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635473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4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docx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化的冲例DOC

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学生社会实践报告

 

旅游业的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的冲击

——以西双版纳傣族竹楼文化为例

 

姓名:

学号:

年级:

09级

院系:

管理学院

专业:

旅游管理

实习成绩:

 

2014年4月9日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傣家竹楼的调查报告

摘要:

旅游业的发展是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最好的推动作用,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

“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以来,云南的西双版纳州也推出了民风民俗旅游,而这次旅游的发展,也导致了西双版纳傣族等多个民族生活的改变,这期间有政府政策,也有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意识,竹楼从有道无,再到更新,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傣族的民俗民风有了很大的改变,各方面的影响都不能忽视。

关键词:

游客竹楼政策意识

 

一.调查背景

1、中国旅游业的崛起。

早在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

“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

”1995年,旅游业被列为第三产业中的首要发展产业。

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凭借地区原生态民俗文化开始纷纷把经济发展目光转向旅游业,各级政府都希望依托旅游业的关联、启动作用,形成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点,民族地区纷纷加入了旅游开发行列。

2、云南西双版纳的基本介绍。

西双版纳自治州位于国云南省西南端,西双版纳是一个以傣族为主的居住十几个少数民族的边疆地区。

西双版纳距省会昆明约700余公里,还设有机场,码头,境内公路四通八达,十分方便。

居住此地的傣族的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尤以傣历、傣文和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学艺术著称于世。

经国务院1982年10月8日批准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93年10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接纳西双版纳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

西双版纳拥有许多的世界之最和中国之最,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具有茶叶、咖啡、热带水果、药材等地区特产。

西双版纳景区,成立于1953年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发展成为拥有30多个景点的大型景区,同时傣族作为当地的主要民族它的民族文化在旅游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从1995年中国提出中国经济学开始以后,西双版纳大力发展旅游业,到2010年已有300多个景点,其中傣族的民族风俗起的在招揽游客,吸引外国观众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2008年、2009年,西双版纳旅游再上新台阶,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达620万人次、73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40亿元、50亿元。

  2009年,西双版纳州实现生产总值137.87亿元,增长12.8%,连续6年增长10%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849元。

财政总收入23.3亿元,增长54.4%,连续5年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9.4%,地方一般预算支出增长37.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9%。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7%。

3、我们的观点。

我们组认为旅游业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间接破坏了民俗文化。

管理者在利用民俗文化迎合舞台、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引起人民传统文化观念发生了转变;制度的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居民传统的生活习惯;游客过分追求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心态也对民俗文化造成了一种冲击。

换句话说,我们组认为:

傣族竹楼文化遭受到的冲击是政府管理者、当地居民与游客的相互。

比如说,政府在开发发展旅游业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地民俗。

比如旅游景点的扩建勾画将原本的居民生活规划扰乱,一些可有可无的民俗建筑也会遭受到一定的摧毁。

近些年来,由于政府禁止滥砍滥发,竹木材料价格上涨,且易被虫蛀、意漏雨、使用年限短等因素造成的主楼大幅度增加,已经远远超出了居民的承受能力。

于此同时,旅游业带动经济的发展,是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价值观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选择砖瓦房丢弃竹楼成了最直接的表现。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利用民俗打造品牌吸引游客的前提下,竹楼的非真实性大肆存在,水泥、砖瓦竹楼等的结合越来越普遍。

游客的内心需求,使得管理者在保护文化的同时为了满足游客的追求或多或少增加了一些非民俗的客观元素。

民俗是政府产出并且推销的商品,需要居民共同参与组建、营销,才能吸引游客的销费欲望。

三要素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这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影响着竹楼的命运。

二.调查目的

1、通过历史记载、实地考察和对傣族原住居民的访谈,了解傣族竹楼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在历史变迁中发生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对西双版纳地区傣族竹楼的保存现状有一个详细而深入的了解;

2、在研究过程中,对傣族竹楼作为一种少数民族特色建筑在民族历史文化保存中的价值进行一定程度的评估,研究傣族竹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保护傣族文化中的地位和起到的作用;

3、在实地考察中了解发展旅游给地方民族特色带来的冲击,并对此做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

同时,了解傣族地区人们对发展经济和民俗保护的真实想法,努力将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反映到现实层面,呈现在公众的视野下,并提出一些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为傣族地区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意见,也为有关部门和其他民族文化特色明显的地区提供参考;

