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必考专题等值线图专题文档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地理必考专题等值线图专题文档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必考专题等值线图专题文档版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平原适宜集中紧凑式;
山区适宜分散疏松式。
11.地形特征的描述: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地势及起伏状况;
主要地形区分布;
重要地形剖面图特征。
12.地形相关分析:
①地形成因分析:
运用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
、外力作用——流水、风、海浪、冰川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与板块运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及板块的碰撞或张裂)来解释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②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等进行综合分析。
③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结合河流流向判定地形大势,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④地形类型判读:
第一步看等高线形状,等高线平直,则可能是平原地形或高原地形,等高线闭合,则可能是丘陵、山地或盆地;
第二步看等高线的注记,平直等高线注记200米以下的地形可能为平原,平直等高线注记500米以上的可能为高原;
闭合等高线注记内低外高的地形为盆地或洼地;
闭合等高线注记外低内高,且注记在200——500米之间的地形为丘陵,注记在500米以上的地形为山地。
在剖面图中判读地形类型,一定要看剖面形状和对应的海拔高度,方法可参照上述方法进行。
(1)确定水库及坝址的位置
水库库区宜选在河谷、山谷地区或选在“口袋形”的洼地或小盆地,这些地区不仅库容大,而且有较大的集水面积,峡谷处修建堤坝工程量也比较小。
(2)确定铁路、公路线
一般情况下,选择坡度较缓、距离较短、弯道较少的线路为好。
山区修建则一般选择大致与等高线平行的线路比较平缓。
(3)工厂区位的选择
工厂区位的确定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
对环境有污染的厂矿,要选择在河流下游、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等高线间距较大的地形平坦开阔的地方;
从经济效益考虑,要尽量接近原料、燃料、水源等资源产地,有便利的交通条件和销售市场,从而确定工业部门的布局。
(4)农业生产布局
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反映出来的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坡度陡缓等情况,再结合气候和水源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林牧渔业合理布局的方案。
(5)判读分析与地形有关的地理知识
分析某地气候特点,应结合该地地理纬度、地势高低起伏、山脉走向、阴(阳)坡、距离海洋远近、盛行风向等进行综合分析。
(6)判读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上游海拔高,下游海拔低。
结合河流流向可判定地形大势;
结合迎风坡、背风坡、降水状况、等高线高差及地貌类型的差异可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
如果是引水工程,要尽量从海拔高处向海拔低处引,达到水自行流淌的目的。
(7)考查某处能否看到另一处,一般通过做两点之间的剖面图之后,看看是否能够阻挡视线来判断
1.基本概念
(1)等高线、海拔和相对高度
①等高线:
在地形图上把海拔相同的点连接而成的线。
②海拔(绝对高度):
地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海拔分别为800米、600米。
③相对高度: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如图,C、F两点的相对高度为200米。
(2)地形部位
等高线与山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
山脊线(如C处虚线)为流域的分水线,山谷线(如B处虚线)为河流的集水线,且山谷处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凸向相反。
2.地形剖面图:
可以直观地反映出沿剖面线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状况和坡度大小的状况。
3.基本应用
(1)判断地形部位
根据等高线的弯曲和延伸方向、数值大小,可判断出山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地形部位。
如下图所示:
①山顶(峰):
等高线闭合,中间高、四周低。
②盆地:
等高线闭合,中间低、四周高。
③山脊:
等高线弯曲,凸向低处。
④山谷:
等高线弯曲,凸向高处。
⑤陡崖:
多条海拔不等的等高线的重合处。
⑥鞍部:
两个山顶(峰)之间的低地。
⑦峡谷:
海拔中间低、两侧高,且两侧等高线密集。
(2)判断基本地形类型
①平原:
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较为平直。
②丘陵:
海拔在500m以下,相对高度不大,等高线较稀疏。
③山地:
海拔在500m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m,等高线较密集。
④高原:
海拔高(500m以上),相对高度小,等高线在边缘地区密集,而内部明显稀疏。
⑤)盆地:
倒置地形,中间较低,一般等高线较稀疏;
四周较高,等高线较密集。
⑥大陆架:
海水深度小于200m,且等深线稀疏(坡度较小)。
⑦大陆坡:
海水深度大于200m,且等深线密集(坡度较大)。
(3)计算两地间的相对高度
从等高线图上读出任意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这两点的相对高度:
H相=H高-H低。
(4)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
已知某地的气温和两地间的相对高度,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0.6℃/100m)可计算两地间的气温差异:
T差=(0.6℃×
H相)/100m。
(5)估算陡崖的高度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
ΔH的取值范围:
(n-1)d≤ΔH<(n+1)d。
②陡崖的绝对高度
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
H大≤H顶<H大+d。
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
H小-d<H底≤H小。
(注:
n为陡崖处重合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H小为重合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
