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2735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书的注解和表达Word下载.docx

关雎》: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毛传:

“窈窕,幽闲也。

淑,善。

逑,匹也。

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朱熹注:

“窈窕,幽闲之意。

淑,善也。

女者,未嫁之称。

根据《毛传》和朱熹注,得知“窈窕”本来的含义是幽闲、娴静的意思,后来才引伸出美好、漂亮这一义项。

古注并非都正确,其中存在着不少错误,既要重视古注,又不能盲目相信古注。

例如:

《左传·

隐公元年》:

“庄公寤生,惊姜氏。

”杜预注:

“寐寤而庄公已生,故惊而恶之。

“寤生”之“寤”实是“牾”的通假字,本是逆的意思,杜预释“寤”为“寐寤”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桓公四年》:

“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

“美而艳。

杜预注:

“色美曰艳。

”按照这一解释,“美”与“艳”的意思重复。

实“艳”的含义是高大魁梧。

《说文》:

“艳,好而长也。

从丰,丰,大也。

又《左传·

文公十六年》:

“公子鲍美而艳。

”公子鲍是男子,这里的“艳”显然不是妖艳的意思。

3、旧注教给我们注解古书的方法

范缜赴竟陵王萧子良之宴,子良问曰:

‘君不信因果,何得富贵贫贱?

’缜答曰:

人生如树花同发,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墙篱落于粪溷之侧。

坠茵席者,殿下是也;

落粪溷者,下官是也。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

(《梁书·

范缜传》)

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汝坟》)

孔颖达《毛诗正义》:

“‘不我遐弃’者,犹云‘不遐弃我’也。

古人之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

1、注释的萌芽——先秦

2、注释的兴盛——两汉

3、注释的发展——魏晋至隋唐

4、注释的中落——宋、元、明

5、注释的复兴——清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礼记·

乐记》:

“《诗》云:

‘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

雍,雍和也。

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孟子·

梁惠王》: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例外:

《谷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

“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春秋·

文公五年》:

“秋,楚人灭六。

“六人叛楚,即东夷。

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公羊传·

“克之者何?

杀之也。

杀之则曷为谓之克?

大郑伯之恶也。

(1)两汉注释兴盛的原因

(2)两汉注释的特点

(3)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①语言的发展演变(客观因素)

②朝廷官府的提倡(人为因素)

③古今文之争的影响(学术因素)

①以注释儒家经书为主,兼及其他,如赵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辞章名》,高诱的《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等

②重视字词句的解释《公羊传•庄公元年》:

“夫人譖zè

n公于齐侯。

”何休解诂:

“如其事曰诉,加诬曰譖。

”《诗经•伐檀》:

“胡取禾三百廛兮。

”毛亨传:

“种之曰稼,敛之曰穑。

”《周礼•天官•亨人》:

“职内外饔之爨亨煮。

”郑玄注“职,主也。

爨,今之灶。

③注意到了一些虚词现象《诗•大雅•文王》:

“思皇多士,不此王国。

“思,辞也。

”孔疏:

“思,语辞,不为义。

《诗•邶风•式微》:

“式微式微,胡不归。

”郑笺:

“式,发声也。

《楚辞•九歌•云中君》:

“蹇将憺兮寿官。

”王逸章句:

“蹇,词也。

④有时还讲解其语法意义,这对我们理解文意神气很有帮助。

 

《尚书·

尧典》:

“驩兜曰:

‘都,共工方鸠僝功。

’”孔传:

“都,于(wū),叹美之辞。

梁惠王上》: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尽心焉耳矣。

’”赵注:

“焉耳者,恳至之辞。

《史记·

张仪列传》:

“其妻曰:

‘嘻!

子毋读书游说,安得引辱乎?

