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7700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8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秀地质学实习报告内容Word文件下载.docx

二、实习中观察到的地质、地貌-----------------------------------------------------------9

(一)温江地段金马河

(二)都江堰城区及都江堰樱花河

(三)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漩口中学)

三、实习中3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概述-----------------------------------------------------------13

(一)温江土地利用及建议

(二)都江堰土地利用及建议

(三)映秀镇土地利用建议

*四、用所学分析自己家乡土地利用情况------------------------------------------------------14

*

(一)重庆地区地质地貌概述

*

(二)重庆市合川区地质地貌

*(三)重庆市合川区土地利用情况分析

第三部分实习感想

一、实习前期感想-----------------------------------------------------------------------------15

二、实习中期感想-----------------------------------------------------------------------------15

三、实习后期感想-----------------------------------------------------------------------------15

绪论

一、实习环节

(一)实习综述:

本次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将课本和实验室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实验观察充分应用于分析实习地区实际地质地貌。

实习大的地点在成都,实习中主要观察了河流地貌中的阶地、河漫滩、阶坡等,映秀山区的区域特征、地震中的遗址,还进入都江堰市区感受都江堰水利工程。

在整个实习中由两位地质学老师讲解实习地区的概况,两位老师都是点到为止,引导同学们去思考、下来查阅资料,主动分析地区的地质地貌,并引导同学们结合到自己所学专业区看当地土地利用情况的合理度。

整个实习过程完成顺利。

实习后期要求所有同学书写自己的实习报告,字数要求6000字以上。

(二)实习路线:

金马河→都江堰城区→映秀镇→都江堰樱花河。

实习观察中的温江地段金马河靠近金马河大桥,桥段附近正在修建、运输一些沙石。

观察中的金马河特点宽、浅、弯。

以下两幅图片是金马河汛期(图1)与旱区(图2)

图1

图1来源:

图2

(三)实习工具:

速测箱(1:

3的稀盐酸)、锤子·

·

二、实习情况

2011年12月28日

成都市温江区、都江堰区、映秀镇

参加人员:

指导教师3名与土地资源管理与测绘专业学生

三、实习目的及任务

地质学野外实习是地质学课堂教学之后的重要实践环节。

它的任务是学生巩固、消化已学的理论知识,初步学习野外实习工作方法,跟着指导教师的思考方式,理解实习中遇到的具体现象。

地质学野外实习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同学们对地质地貌的观察能力,为后继的专业课打下基础(尤其是土壤学)。

具体内容:

1,对温江段金马河的岩石有个了解,主要有沉积岩、岩浆岩。

了解岩石的岩性包括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了解矿物集合体。

2,进入都江堰地区,要求对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有一定的学习了解。

观察实习点4(都江堰樱花河)的河流地貌、猪背岭、土地利用情况。

3,到映秀镇观察地质地貌,认识明显地质灾害区的地质情况。

认识断裂构造,解释农村的带神话色彩的说法。

结合各种地质构造现象,理解构造运动的概念。

4,认识外动力地质作用,如明显的风化现象,了解各种岩石的风化程度;

认识地下水(尤其是吴老师在映秀镇讲解时提到的地面流水地质作用、地下水地质作用、地下水对岩石的溶蚀作用),认识斜坡动力地质作用及产生的崩塌、滑坡等地质现象。

5,认识洪积物、冲积物、堆积物、坡积物,并能加以区分。

借助几类物质分析地质地貌。

四、实习安排

由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出发,来到实习点1(金马河)。

在金马河大桥附近先由同学对实习点的地质地貌有个大的了解,然后由吴老师对金马河进行讲解。

着重讲到地区的河流地貌、土壤的颜色(灰色为主)、河中矿物等。

郑老师补充讲解温土地利用大致状况(栽植花卉为主)。

留下思考:

根据温江的土地利用、雅安利用情况,思考接下来将要实习的地点土地该如何合理利用。

同学自主实习观察时间30分钟,利用实习工具对实习点的岩石采样分析。

如下是我在实习中采集的部分岩石样本(图3)与实习点的岩石特征照片(图4)。

图3图4

 

一、实习主要地点的基本情况

(一)成都平原概述:

扇形倾斜的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地形呈扇形和平原地面倾斜特大,为两大特点。

它的面积,如以扇形主要平原计算,只有6000平方公里。

但是由于它也是山前拗陷带的山足平原性质,并且是联合7个扇形平原组成,故面积特大,海拔平均为600米。

主扇以灌县为顶点,由暴流性河川岷江冲积所成。

副扇为沱江冲积所成。

因此,扇形地势较一般河岸平原为陡。

地面斜度达4‰(灌县海拔750米至成都海拔520米计)。

平原的组成物质基底是红色岩系,其上为更新世砾石层、近代河相卵石层和土层。

在盆地边缘区则有阶地存在,高出平原面10~50米不等。

由早更新世雅安砾石层和上盖红土所成。

并且有黄土层覆盖。

全部第四纪地层厚为100~300米。

反映为第四纪以来断陷盆地中沉积所成。

整个平原的地形面因此可以分成三层。

即平原面上还有两级,一为比高10~15米的雅安砾石层和其红土所组成的阶地面;

二是成都黏上(即黄土层)层所组成的,比高达50米的台地面,反映在更新世初期大量洪水冲积的砾石层后,还有一期中更新世黏土层堆积。

这两层均被晚更新世以来的岷江洪流冲蚀,并堆积出目前的扇形冲积平原,它南北长达200公里,宽40~70公里。

扇形平原多在河流出山口处形成,计主要有岷江、湔江、石亭江、绵远河、西河、斜江、南江等扇形平原联合。

由于扇形平原以河床卵石为主要沉积物,故坡度较小,沙泥堆积层较薄,是为成都平原结构特色之一。

因此,成都城市建设和农村水利建设,常常要和卵石层打交道。

这个在实习地点都江堰樱花河一带尤为明显。

成都平原这个断陷盆地,自第四纪以来持续下沉,接受岷江、沱江、石亭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带来的大量冰水物质与流水冲洪积物质的充填,后又经过河流的不断堆积与浸蚀,进一步改变了平原面貌。

从宏观形态来看,县境地貌均为平原,就成因而论,为浸蚀堆积型。

其中根据各自不同特征,又分为冰水堆积扇状平原(或二级阶地)、一级阶地和河漫滩。

一级阶地及河漫滩均以内迭嵌入形式,镶在冰水堆积扇状平原内,顺河延展。

在成都平原岷江上游的冲洪积扇及往下的一级阶地和河漫滩堆积物,均属全新统地层。

一级阶地阶面比高2到4米,堆积物上部为黑灰色粉砂土--砂土,结构松散。

河漫滩堆积物为砂砾卵石层,分布于江安河岸,厚10到15米,金马河、杨柳河亦均有分布。

该层广布于平原,部分出露地表,形若二级阶地,大部分被冲洪积砂砾卵石层掩埋,一般厚25至30米,最厚可达40余米。

由下至上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为褐黄、黄褐色弱风化含泥砂砾石层。

砾石成分以花岗岩为主,次有石英砂岩、砂岩等,磨圆度较好,有一定分选,砾径一般5至20厘米,间夹40到50厘米,漂砾。

沉积岩多被风化,锤击易碎,黏土砂粒充填其间,或于层中形成透镜体。

局部泥钙质或铁锰质富集,具铁质胶结。

第二层为黄棕、褐黄、灰黄色粉砂质黏土--黏质粉砂土--砂层,矿物成分以石英为主,次为长石、云母,常见长石被风化呈白色细粒,粒径由下往上逐渐变小,黏粒增加。

据分析,下部砂粒占40.5%至68%,黏粒15%至27.5%;

上部砂粒占20%至29%,粉粒36%至38%,黏粒33.5%至44%。

顶部粉砂质粘土常有铁锰质浸染,其间夹泥炭层透镜体,泥炭碳化程度较低。

按堆积物的结构特征,堆积层序列可分四层:

第一层为绛红、紫红、黄棕等杂色粘土泥砾层。

该层深埋于平原区凹槽底部,黏土中时有网纹结构发育,砾石大小混杂,一般砾径5至20厘米,大的达20到40厘米,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砂岩、石英岩为主,风化剧烈,有些可手捏成粉。

第二层地表未见出露,据物探资料揭示,在广汉--成都一线以西,什邡灵杰--彭县一线以东(温江县位于两线之间)的平原下部广泛存在着厚1.06至41米的一套青灰色--灰褐色含泥砂砾石层,有时夹淤泥,多见植物碎屑。

