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竣工环境保护专项验收工作流程文档格式.docx
《完整版竣工环境保护专项验收工作流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竣工环境保护专项验收工作流程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审批部门审批决定、初步设计(环保篇)、施工合同(环保部分)、施工监理报告(环保部分)、工程竣工报告(环保部分)、验收报告、信息公开记录证明(保密的除外)。
建设单位委托技术机构编制验收监测报告的,还应把委托合同、责任约定等委托涉及的关键材料列入档案。
建设单位成立验收工作组协助开展验收工作的还应把验收工作组单位及成员名单、技术专家专长介绍等材料列入档案。
10.7含有以下情形不予以通过验收
(一)未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要求建成环境保护设施,或者环境保护设施不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产或者使用的;
(二)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环境影响报告书(表)及其审批部门审批决定或者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的;
(三)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经批准后,该建设项目的性质、规模、地点、采用的生产工艺或者防治污染、防止生态破坏的措施发生重大变动,建设单位未重新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或者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未经批准的;
(四)建设过程中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未治理完成,或者造成重大生态破坏未恢复的;
(五)纳入排污许可管理的建设项目,无证排污或者不按证排污的;
(六)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依法应当分期验收的建设项目,其分期建设、分期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环境保护设施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能力不能满足其相应主体工程需要的;
(七)建设单位因该建设项目违反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受到处罚,被责令改正,尚未改正完成的;
(八)验收报告的基础资料数据明显不实,内容存在重大缺项、遗漏,或者验收结论不明确、不合理的;
(九)其他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等规定不得通过环境保护验收的。
第二章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单位工作流程及内容
2.1资料收集
2.1.1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相关规定,有针对性地收集所有有关的资料。
2.1.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2)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批意见。
(3)行业主管部门或国家级总公司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预审意见。
(4)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意见。
2.1.3工程资料及审批文件
(1)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及其环境保护篇章。
(2)建设项目施工设计。
(3)建设项目竣工统计资料。
(4)施工总结报告(涉及环境保护部分)。
(5)工程交工报告、工程监理总结报告(含环境监理)。
(6)项目有关合同协议,如农田补偿协议、生态恢复工程合同、委托处理废水、废气、噪声的相关文件和合同等。
(7)有关部门管理要求,如水土保持方案报告、有关规划等。
(8)建设项目的工程情况,如工程建设内容、规模、生产工艺、原辅材料、工艺流程,实际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工艺、流程图等。
(9)其他基础资料和各类审批文件:
立项批复、初步设计批复、准许开工文件、水保方案批复文件等;
项目区域的地方志,环境功能区划,风景区、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等环境敏感目标的保护内容、保护级别(国家级、省级、市级)及相应管理部门允许穿越的许可文件;
各类相应图件;
建设项目运行期环境保护设施的操作规程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建设项目设计和施工中的变更情况及其相应的报批手续和批复文件;
建设项目生产和环境保护设施的工艺或规模发生变更的情况说明、请示及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
审批文件等。
2.2现场勘察
2.2.1勘察目的
对建设项目主体工程、生态保护措施及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逐项进行实地核查,并结合验收调查重点有针对性的制定验收调查方案。
2.2.2勘察内容
(1)在收集、研阅资料的基础上,针对建设项目的建设内容、环境保护设施及措施情况进行现场调查。
(2)核实工程技术文件、资料的准确性,包括主体工程的完成及变更情况。
(3)逐一核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要求的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落实情况。
(4)调查工程影响区域内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包括规模、与工程的位置关系、受影响情况等。
(5)核查工程实际环境影响情况及环境保护设施和措施的完成、运行情况。
