乙 驶过!

甲 你也摇过橹?

(二番)

乙 摇过。

甲 你也出过海?

(三番)

乙 出过。

甲 你也翻过船?

乙 翻过……没翻过!

(四抖)

这种手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情况需要,有时可以“二番三抖”,也可以“四番五抖”或“五番六抖”等等,作者根据这个基本手法自己去灵活运用。

例如姜昆创作,并与李文华一起表演的相声《时间与青春》中一段,就采用了“五番六抖”:

甲在珍惜时间方面,每行每业对时间都有形象的认识。

乙你给说说。

甲军事家讲过,时间就是胜利。

(一番)

乙对,医学家呢?

甲医学家说,时间就是生命。

(二番)

乙教育家呢?

甲 时间就是知识。

(三番)

乙不错,工人?

甲对工人来讲,时间就是财富。

(四番)

乙农民?

甲对农民来讲,时间就是粮食。

(五番)

乙要是对我呐?

甲对您来讲,时间就是月份牌。

(六抖)

乙怎么是月份牌?

(六抖)

甲撕一张,少一张,撕不了几本喽!

 

再如,儿童相声《向“懒虫”告别》中的一段,就是采用“二番三抖”的:

甲那么,你爱劳动吗?

乙当然爱劳动啦,你呢?

甲那还用问,人家说我——

乙有一双灵巧的手?

(一番)

甲不对!

乙妈妈的小帮手?

(二番)

甲不对!

乙那是什么呀?

甲“大懒虫!

”(三抖)

(2)先褒后贬

在反复夸奖、赞扬之后,突然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来一个贬低、讽刺,与前边说的迥然相反。

例如,在日寇侵华的敌伪时期,常宝堃(艺名:

“小蘑菇”)表演的讽刺日本鬼子强化治安的相声《牙粉袋儿》中的一段:

甲现在是第四次强化治安啦!

乙这强化治安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甲强化治安就是治安强化了。

乙费话!

甲物价涨钱了,原来洋面,卖五万一袋儿。

乙那么现在呢?

甲四万八啦。

再过两天也许落到四万五。

到第五次强化治安也许落到四万一袋儿。

第六次强化治安就能落到二万一袋。

乙能够吗?

甲绝对能够,不过袋儿略微小了一点儿,不能四十四斤了。

乙也得够四十斤!

甲不到!

乙三十斤?

甲到不了!

乙那么多大袋儿呢?

甲也就跟牙粉袋儿似的。

上面例子,把要否定的日寇的“强化治安”先加以“赞扬”,说物价一次比一次落,等所制造的条件成熟用“牙粉袋儿”一语道破,把上面的“赞扬”全部推翻,实际上是讽刺“强化治安”下的物价暴涨。

(注:

解放前,人们刷牙不是用牙膏,而是用牙粉,牙粉袋比现在市场卖的锅巴袋还要小一半。

还有一种先褒后贬的“包袱儿”,经常用在一段相声开头的“垫话”里:

例如:

甲您是一位老演员喽!

乙嗯。

甲老专家。

乙不够。

甲老艺术工作者。

乙不敢当。

甲老油条!

乙啊!

 (3)性格语言

这是指用相声里要表现的人物所有的独特性格语言来组织“包袱儿”。

例如马季先生表演的《打电话》中的一段:

甲“喂,小张吗?

我是谁呀?

你猜猜!

乙猜呀?

甲“猜不着呀?

使劲猜?

乙没听说过。

甲“告诉你,我姓罗,我叫罗唆。

乙这位是够啰唆的。

甲“今晚上我请你看电影……票?

我买好啦,三

毛五一张,两张七毛。

我给他五块钱,找我四块三。

乙报账哪?

甲“………你坐汽车来,公共汽车前门上车,后门下车,车上有座你就坐着,没座,你就站着。

乙这不废话吗!

这段相声,通过啰唆的语言把他的性格特征十分突出地表现出来。

由于所选用的语言特别啰唆、净说些废话,这正符合人物的特征,让人听了十分可笑。

 

(4)荒诞夸张 

这类“包袱儿”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故意夸大其词,使人乍一听觉得大吃一惊或似信非信,虽荒诞可笑,但仔细一琢磨,又觉得有道理。

这种夸张,在相声中经常用,例如《笑的研究》中的一段:

甲常言说:

笑一笑,少一少。

乙不,应该是:

笑一笑,十年少。

甲一笑就年轻十岁?

乙啊!

甲你这是定期的?

我那是活期的。

乙我们俩存款呢。

甲你这理论不可靠!

乙怎么?

甲那谁还敢听相声?

乙怎么?

甲你今年多大岁数?