砾石成分除花岗岩、石英岩外,尚见较多的喷土岩及硅质岩类,层中时夹淤泥及炭化植物碎屑、乌木,其分布局限于平原深槽之内。

第三层在平原腹部,为一套黄棕、黄褐色强风化含砂泥砾层,分布广泛,深埋在25到29米以下。

砾石成分复杂,以花岗岩、石英岩为主,砂岩、变质岩次之。

其分选差,大小混杂,砾径一般5至20厘米,大的达30到50厘米。

砾石风化严重,砾间充填砂质粘土,并多被泥皮包裹。

第四层在第三层上,局部出露一层黄褐色、红褐色、棕黄色粉砂质黏土及泥砾石,厚0-10米。

备注:

1文献参考:

及成都《地方志》

2文献参考:

四川省地质局水文工程地质大队1977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和《1∶2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综合水文地质图》灌县幅、邛崃幅资料,以及1976年1月四川省地质局一0一地质队在永兴公社的钻孔资料

(二)金马河基本情况

金马河洪水的主要危害有三:

一是冲毁都江堰渠首工程及金马河沿岸堤防工程,基本上是年年发生。

二是遇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冲毁主要灌溉渠道的取水口,洪水进入灌溉渠道。

近期使灌溉渠道沿线发生洪涝灾害,淹没村庄、农田、庄稼,远期则可能影响灌溉渠道的取水,造成洪水后灌溉缺水,形成旱灾。

三是洪水严重威胁金马河沿岸的城镇、村庄以及下游河心洲上的村庄。

金马河是成都市及四川省的防洪重点,沿线有重点防洪堤段、险工险段等。

岷江在都江堰市出山口后,地势开阔,流速骤减,沙石沿河淤积,使河床抬高,经洪水冲刷。

金马河:

沙洲遍布,汉壕分流众多,滩沱相间,河道弯曲,主流左右摆动,流向不定,断面横流加剧,成为宽、浅、弯的游荡性河流。

部分河段,床身较高,堤岸低矮,通道狭窄,排水不畅,洪水期对沿江城镇、灌溉渠系、农田造成严重威胁。

岷江:

发源于四川松潘江境内,出岷山山区后流经成都平原,再经乐山和犍为,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11千米,流域面积13.6万平方千米53亿,年径流量953亿立方米。

岷江在四川乐山市的凌云山下有大渡河汇入,大渡河从源头到乐山的长度达1048千米,流域面积为9万平方千米。

如果以大渡河为岷江的源头,则岷江的长度达1023千米。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

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

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

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

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

岷江在古代的水利上有着重要地位。

战国晚期据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修建都江堰,目前已成为1000万以上的特大型灌水区。

岷江地质地貌:

晚新生代以来发育岷山构造带内部的岷江水系流域盆地,无论是流域盆地内的新生代沉积记录,还是其流域地貌所呈现的典型特征,都深刻指示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新构造活动。

参考文献:

中国水源与可持续发展(M)/王浩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部分岷江简介来源来源:

(三)都江堰基本情况

都江堰市因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工程而得名,被誉为“天府之源”,全市幅员面积1207.7平方公,现辖19个乡镇和2个产业开发区,总人口63万,其中城市人口23万。

都江堰市是天府之国—四川境内的一颗明珠。

境内青山绵亘、河渠纵横、沃野千。

都江堰市跻身首届最佳中国魅城市、中国最佳游城市、全国

史文化名城、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国家级生态市,荣获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奖"、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好范奖"。

2000,青城山—都江堰成功入《世界文化遗产名》,2006以“大熊猫栖息地生态走”组成部分入《世界自然遗产名》。

市政府系统及青城山—都江堰景区通过ISO14001环境管体系认证。

此外,2007青城山-都江堰景区还获得首批国家AAAAA级游景区殊荣。

都江堰是旅游圣地,其旅游业发达。

尤其是都江堰的历史悠久。

(四)映秀镇基本情况

龙门山断裂与龙泉山断裂成都四周的四川盆地是属于扬子克拉通的一部分,一般来说克拉通是稳定的,但在适当的条件下稳定的克拉通也会重新活化,变得不稳定。

龙门山断裂带内有三条主干断层:

西边一条叫龙门山后山断裂,沿汶川—茂县一线;

东边一条叫龙门山山前主边界断裂,沿安县—都江堰—天全一线;

中间那条叫龙门山主中心断裂,沿映秀—北川一线。

这次5.12主震发源于主中央断裂,沿映秀—北川一线。

从区域上说,四川地块的岩石圈根极其稳定(深约200千米),自晚侏罗纪(一亿六千万年)以来始终深深地扎根于地球的深部,犹如“地轴”和磐石,坚强地抵抗着青藏高原向东挤压,迫使向东流动的地壳物质沿高原东缘推积,并向四川地块超覆,形成宽大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带(东经105-110°

