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770252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大学马哲复习Word文件下载.docx

10、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11、意识从起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之一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13、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开机的相对位置和实物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两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14、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的形式。

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统一性。

15、社会的物质性: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民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的指导,但仍然事宜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力量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6、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7、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时间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8、从事件触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时间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事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二,时间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9、社会生活的实践性:

1、时间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21、练级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22、实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23、发展史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实质为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

24、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威武辩证法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25、矛盾的同一性实质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1、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2、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6、同一性表现:

1、其为事物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为条件2、其实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的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27、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双方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变化,为对立面的转换、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矛盾统一体相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性力量。

28、矛盾的特殊性: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呢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29、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0、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德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的终断。

31、量变和质变: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总之,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32、辩证否定观:

1、否定式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式事物发展的环节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3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4、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同人类的思维自觉活动联系,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法。

35、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主体: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活动的人;

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3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时间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7、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吧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的。

38、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1、反应具有摹写性2、反映具有创造性。

39、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40、感性认识:

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4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2、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但是,真理的形式是有主观性的,岂不具有一元性。

43、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1、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

2、人类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44、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1、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2、真理反映的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45、真理是具体的、发展的,其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1、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2、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46、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则为真理,反之为谬误。

47、真理与谬误对立统一:

1、两者对立2、两者相互联系3、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4、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4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2、从实践的特点看,时间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49、历史观:

1、唯物史观2、唯心史观。

50、社会存在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51、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1、物质生产活动以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重要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面貌,制约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5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3、政治思想:

人们关于社会政治关系、政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总和;

法律思想:

人们关于法的关系、制度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

道德:

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艺术:

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式;

宗教:

支配人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5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2、社会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3、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的变化发展。

5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依赖性,但其又有独立性: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不平衡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56、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时间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57、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劳动资料2、劳动对象3、劳动者4、科学技术

58、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其他社会关系都受其支配和制约。

5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60、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61、生产力和生产关闭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6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63、科学是指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

技术:

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

狭义的技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科学技术革命史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的杠杆。

1、其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4、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5、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5、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64、科学技术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6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66、唯心史观:

英雄史观,产生原因是因为认识停留于历史表面,对英雄人物夸大,并忽略群众。

唯物史观:

群众史观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

67、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人的先是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8、从社会历史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把握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1、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2、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3、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69、人们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其决定作用,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唯物历史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70、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

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其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群众意愿。

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的方法。

71、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72、资本主义萌芽途径:

1、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2、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

73、所谓原始资本,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

途径:

1、暴力手段剥夺的农民的土地2、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7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证券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

75、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产生条件:

1、社会风的出现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76、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77、使用价值:

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及商品的有用性,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78、交换价值:

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想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使用价值,是价值。

79、价值:

凝聚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80、生产商品的劳动课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劳动;

抽象劳动:

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8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82、货币产生过程:

简单价值形式、夸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83、价值是一种社会关系,是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

84、货币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主妇手段、世界货币。

85、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机制费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其表现形式为: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86、价值规律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子啊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87、价值规律消极影响:

1、可能导致垄断产生,阻碍技术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个社会生产部门间的配置,可能比例失调。

造成资源浪费。

88、商品生产者有两重性:

1、具有社会性质的社会劳动2、具有私人性质的私人劳动

89、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构成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决定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其发展趋势:

1、两者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2、两者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3、两者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90、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其扬弃了应该古典政治学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造奠定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91、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才符合价值创造中的认识。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92、劳动力成为商品,基本条件:

1、劳动者是自由人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93、劳动力价值:

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说必须的生错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94、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95、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96、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布场这个的一丁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97、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98、资本家提高对公认的剥削程度的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99、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来实现的。

100、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的积累。

101、资本家瓜分到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完全用于个人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此为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

102、资本家将获得的剩余价值中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试生产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重复,为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103、资本的技术构成:

有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104、资本的有机构成:

有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05、资本循环:

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的形式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三个阶段:

1、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2、生产阶段3、售卖阶段

106、产业资本运动前提: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继起。

107、社会在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不常喝实物补偿问题。

108、资本主义工资形式:

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109、资本主义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110、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111、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表现在: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2、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12、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113、垄断:

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合控制的行为。

114、垄断产生原因:

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竞争的限制3、为避免激烈的企业竞争导致两败俱伤,企业之间达成协议,联合

115、垄断使竞争更激烈:

1、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2、垄断必须通过竞争维持3、社会生产是复杂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社会生产包下来。

116、垄断条件下,竞争的目的、手段、范围都不同。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不仅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且更具有破坏性。

117、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

118、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过甲政府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119、垄断利润来源:

1、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2、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3、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变成垄断资本。

1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121、国家垄断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的结果: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广大范围被支配2、经济被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3、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

12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2、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3、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4、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12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刺进生产力的发展,加强了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更有利于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124、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张原因:

1、将国内过剩资本输出,以便谋取高额利润2、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以便取得别国的垄断优势3、争夺商品销售市场4、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125、垄断资本主义特征:

1、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控制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形成5、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经把世界上得零度分割完毕。

126、帝国主义的实质:

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127、经济全球化表现:

1、生产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经营全球化

128、导致全球化因素: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3、各国经济体质的变革

129、经济全球化影响:

积极:

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再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带来巨大的风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

消极: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拉大2、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油的体质、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全球化的冲击4、使各国经济联系密切,依赖性增强,却无有效的协调机制,经济危机爆发的风险增大。

130、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1、初期:

个体资本所有制2、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3、二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4、最新:

法人资本所有制

131、劳资关系变化:

1、职工参与决策2、终身雇佣3、职工持股

132、资本社会阶层阶级结构变化:

1、资本家的地位作用变化2、高级职业经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3、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增加

133、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变化

134、当代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变化:

1、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2、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公民权利扩大3、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4、改良主义政党活跃

135、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