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Word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一,二因素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对立,二因素相互排斥,任何人不可能同时既占使用价值,又实现它的价值。
(5)商品交换关系的内容:
让渡使用价值,取得价值。
6.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具体劳动(与一定目的及其具体形式联系在一起的劳动,即有用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
(2)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体力和脑力消耗→形成商品的价值)
7.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差异
(2)商品的价值随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3)商品的价值与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关系
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
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私有制)→具体劳动、个别劳动时间、使用价值
社会劳动(社会分工)→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
(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劳动既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又服从生产者利益、具有私人性质)
9.价值形式的发展
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
货币形式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10.货币的本质——价值
(1)货币: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社会财富:
商品(具体形式),货币(一般代表)
11.价值独立化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商品和货币的外部矛盾
12.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2)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
(1)价格:
货币表现的商品价值;
与价值成正比,与单位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受供求关系影响
(2)货币流通规律:
一定时期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
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13.商品内在矛盾展开
商品经济基本矛盾→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
14.商品价值形式运动
货币是商品流通的最后产物,这个最后的产物就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15.价值规律
(1)内容:
支配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
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
市场机制
价格以价值为轴心上下波动(市场运转中,制约供给、需求、价格联动的根本因素,是商品价值)
※市场机制(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指市场各构成要素(价格、供求、竞争等)之间内在的、必然的有机联系——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合力推动市场运转。
(3)作用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调节社会收入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分配
16.劳动价值论发展(与时俱进)
(1)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
(2)现代经济劳动范围:
服务型、科技型、管理型劳动↗
(3)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能混为一谈
17.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力成为商品(前提)
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
①条件劳动者是自由人
劳动者自由得一无所有
②劳动力价值:
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
劳动力使用价值:
劳动,价值的源泉(劳动力的价值<劳动力创造的价值)
③劳动力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
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2)货币转化为资本
18.所有制(经济意义)→经济关系
决反
定映
所有权(法律意义)→意志关系
19.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
奴隶主所有
地主所有
资本家所有
劳动者
隶属奴隶主
人身依附
法律上自由
无生产资料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形式
主仆制
超经济强制
雇佣劳动制
2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价值形成(劳动过程)物质资料的生产
价值增值剩余价值的生产
21.
(1)剩余价值(m):
由工人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2)资本: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社会经济关系
①不变资本(c):
生产资料(Pm)形式存在的资本
②可变资本(v):
以购买劳动力(A)形式存在的资本
(3)商品价值:
W=c+v+m
(4)剩余价值率:
m′=m/v
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2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方法1: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m′=9小时/6小时=150%
方法2: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m′=9小时/3小时=300%
23.部门内部竞争原理(价值规律作用2):
资本家竞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竞相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4.超额剩余价值:
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①个别生产率提高之果
②个别资本家拥有
③不稳定的,暂时的
④不降低劳动力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①社会生产率提高之果
②所有资本家拥有
③稳定的,长期的
④要降低劳动力价值
25.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剩余价值——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
(2)①是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
资本积累与贫富分化:
两极积累
②资主失业产生的根源
资本积累与失业: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③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对自身的否定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
(3)本质:
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规模,进一步加大剥削统治
(4)资主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资本积累
(5)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
扩大再生产
26.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的运动)
(1)资本运动的过程和条件——资本循环
定义:
资本有一种形式出发,经形式变化又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过程:
购买,生产,售卖
职能形式: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三种职能形式的空间并存与时间继起
(3)资本运动的速度——资本周转
定义:
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衡量: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周转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
周转次数(n)=一年(U)/周转一次的时间(u)
影响因素: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生产时间
流通时间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周转速度
意义:
周转速度越快,一定时期的m就越多。
(4)资本循环、周转规律作用的发挥必受到经济制度的制约
27.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1)出发点:
社会总产品(总W′)
(2)核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实现——价值补偿(卖)、实物补偿(买)
(3)两个理论前提:
①把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分为:
据最终用途:
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相应把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生产生产资料的第一部类(I)、生产消费资料的第二部类(II))
②从价值形态上分为三个部分(c+v+m)。
C:
产品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
V:
凝结的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M:
凝结的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
(4)揭示的原理:
市场供求的总量、结构平衡。
28.剩余价值的分割
(1)观念上:
剩余价值→利润
利润:
商品价值(W=c+v+m)中,资本耗费(c+v)视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m)就视为利润(P)。
利润是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本质
利润率:
m转化为p,m’就转化为P’——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反映资本的增殖程度。
P’=m/C(c+v)<
m’=m/v
(2)利润转→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竞争原理(价值规律作用1)部门之间竞争使利润平均化
(4)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
产业资本→产业利润
商业资本→商业利润
资本银行资本→银行利润剩余价值
借贷资本→利息
土地所有→地租
29.资本的构成
(1)技术构成:
有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2)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价值之间的比例
(3)有机构成(c:
v)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资主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30.相对过剩人口形式:
流动的;
潜伏的;
停滞的过剩人口
31.资主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主制度必然灭亡;
社主制度必然胜利
32.资主工资的本质: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模糊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33.当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关系被掩盖了
34.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35.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
货币
3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
价值增值过程
37.流通的货币量取决于:
待销售的商品总量;
商品的价格水平;
货币流通速度
38.市场机制的要素:
竞争;
价格;
供给;
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