”索隐:

“郑玄曰:

嘻,悲恨之声。

”《诗·

大序》:

“然则关睢麟趾之化者,王者之风……”孔疏:

“‘然’者,然上事;

‘则’者,则下事,因前起后之势也。

毛 亨《毛诗故训传》

孔安国《古文尚书注》

马融注《周易》、《尚书》、《毛诗》、《论语》、《周礼》、《仪礼》、《礼记》等

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

王逸楚辞章句》

1、汉代的注释家及注本

两汉时期的注释家主要有毛亨、孔安国、马融、郑玄、何休、赵歧,服虔、高诱、王逸等。

毛亨:

鲁人,或云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

汉景帝时为河间献王博士。

其学传自子夏,著作有《毛诗故训传》,简称《毛诗》。

时人称毛亨为大毛公,称其学生赵人毛苌为小毛公。

孔安国:

西汉曲阜人,字子国,孔子十二世孙。

向申公学习《诗经》,向伏生学习《尚书》。

武帝时因研究《尚书》为博士,官谏议大夫,临淮太守。

著作有《尚书传》《尚书音》《古文孝经传》等。

郑玄:

东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字康成。

从马融学古文经,回乡后聚徒讲学。

晚年因党锢之祸被囚禁,建安初获释。

官任大司农,世称郑大司农。

郑氏治学以古文经为主,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其著作有《论语注》、《孟子注》、《尚书注》、《三礼图》、《毛诗谱》、《六艺论》、《三礼目录》等,今仅存《三礼注》和《毛诗笺》。

马融:

东汉扶风茂陵(今兴平县人),汉安帝时为校书郎,桓帝时官南郡太守。

后回朝为议郎。

博学多才,为汉时通儒,有学生数千人,郑玄即出其门下。

曾注《孝经》、《论语》、《诗》、《易》、《尚书》、《三礼》、《列女传》、《老子》、《淮南子》、《离骚》等书,均失传,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录。

何休:

东汉樊(今山东济宁市东北)人,董仲舒四传弟子。

为人质朴口讷,终生精研六经,尤好《公羊传》,十七年撰成《春秋公羊解诂》。

后拜议郎,再迁为谏议大夫。

著作有《公羊墨守》、《左氏膏肓》、《谷梁废疾》,宣扬《公羊》,驳斥《左传》、《谷梁》,除《解诂》传于世外,余皆佚。

赵岐:

东汉京兆长陵(今咸阳市东北)人。

曾为并州剌史,后任议郎、太常等职。

撰《孟子章句》一书,传于世。

服虔:

东汉荥阳(今河南荥阳县)人,曾任九江太守。

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谊》一书。

唐孔颖达撰《左传正义》时独用杜注,服注遂亡。

高诱:

东汉涿郡(今河北涿县)人,少从卢植学,曾任司空掾、东郡濮阳令之职。

著作有《孟子章句》、《孝经解》(均佚)、《战国策注》(今残)、《淮南子注》、《吕氏春秋注》等。

王逸:

东汉南郡宜城(今湖北省宜城县南)人。

汉顺帝时官至侍中。

著《楚辞章句》,为后世所重,是《楚辞》现存最早的注本。

(1)魏晋至隋唐注释的特点

  ①注释范围进一步扩大

  ②出现了“经注兼注”的“疏”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

王弼《老子注》    郭象《庄子注》

韦昭《春秋外传》《国语注》

孔颖达《五经正义》(《易》《书》《诗》《礼》《左》)

贾公彦《周礼疏》、《仪礼疏》

徐彦《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勋《春秋谷梁传疏》

邢昺《论语疏》、《孝经疏》、《尔雅疏》

孙奭《孟子疏》  陆德明《经典释文》

杨倞《荀子注》  裴骃《史记集解》

尹知章《管子注》  张守节《史记正义》

司马贞《史记索隐》(《史记》三家注)

颜师古《汉书集注》李善《文选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注释家及注本

何晏:

三国魏时南阳宛邑(今河南南阳市)人,玄学家,何进之孙。

曾随母为曹操收养,娶魏公主,官散骑侍郎,迁侍中、尚书。

其仪表“美姿仪,面至白”。

后因依附曹爽为司马懿所杀。

著作有《道德论》、《周易解》及各种文赋数十篇,多不传;