(6)估算某地形区的相对高度
①估算方法:
一般说来,若在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两点之间有n条等高线,等高距为d米,则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可用下面公式求算:
(n-1)d米<H<(n+1)d米。
②例证:
如图所示,求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
A、B两点之间有3条等高线,等高距为100米,利用公式可得A、B两点间的相对高度为200米米。
(7)判断闭合等高线区域内的海拔
在等高线地形图中,有时会出现局部的闭合区域,可依据“大于大值,小于小值”规律来判断。
例:
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低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低于较低海拔,此地可能为小盆地,如图中A区域海拔低于300米,高于200米,为小盆地;
如果闭合等值线海拔与两侧等高线中的较高海拔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海拔高于较高海拔,此地可能为小山丘,如图中B区域海拔高于400米(低于500米),为小山丘。
∙等高线图的判读及应用:
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运用:
∙规律总结:
等高线的判读注意“五读”:
(1)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
(2)疏密程度——密陡疏缓。
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
∙(3)极值——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
(4)弯曲状况——等高线向地势低的方向凸,则为山脊;
相反则为山谷。
(5)闭合等高线——高度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是“大于大的”或“小于小的”。
【试题链接】
题文
读下图,完成1—3题。
1、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西北坡较陡,东南坡较缓
②地势起伏大,属山地
③山地走向为东北—西南向
④最大高度差不大于250m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如果图示地区在我国东部,则该地区
A、可能位于江南丘陵,生态问题表现为水土流失
B、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生态问题表现为水土流失
C、可能位于江南丘陵,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D、土壤有机质比重大,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3、随着经济的发展,甲地城镇化进程加快。
甲地区位优势有
A、位于山地缓坡,交通运输较便利
B、交通运输较便利,农业较为发达
C、处于山地背风坡,农业较为发达
D、交通运输较便利,处于山地背风坡
答案
1、C
2、A
3、B
【案例1】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
m)图。
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A.山脊B.陡崖C.断块山脉D.峡谷
2.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①崩塌堆积物②突出小基岩③河中的沙洲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1.D2.A
【解析】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乙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
D正确。
2、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
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
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
A正确。
【案例2】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
图中等高距为100m,瀑布的落差为72m。
据此,完成1、2题。
1.Q地的海拔可能为
A.90mB.230mC.340mD.420m
2.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最接近
A.260mB.310mC.360mD.410m
【答案】1.D2.C
【解析】1、依据图中的信息,等高距为100米,山峰海拔为580米,山峰外侧的等高线为500米。
④处为河流,河谷两侧的等高线海拔相同,联系等高线分布,可推测出河流两边等高线为300米,故Q地左边(离Q地最近)的等高线数量为400米。
故Q地海拔大于400米、小于580米,可能为420米。
故选D。
2、瀑布顶端海拔小于300米,结合落差可计算瀑布底端应小于229米、大于200米,桥梁位于瀑布的下游,海拔低于瀑布的底端,故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桥梁附近河岸与山峰的高差在352——389米之间,故选C
练一练
下图为我国某湖泊等深线图,图中等深距为10m。
读图,完成1~3题。
1.该湖泊位于
A.东北平B.长江中下游平原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C.青藏高原D.四川盆地
2.图上比例尺X代表的数值为
A.1B.8C.100D.1000
3.该湖泊最大深度可能为
A.55mB.65mC.75mD.85m
【解析及答案】第1题,图示纬度大约位于30°
N~31°
N,经度大约位于85°
E,应位于青藏高原,所以C正确。
第2题,比例尺等于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湖泊的东西图上距离约6cm,图示纬度大约位于30°
N,湖泊约跨0.5个经度,东西实地距离约为111km×
0.5×
cos30°
≈48km。
该图比例尺可能为1∶800000m,所以B正确。
第3题,图中等深距为10m,该湖泊最大深度在60~70m之间,结合四个选项可知B正确。
下图为某山地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m,M1与M2的海拔均为500m。
读图,完成4、5题。
4.假设M1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1,M2所在山坡的坡度为P2,两者的关系是
A.P1>
P2B.P1=P2
C.P1<
P2D.不能确定
5.①地与②地的高差可能是
A.90mB.100m
C.200mD.300m
【解析及答案】第4题,依题意,M1和M2海拔均为500m,而山峰高度为652m,则两地与山峰的高差相等,但图示M1距离山峰较M2近,则M1处坡度大于M2处。
第5题,依据图中等高距为100m、山脊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可判断,①地海拔为600~652m,②地海拔为400~500m,则两地高差大于100m、小于252m,故C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