1)在研究过程中,理顺发展旅游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关系。

了解政府、居民、旅游者的需求对民俗特色旅游潜在的破坏性影响,并提出具有一定可行性的解决方案。

2)探讨这一解决方案在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保护上的作用,研究这一解决方案在不同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的可行性,并对此作一个可行性分析,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而不是仅限于对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一种文化的探讨。

3)通过研究提高我们自身的专业水平,团队合作水平及实践能力,突出大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三.调查对象以及相应的情况

我们的调查对象主要是游客和当地居民,对于游客,他们只有对现阶段的傣家竹楼的一个视觉上的感官和享受,而当地居民有对竹楼的发展,制造工序的了解,选择这两个群体,可以很好的了解以及解释竹楼的改变和发展状况。

四.调查方式

(一)文献调查法(适用于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整理分析阶段)

分类阅读有关文献(包括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资料价值的材料),得出一般性结论或者发现问题,寻找新的思路。

(二)个案研究法(适用于中期实地调查阶段)

以傣族竹楼文化的改变为研究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揭示傣族竹楼文化形成、变化、发展趋势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其变化的各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访谈法(适用于中期实地调查阶段)

进入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地,对当地的政府、居民、游客进行访问,深入了解傣族竹楼文化改变的实质和规律。

(四)观察法(适用于中期实地调查阶段)

观察法的记录:

1、“实地笔记”,专门记录我们在当地看到和听到的事实性内容;

2、“个人笔记”,用来记录个人在实地观察时的感受和想法;

3、“方法笔记”,记录我们所使用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4、“理论笔记”,用于记录我们对观察资料进行的初步理论分析。

五.调查时间以及活动安排

7月3日~5日坐火车离京,到达我们的目的地云南省西双版纳勐海县

7月6日~8日在勐海了解勐海周边傣族民俗村寨,并对曼短民俗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7月7日~10日联系勐海县的相应的政府取得有关村寨的联系方式,联系并到这些村寨去进行实际调查,拍摄相应的视频和照片,同时向当地的村民了解竹楼的建造过程和制作材料,取得竹楼的第一手资料。

同时去到具有中缅第一寨的中国边界的傣族村寨勐景来,看到了原始的竹楼已经现在为旅客提供的竹楼。

7月11日回到景洪对旅客进行访谈,同时整理资料准备结束这段调查。

六.调查内容

在西双版纳的旅游业中,傣族竹楼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在傣族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今,竹楼已经成为了傣族民俗文化的一个象征,竹楼在历史发展中经历的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傣族民俗的发展变化历程。

在政府、居民与旅游者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竹楼的冲击有一个相对的影响,因此大体的关系有一个简约图:

制度

 

观念素质

 

所以,我们将旅游发展对傣族竹楼的影响为落脚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调查:

1、通过实地考察,深入了解竹楼的起源以及在漫长的傣族发展历史中,竹楼是如何成为被傣族人民长久居住的建筑形式的。

勤劳智慧的少数民族人民通过对竹楼的沿袭和改进,形成怎样一种特定的竹楼建制模式。

2、探究竹楼的独特建制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研究这样的建制模式在民族文化中承担的特殊的意义,以及这种意义在傣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简单的说,也就是我们要通过实际调查,了解竹楼作为一种具有傣族特色的建筑形式,其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傣族人民心目中享有的特殊地位。

3、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欠发达地区保存的较为完整的原始文明越来越多地受到发达的现代文明冲击,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利益的同时经受着原始民俗文化逐渐削弱的事实冲击。

在这个民族民俗文化经受掠夺式开发的过程中,竹楼同样没有幸免。

此次研究将深入实地了解在旅游带动经济发展过程中竹楼经历的前后变化,找出导致竹楼文化衰落破坏的根源。

4、对于调查结果进行科学严谨的判断和分析研究,找出解决竹楼遭到破坏的重要和主要原因,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采访总结出可行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切实帮助当地居民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能够适当地保护民族文化财富。

对于以上的这些内容,我们小组提出了相应的一些问题,比如:

1)、为什么旅游业的发展会使竹楼文化受到迫坏?

2)、在民族建筑旅游展现中,到底怎样的风格才是“真实”的傣族竹楼?

