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719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137.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教案文档格式.docx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

【导入部分】一、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激趣】老师出示一朵漂亮散发出香味的花朵。

【问】你们闻到什么了?

为什么可以闻到香味呢?

好香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激趣实验】每组同学滴一小滴医用酒精在手上,仔细观察发现了什么。

动手实验,在手上滴一滴医用酒精。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过渡】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回答:

酒精不见了。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启迪思维。

【过渡】在许久以前,很多学者对这些现象也是非常感兴趣的,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证明了物质是由一些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那这些微观粒子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子和原子。

认真思索

让学生初步认识一些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过渡】这些粒子我们虽然用肉眼看不到但我们借助先进仪器不仅能看到,而且我们还能移动它们。

【提问】从图片中可得到哪些信息?

说明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观察课本图片3-2、3-3

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

硅是由硅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与理解分子的真实存在,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板书】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过渡】这些微粒有什么特点呢?

第二部分:

分子的基本性质(特点)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指导阅读】教材“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段话。

【提问】教材上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质量很小?

哪些数据说明分子的体积很小?

【板书】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学生用课本数据回答。

理解“分子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过渡】在实验台上展示一杯静止的水,

一滴水有这么多分子,那这一杯水就有数也数不完的水分子了。

【提问】我们看到烧杯中的水是静止不动的,那构成水的水分子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呢?

【引导探究】

思考

【猜想】:

可能是静止的

也可能是运动的。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过渡】下面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探究】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阅读】学生阅读P49实验探究内容,

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阅读

熟悉实验过程

【学生实验】

【实验1】取一只盛放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滴5-6滴酚酞试液。

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实验2】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浓氨水。

【实验3】另取烧杯B,加大约5ml的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B两个小烧杯。

观察现象。

【巡回引导】

肯定学生的发言的正确性,指导学生设计方案。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

学生分组实验。

几分钟后,表达交流。

介绍自己实验中的成功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

(学生实验结论汇总: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红色

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归纳】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

【评价解释】B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A烧杯中,使酚酞溶液变红。

【板书】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归纳:

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演示实验】品红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实验

构成品红的粒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并且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加深、巩固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提问】现在同学们可以解释下列现象了:

(1)、品红能扩散到水中去。

(2)、手上的医用酒精消失了。

(3)、墙外开花墙内香。

(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水却有了甜味。

(5)、湿衣服在太阳下比在阴凉处容易晾干。

构成这些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的结果。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分子之间有间隔

[板书提问]100+100=?

[追问]如果我把100mL的水与100mL的酒精混合在一起,那么,混合后总体积是否等于200mL?

[设疑]其实答案无非三个:

A<

100mLB>

100mLC=100ml.究竟混合后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下面请看老师做实验验证。

【演示实验】用分子间隔演示仪做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减小的实验。

【模拟动画】用“◎”表示酒精分子,用“○”表示水分子,模拟酒精分子和水分子相互扩散。

[提问]经实验证明,100ml水与100ml的酒精混合在一起,总体积为什么会小于200ml呢?

[回答]200.

[猜想]1.是200mL。

2.小于200mL。

3.大于200mL。

读数:

190mL

观看,并理解分子的运动,初步形成分子间有间隔的想象表象。

酒精与水混合

总体积小于200mL

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

以简单的计算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

帮助学生形成想象表象,理解容易。

【板书】3、分子之间有间隔。

【小实验】压缩一个吹了气的气球

【提问】气球为什么可压缩?

【小实验】接着再压缩一铁块

【提问】为什么刚刚压缩气球很容易,而压缩铁块就难呢?

发现:

气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原因:

气体分子之间有间隔,压缩时减小了分子之间的间隔,导致形状发生了变化。

【模拟动画】物质三种状态的分子间隔模拟动画

请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

以冰水水蒸气变化过程体积变大为例

学生思考,回答:

气体分子间间隔大于液体分子间间隔大于固体分子间间隔

学生恍然大悟

所以气体以压缩,固体难压缩。

变化过程中水分子的间隔在变大,体积相应变大,而水分子本身大小不变。

微观粒子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

【提问】请解释物理中常说的热胀冷缩现象?

