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701524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

《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3章 情绪和情感Word文件下载.docx

1、情绪、情感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的两极。

一般来讲,满足需要的肯定的情绪、情感都是积极的、增力的,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的;

不能满足需要的否定的情绪、情感都是消极的、减力的,能降低人的活动能力的。

如愉快的情绪和情感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

“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就是这类积极的体验;

消极的情绪和情感,如由悲哀引起的郁闷会削弱人的活动能力,起着“减力”作用,表现为精神不振、心灰意懒。

但有些时候同一种客观事物或客观情境既可能引起人的积极性的情绪、情感,也可能引起人的消极性的情绪与情感。

例如,危险的情境可能使人感到恐怖,也可能使人产生亢奋的情绪。

2、激动度有激动和平静的两极。

由重要的、突如其来的时间引起来的强烈的、有明显外部表现的情绪状态是激动的;

在正常生活工作条件下的安静的情绪状态是平静的。

3、强度有强的和弱的两极。

从愠怒到狂怒,从惬意到狂喜都是弱和强的两极。

在强和弱的两级之间,还可以区分出各种不同的强度,如愠怒到狂怒之间还可以区分出愤怒、大怒和暴怒等几种强度。

一般人的任何情绪、情感都有从弱到强的等级变化。

如,从厌烦到憎恨,从忧郁到悲伤,从适意到狂喜等。

根据强度大小,把怒分为愠怒、愤怒、大怒、盛怒、暴怒等;

把喜分为欣喜、欢喜、狂喜等。

最强和最弱构成情绪、情感的两极。

4、紧张度有紧张和轻松的两极。

情绪的紧张程度依赖于情景的紧迫程度和个体的心理准备和应变能力。

在情景紧迫、个体心理准备不足又缺乏应变能力的情况下,往往会感到紧张,不知所措,甚至身上发抖;

相反的情况下人会觉得轻松自如。

这类两极性常在人们活动的紧要关头,或面临某种具有重要意义的任务或意外情境时表现出来。

如大型比赛前与后的情绪,就是这类两极性的集中表现。

当然,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这类对立的内心体验之间并不绝对排斥,它们可以在同一事件中同时或相继出现。

例如分别多年的亲人重新团圆是愉快的,但却引起对离别期间痛苦经历的辛酸回忆,从而同时体验到悲喜交加的情感。

二、情绪和情感的分类

(一)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1、基本情绪:

中医认为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现代心理学则将情绪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快乐是指人们努力追求某一目标,随着目标实现、紧张状态的消除而出现的情绪;

悲哀是人们失去追求目标或有价值的事物所产生的情绪;

恐惧是人们企图回避某一不利事物但又无能为力时的情绪;

愤怒是人们追求某一目标,屡遭挫折,紧张状态不断积累造成的一种情绪。

基本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原始情绪。

每一种基本情绪都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

一般情况下,愉快情绪是积极情绪,有益于人的健康,对行为有增力作用,如友爱、欢乐、幽默和幸福感等;

不愉快情绪是消极情绪,对行为有减力作用,如忧郁、内疚、怨恨、苦闷等。

2、复合情绪: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多变,主观需要的丰富多彩,认知能力的高低各异,基本情绪不断分化并相互交织成为复杂的复合情绪。

如由愤怒、厌恶和轻蔑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敌意;

由恐惧、内疚、痛苦和愤怒组合起来的复合情绪可叫做焦虑等等。

总之,人的情绪复杂多样,是很难完全区分清楚的。

(二)三种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情感在实践活动中不同程度的体现。

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速度、紧张度和持续性,可以把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情绪状态分为心境与激情、应激。

1、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比较轻微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通常被人们称之为心情。

其特点是:

①缓和而又微弱,有时难以察觉;

②持续时间长,少则几天,多则数年;

③是一种非定向的弥散性体验,使个体的所有情绪都受渲染。

这种情绪状态不是关于某一事件的特定体验,而是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事件,让所遇到的事件都产生和当时的心境同样的色调。

它成为人们内心世界的背景,每时每刻发生的心理事件都受这一情绪背景的影响,使之产生与这一心境相关性的色调。

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时,就好像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使其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反映都染上当时的情绪色彩。