),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活跃的地震带,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中部南北向地震带。

龙门山断裂带是这个地震带最东缘的逆冲断层带(图3)。

继2001年11月昆仑山8.1级地震后,汶川地震的发生表明青藏高原挤压应力的集中区已经由北部转向东部,沿龙门山的北川-映秀断裂带的东北方向约300千米长的地带释放。

隐伏断层在四川盆地沉积岩中扩展生长一般都首选在那些软弱岩层中通过,例如,泥页岩、蒸发岩和煤系地层等,这些岩石的剪切强度低,不易造成应力高度集中而产生大地震。

当断层不得不剪断强岩层(如砂岩、白云岩)向上斜爬时就可能形成5.5-6.5级中强地震。

虽然四川盆地内部不能孕育特大地震,但四川盆地内上述三条断裂带附近人口稠密、工业发达虽然四川盆地地势平缓,伴随中等地震,不会有大面积地震次生灾难如泥石流和滑坡产生,但是四川盆地内建筑物大多建在第四纪松散或半固结的沉积物上,极震区里地震波的剧烈摇摆会使这些含水的沉积迅速液化,造成惨重的房屋倒塌。

图列说明:

图5

图6

文献参考:

中国科学院海外评审专家、加拿大蒙特利尔综合工学院地质学教授刘宝珺,在科普文章《四川盆地失去地震屏蔽后怎么办?

》的补充。

地质模型图片来源: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络版5月15日的文章。

二、实习中观察到的地质、地貌

(一)温江地段金马河:

实习1(金马河大桥)在实习地点观察金马河河流地貌(见图1、图2),观察金马河它有几个显著地特点:

宽、浅、微弯。

下面我根据自己观察金马河画出的金马河截面示意图加以分析说明。

如图:

图7

金马河属河流地貌,金马河典型特点:

宽、浅、弯。

可推测金马河为青年河。

金马河中的岩石属江河卵石,质地坚硬,硬度约4~7度之间,大小不一,表皮光滑润泽,河中岩石磨圆度比较高(插图1);

石色有红、绿、黑、灰、白等,主要以灰色为主。

另外,在河中能够看到一些棱角分明的岩石,推其主要原因:

修建桥梁、开挖河道,使部分冰碛物出露。

棱角分明的岩石为冰碛物。

仔细观察岩石:

大部分岩石中含有大量石英(插图2)

插图1插图2

(二)都江堰城区及都江堰樱花河

图8

图9

如图9,都江堰左边是金马河。

金马河是成都市及四川省的防洪重点。

不过都江堰防洪治理具有渊源的历史,都江堰的水利工程是积累上千年的经验而修建成的。

这对后人学习洪水治理提供了模板。

图10是地质学实习的最后一站,主要观察:

明显的河流阶地特征。

下图我自己根据实际画的樱花河截面图:

图10

图10与图11结合分析阶地特征。

阶地实际上就是古老的河谷底部,所以它的组成物一般为明显的二元结构。

阶地面向现在的河床及河流下游微微倾斜。

此外由于山边洪积物及坡积物堆积的影响,使阶地近山一侧常常不平整,至于前线部分则多遭受侵蚀而降低。

阶地是河流两岸最常见的地形,由于地势平坦,灌输与航运便利,它经常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很多城镇、农村与交通线都建设在近河的阶地上。

阶地的形成:

1,地壳相对稳定时期,河流这时主要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一个比较平坦的地面,它可以是河漫滩,有时也可以是侵蚀平面。

2,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时期,河流地壳上升或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使河漫滩或侵蚀平面上升,以至高出最大洪水水位以上,这样就形成了河流阶地。

阶地类型有3大类,我们在实习中观察的为堆积阶地。

根据实习观察,我发现我们实习所站的地点为一“人”字型,且路面、坡面有大量的鹅卵石。

堆积阶地也叫冲积阶地,主要分布在河流中下游,尤其是平原河谷中较为常见。

堆积阶地形成过程,首先是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形成较厚的河流冲积层,塑造出宽广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切,形成阶地,但河流下切的深度,一般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因此阶地全部由河流冲积物组成。

(三)汶川地震震中映秀镇(漩口中学)

实习中拍摄图片:

漩口中学遗址

映秀镇地貌图片:

(右图来自谷洪彪,NE)

