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手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99430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X 页数:51 大小:1.3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学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导学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导学手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导学手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导学手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学手册.docx

《导学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学手册.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导学手册.docx

导学手册

2013-2014年

通辽市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全员培训

导学手册(上)

适用于2013年培训项目

华东师范大学通辽市教育局华夏教师在线

2013年10月

编写说明

为使学员了解培训课程、掌握学习方法、顺利完成培训课程特编写本手册,手册主要分为“项目概述及课程介绍”、“学习导引”、“学习提要”三部分。

在“项目概述及课程介绍”部分,学员可以了解项目的背景、课程的培训目标、课程的内容简介、培训的整体日程安排等相关信息。

在“学习导引”中,学员可以了解课程学习的流程、课程栏目的学习要求,以及各阶段的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

“学习提要”部分是网络课程各模块“导学”栏目中“编者的话”的文字稿。

通过学习“编者的话”,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在开始网络课程学习之前,建议首先阅读“项目概述及课程介绍”部分,了解课程的背景及课程内容的结构。

在开始各模块的学习之前,首先阅读本手册中各模块的学习导引,以明确各模块学习的任务、要求与知识概要。

 

第一部分项目概述及课程介绍

一、项目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着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也改变着教师分析和处理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

对于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来说,面临教育信息化和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应理所当然地将教育技术能力作为其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师大版《教育技术培训教材(教学人员版)》为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审定通过的两套教育技术培训教材之一,本套教材是严格按照《中小学教学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大纲》的要求研发的。

中级版教材力图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和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紧密联系新课程教学,帮助学员懂得信息技术在各个层面对课程教学的支持作用,在此基础上掌握系统的设计与整合能力,并能综合应用各种技术资源构建高效的学习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

该教材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在28个省市的培训中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成效。

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作为该项目的研发和实施单位,吸取了多次培训的成功经验,开发完成了教育技术培训教材中级版的网络课程。

本次培训涉及三万多名中小学教师。

为有序、高效的推动本次培训,本项目拟采用分步骤实施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远程手段,统整项目中的各类资源。

二、培训课程介绍

(一)培训目标

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初中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水平,特别是形成面向单元的中观教学设计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性,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其包括以下三个维度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深入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课程整合的内涵。

(2)掌握三种方法:

面向单元的中观教学设计方法、研究性学习方案的设计方法、创建网页型的主题资源的方法。

(3)理解多样化评价的意义,学会设计评价方案和评价量规、电子档案袋等评价工具。

(4)了解常用的教学策略并能设计教学实施方案。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多种方法。

(2)通过完成一个教学单元、主题的教学设计的过程,提高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

(3)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探究,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提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应用能力。

(4)通过运用可视化思维工具进行主题单元的规划等活动,培养用可视化思维工具组织思维过程和知识表征的方法和能力。

(5)通过网页型的主题资源的创建过程,培养资源搜集、加工和运用网页制作工具整合资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教育技术能提高整合有效性的认同。

(2)增加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中观教学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理解多样化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形成在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元评价促进教学和学生发展的思维和习惯。

(二)课程内容简介

教育技术中级网络课程(以下简称“网络课程”)是以《教育技术培训教程》(教学人员版·中级)(师大版)为基础设计、开发的。

网络课程在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资源利用、环境创设、评估选择等方面为教师学员们形成单元教学系统设计以及实施技术整合的教学过程的能力提供具体实用的方法策略。

整个课程分为八个模块,下图是八个模块的综合视图。

在网络课程中,每个模块包括了导学、研习和巩固三个步骤。

导学栏目包括模块概述、编者的话、重难点讲解;研习模块包括了活动及步骤;巩固模块可能涉及作业和后测等培训内容。

此外,每个模块的研习部分是以活动和步骤的形式展开学习的。

三、培训安排

本次培训采取远程研修和校本研修相结合的培训模式。

2013年项目具体时间安排为:

学员注册:

10月24日-10月27日,共4天时间;

学前准备:

10月28日-10月31日,共4天学习时间;

第一专题:

11月1日-11月7日,共7天学习时间;

第二专题:

11月8日-11月14日,共7天学习时间;

第三专题:

11月15日-11月21日,共7天学习时间;

第四专题:

11月22日-11月28日,共7天学习时间;

