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Word文档格式.docx
《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Word文档格式.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决定穗数的时期。
4.主攻方向:
培育壮苗、苗齐、均壮。
(二)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从起身到抽穗
根、叶、蘖生长和茎伸长,穗分化发育。
光合产物用于营养体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生长逐渐加快,需肥水逐渐达到高峰。
3.及产量形成的关系:
巩固和决定穗数,决定小穗数,小花数和穗粒数的时期,奠定粒重基础的时期。
调节群体合理发展,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协调。
(三)生殖生长阶段
抽穗到成熟
生殖器官的生长。
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生殖器官的生长和充实,形成收获产品,营养生长基本停止,需肥水逐渐减少。
3.及产量的关系:
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
防止营养器官早衰,维持一定强度的光合生产率(干物质克/日?
米2),保证有足够的营养物质运输到生殖器官。
三、小麦的阶段发育
(一)阶段发育的概念
小麦的一生,必须经过几个顺序渐进的质变阶段,才能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完成生活周期,这种阶段性质变发育过程称为阶段发育。
(二)阶段发育的特性
1.每个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综合的外界条件,如水、温、光、养分等,而其中有一、二个因素起主导作用。
2.每个发育阶段有着不可逆性,条件不适宜时,停止但不能倒行。
3.顺序性当前一阶段没有结束以前,即使条件适宜后一阶段的生长,也不能进入后一阶段。
(三)春化阶段(感温阶段)
小麦种子萌发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低温阶段才能开花结实的时期,此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是适宜的温度条件,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温度及所需天数要求不同表2-1。
表2-1不同小麦类型的光温反应
春化要求
光照要求
依据春化分类
温度条件
需要天数
依据光照分类
光照条件
春性品种
南方秋播
0~12℃
5~15
未春化春播能抽穗
反应迟钝
每天8~12小时光照
16天以上,如墨西哥小麦
北方春播
5~20℃
半(弱)冬性品种
0~7℃
15~35
未春化春播迟或不抽穗
反应中等
每天8小时不能,需12小时
24天以上,如太1、鲁1、辐63
冬性品种
0~3℃
30天以上
未春化春播不抽穗
反应敏感
8~12小时不能需12小时以上
30~40天,如蚰包、鲁5
(四)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以后,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就进入第二发育阶段,即光照阶段,此阶段主导因素是光照、温度也起很大作用,高于25℃或低于10℃都会延缓光照发育的进行,低于4℃则光照阶段不能进行。
(五)阶段发育及器官形成的关系
1.春化阶段是小麦分化叶原基、分蘖原基、次生根及原始茎节的时期,春化和分蘖同时进行,春化阶段长分化的叶片及分蘖原基的数量就多,进入光照阶段后数量不再增加。
春化阶段茎生长锥处于未伸长期,顶端分生组织不转入幼穗的分化。
2.光照阶段是分化小穗小花的时期,延长光照阶段有利于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从而形成穗大粒多。
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到4℃以上时,茎生长点开始伸长,穗分化开始,标志着进入了光照阶段,到穗分化到♀、♂原基形成(顶端小穗形成)时(植株开始拔节),光照阶段结束。