作《论语集解》二十卷,流传至今。

王弼bì

(公元226-249):

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人,笃好老庄之学。

与何晏、夏侯玄同开魏晋后玄学的先声。

由何晏荐为尚书郎,著作有《道德论》、《老子注》、《周易注》、《论语释疑》等。

韦昭:

三国吴云阳(今江苏丹阳县)人,任尚书郎、太史令、中书仆射等职,被孙晧所杀。

好学不倦,精通经史,著《孝经解赞》、《论语注》、《汉书音义》《国语注》等书。

《国语注》传于今,余皆佚。

杜预:

晋时京兆杜陵(今西安市东南)人,字元凯。

官河南尹、度支尚书,后拜镇南大将军,镇襄阳,太康元年率兵灭吴,有功,封当阳县侯。

杜预博学多才,长于谋略,时人称为“杜武库”。

酷好《左传》,自称有《左传》癖。

著有《春秋长历》、《春秋释例》、《春秋左氏传集解》等书,皆传于世,其中《春秋左氏传集解》是流传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左传》注本。

郭璞:

晋时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字景纯。

为著作佐郎、尚书郎。

后因劝阻王敦起兵作乱而为敦所杀。

其所注文献很多,如《尔雅注》、《三苍注》、《方言注》、《穆天子传注》、《山海经注》、《楚辞注》、《子虚赋注》、《上林赋注》等。

其中《尔雅注》费时最久,用功最多,是《尔雅》流传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

郭象:

晋时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

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

为人好老、庄,善清谈。

曾参考向秀《庄子注》撰成《庄子注》一书,三十三卷,阐释老、庄思想。

后向本佚,郭本独传于世,唐时成玄英曾为之作疏。

裴松之:

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

先仕晋,任员外散骑侍郎、吴兴故鄣令、尚书侍郎等职,入宋后累官中散大夫、国子博士、大中大夫等。

奉诏注《三国志》,博采群书一百四十余种,以“补缺、备异、惩妄、论辨”为宗旨,注文多出正文三倍,开创了注释的新例。

裴骃:

裴松之之子。

官至南中郎参军,著《史记集解》一百三十卷,传于今。

另有《史记音义》八十卷,已佚。

贾公彦:

唐洛州永年(今河北永年县)人。

官至太常博士,博通群经。

著《周礼义疏》,《仪礼义疏》,为后人所重,流传至今,收入《十三经注疏》。

徐彦:

唐人,著《春秋公羊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

杨土勋:

唐人,曾任四门助教,著《春秋穀梁传疏》一书,后收入《十三经注疏》,余不详。

李善:

唐扬州江都(今扬州市)人,曾任崇贤馆直学士、兼沛王侍读等职,后为潞王府记室参军,转秘书郎,又出为经城令。

其学有师承,意多存古,于唐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完成《文选注》六十卷,旁征博引,是唐初文选学的集大成之作。

杨倞:

唐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与元稹、白居易同时,官东川节度使、刑部尚书。

著《荀子注》一书,是流传至今《荀子》的最早注本。

司马贞:

唐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著《史记索隐》一书,并补作《三皇本纪》,有小司马《史记》之称。

张守节:

唐开元、天宝间人,官诸王侍读。

其学长于地理,著有《史记正义》一书。

颜师古:

唐京兆万年(今西安市)人,祖籍临沂,颜之推之孙。

太宗时拜中书侍郎,官至弘文馆学士,精通文字训诂,著有《汉书注》、《急就章注》等书,为世所重。

(1)本期注释的特点

注释家受理学的影响,常常是借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主张,后人称其为“六经注我”。

(2)本期注释古书的重要的学者宋代的重要注释家主要有:

邢昺、孙奭、朱熹、洪兴祖等。

朱熹:

《四书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朱熹:

南宋著名注释家,徽州婺wù

源(今属江西)人,十九岁中进士,历仕四朝。

官至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一生主要精力用于聚徒讲学,研究学问,广注经籍,有《周易本义》、《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

洪兴祖:

南宋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官至太常博士。

博学好古,著有《老庄本旨》、《周易通义》、《楚辞补注》等书。

邢昺:

北宋曹州济阳(今山东荷泽市)人。

一生多在东宫及内庭讲授经书,著书很多,《孝经注疏》、《论语注疏》、《尔雅注疏》收入《十三经注疏》。

孙奭:

北宋博州博平(今山东茌平县)人。

官至工部尚书。

奉敕校定赵歧《孟子注》,并撰《孟子正义》十四卷,收入《十三经注疏》。

《孟子音义》、《尔雅释文》等书,均传于世。

复兴的原因

①清政府文化政策的推动

②文字、音韵、训诂研究的深入

③“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1)整理注释经史子等文献

经:

陈奂《毛诗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孙诒让《周礼正义》、

史:

梁玉绳《史记志疑》,沈钦韩《汉书疏证》,王先谦《汉书补注》

子:

王先谦《庄子集解》、《荀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先慎《韩非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

(2)注释传统语言学著作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王念孙《广雅疏证》、郝懿行《尔雅义疏》、钱绎《方言笺疏》

(3)读书札记中的字词句解释及名物制度考证

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评义》《诸子评义》《古书疑义举例》

(4)训诂材料纂集

阮元《经籍纂诂》

毛传:

毛亨对《诗经》的注释。

“传”指阐明经义。

郑笺:

郑玄对《诗经》的注释。

“笺”有补充订正毛传的意思。

孔疏:

孔颖达对《诗经》原文以及毛传、郑笺等的注释。

“疏”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也叫做“正义”。

讲解书中所引的《十三经注疏》中《诗经·

相鼠》的正文与注疏

(一)传注类

1.传(传述经义)

《左传》《公羊传》《毛诗故训传》《尚书传》《诗集传》

2.注(注释)

《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3.笺(笺识)

《毛诗笺》

4.诂、训

《毛诗故训传》《公羊解诂》《墨子间诂》

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经”,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传”。

如有以为孔子著《春秋》,后人写书解释《春秋》者,有《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

另外依照经书文字逐字逐句进行解释的,也称作传。

如西汉鲁人毛亨的《毛诗传》。

《诗·

鄘风·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毛传》:

“相,视也。

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笺的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

“笺,表识书也。

”如《诗经》毛传郑笺。

郑笺就是郑玄以《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

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笺”,后人称为《郑笺》。

章句

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

其特点是,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章结构等。

如东汉赵歧《孟子章句》。

王逸《楚辞章句》

原文: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王注:

言日月昼夜常行,忽然不久,

春秋往来,以次相代。

——串讲文意

言天时易过,人年易老也。

——点明诗句含意

(二)章句类

离章辨句的省称,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

着重于逐句逐章串讲、分析大意。

(三)义疏类

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

义疏类注释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材料,证发经、注;

但常烦琐冗长。

(四)集解类

汇集众说并加上集解作者意见。

(五)音义类

音义是一种注音释义的著作,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等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作。

这类著作以注音为主,有时兼有简单释义。

在给多音多义的词注音时,注音本身即暗含着释义。

或指出异文现象,有时说明句读。

集解

分为两类:

(1)又称为集注,集说,集释等,这是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种注释方法。

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集解:

马曰:

子者,男子之通称。

谓孔子也。

王曰:

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

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悦怿。

(2)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

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

疏即义疏,是疏通其义的意思,或称作正义、疏义等,简称疏。

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南北朝时期,特别是到唐代,由于时间久远,人们感到不易理解,于是出现了“疏”这种新的注解方法。

疏的注释特点是不但对古书原文进行注解,同时对前人所作的注解也进行注释。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古注的风格

