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7494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 配套练习.docx

第6单元22愚公移山配套练习

22 愚公移山

名校讲坛

1.作品链接

《列子》是一篇恢宏的史诗,深刻反映了夏末周初交替与春秋战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保存了寓言故事、神话传说、音乐史、杂技史等众多珍贵的先秦史料,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其作者列子,本名列御寇,周朝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2.考点链接

“其”的用法

“其”是文言文中常用、中考常考的虚词之一,用法灵活多样:

(1)代词。

①第三人称代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译为“他”“它”。

如《愚公移山》中“惧其不已也”的“其”。

②第三人称代词。

用在名词之前,作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如《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的“其”。

③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

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的“其”。

(2)语气词。

“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

如《愚公移山》中“其如土石何”的“其”。

(3)连词。

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译为“如果”;表选择,译为“还是”。

【习题链接】见“积累与运用”T4(5)。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万仞(rèn)   惩(chéng)   穷匮(kuì)

荷担(hè)孀妻(shuāng)始chèn(龀)

箕běn(畚)kuí(魁)父lǒng(陇)断

2.填空。

《愚公移山》的体裁是寓言,出自《列子》,这则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惩山北之塞   惩:

苦于 塞:

阻塞

(2)出入之迂也迂:

曲折,绕远

(3)毕力平险毕:

尽、全

(4)指通豫南指:

(5)达于汉阴阴: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6)杂然相许许:

赞同

(7)且焉置土石置:

放置、安放

(8)荷担者三夫荷:

肩负、扛

(9)叩石垦壤扣:

敲、打

(10)寒暑易节易:

更替

(11)固不可彻彻:

通达,这里指改变

(12)虽我之死虽:

即使

(13)何苦而不平苦:

愁苦,这里指担心

4.解释下列文言虚词。

(1)以以残年余力(凭,靠)

河曲智叟亡以应(用来)

(2)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3)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4)之以君之力(结构助词,的)

虽我之死(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5)其其妻献疑曰(代指愚公)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6)而面山而居(表修饰)

而山不加增(表转折,可是)

5.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我同你们尽全力铲除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行吗?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靠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尚且损毁不了山上的一根草木,又能把(这么多的)土、石怎么样呢?

 

(4)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子子孙孙没有穷尽,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担心铲不平呢?

02 课内精读

8.“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这一内容可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去掉,这一内容从侧面说明愚公移山的行动得到了大家的支持,连小孩都过去帮忙。

9.文中用天神搬走大山作结局有什么作用?

反映古代劳动人民实现抱负的美好愿望。

10.结合全文说说愚公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愚公是一位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勇于挑战、思虑周全的老人。

11.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

从选文中愚公的身上,我们可以汲取哪些精神营养?

敢想敢干(不安于现状),团结合作(广泛依靠群众),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做事不畏艰险。

03 拓展阅读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

“无地置土。

”公遂止。

或曰:

“土可垒山。

”公善之,欲行。

妻曰:

“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

”公复止。

或曰:

“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

”公从之,又欲行。

家人有止之者曰:

“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释】 ①治:

修建。

②颠踬:

被东西绊倒。

③犹夷:

迟疑不决的样子。

④寝:

停止。

1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用箕畚装土石

(2)河曲智叟亡以应亡:

没有

(3)无地置土置:

放置,安放

(4)公遂止遂:

于是,就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2)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放下来了。

14.【甲】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试举一例简要分析。

【甲】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

如,将愚公与智叟对比,突出愚公的远见、智叟的平庸;将孀妻弱子与智叟对比,突出了孀妻弱子的热情,智叟的冷漠。

15.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愚公抱负远大(或:

信念坚定),不畏艰难;鲁公缺乏主见(或:

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畏首畏尾、遇难而退)。

附【乙】文参考译文:

鲁公修建园子,想挖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

“没有地方放土。

”鲁公于是停下来了。

有人说:

“土可以堆成山。

”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

鲁公的妻子说:

“你就不怕小孩子被绊倒吗?

”鲁公又停下来了。

(又)有人说:

“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家里又有阻止他的人,说:

“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不够了,这很让人担忧啊。

”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又放下来了。

04 综合性学习

“愚公移山”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学习完《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后,班上开展了“愚公精神之我见”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6.仔细观察愚公移山的雕塑,调动你的记忆力,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愚公移山》故事的主要内容。

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定把山移走,智叟笑他太傻,认为不可能移走大山,但愚公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来反驳他。

后来愚公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的两个儿子搬走了两座山。

(意对即可)

17.面对如此壮阔的画面,你心里一定不会那么平静,此时此刻,你想对愚公说些什么?

请写在下面。

【示例】面对困难,你毫不退缩,说干就干;年近90的你,为什么一定要移山?

因为你心里想的是为后人造福。

你的勤劳,你的坚韧,是我们后人前进道路上永远的动力。

(合理即可)

18.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啊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

【示例】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

(合理即可)

 

12 唐诗五首

第一课时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

名校讲坛

1.写作背景

《野望》:

诗人于隋末举孝廉,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

简傲嗜酒,屡被弹劾。

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

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太乐丞。

后弃官归田,躬耕东皋。

这首诗作于唐代初年,诗中流露出诗人避世退隐的感情。

《黄鹤楼》:

诗人为求官来到湖北,登上黄鹤楼,看眼前鹤去楼空,望天际悠悠白云,睹洲上萋萋芳草,不觉慨然于岁月不再、人世茫茫,写下了这首《黄鹤楼》。

《使至塞上》: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节度使府慰问将士,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本诗即作于赴河西途中。

《渡荆门送别》:

本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青年时期的李白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钱塘湖春行》:

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他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恰到好处。

2.考点链接

描绘诗词意境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作者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方面。

【考查方式】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句所展现的景象(或画面)。

(2)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技法点拨】

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词,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现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答题格式】

描绘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习题链接】见“野望 黄鹤楼 使至塞上”“课内精读”T8,“渡荆门送别 钱塘湖春行”“课内精读”T5。

01 积累与运用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东皋(gāo)  薄暮(bó)  xǐ(徙)倚  落huī(晖)  驱dú(犊)

采wēi(薇)崔颢(hào)千载(zǎi)燕然(yān)征蓬(péng)

2.文学常识填空。

(1)《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故自号“东皋子”。

(2)《黄鹤楼》的作者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

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3)《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诗画: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基础提升】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东皋薄暮望   薄:

接近

(2)徙倚欲何依徙倚:

徘徊

(3)白云千载空悠悠悠悠:

飘飘荡荡的样子

(4)晴川历历汉阳树川:

平川,原野   历历:

分明的样子

(5)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

草木茂盛的样子

(6)使至塞上使:

出使

(7)单车欲问边问:

慰问

(8)长河落日圆长河:

指黄河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2)崔颢《黄鹤楼》中既描绘了在黄鹤楼所见的远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抓住典型景物,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