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指的就是心境。

不同心境往往由对人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但人们并不是对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都能意识得到,而这种原因肯定是存在的,如工作的顺逆、人际关系的亲疏、身体的健康状态以及气候的变化等。

当然,那种某些一生中都保持着同样心境的人(基本心境),则是由其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心境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健康会发生重要的影响,积极、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振奋,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有益于健康;

消极悲观的心境会降低人活动的效率,使人意志消沉,而影响事业的成功,甚至会使人患有严重的心身障碍。

2、激情是一种迅猛爆发、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

激情可以是正性的,也可以是负性的。

暴怒、惊恐、狂喜、悲痛、绝望等激烈状态都是激情的表现。

激情的特点是:

①冲动性。

激情的出现快而强;

②短暂性。

持续时间短,冲动一过便迅速淡化或消失;

③指向性。

常有特定对象,引起激情的原因通常是重大生活事件,如竞赛胜利、重大发现、亲人死亡、信仰破灭等。

激情有明显的外部表现并很容易导致某种行为。

在激情状态下,人的认识范围狭窄,理智分析能力受到限制,自我控制能力降低,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和后果,因而往往出现不顾一切的不良行为。

正性的激情可以成为激励人们积极行动的巨大动力。

比如舍生忘死勇救落水儿童,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冲向火海等。

这时激情成为人们奋勇向前的一种动力。

而负性激情应当避免,因为失控的行为可能导致不堪设想的后果。

人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激情,学会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例如,转移注意以冲淡激情爆发的程度,防止卤莽的行为发生。

3、应激:

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紧张的情绪状态。

如我们形容目瞪口呆、惊慌失措等。

应激的特点是:

①事件的突发性和重要性。

事件往往是未曾料到的,如车祸、突然发现不治之症以及突然取得料想不到的成绩,突然要做出重大决策等;

②应激比激情的激动水平更高、更强烈。

应激状态可通过机体生理技能的变化和调节进行适应性的防御,以应付外界突如其来的刺激和高度紧张的环境。

如果应激状态长期持续,机体的适应能力将会受到损害,结果会导致疾病的产生。

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激情和应激可以充分有效地动员机体的能量,提高行为效率,对行为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不好的心境、不适度的激情和应激可以降低人对自己需要和行为目标的认识范围和能力,以及行为效率,对行为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可以导致一系列疾病。

应激还可以直接导致休克和死亡。

(三)社会性情感的分类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它具有人所特有的社会性,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状况,并对人的社会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

人的社会性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道德感是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是在社会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是根据一定社会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即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阶级,具有不同的道德标准。

所以,人的道德感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

道德感按其内容包括:

对民族、祖国的自豪感和尊严感;

对民族和阶级的敌人仇恨感;

对社会劳动和公共事务的义务感、责任感;

对社会集体的集体主义感、荣誉感;

对人群间的友谊感、同情感以及人道主义情感和国际主义情感等。

2.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时,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这类情感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望、认识兴趣、世界观、人生观等有着密切联系。

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产生,又进一步的推动认识深入和发展。

理智感的表现形式有: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怀疑、自信、惊讶,以及问题解决时的喜悦;

对真理的热爱感、充实感;

对谬误与迷信的鄙视和憎恨感等。

理智感不仅产生于智力活动,而且对推动人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有积极的作用。

列宁曾说过:

“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缺乏情感,便难以使认识深入。

只有当人们的思想被深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力量倍增,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思考、积极钻研和认真探索。

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和情感体验。

3.美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审美需要而产生的个人情感体验。

人的审美标准既反映事物的客观属性,又受个人的思想观点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美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

优美的自然环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

善良、纯朴的人格特征,公正无私、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给人以美的感受;

奸诈狡猾、徇私舞弊、损人利己的行为则让人厌恶和憎恨。

美感根据对象可分为自然美感、社会美感和艺术美感三类。

例如美感可来源于自然如美丽的风景、无垠的草原、浩瀚的大海和巍峨的山峰等;

也可来源于社会如区域的、风俗的、制度的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和形态美等(如动作端庄,仪表典雅等。

);

美感也可来源于文学、美术和艺术如美好的音乐、绘画和优雅的环境等,都可以使人产生美的体验。

美感与个人的审美修养和审美标准有关,即受审美观(文化的、阶级的和地域的)、审美能力(知识水平与层次)、社会性、历史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对美感的培养和进行美的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情绪的体验