古注的风格有时代的差异,即不同的时代其注释的特点也有所不同,可分为汉唐的风格、宋代的风格和清代的风格三类。

1、汉唐的风格

汉唐时代注释的风格侧重于训释字句、注明读音等,内容包括释字、串讲、通释全章大意、注明出典、考证人名地名史实、增补史料、阐明哲学思想,等等。

翔实、朴实,我注六经。

2、宋代的风格

宋代的注释风格是常常利用注释来发挥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

宋代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注释家是朱熹,其注释中的不少地方反映了宋代理学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六经注我。

3、清代的风格

清代学者对文字、音韵、训诂都有深入的研究,因此清代注解的风格是能将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运用于注解之中,从材料出发,注重考据。

追慕许郑之学,汉学、宋学之别。

1、曰、为、为之

2、谓

3、貌、之貌

4、犹

5、之言、之为言

6、读曰、读为

7、读若、读如

8、衍文、脱文

9、词、辞

※补充练习

1、曰、为、为之

①都是用来解释字词含义的

②被解释的词都放在术语的后面

③都是强调被释词的特点

④都能用来辨析近义词、同义词

⑤都可译作“叫”、“叫做”等

例-曰、为、为之

《诗经¡

¤

魏风¡

硕鼠》:

¡

°

胡瞻尔庭有悬特兮。

±

兽三岁曰特。

胡取禾三百囷兮。

圆者为囷。

豳风¡

七月》:

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后熟曰重,先熟曰穋。

《楚辞¡

离骚》:

各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

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枚乘《上书重谏吴王》:

譬犹蝇蚋之附群牛。

李善注:

《说文》曰:

秦谓之蚋,楚谓之蚊。

《论语·

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郑玄注:

“同师曰朋,同志曰友。

先进》: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朱熹注:

“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与“谓之”的差别:

①使用的位置不同②解词的内容不同

“谓”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

可译为“是指、指的是”。

滕文公上》:

“树艺五谷。

”赵岐注:

“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

《楚辞·

“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

“美人谓怀王也。

涉江》:

“阴阳易位,时不当兮。

“阴谓小人,阳谓君子。

《荀子·

天论》:

“强本而节用。

”杨倞注:

“本谓农桑”。

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说明被释词语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可译为“……的样子”。

《庄子·

逍遥游》: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郭象注:

“泠然,轻妙之貌。

哀郢》:

“众踥蹀而日进兮。

”洪兴祖注:

“踥蹀,行貌。

枚乘《七发》:

“沌沌浑浑,状如奔马。

”李善注:

“沌沌浑浑,波相随之貌也。

用“犹”注释的词和被注释的词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在某一语境中意义相通。

“犹”可译为“等于、等于说、差不多是”等。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凡汉人作注云‘犹’者,皆义隔而通之。

魏风·

伐檀》:

“置之河之侧兮。

“侧,犹涯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老,犹敬也;

幼犹爱也。

豳风·

鸱鸮》:

“鸱鸮鸱鸮,既取我子,无毁我室。

“室,犹巢也。

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注释。

声训:

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季氏》: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萧之言肃也。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

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周礼·

地官》:

“媒氏:

下士二人,史二人,徒十人。

“媒之言谋也。

一般是用本字来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

段玉裁《说文注》:

“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

”又:

“‘读为’亦言‘读曰’。

“而御六气之辩。

”郭庆藩注:

“辩读为变。

《书经·

“播时百谷。

“时读曰莳。

主要的作用是注音。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

序》:

“‘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又重之以脩能。

“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吕氏春秋·

重己》:

“其为饮食酏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

”高诱注:

“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也可用来说明通假现象。

儒行》:

“虽危,起居竟信其志。

“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

九歌·

国殇》:

“霾两轮兮絷四马。

“霾读若埋。

“衍文”也叫“衍字”,也简称“衍”。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也简称“脱”。

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

《论语·

微子》: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

”阮元《十三经注疏校勘记》:

“汉石经无‘行’字、‘夫’字。

案《史记·

孔子世家》亦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