才能真实展现傣族传承的历史文化?

3)、不同群体之间对于景点的民族建筑的观点又有什么不同?

4)、为什么在这种冲击下竹楼会受到冲击,其中的真实性为什么会发生质的改变?

七.调查意义

1、民俗无所不在。

民族文化并不是古代社会的“专利品”,而是社会永恒的伴生物,他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流传、变化、发展,凡是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会有民俗。

不论是未开化民族、乡下人,还是开化民族、成里人,包括知识分子阶层,以及其他上层人物,都不能免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据《史记》记载,元宵灯节始于汉家民间的祭祀,后发展成民间的娱乐,唐明皇时,每逢灯节,贵妃国戚互相扎彩灯,争艳斗奇,反过来,又进一步为灯节民俗推波助澜,延续今日。

圣诞节来临,欧美现代的总统元首、达官显贵,也从不忘记欢度佳节,参加五光十色的各种民俗娱乐活动。

此外,民俗随社会的发展也会萌发新的产品,如都市民俗中服饰的“中西方合壁”、饮食中的“五湖四海”等等。

总之,民俗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民俗的特点。

一般文化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总是相对而存在,保持一段距离,而民俗文化与社会生活却是水乳交融,混为一体。

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民俗这种不脱离社会生活的特性,使得民俗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俗文化在旅游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民俗旅游系列已与山水风光旅游、文物古迹旅游构成我国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且是开发潜力最大的一支劲旅,就我国现已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来看,无论是开发规模还是提炼深度,与中国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比较,与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客观需要比较,都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如何使民俗旅游更出色地为旅游业做贡献,是一个看似轻而易举,却又不能一蹴而就的事情。

4、民俗文化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瑰宝。

西南部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利用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其根本意义在于寻求到了一条多样化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从某种意义上,实现了“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换。

在这样的转换过程中,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经历了“解构”到新“结构”的过程,云南多民族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被誉为民族文化宝库和民族艺术海洋,是海内外旅游者梦想的圣地。

云南绚丽的民族文化,推动着云南旅游经济的发展。

云南民族文化旅游与地方文献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5、西双版纳旅游发展中傣族文化的作用,及其发展带动的文化消逝。

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旅游最为典型,但是在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富足,旅游兴起的带动下,傣族的传统竹楼在逐渐的消逝。

旅游,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部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间,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和地方建设做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

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民俗旅游也给支撑其发展的民间文化资源带来了渐趋严重的伤害。

我们认为,正视和解决这一问题,对我国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大有裨益。

有人说设立旅游发展就是保护文物的实质表现,但是客观的看来这种保护却同样失去了它的本质。

站在民族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保护少数民族旅游资源的意义,及实现这一目的途径是值得深思考虑的一个问题。

因此,我们选择极富代表性的西双版纳傣族竹楼进行实地考察研究。

八.调查结果

在这次的调查过程中,书面的资料没有得到很多的有力的说服的证据,但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我们想要的所有的资料,并且还得到了一些意外的收获。

首先,在对勐海县调查的时候,我们看到以往的繁华已不再,而现在的勐海很多的旅游服务设施都还在,可以看出勐海当时的繁华。

而在对曼短民俗村的调查时,当地的人们说在2008年以前,这里是有名的旅游景点,游客络绎不断,在旅游道路的两端,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人们为了赚到更多的钱而设的房舍,然而现在都全部荒废了,而他们的竹楼都已经变成了砖房,平房或者洋楼,有的家里还是竹楼,但并不是他们喜欢竹楼,而是没有经济来源。

但勐景来的调查让我们看到了竹楼的原始和现状的对比,勐景来是具有中缅第一寨的称谓,它也是一个3A级的旅游地点,所以我们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这里,在勐景来,原始的竹楼和现在的竹楼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原始的竹楼感觉不稳定,随时都可能倒;而现在的竹楼让我们感到了安全,舒适。

在对勐景来居民的采访过程中,塔恩提到了他们这里竹楼能保留的原因,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了一个和曼短民俗村很相近的地方:

在2008年以前,这里的旅游业很热闹,游客也很多。

但是在此之后游客也越来越少了,而我们当时看到的也是游客寥寥无几。

当地居民也在抱怨竹楼的造价昂贵,而且竹楼需要翻新,每次翻新都是一笔很大的费用,而现在的居民已经没有能力在维护竹楼所带来的经济负担。

在对勐海县周围的这些当时已经现在的旅游景点调查以后,我们得到了一下的结论:

1勐海县在2008年以前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旅游,而现在主要的经济收入来自于农业或者一些副业。

2政府在大力的做退耕还林的工作,保护大量的木材,而木材是竹楼的主要原料,因此,竹楼的造价原来原高,导致人们已经无力购买,因此在08年人们的经济收入开始下降时,人们开始把房子造成洋楼。

平房这类的经济廉价的住房。

3景点的没落是导致竹楼消失的主要原因,当没有旅游者的需求时,当地居民愿意选择安全高,保暖性能好的楼房,而放弃四面通风,安全不高的竹楼。

4竹楼的消失是一个必然的结局,也是一个可以避免的结局,当地政府的作为是决定性的因素。

5人们对竹楼,对他们的民俗的保护意识淡薄,没有采取相应的保护设施,同时,政府也是一个无所谓的态度,从而导致竹楼和傣家民俗的消失。

6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政府以及旅游开发企业对少数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旅游的发展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从而导致了旅游景区往往是在初期开发时投入,之后的受益期间内基本不再维护的局面。

继而在旅游景区产生了很多的问题。

以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傣族旅游景区——曼短民俗村为例。

曼短民俗村在数年前经过旅游公司开发,作为勐海县的缅甸出境游路线上的一个景点,开发经营以后便不再有持续的后续投入,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民俗村的开发不再继续。

村里人们在刚刚开始适应了民俗村旅游发展的环境后,就遇到了旅游开发公司不再后续投入,保护资金不足,造成保护措施无法在实际中得到较好的实施。

7群众保护民族自然文化遗产的意识淡薄。

我们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发现,虽然本地居民认识到吸引外地游客来旅游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丰富多彩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

但在被调查的人中大部分并不认为保持本民族习俗和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性,而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逐渐失去了地方特色。

8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和企业间的利益冲突。

旅游业牵涉部门较多,由于旅游业相关部门有着各自的利益需求(如文化部门强调保护,而旅游部门追求经济利益),加之政府人员组成方面的主观约束,造成局部与整体,下级与上级等多重利益交织在一起,缺乏协调。

9国家政策及交通路线变更的不稳定性。

旅游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地方交通的发达程度。

然而由于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环境复杂,政府在相应的边境口岸旅游的国家政策变化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致边境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

再者,由于地方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路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地方旅游发展的不确定性,使得地方旅游的发展增加了不稳定性,导致一些旅游景区失去市场地位,最终退出市场。

九.调查体会

一.在这次的调查过程中,我们小组人员经过长达6天的调查过程中,得到了很重要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的课题提供了很好的证据。

在这次的调查中,队员们之间的默契,已经工作上的互补,都让我们小组在遇到困难时都能很好的克服。

同时,傣家人民的热情招待,让我们感觉回到家了一样,这种热情让我们在调查的过程中少了一些没有必要的阻力。

当然在这次调查过程中,我们也有很多不足,而其中最失败的就是调查问卷的发放,基本可以说是全军覆没。

游客少是一个原因,不愿意浪费时间填问卷也是游客普遍的心理,同时我们的调查问卷设计也存在缺陷,不够精炼。

由于少了调查问卷的支撑,所以我们的调研结果基本上是靠一次次面对面的访谈记录来支撑,感觉缺少数据的支撑。

在访问的过程中受到政府上班时间的控制,这是属于我们的计划有缺陷,考虑的不周全,导致浪费了一些时间。

但是幸亏官方给的材料很足,也很具有可信力。

而对民众的采访,实际上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答案,很少能得到有突破性的资料。

二.在这次的实地调查中,我们的问卷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去西双版纳的时候,我们希望,而且认为的是西双版纳是一个游客流量和旅游资源比较多的旅游区,当我们到达的时候,实地并不是我们想的这么好,各个民俗村的没落,各个旅游景点的关门,使我们的课题无法在问卷这方面拿出有力的数据说服力,没有相应的数据模型来说明游客对当地民俗发展的一个观点,可以说困难重重,所以我们只有大量的访谈,大量的寻找资料,而这些都是我们比较困难的项目,在访谈问题和资料的寻找方面花掉了我们很大的精力,也是我们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最让人激动和兴奋的事,也是我们在这次实践中最后价值的回忆。

