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09年真题Word格式.docx
《学前心理学09年真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心理学09年真题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0.5岁~1岁B.1岁~1.5岁
C.1.5岁~2岁D.2岁~3岁
6.父母对孩子和蔼可亲,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
但同时对孩子有一定的控制,常常对孩子提出明确而又合理的要求,并给予引导。
这种亲子关系属于(A)12-362
A.民主型B.专制型
C.放任型D.溺爱型
7.先将重量、质地和颜色完全相同的两块球形橡皮泥让幼儿进行重量比较,然后当着幼儿的面把其中的一块压成扁平状,这时,幼儿一般会认为球形的橡皮泥比压成扁平状的橡皮泥更重一些。
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B)7-184
A.可逆性B.不守恒性
C.守恒性D.自我中心化
8.幼儿最初的想像都属于(D)6-156
A.有意想像B.创造想像
C.幻想D.再造想像
9.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
这种观点是(D)13-409
A.成熟势力说B.二因素论
C.环境决定论D.复演说
10.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主要地位、比重最大的记忆形式是(C)5-121
A.运动记忆B.情绪记忆
C.形象记忆D.语词记忆
11.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B)7-186
A.直观行动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
C.形式运算思维D.抽象逻辑思维
12.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A)13-388
A.感觉和知觉B.记忆
C.想像D.思维
13.3~6岁儿童注意的特点是(A)3-67
A.无意注意占优势,有意注意逐渐发展B.有意注意占优势,无意注意逐渐发展
C.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没什么发展D.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同步发展
14.好奇好问、活泼好动是幼儿(C)11-346
A.气质特征的表现B.能力特征的表现
C.性格特征的表现D.思维特征的表现
15.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是(B)1-10
A.投射法B.观察法
C.测验法D.问卷法
二、解释概念或术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亲社会行为12-357
答:
亲社会行为是指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他人的行为及倾向。
具体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援助等。
17.能力11-348
能力是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毖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8.记忆恢复5-142
所谓记忆恢复,是指学习某种材料后,相隔一段时间所测量到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量到的保持量要高。
19.选择性注意3-59
所谓选择性注意是指儿童偏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少的现象。
20.最近发展区2-28
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请任选3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3小题评分。
每小题8分,共24分)
21.幼儿句型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8-237
从儿童所说出的句子类型看,有下列发展趋势: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无修饰句到修饰句
(4)从陈述句到非陈述句
22.动作和语言在儿童思维活动中的作用发生变化经过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7-178
在思维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活动的作用不断发生变化。
变化的规律是:
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是由大到小,语言的作用则是由小到大。
这种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23.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2-356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内容有:
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性别角色、紊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
(1)亲子关系的发展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也可包含隔代亲人的关系。
主要包括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与父母的教养方式。
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一种抚育关系,一种教养关系。
(2)同伴关系的发展
同伴关系是指儿童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具有平等、互惠的特点。
(3)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
性别角色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也就是“男人就应该像个男人,女人就应该像个女人”,不论是在服装,还是在行为举止方面都是如此。
(4)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5)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行为,就是伤害他人或东西的行为,如打人、咬人、故意损坏东西(不是出于好奇)、向他人挑衅、引起事端。
攻击性行为是一种不受欢迎却经常发生的行为。
24.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有哪些?
5-117
儿童出生后即已产生记忆。
到入学前,记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发展趋势如下: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2)记忆提取方式的发展
(3)记忆容量的增加
(4)记忆内容的变化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请任选1小题回答,全答的只按前1小题评分。
每小题12分,共12分)
25.举例说明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2-50
5~6岁是学前晚期,即幼儿园大班年龄,也是儿童即将进入小学的年龄。
这时期的突出特点如下:
(1)好问、好学
在一般情况下,5~6岁儿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
他们喜欢探索.越是“禁区”,他越是想去。
比如,家里装有贵重物品的抽屉、柜子等等,禁止孩子乱翻,可是他偏偏想去打开,往往是偷着去打开,可是越紧张越出错,往往发生不愉快的事。
如果适当满足他的好奇心,大人收藏的东西,有时让他看看,比如,衣柜,打
开时让他看看,他就再也不感兴趣了。
有人提出角色游戏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让孩子可以在其中穿妈妈的鞋,戴爸爸的帽子,满足新奇感。
5~6岁的孩子喜欢学习。
他们喜欢动脑筋,做计算题、7编故事、编谜语、下棋等等,都是他们喜欢的活动。
每当学到一些新知识或解答一些智力活动问题时,他们感到满足。
例如,一个男孩走过来对老师说:
“老师,魔语真灵!