情绪体验是人主观上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

如忧伤感、欣慰感,幸福感等情绪体验。

婴儿虽有原始的哭笑表情,但并不一定有情绪体验。

由于人的情绪极为复杂多样,人的情绪体验也微妙无穷。

同一性质的情绪可有不同强度的体验,如生气可表现为:

、愠怒、愤怒、暴怒等;

一个人既可同时体验到几种相似的情绪(如厌恶、烦恼、恐惧等),又可同时体验到性质相反的对立情绪,如悲喜交加、啼笑皆非等;

有些情绪体验是明显的,但有些情绪体验是模糊的。

如愤怒、恐惧和悔恨是明显的不愉快体验;

欢喜、骄傲、尊敬是明显的愉快体验;

而怜悯、奇怪则既不是明显的不愉快体验,也不是明显的愉快体验。

四、情绪的行为

情绪体验通过外部表现形式(即人的表情)和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表现出来。

(一)情绪体验的外部行为表现—表情

情绪和情感发生时,常伴随着表情动作,即受肌肉支配的面部可动部位的变化、身体的姿态、手势以及言语器官的活动等外部表现。

它能比较精细地表现出人的不同的情绪和情感,是鉴别人的情绪和情感的主要标志;

表情既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

又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

1、表情的概念和分类表情是情绪的外部行为表现。

它主要是通过肌肉支配外部行为实现的。

表情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和手势表情三种。

(1)面部表情情绪体验引起面部肌肉皮肤的活动称面部表情。

如口部咧嘴的喜、撇嘴的厌;

前额抬起的惊愕等;

尤其眼神表达的情绪最为丰富细腻,如喜上眉梢、怒目圆睁、嗤之以鼻、咬牙切齿、眉目传情等。

(2)身段表情情绪体验引起身体姿态的变化称身段表情,如手舞足蹈的喜、捶胸顿足的悔和卑躬屈膝的奴等。

(3)言语和手势表情情绪体验引起的语气、语调、言语强度和节奏等的变化称言语表情。

例如,朗朗笑声表欢乐时高昂的语调,轻言细语表关爱时语气柔和,哼哼呻吟表痛苦时的折磨难忍,语无伦次表惊恐局促,悲痛时言语低沉、缓慢等。

手势是人类语言的一种形式,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绪表达方式,例如,招手表示友好,手指呈“V”表示胜利欢快等。

总之,而部表情、身段表情或言语表情,构成了人类的非言语交往形式,是人们表达情绪、情感的重要外部方式。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得知,人体的美感不仅仅表现为五官与皮肤以及体型的静态表征,而且还表现为人的动态表征,这就是风度,走路及手势的姿态以及言语的音色与音量。

2、表情的特征人类表情有先天性、习惯性、共同性和可控制性。

(1)表情的先天性即表情的生物属性(所有动物都有一定的情绪体验)。

例如,人和鼠、狗、猴在恐惧时排尿次数都增加;

从个体发育来看,情绪有一套与动物相似的生理机制,先天性盲人仍有愉快和不愉快等原始表情。

(2)表情的习得性人类大多数表情是后天习得的。

先天性盲人的表情贫乏而呆板,后天失明的人失明时间越晚,表情越丰富。

人的习得性表情受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影响。

例如鞠躬表示恭敬,握手表示友好,下跪表示屈服敬畏,五体投地表示对佛的虔诚等都是后天习得的。

(3)表情的共同性埃克曼等人测量发现,不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对愉快、厌恶、惊奇、悲哀、愤怒和恐惧等六种表情的识别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人类的习得性表情有跨文化的共同表情模式。

(4)表情的可控制性表情主要受骨骼肌的支配,骨骼肌受意志控制。

因此,人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控制表情。

一般来说:

内心体验的紧张程度与机体变化、情绪外部表现是一致的。

胆识,有的人表现出丰富的表情,痛哭流涕地述说以取得他人的同情和关注,而内心却缺乏相应程度的体验。

这就给表情识别带来一定的困难。

由于情绪体验与受控制的表情相冲突,真实的表情仍很难被控制,可以通过表情的稳定、协调程度和持续时间来辨别。

(二)情绪体验的内部行为表现—内脏活动

情绪体验的内部行为表现是通过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脏器活动实现的。

它包括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腺(肾上腺、脑垂体、甲状腺等)与外部腺体(汗腺、泪腺)等方面以及皮肤电、心电、肌电的变化。