(六)阶段发育理论的实践意义:
1.有助于正确引种南→北,年前过早进入光照阶段,易受冻害;
北→南,年前可能通不过春化阶段,造成不结实或延迟成熟。
2.有助于决定不同品种的播期、密度小麦进入光照阶段以后,生理上发生一系列变化,代谢强度提高,吸收矿质元素的能力增强、抗寒力减弱;
冬性品种春化阶段较长,分蘖力强,因此秋播时应先播冬性品种,后播半冬性,春性品种,冬性品种应适当稀播。
3.加速育种世代对通过春化以后的小麦,可增加光照,提高温度加速光照阶段的进行,缩短生育期,提前收获。
总之三个生长阶段决定着小麦的穗数、粒数、粒重,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发展,三个阶段的生长中心不同,各有其矛盾,栽培管理的主攻方向也不一样。
第三节小麦生产及土肥水的关系
小麦的产量决定于:
品种特性(内因)和环境条件(外因),后者是栽培管理的主要内容:
水、肥、气、热、光等,其中水、肥、气是人工可以控制的。
一、小麦对土壤的要求
(一)耕层深厚,结构良好
耕作层20厘米以上,(根系60~70%集中在此,是小麦养分和水分的主要供给层),上层耕性好,下层质地少重(有利于保水保肥,有利于协调供肥,提高抗旱能力)。
结构良好,土壤容重1.1~1.2克/cm3,(孔隙度50~55%),有机质含量较高,有丰富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二)土壤肥沃,供肥能力强N、P、K含量高且协调,400公斤以上的田块要求播前有机质1%以上,全N0.06~0.08%,速N30~40ppm,速P20~40ppm,速K60~80ppm。
(三)适宜的土壤质地和化学成分粘土、砂土都不宜种小麦,最适宜的是壤土,化学成分:
PH6.8~7;
含盐量高于0.25%受抑,高于0.4%死亡。
(四)土地平整,能排能灌地面坡度,应控制在0.1~0.3%。
二、小麦对水分的要求
(一)小麦的耗水量和耗水系数
1.小麦的耗水量(需水量):
小麦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育期间麦田耗水总量(包括棵间土地蒸发,占30~40%,植株蒸腾,占60~70%,重力水流失(很少)),约为400~600毫米,即260~400立方米/667m2。
2.小麦的耗水系数:
每生产1kg小麦经济产量的耗水量,即耗水量及产量的比值称为耗水系数,是衡量小麦水分利用率的指标,一般为600~1300,随产量提高而降低。
3.小麦产量及耗水量的关系
①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量增加。
②随着产量的提高,耗水增值减少,耗水系数减少,水分利用率提高。
③当水分不能满足小麦生长时,产量及水分成正比。
(二)冬小麦不同生育期的耗水特点
1.出苗到拔节前
出苗后日平均气温降低,日耗水量下降,出苗—越冬前,占15~19%,越冬到返青占5~10%,返青—拔节以前虽气温升高,日耗水量增至0.7~1.4方/667m2,但耗水只占12%±
。
总之拔节前,时间占整个生育期的2/3或以上,但耗水量只占30~40%。
2.拔节—抽穗前
小麦进入旺盛生长时期,耗水量急剧增加,其中挑旗期是小麦一生对水分要求最敏感的时期,称为需水临界期。
这段时间一个月左右,耗水量占20~35%,日耗水2方/667m2以上。
3.抽穗到成熟
时间35天±
,耗水占26~42%,日耗水量在抽穗—开花期达最大3方/667m2以上。
(三)冬小麦灌溉的一般原则
1.根据需水规律
“麦收八、十、三场雨(即八月、十月、三月)”“灌浆有墒,子饱穗方”,这些农谚都是十分宝贵的种麦经验,也是对小麦需水关键时期的科学概括。
小麦灌水分为底墒、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孕穗)、灌浆、麦黄水,但不是都浇,视情况而定,麦黄水如果后期不套种的话可以不浇。
2.据土壤墒情
确定适宜的土壤水指标如下(占田间最大持水量的百分数)(表2-2)。
表2-2不同生育时期的灌水指标(%)
生育阶段
播种—出苗
分蘖—越冬
返青—拔节
拔节—抽穗
抽穗—灌浆
灌浆—成熟
适宜范围
75~80
60~80
70~85
70~90
75~90
灌水指标
60以下
55以下
65以下
70以下
3.根据气候条件气温下降至0℃时不能冬灌,以免冻害。
4.根据苗情冬前没分蘖的麦苗,不浇冬水,主要看群体大小和单株生长健壮及否。
三、小麦对土壤养分的要求