【板书】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

【强调】分子本身大小是没有变化的。

总结:

物质的形状和状态发生变化,是因为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本身的大小不变。

【回答】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体积就变大;

温度降低,分子之间间隔变小,体积也相应变小。

帮助学生从微观到现象,从现象到微观。

小结:

【练习】

练习

巩固、深化知识。

附:

板书设计:

一、物质是由微观粒子(分子、原子等)构成的。

二、分子的基本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3、分子之间有间隔。

(在受压情况下,分子之间间隔变小;

温度升高,分子之间间隔变大.)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知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

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改变。

(4)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拆分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模型的展示、观察和组装的方式,初步学习用微粒观去理解宏观现象本质的方法(即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培养抽象思维、想象、分析、合作等能力。

(2)利用模型、动画等方法在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之间建立联系,初步学习利用化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原子构成、分子变化的学习,初步了解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难点:

①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②能用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物质的变化。

三、课前准备

1.氧分子、氮分子、水分子、二氧化碳分子、氧化汞分子等分子模型;

2.实验用品两瓶氧气、木条、木炭、澄清石灰水、酒精灯、坩埚钳等。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从微观的角度分析,一杯水敞口久置一段时间,为什么水的量会减少?

播放flash视频“水分子不断运动”,并由视频中“取出”一个水分子。

引导学生观察水分子的模型,提出问题:

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并引导学生识别分子和原子的模型

回答问题,观看视频和模型,初步认识分子和原子,观察水分子的结构

回顾知识点,通过视频将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联系起来,并将微观的分子通过模型展示更加直观,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活动一知识点:

分子的构成

展示氧分子、氮分子、水分子的微观模型,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①.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②.不同种分子的构成上,原子的种类有什么不同?

练习:

展示二氧化碳分子模型,由学生说出该分子的构成

观察模型,得出结论: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可以构成分子,不同种原子也可以构成分子

观察模型,回答问题

用模型把微粒直观地显示出来,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练习强化知识点的理解

过渡

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那么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构成物质的分子和原子将如何变化呢?

产生疑问

引导学生开始用微观的角度分析宏观的变化

学生活动二

突破重难点:

分子的概念

组织学生进行以下学生活动二,思考并讨论:

①氮气能使燃着的木条,说明氮气具有的化学性质

②液氮也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说明液氮具有的化学性质

说明氮气和液氮具有的化学性质

③从微观角度来说,氮气与液氮都是

由微粒构成的;

④以上事实说明了分子对于物质的化学性质起到什么作用?

引入实验,从另一个角度再次引出分子对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重要性

①、将一根燃着的木条伸入氧气的集气瓶,观察现象?

说明氧气(由氧分子构成)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②、将木炭点燃,再放入氧气的集气瓶,充分燃烧后,集气瓶内主要的物质是什么?

该瓶中的微粒是什么?

③、向②的集气瓶继续伸入一根燃着的木条,现象?

④、思考:

以上实验说明,分子改变,对于原物质的化学性质有着什么影响?

综上可以看出,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对于物质的化学性质起决定作用,因此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巩固练习:

纯净的氧气可以助燃,空气中的氧气也能助燃,你能从微观的角度解释吗?

思考、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只要分子不变,物质的化学性质就得以保持

观察现象,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分子改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再保持

倾听、记录

思考问题,巩固知识点

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介绍分子的概念,学生经常一头雾水;

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完成活动,通过已知的知识点和思考,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引入实验,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改以往该课时所产生的沉闷;

用实验事实说话,阐明分子对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保持起决定性作用,更具有说服力

引导学生对两个活动进行小结,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的概念

通过练习的思考,加深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学生活动二:

探究从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并得出结论,总结原子的概念

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刚刚演示的反应

是如何发生的呢?

尝试用模型来进行解释。

+如何变成?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活动,用模型来分析这个反应的本质,由组长进行汇报

完成课本P51的讨论,并由小组代表上台汇报该反应(氢气与氯气的反应)的微观过程,引导学生得出化学反应的本质为分子的拆分及原子的重组,并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反应中原子的变化,从而原子的概念

进行小组活动,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讨论,并由小组代表上台进行汇报演示。

通过直观的模型及思考,概括化学反应的本质。

得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这一结论。

通过小组的活动,学生对模型的拆分和组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等等,也可以让学生对于化学反应的本质有更直观、深刻的理解。

可能部分同学不能完美地总结出化学变化的总结,但探究的意义在于能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对概念的记忆更加牢固,对于学生今后用模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该过程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知识点:

化学变化及物理变化中分子是否改变

化学变化中,分子要拆分(改变),那物理变化中,分子又是如何的呢?