”原来是他学习了故事《魔语》中用礼貌语言向别人借东西的做法。
他想玩别人正在玩的玩具,有礼貌地对那位小朋友说了几句,小朋友便点头同意了。
他由此感到运用“魔语”成功的喜悦,来找老师分享。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发
大班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是明显地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5~6岁儿童能够根据概念分类。
例如,在实验里对一些画有车、船、桌、椅、苹果、梨等等物体的图片,5~6岁儿童能够按交通工具、家具、水果等概念分类。
大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运用他学会了的一些概念。
比如,有一天,孩子指着天花板下面挂着的日光灯说:
“妈妈,那里有个三角形。
”原来他看见,悬挂日光灯的两根细链和日光灯管,组成了三角形。
这是把概念从实物中抽象出来了。
5~6岁儿童对因果关系也有所理解。
比如,他们能够懂得物体浮沉的原因,如“针是铁的,所以会沉,火柴是木头的,就会漂”。
5~6岁儿童在讲述中能够运用一些“因为……所以……”这一类的连接词,能够连贯地、条理清楚地独立进行讲述。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5~6岁儿童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
在认知活动方面有了方法。
比如,在观察图画时,5岁后儿童已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学会按照一定的方向或路线(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在注意活动中,5~6岁幼儿能够采取各种方法使自己不分散注意。
比如自觉地把眼睛盯着需要注意的东西,把双手放在身旁,或两手掩着耳朵以防止杂音干扰等等。
大班儿童也会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有意记忆。
比如,一边听任务,一边默默地跟着念,用自己的重复帮助记忆。
在识记图片时,暗暗地用手指的活动去帮助。
在识记字形或其他不熟悉的形状时,自行作各种联想,使无意义的形状带有一定的意义,以帮助记忆。
用思维解决问题时,大班幼儿会事先计划自己的思维过程和行动过程。
如果别人催促他赶快回答,他会说:
“等•等,让我想一想。
(4)个性初具雏形
5~6岁儿童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丁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比如,在自由活动中,有的幼儿总是去玩球,有的总是去玩“娃娃家”,有的总是去看书,还有几个总是凑在一起讲故事。
也就是说,已经表现出相对稳定的兴趣。
大班幼儿的情绪也不像以前那么容易变化,不愉快情绪有时持续较长时间。
比如,有的孩子早上来园前受到家长批评,整个半天闷闷不乐。
如果不是老师和家长沟通的话,老师感到莫名其妙
26.联系实际说明社会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13-402
(1)社会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大家知道,心理(包括儿童心理)是人脑财客观现实的反映。
客观现实主要指社会环境。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没有社会环境,就没有人的心理。
社会环境,首先是指人类生活的环境,它不同于动物生活的环境。
人的后代如果不生活在社会环境里,那么虽然遗传提供了发展儿童心理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会变成现实。
(2)宏观的社会环境和教育从根本上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这里历说的“宏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儿童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大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社会风气等根本社会生活条件。
儿童心理发展与动物心理发展有本质不同,动物发展靠本能,靠成熟,靠个体的直接经验,而儿童发展主要靠学习,靠文化传递,靠群体经验,靠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这是因为,儿童既是一个自然实体,也是一个社会实体,而且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实体。
马克思提出: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儿童的心理,从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
(3)微观的社会环境是影响儿童心理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不用说不同社会制度,就是在同一个社会制度的国家里,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干差万别的。
这里所说的“微观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儿童所处的具体的生活条件,如家庭生活环境与教育,托儿所、幼儿园的环境与教育等等。
如果说,世界上除了同卵双生子外,没有任何两个儿童具有相同的遗传模式,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环境的多样性更超过遗传模式的多样性。
即使是在‘个家庭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各自的环境也有所不同。
五、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14分)
27.小班幼儿莉莉的妈妈是个善于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母亲。
一天,莉莉跟着妈妈逛商店时看到一个玩具要妈妈买,妈妈认为这与家里已有的一个玩具很类似,便不想给她买,可莉莉又哭又闹,一定要买这个玩具。
这时,莉莉妈妈略一沉思,便对莉莉说:
“莉莉,走,咱们到另外一个地方去看看有没有比这更好的玩具。
”说完便领着孩子迅速离开了原地,接着就给孩子讲故事、做游戏,一起唱歌……莉莉很快就沉浸在妈妈所引发的欢乐的情绪中。
请根据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有关理论回答下列问题:
(1)莉莉妈妈所采用的是哪种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方法?
9-289
(2)联系实际说明成人帮助幼儿控制情绪的另几种方法。
(1)答:
莉莉妈妈采用的是转移法帮助幼儿控制情绪。
(2)答:
(1)冷却法:
孩子情绪十分激动时,可以采取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孩子自己会慢慢地停止哭喊;
所谓“没有观众看戏,演员也没劲儿了。
”有位母亲使用了以下方法:
一天,孩子上床睡觉前非要吃糖不可,妈妈说“没有糖了”,孩子便用高八度的嗓门哭起来。
妈妈冷静地打开录音机,录下孩子的尖叫声,然后放出来。
孩子听见声音,停止哭闹,问:
“谁哭呢?
”妈妈说:
“是个不懂事的孩子,他大哭大闹,吵得别人睡不好觉。
他有出息吗?
”孩子答:
“没出息。
“你愿意和他一样吗?
“不愿意。
”妈妈又说:
“那你就不要大嚷了,睡觉时吃糖,牙齿要痛的。
等明天买了糖,给你吃,好不好?
”孩子安静地答应了。
(2)消退法:
对孩子的消极情绪可以采用条件反射消退法。
比如,有个孩子上床睡觉要母亲陪伴,否则哭闹。
母亲只好每晚陪伴,有时长达一个小时。
后来父母亲商量好,采用消退法,对他的哭闹不予理睬,孩子第一天晚上哭了整整50分钟,哭累了也就睡着了。
第二天只哭了15分钟。
以后哭闹时间逐渐减少,最后不哭也安然入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