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5279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人文素养的新修炼Word下载.docx

(二)人文知识对研究对象有直接的干预性

(三)人文知识具有反思性和个体性

二、教师的人文知识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教师的人文知识更多地表现为实践性知识,从人文知识的特点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需要说明了教师的人文知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师的人格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文化经典所提供的人文知识

人文经典就是一种对人们具有永恒价值的,对我们构成一种重要的人文经验的著作,是越读越觉得独特、意想不到和新颖的著作。

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是人类、民族文明中最美好的精神食粮。

经典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是人类知识、文化、思想的结晶,需要人们经常性、深入地去阅读,可以通过诵读、素读、精读、泛读、读原典、反思等方式理解经典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学习经典的人文知识,把它变成我们个人的个体性知识。

四、历史意识的人文意义

所谓历史意识,指的是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在历史基础上进行的反思——对历史的认识和由这种认识产生的感情、态度、价值观的思考。

作为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必须了解人文知识,了解历史,增强历史意识。

首先,自然是因为历史有用处;

其次,对历史的解释或者说历史规律对我们更具指导性的意义;

再次,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历史意识还能使我们习得祖先的智慧;

还有,历史意识能使人得到情感的愉悦和精神的陶冶。

学习历史知识,需要学习中国通史,学习世界通史,学习断代史,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历史——国别史。

五、人文知识下的科学认识

科学的特点:

(一)科学是可以被认知的;

(二)科学知识具有持久性,科学观念又是不断变化着的;

(三)科学不能为所有的问题提供答案;

(四)科学是逻辑和想象的产物,经常是出人意料而得到的结果;

(五)科学需要证据而不依仗权威,科学家应努力鉴别,从而避免偏见;

(六)科学要对已知世界做出解释,并具有预见性;

(七)科学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其内容由学科组成,由不同机构进行研究,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八)科学研究中有普遍接受的道德规范;

(九)科学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十)科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科学精神是从事科学活动所应具备的基本精神,体现着有关的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观。

从外延来说,科学精神可分为理性精神、实证精神、怀疑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和奉献精神等。

科学精神是一种人文精神,指的是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指的是科学精神就包含了人文精神。

六、环境中的人文关怀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一)人类既是他的环境的创造物,又是他的环境的塑造者,环境给予人以维持生存的东西,并给他提供了在智力、道德、社会和精神等方面获得发展的机会。

(二)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

(三)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四)在发展中的国家中,环境问题大半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

(五)人口的自然增长继续不断地给保护环境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如果采取适当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六)现在已达到历史上的这样一个时刻:

我们在决定在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多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

(七)为实现这一环境目标,将要求公民和团体以及企业和各级机关承担责任,大家平等地进行共同的努力。

七、创造美——艺术的人文目标

美是什么?

首先,在纯朴的直觉之中,自然物的诸形式都使人喜悦;

一种更高级的美是一种精神因素方面必不可少的完美;

世界之美的另一方面,即它可以被视为理智的对象。

有一些人对美爱之不已,寻求将美表达出来的新形式,这种对美的创造,就成了艺术。

审美是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第三章教师的人文态度

一、教师人文态度释义

人文态度应该有两个要点。

其一,态度对象主要是人,对于教师来说,特别重要的是学生;

其二,从态度的构成成分来说,要注重于人文方式和人文内容。

其表现主要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在感情、情怀、意志、德行和个性等方面的人文特征等。

美国哲学家、演说家罗曼·

皮尔论述人们在工作(职场)上所需要树立的9种态度,它们是学习态度、求变态度、积极态度、自信态度、行动态度、进取态度、胜出态度、乐观态度、创富态度。

它们大多数都属于我们提倡的人文态度,是我们教师应该修炼的。

爱心是人文态度的基础。

二、以人为本的观念

以人为本的观念表现在教育教学上或者说观念外化为行动就表现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应该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面向所有的学生,使学生整体上得到自由自觉的发展(此处关注的是学生的共性);

另一方面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个体,使每个学生个体都得到自由自觉的发展(此时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

三、喷薄荡漾的热情

热情是一种掌握人的整个身心并决定其思想行为基本方向的、强烈的、稳固而又深刻的情绪或者情感状态。

热情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情感,是一种充沛的有极大感染力的情感,是一种对事业全身心投入积极奉献所伴随着的情感。

课堂上热情的表现方式:

抑扬顿挫的话语,张弛有度的课堂结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四、坚忍不拔的意志

意志表现出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力的特点。

自觉性:

一个人能够经常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目的和意义,主动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指向预期目的并努力达到成功。

果断性:

人善于审时度势,一事当前特别是不可预计的事件面前能当机立断,适时作出决策且付诸行动。

坚持性:

人在执行自己的决定的过程中,能够长时间地专注和控制自己的行动,战胜困难,不屈不挠向既定目标前进的品质。

自制力:

能够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约束自己的行为和言语方面的品质。

对教师意志的要求:

教师要有完成教育任务的明确目的(例如教学的明确目标)和完成任务的坚定意志。

这是对教师基本人文素养的要求之一。

教师要有坚持、果断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体验到必须达到教师对自己的要求,必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包括作业)。

教师要有极强的自制力,能够在任何情况下控制自己的感情。

教师要有极高的自觉性,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五、感受幸福的情怀

幸福感指的是身心之间的和谐。

教师职业境界的四个层次:

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

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

三是把教育看作是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

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过程中的教师幸福感。

一般认为教师的幸福感有以下几种内涵:

(一)教师幸福是个人需要满足与潜能实现而获得的体验;

(二)教师幸福是个人主观努力与客观机会及条件契合的结果;

(三)教师幸福是个体对其生存状况与职场环境肯定的价值评价;

(四)教师幸福是具有教育动力源性质的精神力量。

教师幸福的创造:

努力促进教师的发展,在教育的过程中创造和享受幸福,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六、为人师表的德行

教师的德行也就是通常说的师德,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具备的独特道德品质,包括教师的专业责任,教师的个人道德品行和以自律为核心的专业精神。

要具有高尚的师德——为人师表的德行,就必须有以学生为本的境界,有对学生对教学的喷薄荡漾的热情,有坚忍不拔的意志,有感受幸福的情怀。

七、追求完美的个性

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

或者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有时又称人格。

个性的构成要素有三个:

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

个性具有下列“互相交错”的特性:

倾向性和复杂性,独特性和积极性,稳定性和发展性,完整性和社会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上就是发展学生的个性的活动。

而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教师必须有鲜明而充分发展的个性才行。

第四章教师人文精神

一、教师人文精神界说

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人文精神:

首先,要正确认识教学基本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培养。

其次,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与权利。

第三,理解孩子的个性化成长。

教师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第一,敬业精神的培养;

第二,教师奉献精神的培养;

第三,创新精神的培养;

第四,合作精神的培养;

第五,慎独精神的培养

二、自由精神:

减负与减压

没有自由就没有了做人的资格,也就无从谈起行为的道德性,也就没有对善的追求了;

至于对美的追求即审美,人们认为,审美是自由的同义词,没有自由就无所谓审美,一个没有精神自由的人绝对创造不出自由飞腾的激动人心的美的作品、美的意象。

可见,对真善美的追求无一不以自由为前提,自由精神可以说是人文精神的第一要义。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至少有两种原因:

伦理观念的问题和教育自身的问题。

三、自觉精神:

反思和发展

所谓自觉精神,根本上说,就是确认人的个性,确认个人作为认识主体和行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即以人性的方式待人,以人性作为每个个人的期待,使每个人自觉地取得自由,在自由精神中自觉地奔向真善美。

对于教师的发展来说,自觉精神主要表现为自我反思。

四、超越精神:

开拓和创新

超越精神指的是人的一种自我发展的精神——坚信人的发展将超越任何限制,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没有边界的,并要用自己的创造来实践这一信念。

超越精神反映到教师的实践中就表现为拓展和创新,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不断拓展新的领域、新的思考,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超越自我,创造出新的业绩来。

怎样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建立雄厚的知识基础,执着的事业心,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创新个性。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他的管理日记中对超越精神有很精辟的论述:

1、与其将幸福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的潜能上。

2、抽打自己的鞭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即所谓“高悬鞭策自警”。

3、荣誉是动力,也是羁绊;

是担子,也是包袱,全看人们怎样对待它。

4、我们常常想,这件工作一会再干吧!

这篇文章明天再写吧!

这件事能拖几天就拖几天吧!

但我们却很少想,这个气待一会儿再生吧!

这点牢骚明天再发吧!

这点忧虑能拖几天就拖几天再忧虑吧!

5、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

懦夫每天都在重复着自己昨天的言行,因循、守旧,像一层厚厚的土,深深掩埋着他的才能,他只是在这土的下面叹息、埋怨。

五、价值观:

理想和奉献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其他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进一步说,在于他对社会的贡献,在于它所创造的价值。

人的价值的最高目标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我想:

下面这段案例会让我们对理想和奉献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感动了无数人,因为他深深地道出了一名教师的真谛——奉献!