(6)工程所在区域环境状况调查。
(7)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监测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及有关环境保护规章制度和档案建立情况。
2.3验收调查
2.3.1环境敏感目标调查根据界定的环境敏感目标,调查其地理位置、规模、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所处环境功
能区及保护内容等,附图、列表予以说明,并注明实际环境敏感目标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
2.3.2工程调查
(1)工程建设过程:
应说明建设项目立项时间和审批部门,初步设计完成及批复时间,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完成及审批时间,工程开工建设时间,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工程环境监理单位,投入试运行时间等。
(2)工程概况:
应明确建设项目所处的地理位置、项目组成、工程规模、工程量、主要经济或技术指标(可列表)、主要生产工艺及流程、工程总投资与环境保护投资(环境保护投资应列表分类详细列出)、工程运行状况等。
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生变更时,应重点说明其具体变更内容及有关情况。
(3)提供适当比例的工程地理位置图和工程平面图(线性工程给出线路走向示意图),明确比例尺,工程平面布置图(或线路走向示意图)中应标注主要工程设施和环境敏感目标。
2.3.3环境保护措施落实情况调查
(1)概括描述工程在设计、施工、运行阶段针对生态影响、污染影响和社会影响所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所提各项环境保护措施的落实情况一一予以核实、说明。
(2)给出环境影响评价、设计和实际采取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措施对照、变化情况,并对变化情况予以必要的说明;
对无法全面落实的措施,应说明实际情况并提出后续实施、改进的建议。
(3)生态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针对生态敏感目标(水生、陆生)的保护措施,包括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措施、野生动物保护措施(如野生动物通道)、水环境保护措施、生态用水泄水建筑物及运行方案、低温水缓解工程措施、鱼类保护设施与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土壤质量保护和占地恢复措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等生态敏感目标的保护措施、生态监测措施等。
(4)污染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是指针对水、气、声、固体废物、电磁、振动等各类污染源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5)社会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移民安置、文物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保护措施。
2.3.4生态影响调查
(1)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设置调查内容,一般包括:
1)工程沿线生态状况,珍稀动植物和水生生物的种类、保护级别和分布状况、鱼类三场分布等。
2)工程占地情况调查,包括临时占地、永久占地,列表说明占地位置、用途、
类型、面积、取弃土量(取弃土场)及生态恢复情况等。
3)工程影响区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成因、类型,所采取的水土保持、绿化及措施的实施效果等。
4)工程影响区域内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世界遗产地等生态敏感目标和人文景观的分布状况,明确其与工程影响范围的相对位置关系、保护区级别、保护物种及保护范围等。
提供适当比例的保护区位置图,注明工程相对位置、保护区位置和边界。
5)工程影响区域内植被类型、数量、覆盖率的变化情况。
6)工程影响区域内不良地质地段分布状况及工程采取的防护措施。
7)工程影响区域内水利设施、农业灌溉系统分布状况及工程采取的保护措施。
8)建设项目建设及运行改变周围水系情况时,应做水文情势调查,必要时须进行水生生态调查。
9)如需进行植物样方、水生生态、土壤调查,应明确调查范围、位置、因子、频次,并提供调查点位图。
10)上述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增减。
(2)生态影响调查方法
1)文件资料调查
查阅工程有关协议、合同等文件,了解工程施工期产生的生态影响,调查工程建设占用土地(耕地、林地、自然保护区等)或水利设施等产生的生态影响及采取的相应生态补偿措施。
2)现场勘察
a)通过现场勘察核实文件资料的准确性,了解项目建设区域的生态背景,评估生态影响的范围和程度,核查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的落实情况。
b)现场勘察范围:
全面覆盖项目建设所涉及的区域,勘察区域与勘察对象应基本能覆盖建设项目所涉及区域的80%以上。
对于建设项目涉及的范围较大、无法全部覆盖的,可根据随机性和典型性的原则,选择有代表性的区域与对象进行重点现场勘察。
C)为了定量了解项目建设前后对周围生态所产生的影响,必要时需进行植物样方调查或水生生态影响调查。
若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未进行此部分调查而工程的影响又较为突出、需定量时,需设置此部分调查内容;
原则上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的调查内容、位置、因子相一致;
若工程变更影响位置发生变化时,除在影响范围内选点进行调查外,还应在未影响区选择对照点进行调查。
3)公众意见调查
a)可以定性了解建设项目在不同时期存在的环境影响,发现工程前期和施工期曾经存在的及目前可能遗留的环境问题,有助于明确和分析运行期公众关心的环境问题,为改进已有环境保护措施和提出补救措施提供依据。