 

参考文献:

【1】王宁,《对旅游经历真实性的再思考》1999年

【2】王宁,《旅游与现代化》2000年

【3】刘锡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苑出版社2009年05月

【4】《中国少数民数社会历史调查资料丛书》修订委员会《西双版纳傣族社会综合调查》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第一版

【5】张广瑞,刘德谦等《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10年4月第一版

【6】刘伟朱玉槐著《旅游学》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

【7】张广瑞、刘德谦、宋瑞《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10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8】盖尔·詹宁斯、谢彥君、陈丽 《旅游研究方法》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9】保继刚、保继刚、等《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01出版)

【10】石克辉、胡雪松《云南乡土建筑文化》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01出版)

【11】方慧《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民族出版社.书号:

9787105050970.2002年

【12】马勇、李玺.《旅游景区规划与项目设计》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07出版)

【13】查尔斯·R·格德纳(CharlesR.Goeldner)、李天元、徐虹、黄晶.《旅游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5出版)

【14】克里斯·库珀(ChrisCooper)、约翰·弗莱彻(JohnFletcher)、艾伦·法伊奥(AlanFyall)、等.《旅游学原理与实践》(第四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03出版)

【15】孙九霞,保继刚《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16】JohnUrry、杨慧、赵玉中、王庆玲《游客凝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4出版)

【17】克而瑞(中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解码旅游地产营业模式》.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01出版)

【18】张彬.《水灵魂:

醉在西双版纳的日子》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07出版)

【19】刀承华,蔡荣男《傣族文化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6-1

【20】罗阳.《云南西双版纳傣族社区与发展》四川大学(2007-04出版)

钟敬文.民俗学概论[D].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

【21】PeggyTed,BrendaSAYeoh.Remakinglocalheritagefortourism[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97,24

(1):

192-213.

【22】AntonioPaoloRusso.The“viciouscircle”oftourismdevelopmentinheritagecities[J].

【23】AnnalsofTourismResearch,2002.29

(1):

165-182.

 

个人感想

这暑假和同学们一起去了云南实践。

经过这么多天的奔波。

和深入傣族居住地的仔细观察和采访,了解到了很多关于傣族竹楼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文化内涵,对少数民族的文化更是钦佩不已,深深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继承的必要性,民族文化应该被仔细的保护。

从我们仔细的观察和普遍的认识来看,傣族固有的典型建筑:

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转进为长形大房,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屋顶不甚高,两边倾斜,屋檐及于楼板,一般无窗。

若屋檐稍高则两侧开有小窗,后面开一门。

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屋顶用茅草铺盖,梁柱门窗楼板全部用竹制成。

建筑极为便易,只须伐来大竹,约集邻里相帮,数日间便可造成;但也易腐,每年雨季后须加以修补。

这就是我们观察到的傣族竹楼、给我第一个感觉就是自然,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这样亲近自然的民族,一定是很热爱自然的民族,淳朴自然的人性,

根据考察和采访,在解放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傣家的竹楼已发生很大变化,多数竹楼已改为木楼或竹木结构的楼房,茅草盖顶已改为木板盖顶或瓦顶;掌房周围也要装木栏干,可以凭栏眺望小园幽径,楼房开玻璃窗,悬挂美丽的窗帘给古老的竹楼抹上了现代的色彩,又别有一番情趣。

走在傣族寨子里,常常可以见到一排排长得很高的仙人掌围成的院墙。

那仙人掌上长满了刺,或许可以更有效地起到护家的作用。

可实际上,傣家人的大门是很少上锁的。

所以,那满身是刺的仙人掌怕也只能是亚热带植物雕塑出的装饰品,所以我们也可以看来新中国对傣族竹楼的巨大影响,给傣族竹楼带来了新的新鲜血液,让傣族文化更有丰富,傣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改善和提高。

从这次的实践让我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之前没有过这样的下乡实践,经过这些天的实践,虽然不能说是很累,一路上也有美丽的风景,和自然风光,让我非常的热爱,我们7个人一起出发。

一路上共渡了很多困难,但也共渡了很多愉快的时光。

让我深深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

要是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