“陈旧、简陋的教室里,学生们端坐着听讲,而站在讲台前的女老师却弯腰背着一个婴儿……”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曾引起社会各界轰动的、20年前由著名摄影家解海龙创作的“希望工程”纪实摄影《艰辛的哺育》中的那位女教师戴红英和她的孩子。

从戴老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教师对学生的爱,更明白了什么才是陶先生所说的奉献!

爱就意味着奉献。

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

从物质财富上看,教师是清贫的,古往今来,没有一人因所从事的这一职业而获得物质上的极大满足,但在精神上,他们却是富有的。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花朵,是明天八、九点钟的太阳,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我们终将托起那明天的太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正所谓教书育人。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没有崇高的理想和为祖国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是不能担当培养人才、造就人才重任的。

陶先生曾说过“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他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面向中国最广泛的社会生活为中国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从事着他最神圣的教育事业。

这是何等崇高的人生观,又是何等彻底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初为人师的感受是:

累——并快乐着。

教师从事的是一项复杂的脑体复合劳动。

为了上好那每一堂课,就需花费一倍、两倍、甚至数倍的时间来准备。

上课时,我用最大的热情来带动孩子们的热情。

几课下来,早已是身疲力尽,咽喉肿痛,但只要上课铃一响,又会以十足的劲头再次迈入课堂。

因为在课堂上,我找到了那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更因为当看到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想到身上肩负的神圣使命时,我惟有真心地去爱、无私地去奉献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作为教师,我无怨,我无悔。

陶先生和戴老师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全部的爱奉献给了孩子,奉献给了教育,一生都在践行着教师的神圣使命。

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至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

麻木、冷漠或者虚伪、势利弥漫在一些教师、学生及其家长之间。

难道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师的奉献精神已经泯灭了吗?

——不!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光阴可以改变很多东西,包括生命,但有一种职业永远神圣——那就是教师;

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磨灭——那就是奉献!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先生正是以他这一颗伟大的爱心滋润着无数颗童心,也培养出了无数的爱心。

而那位戴老师,她背负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孩子、一群孩子,背负的是一个民族崭新的希望。

这样的爱心,这样的精神,不也正是我们今天一些教育者所缺乏的吗?

第五章教师人文素养的修炼

(一)、更新理念实践反思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学生,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并且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树立大教育观──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既“教书”,又“育人”。

目前,有些教师把孩子仅仅看作知识的容器或成人的附庸,像揉面团一样无视其作为完整意义上的人的存在,无视其年龄特点,从而导致受教育者的畸形和片面发展。

甚至个别教师本身在时代的潮流中就流入了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市场糟粕潮流中。

与此同时,现实中还有一种情况是:

一些教师并不是教育理论的无知者,他们懂得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及有关教育教学规律,一旦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便完全又是另一码事。

可以这么说,一日不彻底转变教师已有的陈腐的教育观念、不清除市场经济中的糟粕,一日无教育的彻底改观可言。

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形成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通过“教书”实现“育人”。

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强调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发展。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比如说案例法、情境法、调查法、实验法和发现探究法等等,同时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广播电视新闻、影视戏剧等新型美感现代教育方式,实施因材施教,实行多元化、多层次的教学评价,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的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到“展览”思想的乐趣和荣耀。

同时,要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和范围,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走出课堂,了解社会,在实践中体验、感悟、提升。

为此,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确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

我们追求完美,但完美是不存在的,教育永远是充满缺憾的艺术。

我们每一位教师要直面缺憾,学会反思,促使自己在不断地反思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使自己更趋完美。

(二)、广泛阅读厚实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说: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这句话使我刻骨铭心。

教师提升素养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系统地阅读,批判性地阅读,不仅要读学科专业书籍、教育类书籍,还要读文学作品、历史著作、哲学经典等。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

“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读书对于画家尚且如此重要,更何况是教师。

教育是一项传承文明和接续历史的事业。

而作为丰满教师心灵的文学、历史和哲学等人文科学,对于拓展教师的精神空间,丰富教师的内心感受,对抗教师生活的平庸与空虚,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因此,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读书计划,没有广泛的阅读,就没有广阔的精神空间,也就没有丰厚的创造教育的人文底蕴。

我在有限的观察中发现,教师有一个共同点就是:

疏于读书——他们无暇读书,无心读书;

他们除了读教材、教参、习题集之外,基本不读别的书,这正是一个教师缺乏人文素养的重要原因。

导致教师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不能融会贯通,工作内容、教学形式趋于教条化、课本化,对教书育人的认识和把握的层次较低,人格品位低下,凡此种种,对学生以及国家的长远发展无疑是不利的。