乙四十。

甲笑一回剩三十,笑两回剩二十,笑三回剩十

岁,说什么也不敢再笑了。

乙怎么?

甲再一笑没啦!

来的时候骑着车子,走时候抱着走啦!

剧场改托儿所啦!

(5)吹捧奉承 

这种手法是把人们一致认为是假的、丑的、恶的事物,用种种阿谀之词说成真的、美的、善的。

这样就造成是非颠倒,黑白混淆而产生笑。

例如《结婚前后》中的一段:

甲有一次她问我:

(摹拟女方)“哎,你有我这样的爱人,满意吗?

乙你怎么回答的?

甲满意!

不仅我满意,我家里、同志们都满意。

跟你这么说吧,还没认识你呢,我就满意了。

乙没认识怎么会满意呢?

甲从小我就想找一个爱花钱的。

乙没听说过。

(摹拟女方)“我这人很爱打扮。

甲打扮怎么了?

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

有些人想打扮还打扮不出来呢!

乙嗯。

“我这人爱穿。

甲爱穿好,年轻的时候不穿什么时候穿?

乙“我这人爱吃。

甲爱吃是一种美德,吃好点落个好身体,比整天吃药强多了。

乙“我这人有病。

甲有病好,女同志嘛,讲究病态美。

乙“我这个人爱哭。

甲我就喜欢爱哭的,省得没事闷得慌。

乙“我这人爱偷东西。

甲我最喜欢的就是这点。

乙偷东西!

甲缺什么省得花钱买了。

乙……你呀,鬼迷心窍了!

再看一个例子,《好啊,好》中的一段:

乙你弄错了!

那一脑袋秃疮、一只眼的才是我儿子。

甲啊,一只眼的是您儿子?

乙对。

甲一只眼……好啊!

乙一只眼还好?

甲一只眼他看什么都目力集中……俗话说,一目了然嘛!

乙嗐!

甲我最喜欢的是您儿子那一脑袋秃疮。

瞧人家孩子怎么长的,我们家的孩子长好几年愣没长出来!

您那儿子的秃疮长得真有艺术性,就像……就像玫瑰花图案……

(6)映衬对照

先看下面这段相声:

甲(上场后,非常着急地各处乱找,一边找一边自言自语)要命啊!

活不了啦!

(越说声音越高)(发现乙后)先生,您看见没有,您要看见了您就给我。

我好好酬谢您,我找不着可活不了啦?

乙哟!

您丢东西了,丢什么啦?

甲这么顸!

(注:

读音:

[hān],北京方言,粗的意思)

乙钢笔?

甲不是哟,这么长……白的。

乙白的?

……象牙。

甲象牙我就不这么着急了,上边还有字呢?

乙噢!

戳子(注:

图章)

甲不是噢?

戳子我就不找了,再刻一个。

这个东西找不着,就要了我的命了。

乙您别着急,我帮您找。

这么顸,这么长,白的!

上面还有字?

甲对了!

乙这到底是什么东西呀?

甲烟头儿!

乙去!

上面的例子,就是用“映衬”的手法,组织、构成的“包袱儿”首先,故意制造一种气氛,好像丢了什么最贵重的东西,结果却是一个烟头。

“贵重的东西”映衬下的“烟头”使人产生十分意料之外的感觉但它还是在情理之中的。

因为这是讽刺那种犯烟瘾的烟鬼的。

有的人编顺口溜称那些吸烟上瘾的人是“舍得房子,舍得地,就是舍不得一截小烟屁(烟头儿)。

”这个顺口溜可能对我们理解上面找丢了烟头儿的人如此着急,是有帮助的。

这种用映衬的手法制成的让观众产生“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效果,人们肯定会发出笑声。

再看下面一段相声:

甲要按老太太主张,非供佛不可。

乙供什么佛呢?

甲最要紧的,要供灶王爷。

老太太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

乙噢!

甲户口本上可没他。

乙(没词儿,但要帮助甲做戏)

甲多会儿看过警察来查户口:

“老太太,你们灶王爷在家吗?

请他出来我跟他谈谈。

乙那怎么谈哪?

上面这个“包袱儿”就是用“对照”的手法来组织的,作者有意识地把一种生活现象,使它脱离原有的环境,放到另一个生活环境中去,由于两个不同的环境进行对照,造成一种十分荒诞可笑的效果。

 

组织“包袱儿”的手法还很多,这里只举几种常用的。

我们在听相声时,要有意识地琢磨一下,哪些地方把你逗乐了。

那么,他是采用什么手法组织、制造的“包袱儿”才使你发笑的呢?

如果能下功夫,经常听相声,又能仔细琢磨,就会自己总结出令人发笑、逗乐的“包袱儿”是通过什么手段来组织、制造出来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