复习、完成作业:

11月29日-12月5日,共7天学习时间;

校本研修:

12月6日-12月20日,共15天学习时间;

培训总结:

12月21日-12月31日,共11天时间。

第二部分:

《模块0课前准备》

学习导引和学习提要

一、学习导引

(一)学习任务

1.学员提前准备好单元教学设计的有关资料,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参等;

2.提前登录平台,熟悉平台的各项内容的操作路径;

3.了解网络课程结构;

4.提前安装思维导图、主题资源制作平台两个软件。

(二)学习要点

活动

步骤

学习要点

选学或必学

导学

模块概述

全部内容

必学

活动1:

了解培训课程

第1步:

课程简介

全部内容

必学

第2步:

课程导学

全部内容

必学

第3步:

学习流程与注意事项

学习流程

必学

学习注意事项

必学

活动2初、中级教育技术培训的衔接

第1步了解国家规定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标准

全部内容

选学

第2步了解教育技术

全部内容

必学

第3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全部内容

必学

活动3:

了解中级培训的预期成果

第1步中级培训对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全部内容

必学

第2步中级培训需完成的作品

全部内容

必学

第3步阅读案例

案例1:

张军:

简单电路(小学科学)

必学

案例2:

聂剑平:

感悟孤独(中学语文)

选学

二、学习提要

(一)重点内容

本教材在前期的试用中得到了很多积极的反馈。

记得在08年3月有一位浦东张江实验学校的校长,他兴奋地和我谈了学习《教育技术中级》以后的感受,全校的六十多位教师都积极主动地要求参与学习。

培训以后,教师们感到有了全新的感受,有了很大的收获,专业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这样的培训给我们的新课改实施带来了“及时雨”。

为什么学校有这样的感受,这样的动机是怎样来的?

我们可以用Keller的ARCS模型来解释(见图1-1)。

Keller的动机模型是指当学习如果考虑到关注(A)、切需(R)、信心(C)、满足(S)时,学员的动机就会很强,并且能够持续保持。

我们的教材首先是契合课程教学新课改的需要的,所以教师会感到非常的兴奋;其次我们在培训过程中采取了各种措施,使教师始终感到受到了高度的关注,使他们的愿望得到了满足,并且也提高了他们的信心,因此培训效果就非常好。

师大版教育技术中级教材(以下简称“中级版教材”)的结构我们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第一个模块是一个预备模块,即走进培训项目;第二个模块是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从第三个模块到第七个模块,是教材的主体,第三模块是规划主题单元;第四模块是设计研究性学习;第五模块是创建并利用主体资源;第六模块是设计单元学习评价;第七模块是实施单元教学过程;最后在第八模块有一个成果的展示与反思。

如下图1-2。

图1-1Keller的ARCS模型图1-2中级版教材视图

中级版教材的设计遵循了以下四个原则:

(1)中级与初级应该要有比较好的衔接:

按照教育部的规定,我们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分成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初级版已经过了大规模的培训,所以中级与初级应该要有比较好的衔接;

(2)遵循国家标准:

2004年12月15日,教育部师范司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因此我们必须遵循国家的标准;(3)覆盖中级的大纲;(4)关注实践:

针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特别强调有效的应用,很重要的是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是空讲理论,而是将理论渗透在教学过程中。

总得来说,中级版教材有以下的特色:

(1)首先是单元化的规划,因为现在的新课程都是以单元为单位,一个单元包含若干个课程,有一个主题,中级版教材强调基于单元的教学规划方法;

(2)强调问题化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提出有意义的有启发性的问题;(3)采取多样化的活动来支撑;(4)开发主题化的资源来支持学习过程;(5)考虑信息化的环境,包括传统的课堂环境以及校外课外的环境,因此我们称作为全空间的环境;(6)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的;(7)课程整合应该是多维度的整合。

有了这样的考虑,教材的特色就非常明显。

见下图1-3。

图1-3四类活动

学习过程采取以活动为中心的体验式培训,主要分成四大类:

一是理解,是以知识为中心的活动;二是创建,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三是评价,是以评估为中心的活动;四是分享,是共同体的合作学习。

(二)关键词:

1.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EducationalTechnology)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事项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IntegratingInformationTechnologyintoCurriculum)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第三部分:

《模块1走进培训项目》

学习导引和学习提要

一、学习导引

(一)学习任务

1.学习模块知识后掌握本模块的知识脉络

2.参与“我周围的信息化教学故事”的远程专题讨论

3.创建自己的电子学习档案袋

4.完成本模块的内容后测

5.发布本模块学习的随笔感言

6.根据个人情况学习拓展资料

(二)模块学习总体说明

课程栏目

栏目说明

导学

各模块“导学”中的“模块概述、编者的话(详见P25)、重难点讲解”是该模块的重要自学指导,提示该模块学习的主要方向、脉络以及重难点,建议在该模块学习前,务必认真阅读。

研习

学习要点详见下表。

模块反思

各模块“研习”最后的“模块反思”用于反思本模块的主要学习收获,并根据提示问题发表至“随笔感言”。

巩固

各模块的“后测”在各模块学习完成后进行,用以检验该模块主要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必做并提交至平台。

(三)学习要点

1.学习信息化教育案例并通过在线讨论分享:

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2.认识中级培训,了解中级培训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成果。

3.了解创建学习小组的意义和方法,掌握远程学习小组的创建方法。

4.在“云”上和自己的电脑上创建自己的学习档案袋文件夹。

(四)研习栏目要点说明

活动

步骤

学习要点

必学或选学

活动1分享信息化教育的故事

第1步:

浏览信息化教学的案例

1.内容概述

必学

2.【案例】1-1《数字故事——用角丈量世界》

必学

3.【案例】1-2《数字化环境下的项目学习案例——造桥》

必学

第2步:

讲述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

1.内容概述

必学

2.【资源】表1-1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回顾表

选学,参与专题讨论

第3步:

自测信息化教育能力

1.【测试】信息化教育能力自测

选学

2.【学习】学习反思

选学

活动2认识中级培训

第1步:

理解教育技术中级培训

1.内容概述

必学

2.【学习】教育技术的概念及教育技术中级的定位

选学

第2步:

了解培训内容和预期成果

1.内容概述

选学

2.查看【资源】表1-2预期成果

选学

活动3创建学习团队与电子学习档案袋

第1步:

构建学习团队

1.内容概述

必学

2.【资源】表1-3学习小组信息表

必学

3.【拓展学习】

选学

第2步:

创建电子学习档案袋

1.学习内容概述

必学

2.【学习】了解电子档案袋

必学

3.【学习】了解网盘

选学

4.【学习】创建XX云盘

选学

5.本步骤中的【拓展学习】利用Moodle支持培训

选学

(五)学法提示

本模块是教育技术能力中级课程的基础内容,共有三个学习活动:

分享信息化教育故事、认识中级培训及创建学习团队和学习档案袋。

1.学习活动一。

通过阅读、浏览两个信息化教学的案例(文稿和视频),及和同伴讲述我周围的信息化教育故事,感受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观看两个案例视频前,先阅读这两个案例的介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案例所体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2.学习活动二。

通过阅读课程内容、讨论分享等学习活动,理解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了解中级培训的目的和意义及课程的主要模块,厘清各个模块在整个培训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掌握模块之间的关系,初步明确预期的培训成果。

请重点关注“中级培训模块关系图”,从而能初步构划出本次培训的知识框架。

3.学习活动三。

通过阅读课程内容和实践操作,学习合作学习、分组策略等相关理论,在理解其意义的基础上运用“qq”创建远程学习团队;同时创建自己的“云”电子学习档案袋,以便记录、组织和管理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成果。

二、学习提要

(一)重点内容

第一模块包括三个活动(如图2-1):

1)分享信息化教育的故事;2)认识中级培训,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及教育技术中级的定位;3)培训前的准备活动。

图2-1模块一概述

活动一从故事开始,通过两个案例来体会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影响。

接着请学员讲诉自己身边的信息化故事。

最后是一个信息化能力的测试,测试学员信息化教育能力的结构,哪些已经掌握,哪些还有欠缺。

活动二要求了解培训内容和目标;理解教育技术培训中级版的特点;知道中级课程的定位。

没有学习过初级版的学员就需要一些知识的补充。

我们需要区分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知道教育技术的要义。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图2-2),当我们学习教育理论时,不关心技术;而当我们学习信息技术时,又很少关心教育问题,所以教育技术是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技术两者有机的结合。

图2-2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定义

从功能上讲,教育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分为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五个方面。

它的表现形态一方面是理论,一方面是实践。

图2-3描述的即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表现形态。

图2-3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及表现形态

教育技术与教育其他方面的研究有什么关系?