(3)调查结果分析
1)自然生态影响调查结果
a)根据工程建设前后影响区域内重要野生生物(包括陆生和水生)生存环境及生物量的变化情况,结合工程采取的保护措施,分析工程建设对动植物生存的影响;
调查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预测值的符合程度及减免、补偿措施的落实情况。
b)分析建设项目建设及运营造成的地貌影响及保护措施。
c)分析工程建设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人文景观等生态敏感目标的影响,并提供工程与环境敏感目标的相对位置关系图,必要时提供图片辅助说明调查结果。
2)农业生态影响调查结果
a)与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比,列表说明工程实际占地和变化情况,包括基本农田和耕地,明确占地性质、占地位置、占地面积、用途、采取的恢复措施和恢复效果,必要时采用图片进行说明。
b)说明工程影响区域内对水利设施、农业灌溉系统采取的保护措施。
c)分析采取工程、植物、节约用地、保护和管理措施后,对区域内农业生态的影响。
3)水土流失影响调查结果
a)列表说明工程土石方量调运情况,占地位置、原土地类型、采取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恢复效果,采取的护坡、排水、防洪、绿化工程等。
b)调查工程对影响区域内河流、水利设施的影响,包括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工程施工方式、采取的保护措施。
c)调查采取工程、植物和管理措施后,保护水土资源的情况。
d)根据建设项目建设前水土流失原始状况,对工程施工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弃渣、损坏水土保持设施和造成水土流失的类型、分布、流失总量及危害的情况进行分析。
e)若建设项目水土保持验收工作已结束,可适当参考其验收结果。
f)必要时辅以图表进行说明。
4监测结果
a)统计监测数据,与原有生态数据或相关标准对比,明确环境变化情况,并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b)分析工程建设前后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
5措施有效性分析及补救措施与建议
a)从自然生态影响、生态敏感目标影响、农业生态影响、水土流失影响等方面分析采取的生态保护措施的有效性。
分析指标包括生物量、特殊生境条件、特有物种的增减量、景观效果、水土流失率等;
评述生态保护措施对生态结构与功能的保护(保护性质与程度)、生态功能补偿的可达性、预期的可恢复程度等。
b)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从保护、恢复、补偿、建设等方面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补救措施和建议。
c)对短期内难以显现的预期生态影响,应提出跟踪监测要求及回顾性评价建议,并制定监测计划。
2.3.5水环境影响调查
1)与本工程相关的国家与地方水污染控制的环境保护政策、规定和要求。
2)水环境敏感目标及分布。
3)列表说明建设项目各设施的用水情况、污水排放及处理情况。
4)调查影响范围内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布、功能、使用情况及与本工程的关系,列表说明。
5)调查项目试运行期水环境风险事故应急机制及设施落实情况。
6)附以必要图表。
(2)监测内容
一般可仅进行排放口达标监测。
1)水环境概况概括描述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水系、河流、水库、水源地、水环境敏感目标分布等基本情况,详细说明与建设项目相关水体的环境功能区划。
重点说明调查范围内河流、水库、水源地与建设项目相对关系,并给出下列图表:
a)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河流、水库、水源地、水系分布图;
b)调查范围内水体,包括建设项目废水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区划;
c)建设项目与水库、水源地等敏感水域相对关系图表。
2)水污染源调查结果
a)包括污水产生工艺(或环节)分析和水污染源排放情况调查;
b)列表说明污染物来源、排放量、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及采取的处理方式
c)提供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图,必要时需绘制水平衡图。
3)监测结果分析
a)确定具体的监测点位、监测因子、监测频次、采样要求;
b)绘制监测点位图(包括污染源、水环境质量、底泥等监测),注明监测点位与污染源或建设项目的相对位置关系,监测点的标识采用有关规范用法;
c)统计分析监测结果,与相关标准对比,明确超达标情况,分析未达标原因;
给出污水处理设施去除效率;
评估工程建设和污水排放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分析对受纳水体的影响程度、范围及环境功能区管理目标的可达性。
4)措施有效性分析与建议
a)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及达标情况,分析现有环境保护措施和污水处理设施工艺的有效性、先进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b)核查环境保护措施满足当地污染物总量控制要求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c)分析污水处理设施发生事故排放的可能性,评估事故排放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可靠性。
d)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补救措施。
2.3.6大气环境影响调查
1)与本工程相关的国家与地方大气污染控制的环境保护政策、规定和要求;
2)工程影响范围内大气环境敏感目标及分布,列表说明目标名称、位置、规模;
3)工程试运行以来的废气排放情况,列表说明废气产生源、排放量、排放特征等;
4)适当收集工程所在区域功能区划、气象资料等;
5)附以必要的图表。