汶川MS8.0地震中位于四川汶川映秀附近(北纬31.015°

,东经103.365°

)。

震中映秀镇地处四川阿坝州汶川县南部,位于国道213线和省303线交汇处,与卧龙自然保护区相邻,是前往九寨沟、卧龙、四姑娘山旅游地的必经之路。

全镇幅员面积115.12km,人口近l万人,辖9个行政村,31个村民小组[1]。

此次地震映秀镇烈度达到XI度,造成5462人死亡,3712人受伤,5443人受灾;

同时造成大量房屋的损毁,也造成了25公里输电线路的损坏及2000多亩农田的破坏。

实习中见到的映秀镇新面貌,映秀镇房屋都建于一级阶地上。

当地地域面积狭窄,四面环山,房屋建筑、农业耕地面积少。

这样的话当地建房最好选于离山较远的,离河较远的一级阶地上。

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开山体滑坡、洪流的隐患。

图11

1文字、图片参考:

于晓辉等,汶川地震映秀镇地质条件与地表破裂特征调查(J),防灾科技学院报,2009(3)

三、实习中3个地区的土地利用概述

(一)温江土地利用及建议

温江土地利用情况:

温江位于成都市中心区正西16公里处,距双流国际机场18公里,全区幅员面积277平方公里,辖6镇4街办,总人口32.67万,温江是4000多年前古蜀鱼凫王国的发祥地。

在规划方面,温江区按照“旧城改造全面收尾、新城开发全面启动”的要求,温江区大力推进城市经营和建设管理。

在非城市房屋建地中,温江的土地主要用于栽植花卉。

沿温江绿道可看到大量花卉培植基地。

温江地区交通方便,培植花卉、蔬菜可以供成都市、成都市温江区消费。

所以温江培养种植经济作物是合理有效的。

但鉴于温江城区规划,有不合理之处。

如:

文化路一边集聚着大型服装商场、电器商场和商品房,另一边却是旧楼,体现了地区土地利用的不合理,规划不具有整体性,影响土地集约利用。

(二)都江堰土地利用及建议

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2005调查结果显示,农用土地面积为97842.25公顷,占土地总面的80.97%;

建设用地占11.25%;

其他土地面积占用7.51%。

园林4561.09公顷,占4.66%;

其他农用地4674.52公顷,占4.78%。

土地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都江堰市未利用地面积为7019.72公顷,占全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5.81%,且主要分布在虹口和龙池两个乡镇,其中可开垦、复垦的未利用地面积更少,耕地后备资源接近枯竭。

2:

,全市土地整理专项规划深度不够,实施的方式单一,缺乏保证新开发耕地质量的有力措施。

1996年全市农村居民用地为7822.23公顷,人均用地212.8平方米。

几年来,依据现行规划对农村居民点进行了整理,并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使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减少了417.80公顷,但其人均用地仍达到169.7平方米,农村居民点人均建设占地面积依然过大。

3,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都江堰市耕地面积减少较快,土地后备资源较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都江堰市耕地面积已由1996年的30979.8公顷减少至2005年的29673.45公顷,减少了1306.35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45.15公顷。

2005年都江堰市人均耕地面积为0.0493公顷。

4,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不明显。

根据实习观察沿途及都江堰樱花河段土地利用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沿途观察中,公路两旁的土地没有利用起来。

种植粮食会受到汽车尾气、公路灰尘的影响。

所以导致大量土地没用被利用起来。

鉴于此,可以再路旁栽植树木,阻挡灰尘、减缓汽车尾气的排放。

公路附近的土地种植收成将得到明显提高。

2,樱花河段一带,河流地质地貌明显。

整个地区地貌曾有巨大的变化。

浅层土壤中都有大量的鹅卵石,这对当地土地利用带来巨大的影响。

在一级阶地、居民建房前种植一些水果树。

一级阶地之上,可以进行农业种植。

注意:

不要将房屋建设在一级阶地上,以防洪水袭击。

(三)映秀镇土地利用建议

实习当天观察到映秀镇四面环山,几乎没有土地进行农作物栽植。

当地居民在山坡上进行种植,注意山体滑坡的情况发生。

山区土壤层薄,建议运输土地到本地,进行农业耕地改造。

*四、用所学分析自己家乡土地利用情况

(一)重庆地区地质地貌概述地质构造基础

1.川中褶带 

川中褶带处于华蓥山深大断裂以西地区,包括荣昌、大足、潼南及永川、铜梁、合川的西部。

川东褶带其基底为刚硬结晶岩体,因受古构造长期隆起抵挡和华蓥山深大断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