小麦必须的营养元素有C、H、O(90%)、N、P、K(5%)、S、Ca、Mg,微量元素有Fe、B、Zn、Cu、Mo、Mn等。
(一)N、P、K等元素对小麦生长发育的作用
1.氮小麦一生中都需要N,是蛋白质、叶绿素、激素、核酸的组成成分。
①作用
前期促根、叶、蘖生长,增加绿叶面积,中期增加小穗、小花数,提高结实率,后期提高千粒重。
②N素及小麦生产的关系
低产—中产阶段,小麦产量随土壤N素含量增加而提高。
中产—高产阶段,N的增加要适量和适期,有一定增产作用,但不成比例,要防止倒伏和贪青晚熟。
③缺N症状
单株分蘖少,叶片黄瘦而稍硬,根数少,穗数少且小,粒重偏低,成熟偏早。
(早表)
2.磷是小麦核蛋白等物质的主要成分。
前期能提高N肥利用率和吸收速度(以P增N);
促进麦田早分蘖、生根,根系发育健壮,提高小麦抗旱、抗寒能力。
中后期:
促进糖分和蛋白质的代谢,有利于物质运转,加快灌浆过程,提早成熟。
②及小麦生产关系
多数地区普遍缺N,严重缺P,施P增产效果较施N更为明显。
③缺P症状
苗期分蘖少,叶色暗绿(叶鞘)发紫,无光泽,根系发育不良,呈“鸡爪根”不伸展,变成小老苗,发苗慢,抽穗开花延迟,千粒重下降。
3.钾
促进CH2O的形成及转化,使叶片中糖分向正在生长的器官输送,能提高小麦抗病,抗旱及抗冻能力,促进维管束发育,茎秆粗壮坚韧,抗倒伏。
②及小麦生产的关系
部分地块缺K,中低田一般不缺K,高产田要补充K肥。
③缺K症状
生长延迟茎秆矮、易倒伏,叶片尖端发生褐斑,逐渐向下蔓延,下部叶片早期干枯,根系生长不良,抽穗和成熟提早,落黄差,穗小,粒轻,品质劣。
4.微量元素
是小麦生长过程中的调节者,各有其独特的生理功能,都不能缺乏。
缺铁时则发生失绿现象,脉纹中间的叶肉组织呈黄色,而脉纹为绿色;
缺Mg时,叶子起皱或卷起,生育期推迟;
缺Ca时,根系发育停止;
缺Mn时叶面有不规则的灰色、浅黄色、或浅褐色的斑点;
缺Zn、Cu、Mo时植株都表现矮小,白化或死亡,缺B还导致雄性器官发育受阻,花粉败育,不能结实。
(二)小麦的需肥量及施肥量
1.小麦的需肥量随自然条件、产量水平、品种、栽培技术而变。
①一般规律:
每生产100kg子粒,需纯N3kg,P2O51~1.5kg,K2O2~4kg,N:
P:
K=3:
1:
3,(N、P主要集中在子粒中,占全株总含量的76%和82.4%,K则主要集中于茎秆,占全株总量的70.6%)。
②及品种和产量的关系
不同品种需肥量不同,如辐63对N的利用率高,省N肥,同一品种随着产量的提高,需肥量增加,而肥料利用率也提高。
③及生产条件、栽培技术的关系
生产条件好,栽培技术高,对N、P、K肥的需要量降低,利用率提高,反之则低。
2.施肥量
①计算方法
某元素的需要量=土壤当季供应量+农家肥当季供应量+化肥当季供应量
土壤当季供应量=土壤中某元素的速效养分含量(ppm)×
0.15(表层20cm土重约1.5万kg)
农家肥当季供应量=农家肥施用量×
农家肥含某元素的百分率×
当季利用率
化肥当季供应量=化肥施用量×
化肥含某元素的百分率×
一般当季利用率有机肥20~25%,N肥30~50%,P肥15~20%,钾肥50~70%。
为了满足小麦需肥、施肥量必须大于需肥量,一般N肥为需肥量的2倍,P肥2~4倍,K肥1.5倍。
②实践经验
在土壤条件较好的条件下,667m2产千斤小麦需要养分如下(表2-3)。
表2-3小麦千斤需要养分情况
N
15~25kg
0.5~1万kg(土杂肥)
P2O5
7.5~10kg
40~50kg(硫铵)
K2O
15~20kg
40~50kg(普钙)
在中低产条件下,每增加土杂肥1000kg,硫铵10kg,普钙8kg则可增产小麦100kg。
(三)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的需肥特点
小麦在返青以前吸收养分较少,到拔节期吸收养分急剧增加,开花以后又逐渐减少。
(1)出苗到起身:
需肥较少,为了使幼苗早分蘖,早发根,培育壮苗,需要适量的N素营养和一定量的P、K营养。
(2)起身—孕穗
小麦茎叶迅速生长,幼穗分化形成,是小麦一生吸收营养最多的时期(N的吸收高峰:
拔节—抽穗和开花—灌浆;
P、K的吸收高峰:
拔节—开花)因此,需要加强N素营养,巩固年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并配合适当的P、K营养,促壮秆增穗、增粒。
(3)从孕穗—成熟
乳熟以前:
应有良好的N素营养,以延长上部各叶的功能期,提高光合效率,增粒重,保持一定的P、K营养促进光合产物的运转转化。
蜡熟以前:
P、K吸收基本结束,只需维持少量的N素营养,保证正常的灌浆及成熟