也影响到我们作为教师的自豪感、改造世界的冲动和欲望以及教育的力量和信念。

“读书使人明智”,特别是读好书。

教师爱好读书自然有助于摄取更多的信息和思想养料,有利于创新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智慧;

另一方面,教师的读书人格可以感染、熏陶学生人格的积极成长。

这种心灵和精神上的以读书及其人文趣味为纽带的“读书育人”,是老师和学生相互追寻生命价值的支撑,是师生相互的智慧和人格力量的共生共荣,即双向度的成长,而非单向度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要走进教育大师的智慧和心灵世界,认真地、虔诚地、不浮躁地阅读几本世界名著和教育名著,触摸和倾听圣贤的心声,与大师进行历史的和现实的对话,这是多么美妙、浪漫的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读书改善知识结构的单一,提高人文素养。

但是,激烈的升学竞争和众多的检查考核,使得教师不得不围着课堂转,忙忙碌碌,疲于“敷演”。

工作时间上的“早五晚九”“神出鬼没”、教学过程中的“五认真”“六统一”,更使教师的正常生活异化,个性空间丧失。

于是,临阵磨枪、东搬西抄、人云亦云、浮光掠影,不经意中成了教师读书、备课的捷径。

满足于教材讲义,热衷于“参考大全”……沉不下去,不肯从源头上去读书;

静不下来,不愿从第一手资料去备课。

“功夫在诗外”,可以这样说,读书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必需,是催开教育之花的源源活水。

广博的读书应该是现代教师另类备课。

(三)、拜访名师学在身边

名师有两类,一类是全国非常有名的教师,如魏书生、李镇西、窦桂梅、李吉林;

一类是在一定区域有名的教师,如本市的名师、学科带头人。

这些教师之所以有名,一是课上得好,二是教育素养高。

而要课上得好,首先是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只有具备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刻地解读教材、熟练地驾驭教材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为学生的幸福生活和生命成长奠基。

拜名师,不是简单地模仿名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过程、教学模式,而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习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和追求卓越、不断完善的进取精神。

一个名师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值得我们认真解读,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挖掘成功的经验,品尝教育的力量,感悟教育的真谛,提升教育的智慧。

不过,聆听名师讲报告和上课也只能是偶尔为之,不可能让专家天天到学校,也不可能随叫随到,有机会当然要抓住机会聆听窗外的声音,没有机会的时候就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

每个学校都有一部分很优秀的教师,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这些优秀的教师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可以多听听他们的课,同学科的、夸学科的,同年级的、夸年级的,与他们多交流、探讨,学习别人之长,补己之短。

每个教师自身都有着不同的个性,更有着自己独特的优点、长处,只要善于挖掘,发现自身的优点,让自己的优点成为自身成长的航标、动力,不断地去发扬光大,张扬自己的个性。

利用身边的资源,挖掘自身的潜能,去发展自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同样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四)、提升人格健康心理

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

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必须道德高尚、人格完整,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这种道德人格必须是建立在上述知识、观念、意识的综合融通的基础上的,这样的道德人格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个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他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教师要自觉关注自身的命运与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

教师职业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摒弃片面追求物质而轻视人文的肤浅的功利主义,逐渐培养对人文学科的兴趣,不断地学习、积累人文知识,涵养人文底蕴和精神素质,把自己的体会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检验、丰富自己的认识,提高自身修养水平。

不少教育家、社会学家痛感中国基础教育在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

如果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的人文精神,不打自跨。

”教师要用自身的人文素养来影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

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成就教育。

教师要学会经营自己

和当今浮躁的社会一样,教学"一统"格局下的赶潮之风比较盛行,教师个性的失落比较厉害。

你提倡电化教学,不管与所授内容有无关,都给你来上一段演示;

你提倡小组讨论,本来一句话能回答的浅显的问题,也安排一番讨论;

你提倡开放教学,他把整节课放给学生,像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过去是满堂灌,提倡主体性教学,就来个满堂问;

提倡开放性教学,不管什么内容,不创设情景氛围,不铺垫,不搭桥,一上来就来个满堂动。

看教学内容,都是参考书的翻的翻版,没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自然也唤不起学生的情绪,更谈不上同学生心灵展开对话,千古动人的名篇,能给讲成干巴巴的几条筋,自己的嘴讲的不是自己的感悟或讲不出自己的感悟,你不讲学生还出于好奇心看看课文,你讲上两节三节,学生连课文也不看。

翻翻教案,从三维目标开始,一直到后记,齐齐全全的,什么都有,就是没有自己的东西,都是给检查做的准备,好看不中用。

写些论文,意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但文章搭的是公文的框架,标语口号式的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