图2-4中有三个要素:

条件、方法和结果。

如果将条件和结果作为输入去寻求方法,就是教育技术的特点,也就是怎么做的问题。

而和教学理论、教育原理的路线有所区别。

教学理论是先知道了条件和方法,然后再解释可能的成果。

教育原理是看到了结果,然后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什么条件造成的。

所以这三者之间有明显的区别,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怎么做。

图2-4教育技术的理性逻辑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

刚才提到的三个变量中,条件变量可分为教学目标、学生特点、教学资源(不仅包括信息化资源,还包括人、财、物);结果变量包含教学效果、教学效率,以及教学系统的吸引力。

方法变量包括三大类:

一、组织策略,是关于内容编排的;二、授递策略,是教学方法的应用;三、管理策略,是关于学生怎么分组、怎么评估、采取补救措施等。

图2-5教学设计的“变量”

让教师学习教育技术,意味着什么呢?

教学系统一般有三个要素:

教师、学生和内容。

但现在我们运用了信息技术、媒体,这样就将技术融入其中,可以看作是第四个要素。

教师学习教育技术,就可以作为设计者对教学进行设计(图2-6):

设计内容,但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转换,如用多媒体进行展示;

设计技术,教师可以选择媒体工具,进行授课;

设计学习目标和行为目标。

设计自己,教师可以设计自己的教学行为。

图2-6教师作为设计者

培训是一种实践性的活动,而不是空学所谓的理论。

我们非常主张这种学习方式(图2-7):

学习中有例中学(大量的案例)、做中学、合作学、评中学。

这些活动都离不开面对面的环境和信息化环境的支持。

图2-7培训作为学习实践

过去,教育技术单纯学理论,然后考虑应用,但这样做非常困难。

因为应用与情境高度相关,因此教育技术的培训要考虑如何将理论的体系转化为实践的体系(图2-8)。

图2-8教育技术的实践难题

采取基于案例的学习方式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一难题(图2-9)。

案例承载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资源与评价和情境。

通过多个案例的学习,就能逐渐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性知识。

图2-9基于案例的学习

基于案例的学习有两种思维方式(图2-10):

一种是先讲案例,通过讨论归纳原理,这是从例到理的过程,是归纳性的思维;另一种是先讲原理,再讲案例,这是演绎性的思维。

这两种思维方式也是教材中常用的两种思维方法。

图2-10案例研习

在培训中,教师有以下几种活动:

创建(图2-11),创建学习计划、创建主题资源、创建评价方案以及实施方案;

评价(图2-12),评价有面向学习过程的评价和面向作品的评价。

评价的方法有自评、互评、反思、他评。

评价特别强调反思(图2-13),反思是自我评价的手段。

一个人在世界上主要有两方面的事情:

做人和做事。

做人就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做事针对的是客观事物。

如果做事和做人之间能够非常好得统一,就可能价值最大。

通过反思就能发现自己的差距,不断改进,不断提升自己的价值。

分享(图2-14),每个人对学习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把这些理解表达出来,分享给大家,有可能他人就会帮助纠正错误的理解;做出的作品也可能会有缺点,好的地方他人能够学习,不足的地方他人可以帮助纠正;设计的评估方案,也可以与他人分享,同事也可以帮你进行纠正,并发现问题。

在学员中,通过分享还可以促进情感。

图2-11学习作品构成形态

 

图2-12评价活动分类

图2-13反思作为自我评价手段图2-14分享

活动3需要创建学习小组以及电子学习档案袋,这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为后续活动做准备。

建立了电子学习档案的模板,后面的学习就能不断地去充实。

其次是创建项目文化。

学习的过程是项目完成的过程,有几十个教师一起参与,需要给教师愉快的体验,还需要学以致用,让教师感到获得的是一种福利。

在行为方面,我们希望是动手+动脑、主动+互动、行动+感动。

培训活动中,我们希望能创造出一些符号,包括标语、胸卡、小奖品、开班/结业仪式、摄影留念等等,这些符号都非常有价值。

所以图2-15中核心是理念价值,第二层是行为方式,第三层是制品符号。

通过这三层次,我们设定一定的目标,同时形成一些规范性的行为,并有一些符号制品的支撑,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创造一种较为健康的项目文化。