(四)合理施肥的原则
1.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无机换有机,培肥低产田。
2.基肥为主,追肥为辅。
麦收胎里富,基肥是基础;
年外不如年里,三追不如一底。
3.合理施用化肥根据小麦的需肥规律、地力、肥料数量等情况,施肥于最大效应期(表2-4)。
表2-4不同产量水平施肥效应最大期
产量水平
冬肥
返青肥
起身肥
拔节肥
孕穗肥
中低产田(抓穗数)
√
高产田(抓穗大)
更高(抓粒重)
注意N、P配合,适当配比
由低产变中产阶段P(P2O5)/N=0/8~1
中产变高产P/N=0.5~0.8
高产变更高产P/N=0.5左右
合理施用底肥,P在土壤中移动性小,有机肥分解慢,一般做底肥施用,N、K肥一般40~50%做底肥。
追肥深施、开沟10cm以上,盖严埋实。
因土壤质地而异,沙土,少吃多餐;
粘土,应提前施,多吃少餐。
第四节小麦的种子萌发、出苗及播种技术
一、种子的萌发和出苗
(一)种子的构造
小麦种子为颍果、粒形有棱形、卵圆形、圆筒形、椭圆形等,粒色有红、黄、白、浅黄、金黄等,生产上常分为红皮和白皮两种,种子大小一般用千粒重表示30~60g,小麦种子由皮层、胚(盾片、胚芽、胚根、胚轴)、胚乳组成。
(二)种子的生活力
以发芽率和发芽势作标志。
发芽率:
供试种子在规定日期内发芽粒数占总粒数的百分数。
发芽势:
在3~4天以内发芽种子粒数占供试粒数的百分数。
休眠:
具有生活力的种子在条件适宜的条件下未能发芽的现象,不同品种的休眠期不同,一般白粒种子休眠期短,红粒长。
(三)种子的萌发
通过休眠完成后熟之后的种子,在适宜的水、氧、温之下便可以发芽生长。
1.吸水膨胀过程(物理过程):
库存种子一般含水12~13%。
在这种情况下,其内淀粉、蛋白质、脂肪等呈凝胶状态,当种子吸水后,变成溶胶状态,体积增大,产生强大的膨压,促使种子萌发。
2.物质转化过程(生化过程)
(1)淀粉在其酶的作用下形成麦芽糖,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
(2)蛋白质、脂肪、纤维素→含N的简单物质。
3.生物学过程:
当子粒吸水达自身重量的45~50%时,胚根鞘首先突破皮层而萌发——露白。
接着胚芽鞘也破皮而出,一般胚根生长快于胚芽,当胚根伸出种皮长达种子长,胚芽达到种子的一半时,称为发芽。
(四)出苗及生长
子粒萌发后,首先是胚芽鞘出土,它是一片不完全叶,见光后即停止生长(当第一片绿叶达正常大小时,芽鞘就皱缩死亡),然后从胚芽鞘长出第一片绿叶,当第一片绿叶伸出胚芽鞘2cm时,称为出苗。
小麦的第一片绿叶上下宽窄相近,顶端较钝,叶片较小而厚,叶脉明显,叶鞘较小,第一绿叶的大小及胚乳的大小直接相关,第一绿叶可进行光合作用,其大小在生产上有重要意义,第一绿叶出现5~7天后,第二绿叶长出。
胚芽鞘和第一片绿叶之间的节间(上胚轴)伸长,形成(称为)地中茎,把第一片绿叶和以上几个节和生长锥推到近地表处,地中茎的长短及品种和播深有关,播种深则长、浅则短或没有。
地中茎过长,消耗种子养分过多,不利于壮苗。
(五)影响萌发及出苗的因素
1.种子的质量和特性(内因)
(1)种子大小、饱满度,大而饱满的种子萌发出苗快。
(2)种子休眠期:
通过休眠期种子才能萌发。
2.环境条件(外因)
(1)温度
种子发芽最低温度1~2℃,最适为15~20℃,最高为35~40℃,温度不同出苗快慢差别很大。
(16~18℃,6~7天出苗且齐,7~8℃,20~30天出苗,低于3℃播种,一般年前不能出苗)。
(2)土壤湿度
种子萌发适宜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其土壤含水量在砂土地约相当于14~16℃,下限<10%,壤土16~18%,下限<13%,粘土20~24%,下限<16%。
(3)土壤空气,要求土壤有良好的通气条件。
3.播种深度3~5cm,过深地中茎过长,消耗胚乳养分过多,苗弱;
过浅,表面分蘖过多,蘖不状不抗旱。
二、小麦的播种技术
(一)播前准备
1.确定品种布局;
2.准备生产资料;
3.安排备耕农活、造墒:
(1)浇串茬水(收获前浇),
(2)收获后浇水
(二)选用良种
1.冬季较冷的应选抗冻的冬性品种。
2.高产田选耐肥品种,中产田选适应性强的品种,低产田选耐瘠的品种。
(三)种子处理
1.选大粒饱满的种子。
2.做发芽试验。
3.促后熟打破休眠,提高发芽率,减少病害。
4.药剂拌种,防地下害虫。
(1)50%的1605浮油50ml,加水5kg,拌种50kg,闷4~6小时稍亮后播种。
(2)50%辛硫磷100ml,加水2.5~3kg,拌种50kg,闷3~4小时。
