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4816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

《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粤教版语文下学期必修34期末文言文复习Word下载.docx

(8)是故无贵无贱,,,师之所存。

(9),,载舟覆舟,所宜深甚。

(10)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第二部分:

文言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

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我们需要掌握高中课本中340个常见实词,及词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意复词这几种语言现象。

除了具备这些基本知识,还应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

必修三必修四实词积累: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衣食所安(养生)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副词)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跟从/向……学习)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

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名词)

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动词)

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介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险要的地势)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

回头)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喝问,呵问)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多么)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倘若)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大)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等到)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解决)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白居易的《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秦无亡矢遗镞之费(遗失,丢失)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

智"

,智慧)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一词多义:

过且尔言过矣师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乃尔是过与于其身则耻师焉

三过家门而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长弘、老聃

                吾师道也

已学不可以已加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而天下已困已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望吾尝跂而望矣相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任戌之秋,七月既望则将焉用彼相矣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王养生丧死无憾也,王道之始也言周任有言曰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言诗、五言诗

顾左右而言它

知则思知足以自戒耳直不百步耳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可以役聪明之耳目

信信者效其忠是是谁之过与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

忌不自信

安沛公安在发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探石发穴

和无寡,安无倾窥父不在,窃发盆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一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徒徒有其名

六王毕,四海一郯子之徒

一肌一容而迁徙之徒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数数罟不入洿池

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六意经传皆通习之宝玉被王夫人数落

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状语之古之学者必有师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人非生而知之者

囊括四海之意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辍耕于垄上

D.南取汉中,西举巴蜀申之以孝悌之义

E.赢粮而景从锲而舍之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

②名词动用

而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蟹六跪而二螯

B.君子不齿吾尝终日而思矣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今夫颛臾,故而近于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使动用法

A.则修文德以来之其其可怪也欤

B.既来之,则安之其皆出于此乎

C.外连横而斗诸侯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以弱天下之民仁者播其惠

E.以愚黔首其出人也远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意动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A.从而师之或师焉或不焉

B.粪土当年万户侯

C.而耻学于师于移其粟于河内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于其身也

不拘于时

形容词名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圣益圣,愚益愚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⑦形容词使动用

A.以弱天下之民以何以伐为

申之以孝悌之义

镇之以威怒

斧斤以时入山林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

2.铁骑突出刀枪鸣

3.輮以为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桂林

4.圣人之所以为圣

5.于是明年上计

6.斩木为兵

7.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河内凶

9.或百步而后止

10.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11.赢粮而景从

1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秦族矣

13.古之学者必有师

1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15.小学而大遗

1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17.吾从而师之

第三部分:

文言虚词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

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必修三必修四重要虚词:

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虚词用法例句

1.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

他"

(他们)、"

它"

(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马说》)②作《师说》以贻之。

(代人,作宾语)③人非生而知之者。

(代事理,作宾语)

2.助词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宋何罪之有?

(《公输》)

(4)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记忆顺口溜:

“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

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而1.连词:

【记忆顺口溜】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蟹六跪而二螯。

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

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储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①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醉翁亭记〉)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2.代词只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而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代词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们)。

妻跪问其故。

(2)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

(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2.副词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①其真无马邪?

(《马说》)

②其皆出于此乎?

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第四部分:

文言句式

一、宾语前置

1.用“之”作标志:

何罪之有;

无乃而是

2.用“是”作标志:

惟命是从;

惟利是图

3.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提前

例:

沛公安在;

何以伐为;

又何羡乎

4.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作状语时的后置现象

①“于”字构成的介词结构: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②“以”字构成的介词结构:

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三、谓语前置四.被动句

1.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为天下笑者

2.甚矣,汝之不惠不拘于时

五.定语后置六.判断句

1.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第五部分:

练习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劝学》)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曲中规(合乎、符合)B.声非加疾也(洪亮)

C.而闻者彰(清楚)D.假舆马者(假使)

2.下列句子不含活用词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石之铿然有声者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下列各项中“然”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輮使之然也②有志矣,不能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④以须炉火之然也⑤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A.①⑤B.②③C.②④D.①③

5.翻译下面句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二、阅读贾谊《过秦论》中的选段,完成题目。

(12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振长策而御宇内/因遗策B.吞二周而亡诸侯/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C.收天下之兵/斩木为兵

D.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B.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C.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D.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对文段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文中“宇内、六合、天下、四海”都是指整个天下的意思,作者是运用铺陈手法,力图表现秦始皇的功绩之大。

B.“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极写始皇之强,突出始皇之强大。

C.“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这是秦始皇善于治理天下的表现。

D.这段文字义正词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为本文结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张本。

4、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3分)

译文:

(2)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三、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段,然后回答1-4题。

(11分)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谪戍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

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非铦于钩戟长铩也铦:

锋利

B.非亢九国之师也亢:

抵抗

C.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絜:

衡量

D.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道:

方法,战略战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A.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景公召而数之曰

D.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以五百岁为春

3、下列各句中,与“为天下笑者”句式特点不一致的一项是(2分)

A.不拘于时,学于余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C.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D.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4、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2分)

(2)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四、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段,然后回答9—11题。

(9分)

深虑论

[明]方孝孺

当秦之世,灭诸侯,一天下;

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

变封建①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

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

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武、宣以后,稍剖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②。

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

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注]①封建,帝王分封土地给诸侯,使其建立邦国。

②祚(zuò

),皇位。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灭诸侯,一天下一:

统一

B.稍剖析之而分其势剖析:

剖解分析

C.其于治乱存亡之几几:

苗头,征兆

D.思之详而备之审矣审:

详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其可怪也欤

B.而王莽卒移汉祚

固而近于费

C.光武之惩哀、平

寡人之于国也

D.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下列文段中划线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

汉王室惩罚秦朝孤立无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

B.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

(他们)各自把前代灭亡的原因作为教训而为此进行防备。

C.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

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使可以挟制君王,就全部解除了将帅们的兵权。

D.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

使(他们的)力量削弱,容易控制,却未能料到自己的子孙终于被敌国围困至于灭亡。

韶关市第五中学06~07年度下学期期末文言文复习答案

1.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4)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9)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10)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1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12)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13)而在萧墙之内也。

(14)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

(15)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16)乍暖还寒时候,三杯两盏淡酒。

(17)烽火扬州路,佛狸祠下。

(18)暮霭沉沉楚天阔。

2.

(1)申之以孝悌之

(2)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

(3)君子生非异也,(4)而神明字得,圣心备焉;

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8)无长无少,道之所存,(9)怨不在大,可畏唯人,(10)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1.D2.B3.D4.D

5.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照检查自己,就智慧明达,行动不犯错误了。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

1.C2.D3.C

4.

(1)依仗华山做护城墙,凭借黄河作为护城河,占有高不可攀的华山城墙和深不可测的黄河,用这些来巩固(统治地位)。

(2)可靠的臣属、精锐的士兵拿着坚利的兵器巡逻盘查。

1.B(高,强)

2.B(B项前作介词,解作“凭借”,后作连词,表目的,解作“来”;

A项均作介词,解作“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