重看flash视频“水分子不断运动”(即水的蒸发)

观看视频,思考并得出结论

视频变抽象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能否解决以下问题:

1为什么固态碘、液态碘和碘蒸汽都可以使淀粉变蓝呢?

2能否用微观粒子解释图3-6氧化汞的分解这一化学变化的本质?

变化中改变的微粒是什么?

不变的微粒又是什么?

小结收获

交流体会

学生发言

通过问题进行总结,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同时也锻炼和检测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教师进行课后反思和对下一节课的准备起到有效的作用

作业

《学习与评价》第三单元课题1的第二课时

五、板书设计

课题2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反应的本质:

分子的拆分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4、当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不变;

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变了,原子不变。

六、教学反思

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可以说是初三化学学生最难理解,老师最难教的课题之一了。

许多学生往往到了该课时就开始对化学产生厌恶之情,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于今后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较大影响。

但是,从微观的角度看待世界,用微粒观解释化学现象和本质恰恰是化学的“精髓”。

因此,如何将这节课变得更加生动、易懂,且不让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和信心显得格外重要。

往往教师总会担心学生听不懂,因此将一个概念重复念了一遍又一遍,结果收效甚微。

改变这种情况,必须想办法创设各种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师的引导作用。

通过观看视频、引入演示实验、小组通过模型分析化学变化的本质等等,同时结合教师正确的引导,可以充分降低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初步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化学及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2)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原因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了解化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并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学会享受学习、享受科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从微观角度的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三、教学用品

1.实验药品:

白磷、硫酸铜溶液、铁钉、碳酸钠粉末、稀盐酸、镁条、细沙

2.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锥形瓶、酒精灯、烧杯、试管、石棉网、坩埚钳、火柴

四、教学流程

【新课引入】实验演示:

火柴燃烧。

学生观察并提出疑问,化学变化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提出猜想】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之和(大于?

等于?

小于?

)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过渡】提出了这些猜想,我们就要想办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一)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一】白磷燃烧—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完成表格,初步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反应物及其质量

实验现象

生成物及其质量

实验结论

【实验二:

学生分组实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分25组)

[教师活动]展示实验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活动]根据步骤分组做实验,并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记录且进行讨论分析而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自己亲身感受,体验并得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确实不变

【小结】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证实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确实不变,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总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练习巩固】通过思考及习题加深对新概念的理解

【设问、过渡】质量守恒定律是否对任何化学反应都适应?

【实验三(分组实验—分25组)】稀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强调学会观察和总结,尊重实验事实。

提出问题:

为什么这个反应前后的质量总和不相等,是否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通过实验现象及数据找出不相等的原因

[教师活动]肯定和分析学生的结论,并展示分析的结果。

引导学生认识到不相等的原因是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了。

【激发思维】能否设计实验使得反应前后的总质量相等?

[学生活动]开动脑筋,设计实验。

强调必须是在密闭的环境中。

【实验四】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教师演示)

[教师活动]根据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描述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分析“不相等”原因。

【小结】任何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1.要关注所有的反应物及生成物,尤其是气体物质;

2.测定质量时必须在密闭的容器中进行。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提出疑问】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会相等呢?

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以木炭+氧气→二氧化碳为例,进行探究、思考

[学生活动]回顾化学反应的实质------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从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并观察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

[教师小结]通过水电解的视频演示再次认识守恒的本质是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数目,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变

(三)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1.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什么?

【作业】《学习评价》P79到P80的第二课时之前

5.1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原子种类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反应前后原子数目都不变

原子质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学习了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等知识的基础上,对化学知识进行定量分析,是化学中定量研究的真正体现和具体应用,也是化学计算的重要组成和基础,并能为后面有关含杂物质的计算做好准备,故学好本节内容知识极为重要。

本课题“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一定量的反应物计算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另一种是制取一定量的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但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

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

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

教材还给出两个实例来说明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教学重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