如愉快时面部微血管舒张,害怕时脸变白、血压升高、心跳加快、呼吸减慢等等。

由于情绪体验的这些内部行为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而植物性神经系统不直接受意志支配,因此可以用仪器测出情绪状态下的脏器变化,反映情绪的心理体验,用以揭露人心理上的冲突,测量情绪的稳定性。

测谎仪就是根据这种科学原理设计出来的,但人的心理很复杂,目前要用仪器完全测出来还很困难,只能作为测定是否说谎的一个重要指标。

第二节情绪理论与生理机制

一、情绪理论

(一)情绪的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他们认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即当外界刺激引起身上的变化时,我们这些变化的知觉便是情绪。

——“因为我们哭,所以愁;

因为动手打,所以生气;

因为发抖,所以怕。

并不是愁了才哭,生气了才打,怕了才抖。

”,“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乎是身体的。

在情绪的发生上,他们强调血液系统的作用,认为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增强和血管扩张就会产生愉快感;

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的减弱,血管收缩,器官痉挛,就会产生恐怖感。

因为詹姆斯和兰格都强调情绪与机体变化的关系,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所以该理论被称作情绪的外周理论,也有人称为内脏理论。

尽管该理论有它的不足之处,但它推动了关于情绪机制的大量研究,因而在情绪心理学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抹煞的地位。

(二)情绪的丘脑理论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著名生理学家和情理学家坎农通过大量实验,质疑了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提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到达大脑皮层的信息产生情绪体验

坎农认为,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一般情况下存在着抑制作用。

当这种抑制作用解除时,丘脑的功能就会亢进。

情绪过程正是大脑皮层抑制解除后,丘脑对刺激进行加工,所产生的信息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情绪的主观体验;

向下传至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这一理论表示如5-4。

图5-4坎农情绪丘脑学说

坎农的丘脑学说强调了被唤醒的丘脑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提出了情绪的特定中枢,因此比詹姆士-兰格的外周理论前进了一步。

但其忽略了外因变化的意义以及大脑皮层对情绪发生的作用。

同样有它的局限性。

(三)情绪的三因素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等人提出,他们的实验证明了情绪是由三因素整合的结果:

即情绪受环境刺激、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制约,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故又称为认知理论(图5-5)。

1962年他又和辛格共同设计了一个实验来证明他的理论。

他让不同组的被试者产生相同的生理变化,又接受相同的环境刺激,但由于各组被试者对生理变化的认识不同,他们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就不相同。

个体对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环境刺激产生肯定的情绪;

对认为妨碍需要满足其需要的环境刺激产生否定情绪。

(认知因素)

情绪体验

从三种根源(因素)输入的信息的整合作用

(生理因素)(刺激因素)

图5-5情绪的认知学说模式图

(四)情绪的中枢学说

情绪的激活学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林斯利于1951年提出的。

该理论以脑干网状结构的生理特点为依据,认为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汇集了各种感觉冲动。

经过整合作用之后,再弥散投射至大脑,调节睡眠、觉醒和情绪状态,而网状非特异投射系统生理功能的多样性正符合情绪过程的基本特征。

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是由帕佩兹和麦克林提出的。

他们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帕佩兹提出情绪产生的环路学说,认为环路从海马开始,经穹窿,通过胼胝体的白色纤维,到下丘脑的乳头体,由此又到丘脑下部,回到大脑的扣带回,再回到海马和杏仁核,完成环路。

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现有关,而扣带回与新皮层的联系和情绪体验更为密切。

麦克林认为海马和颞叶皮层在情绪的体验中更为重要。

上叙两种学说是继丘脑学说之后,许多心理学和生理学家关于中枢神经系统与情绪发生关系的研究的成果,统称为中枢理论或学说。

与以前的有关情绪理论相比,不但具有整体和器官水平的实验证据,还有细胞生理学的实验依据。

所以这两种理论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至今一直在情绪生理机制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情绪的生理机制