一般可仅考虑进行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或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文件中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或工程影响范围内有需特别保护的环境敏感目标、或有工程试运行期引起纠纷的环境敏感目标的情况下,需进
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1)大气环境概况概括描述与建设项目相关区域的环境功能区划,重点说明调查范围内环境敏感目标与建设项目的相对位置关系,必要时提供图表。
2)大气污染源调查结果
a)包括废气污染流程或无组织排放污染物产生工艺(或环节)分析和大气污染源排放情况调查。
b)列表说明大气污染源来源、排放量、排放方式(包括有组织与无组织排放,间歇与连续排放)、排放去向、主要污染物及采取的处理方式。
c)必要时给出废气或无组织排放污染物产生工艺(或环节)示意图、废气处理工艺流程图。
b)绘制监测点位置图,标注监测点位置,明确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监测
点的标识采用有关规范用法
c)统计分析监测结果。
对比相关标准,必要时应按照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进行等效计算(有效高度与等效排放速率),说明超达标情况,并分析未达标原因;
如进行了废气处理设施去除效率的监测,需给出去除效率;
评估废气排放对环境敏感目标的影响程度,分析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影响的程度、范围与环境功能区管理目标的可达性。
a)根据调查、监测结果及达标情况,分析现有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及废气处理设施工艺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c)分析项目废气处理设施发生事故排放的可能性,评估事故排放应急措施的有效性、可靠性。
d)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整改、补救措施。
2.3.7声环境影响调查
(1)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设置调查内容,一般包括:
a)国家和地方与本工程相关的噪声污染防治的环境保护政策、规定和要求;
b)工程所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时和现状声环境功能区划资料;
c)工程影响范围内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分布、与工程相对位置关系(包括方位、距离、高差)、规模、建设年代、受影响范围,列表予以说明;
d)工程试运行以来的噪声情况(源强种类、声场特征、声级范围等);
e)附以必要的图表。
a)工程应综合考虑不同路段车流量差别、敏感目标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高差、距离、垂直分布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监测点的预测结果,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点位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包括敏感目标监测、衰减断面监测、昼夜连续监测),并对已采取噪声防治措施的敏感目标进行降噪效果监测。
b)具有明显边界(厂界)的建设项目,应按有关标准要求设置边界(厂界)噪声监测点位。
1)声环境概况
概述建设项目调查范围内声环境质量总体水平、区域声环境功能区划和噪声污染源特征,列表说明声环境敏感目标与工程的相对位置关系。
2)声环境质量调查
a)调查声环境敏感目标的功能、规模、与工程的相对关系、受影响的范围和规模,附以必要的图表、照片;
b)调查工程降噪措施的实际效果和直接受保护人群数量;
c)调查工程运行状况,如铁路应有运行列车对数
d)监测工程采取的噪声防护措施时,应说明降噪措施的完好程度与运行状况。
a)明确具体的监测因子、监测频次、采样要求;
b)列表说明监测点位名称、与工程相对位置关系、监测点布设位置,并附监测点位示意图,铁路项目需包括平、剖面示意图和图片,监测点位的标识采用有关规范用法;
明确各敏感目标执行的标准和厂界(边界)执行的标准;
铁路交通项目需根据断面监测或24小时连续监测结果,结合车流分布分析衰减规律和噪声影响规律,并附相应图表;
根据定点监测结果、断面衰减规律、交通流量,分析所有声环境敏感目标和具有明显边界(厂界)的建设项目的边界达标情况;
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预测超标的点位应根据监测调查结果重点分析。
d)当调查工况不能达到验收条件时,应分析建设项目达到初期设计能力时对环境的影响。
a)根据监测结果,明确给出声环境保护措施的降噪效果;
b)分析、评估措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声环境敏感目标是否达到相应标准要求;
c)综合分析措施的有效性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提出整改、补救措施与建议。
2.3.8环境振动影响调查
1)调查国家和地方与本工程相关的振动污染防治的环境保护政策、规定和要求;
2)振动敏感目标分布、与工程相对位置关系、规模、建设年代、受影响范围,列表予以说明;
3)调查工程试运行以来的振动情况(源强种类、特征及影响范围等);
4)附以必要图表。
1)铁路项目需在学校、医院、居民区、各类特殊保护区选择有代表性的点位进行环境振动监测。
2)具有边界振动标准的建设项目,应按有关标准要求设置监测点位。
(3)调查结果分析
1)环境振动概况概述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环境振动质量总体水平和振动污染源特征,列表说明振动敏感目标,明确敏感目标所处区域的振动标准限值要求。
2)环境振动质量调查
a)调查振动敏感目标的功能、规模、与工程的相对关系、受影响范围和规模,附以必要的图表和照片;
b)调查工程减振措施的实际效果和直接受保护人群数量;
c)记录工程运行状况;
d)监测工程采取的振动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