5.浸种催芽:
只用于晚茬麦,胚根不要超过种子长度的1/3,且播前要晾干。
(四)合理施用底肥和种肥
1.底肥的用量及用法
有机肥、磷肥全部作底肥,N肥底肥应占总量的30~50%(底力高30%,底力差50%)。
表2-4不同产量水平施肥量
一般用量
碳铵(每667m2kg)
普钙(kg/667m2)
上等肥力田块
10~15
15~25
中等肥力田块
20~25
25~40
下等肥力田块
25~35
40~50
2.种肥:
一般每667m2硫铵4~5kg或尿素2kg;
NH4NO32~3kg或磷酸二铵2kg,NH4HCO3能吸湿烧种不能作种肥,注意作种肥时不能及湿种子混播。
(五)深耕及整地
“深耕一寸,顶上一遍粪”,“耕得深又早庄稼百样好”。
力争做到齐、平、松、碎、净、墒。
(六)播种
1.播期:
冬性品种日平均气温15~18℃,半冬性14~16℃,一般在9月下~10月上,播种顺序:
①冬性→半冬性→春性;
②瘦地→肥地。
③盐碱地、涝洼地→壤、沙土地;
④温度异常时,不要随意更动播种期。
适期播种一般6~7天出苗。
2.播量:
首先要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然后考虑播期和品种,一般“瘦田宜稀,肥田宜密,高产田又宜稀”,播期早的宜稀,冬性分蘖力强品种宜稀,反之宜密。
推算方法:
“以田定产,以产定穗,以穗定蘖(冬前蘖),以蘖定苗,以苗定籽”
①以产定穗:
同一品种一般随着穗数的提高产量增加,如辐63,400~500斤(20~30万),600~700斤(31~40万),700~800以上(40~45万)。
②以穗定蘖:
高产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667m2穗数的1.2—1.5倍;
一般田冬前分蘖应是计划667m2穗数的1.5—1.8倍。
③以蘖定苗:
根据冬前单株能达到的分蘖数(5~8个)计算基本苗数。
④以苗定籽
一般高产田,基本苗8~12万,中产田12~18万,200kg以下产量水平13~16万为宜。
这里万可以改为斤,而大体进行定量(千粒重50克)。
3.行距
随着产量的提高行距逐渐加大,一般18~25cm,根据地力、品种、播种方式及套种要求适当的调整。
4.提高播种量采用机播:
播行直,下籽匀,深浅一致(3~5cm),覆土良好,行距稳定。
通过以上措施使冬前苗壮:
标准叶片肥厚、颜色正常、根系发达,分蘖壮,冬前主茎叶片6~7片,单株分蘖5~8个,单株次生根10条以上,年前不旺长,年后不败劲,每667m2蘖数达到计划穗数的1.2~1.5倍,一般田1.5~1.8倍。
三大二小五个蘖,十条根子七片叶(主茎),麦叶宽短颜色深,铺在地上不起身。
第五节小麦的根叶分蘖的生长发育和群体结构及冬前管理
一、小麦的根系
壮苗先壮根,产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根系。
(一)根的组成、分布和功能期
小麦属须根系、,由初生根,次生根组成。
1.初生根
当幼苗第一片绿叶出土后,初生根的数目就不再增加,初生根一般3~5条,饱满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达7~8条。
②特征分布,上下粗细一致,有分枝、扎根集中,倾于垂直分布,较深(3米以下),分蘖一越冬生长快,拔节后停止生长。
③功能期,出苗—拔节,一直到小麦的生育后期初生根都起作用,尤其是旱作麦田。
2.次生根
①概念:
着生在小麦分蘖节上的根,三叶期之后开始由下而上发生,每节发根数一般为1~3条。
次生根的发生是拌随着分蘖的发生而发生的,有两个发生时期:
三叶—越冬前;
返青—拔节。
②特征分蘖:
粗壮、根毛密集、冬前一般不分支,多生长在20~30cm耕层内,及地表夹角较小。
③功能期,拔节—蜡熟,开花前后深可达1米左右,到开花期停止生长。
(二)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
1.种子大小
2.土壤水分适宜为70~80%,适当干旱可促根系下扎,灌水过勤根系表层分布多,不利下扎。
3.耕层深度关键是犁底层。
4.土质及肥力:
粘:
细长分支多;
沙壤:
粗壮,分支少,肥田有利于根系生长。
5.土壤温度,最适16~20℃,最低2℃,高于30℃受限。
冬前根系生长及温度成正相关。
二、小麦的叶
(一)叶的种类及构造
绿叶叶片狭长,同一茎上的叶片自下而上渐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