1、与神经系统的关系由情绪理论的相关学说,我们可以知道:

情绪活动是建立在神经系统控制的生理基础之上。

外周神经系统主要影响情绪的行为反应。

它一方面将中枢的情绪体验传出到肌肉、腺体等效应器,产生情绪行为;

另一方面,又将效应器的活动信息传入中枢,强化情绪体验。

丘脑和下丘脑目前被认为是情感活动的基本中枢。

下丘脑既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皮层下中枢,愉快和不愉快两种原始情绪的中枢也位于下丘脑。

激发情绪的刺激在丘脑进行加工后,同时把信息输送到大脑及机体的其他部分。

边缘系统控制下丘脑。

刺激扣带回,凶悍的动物情绪下降;

切除杏仁核,人和动物都变得温顺。

边缘系统还与个体生存,种族繁衍的情绪相联系,例如,损伤母鼠边缘系统的一定部位,母鼠不再愿意哺育幼鼠。

大脑皮层是情绪的最高中枢,控制并调节各种情绪活动。

切除大脑皮层,动物只残留原始的情绪模式,而且阈限下降、泛化而被动。

例如:

大脑皮层功能失调的儿童会无端地怕孤独、黑暗、雷雨,甚至对某个地方或尖锐的东西产生恐惧感。

脑干网状结构与情绪的产生亦有关系。

它是神经系统各种上行和下行指令的共同通道;

它使大脑皮层维持兴奋、机体处于觉醒状态。

因此可以说:

没有网状结构的参与,情绪也就不可能产生。

总之,情绪活动中所发生的机体变化和外部表现与神经系统多种水平的功能相联系——皮层和皮层下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

2、与内分泌系统的关系:

下丘脑既有神经系统功能,又有内分泌功能。

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调节的“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和“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均能影响情绪状态。

当下丘脑功能紊乱,可出现多种神经-内分泌异常。

如库欣综合症可伴有躁狂、精神错乱和神经症。

近年的科学研究认为:

脑内单胺类物质(如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对情绪行为有影响。

当使用去甲肾上腺素药物时,可见病人愤怒情绪增强。

此外,情绪的产生还受到认识活动,外界的环境和个体的生理状态三个方面的影响。

其中认识活动是影响情绪的关键(表现在对认识活动的驱动上)。

认识的对象并不具有驱动活动的性质,但是,兴趣却可以作为认识活动的动机,起着驱动人的认识和探究活动的作用。

那些为国献身的英雄和人们敬佩的大师级人物,有极高的认知水平,且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感。

第三节情绪与健康

情绪、情感是人的精神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些作用主要通过情绪和情感对行为的调节、对行为效率的影响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等方面实现。

情绪和情感会影响人的工作效率、人际关系、心身健康等。

国外一项调查结果表明与情绪紧张有关的病人数占全体门诊病人的76%。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结果证明:

情绪可以影响人的疾病发生和发展,而疾病又反过来影响人的情绪变化,二者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

一、情绪的意义

(一)情绪、情感对工作效率的影响

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

愉快、平稳而持久的积极情绪能使人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它可以驱动人从事活动,并放大和增强其作用,从而更有力地激发有机体的行动,发挥潜能,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

同时也有利于保持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正常,使人的身心和谐,增进身心健康。

由情绪引发或推动的行为称情绪行为。

情绪行为可以分为提高效率的增力行为和降低效率的减力行为。

因而,情绪也属于行为的动力系统之一,如兴奋或低沉的情绪,将提高或降低活动效率。

这与情绪对动机和认知的配合有关。

如果配合得当,情绪提高行为效率的特性称增力性。

发挥人的情绪的动机作用,可以大大提高行为效率。

情绪降低行为效率的特性称减力性。

不良的心境、强烈的激情和应激状态下,情绪也可以阻碍人的行为。

其主要原因是:

①当某种需要过于强烈,引起大脑皮层过度兴奋,从而抑制了皮层其它部位的兴奋,于是整个皮层被这种强烈的情绪笼罩,认知局限,产生偏见。

②情绪的本质是增力性的。

强烈的情绪活动使皮层下中枢高度兴奋,从而抑制大脑皮层理智活动的功能,降低认知范围和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