图2-15项目文化

我们的培训很重要的一点是满足教师的需求,使教师感到快乐。

根据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图2-16),人们有不同层次的需求:

最底层是生理的需求,比如吃饭;第二层是安全的需求;第三层是归属和爱得需求;然后是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这些需求从底层到高层逐步发展。

作为中级版的培训,我们需要满足中高层的需求。

那么如何让教师感觉到快乐呢?

过程中让教师积极参与,积极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表达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如果仅教师一个人讲,学生并非能感到快乐。

图2-16马斯洛层次需求模型对培训设计的启示

培训活动的设计是愉快体验的“心法”。

流畅理论认为:

如果一个人完全投入于某种活动,无视于其他事物存在,这种状态会带来莫大的喜悦,使人愿意付很大代价来从事它。

图2-17显示怎样能达到愉快的状态,比如挑战性比较高,同时自己的技巧也比较高,就能感受到愉快的状态;如果挑战中等,而自己的技巧较高,那就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就会有自傲的状态表现出来;如果挑战性很低,自己的技巧也很低,那就没有什么价值,就会表现出非常地冷漠。

如果教师自己设计教学活动或者教案,参考下图的思维方式,是很有价值的。

图2-17八种状态的流畅模式

(二)关键词

信息化教育;学习团队;电子学习档案袋

1.信息化教育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2.学习团队

学习型团队是指以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价值认同为纽带,以团队学习为特征的、形成浓厚学习风气的集体。

3.电子学习档案袋

电子学习档案袋(E-LearningPortfolio,缩写为ELP或ePortfolio),一般是指学习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记录和展示其在学习过程中关于学习目的、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学习业绩、学习付出、学业进步、学习反思的主要信息,并描绘其成长轨迹的一种信息化学习载体。

所谓“云”电子学习档案袋,是指将电子学习档案袋通过网盘(或云盘)建立在网上,方便个人异地存取和同伴之间共享。

第四部分:

《模块2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

学习导引和学习提要

一、学习导引

(一)学习任务

1.学习模块知识后掌握本模块的知识脉络

2.参与“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影响”的远程专题讨论

3.研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案例和说明

4.学习Freemind的操作方法,并创建主题单元的框架

5.完成本模块的内容后测

6.发布本模块学习的随笔感言

(二)模块学习总体说明

课程栏目

栏目说明

导学

各模块“导学”中的“模块概述、编者的话、重难点讲解”是该模块的重要自学指导,提示该模块学习的主要方向、脉络以及重难点,建议在该模块学习前,务必认真阅读。

研习

学习要点详见下表。

模块反思

各模块“研习”最后的“模块反思”用于反思本模块的主要学习收获,并根据提示问题发表至“随笔感言”。

巩固

各模块的“后测”在各模块学习完成后进行,用以检验该模块主要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要求必做并提交至平台。

(三)学习要点

1.本模块我们将探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内涵、了解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六种方法,及了解主题单元的综合特性,并用思维导图创建主题单元的设计框架

2.理解课程结构要素--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

3.通过案例研讨深入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常见表现方式和问题误区,分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框架和各种提高有效性的方法(单元化的规划、问题化的设计、多样化的活动、主题化教学资源、全空间环境和多元化评价)。

4.了解主题单元的综合特性。

5.学习思维导图的基本操作方法,并用思维导图创建主题单元的设计框架。

(三)研习栏目要点说明

活动

步骤

学习要点

必学或选学

活动1:

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第1步:

理解课程的结构要素

1.内容概述

必学

2.【知识测试】

必做

3.【拓展学习】

选学

第2步:

分析信息技术对课程要素的作用

1.内容概述

必学

2.【案例】2-1《圆明园的毁灭》(小学语文第八册)

必学

3.【资源】表2-1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影响

必学

4.【资源】表2-2信息技术对课程结构要素的作用

必学

活动2:

探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方法

第1步:

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案例

1.内容概述

必学

2.【资源】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研讨记录表

必学

3.案例2-2到2-5

必学

第2步:

理解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