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94378 上传时间:2023-0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43.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

《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军国软件工程课后习题答案整理过Word格式.docx

5软件的成本较高。

6软件的使用和社会因素有关。

2.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

①用户需求不明确。

②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③软件开发规模越来越大。

④软件开发复杂度越来越高。

3.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

①软件开发进度难以预测。

②软件开发成本难以控制。

③用户对产品功能难以满足。

④软件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⑤软件产品难以维护。

⑥软件缺少适当的文档资料。

4.软件工程学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1抽象。

2信息隐蔽。

3模块化。

4局部化。

5确定性。

6一致性。

7完备性。

8可验证性。

5什么是软件的生命周期?

答案:

软件与任何一个事物一样,有它的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的生存过程。

这就是软件的生存周期。

6软件工程过程有哪几个基本过程活动?

试说明之。

软件工程过程的基本过程活动有4步:

1软件规格说明(需求定义)。

规定软件的功能及其运行的限制;

2软件设计与开发(设计开发)。

产生满足规格说明的软件;

3软件确认(测试)。

确认软件能够完成客户提出的要求;

4软件演进(维护)。

为满足客户的变更要求,软件必须在使用的过程中演进。

四、综合题

1.详细说明软件生命周期分哪几个阶段?

软件生命周期主要分为6个阶段:

软件项目计划、软件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程序编码、软件测试,以及运行维护。

(1)软件项目计划:

在这一步要确定软件工作范围,进行软件风险分析,预计软件开发所需要的资源,建立成本与进度的估算。

根据有关成本与进度的限制分析项目的可行性。

(2)软件需求分析和定义:

在这一步详细定义分配给软件的系统元素。

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对需求进行分析和定义。

一种是正式的信息域分析,可用于建立信息流和信息结构的模型,然后逐渐扩充这些模型成为软件的规格说明。

另一种是软件原型化方法,即建立软件原型,并由用户进行评价,从而确定软件需求。

(3)软件设计:

软件的设计过程分两步走。

第一步进行概要设计,以结构设计和数据设计开始,建立程序的模块结构,定义接口并建立数据结构。

此外,要使用一些设计准则来判断软件的质量。

第二步做详细设计,考虑设计每一个模块部件的过程描述。

经过评审后,把每一个加细的过程性描述加到设计规格说明中去。

(4)程序编码:

在设计完成之后,用一种适当的程序设计语言或CASE工具生成源程序。

应当就风格及清晰性对代码进行评审,而且反过来应能直接追溯到详细设计描述。

(5)软件测试:

单元测试检查每一单独的模块部件的功能和性能。

组装测试提供了构造软件模块结构的手段,同时测试其功能和接口。

确认测试检查所有的需求是否都得到满足。

在每一个测试步骤之后,要进行调试,以诊断和纠正软件的故障。

(6)软件维护:

为改正错误,适应环境变化及功能增强而进行的一系列修改活动。

与软件维护相关联的那些任务依赖于所要实施的维护的类型。

2.试论述瀑布模型软件开发方法的基本过程。

瀑布模型规定了各项软件工程活动,包括:

制定软件项目计划,进行需求分析和定义,软件设计,程序编码,测试及运行维护。

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然而软件开发的实践表明,上述各项活动之间并非完全是自上而下,呈线性图式。

实际情况是,每项开发活动均应具有以下特征:

(1)从上一项活动接受本项活动的工作对象,做为输入;

(2)利用这一输入实施本项活动应完成的内容;

(3)给出本项活动的工作成果,做为输出传给下一项活动;

(4)对本项活动实施的工作进行评审。

若其工作得到确认,则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前项,甚至更前项的活动进行返工。

第2章习题答案

二、选择题

三、填空题

E

多对一

一对多

业务模型

功能模型

性能模型

接口模型

访谈

问卷调查

情景分析

构造原型

加工

数据的原点或终点

数据流

.数据存储文件

名称

别名或编号

分类

描述

何处使用

四、简答题

1可行性研究主要做4个方面的研究:

1经济可行性:

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从经济角度判断系统开发是否“合算”。

2技术可行性:

进行技术风险评价。

从开发者的技术实力、以往工作基础、问题的复杂性等出发,判断系统开发在时间、费用等限制条件下成功的可能性。

3法律可行性:

确定系统开发可能导致的任何侵权、妨碍和责任。

4方案的选择:

评价系统或产品开发的几个可能的候选方案。

最后给出结论意见。

2需求获取难的原因是:

1用户需求具有动态性(不稳定性)。

2用户需求具有模糊性(不准确性)。

3对需求达成一致的艰难性。

4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处在变革中。

5软件书籍没有将需求分析讲清楚。

3.需求分析的原则:

1解决逻辑问题:

需求分析是对问题的识别和说明,要回答“做什么”,而不是“怎么做”。

2以运行环境为基础:

需求分析工作应以具体的运行环境为基础,实事求是。

3用户参与的原则:

需求分析工作是系统分析人员同用户不断交互的过程。

4构造高质量的需求规格说明:

需求规格说明是需求分析工作重要的完成标志。

4.需求分析的任务有:

1画出目标系统的组织机构模型。

2画出目标系统业务操作流程图。

3画出目标系统的数据流图。

4列出目标系统的功能点列表,即功能模型。

5列出系统的性能点列表,即性能模型。

6列出目标系统的接口列表,即接口模型。

7确定目标系统的运行环境,即环境模型。

8目标系统的界面约定,即界面模型。

9分析与评估开发工期、费用、进度、风险等。

5数据流图的作用:

数据流图可以用来抽象地表示系统或软件。

它从信息传递和加工的角度,以图形的方式刻画数据流从输入到输出的移动变换过程,同时可以按自顶向下、逐步分解的方法表示内容不断增加的数据流和功能细节。

因此,数据流图既提供了功能建模的机制,也提供了信息流建模的机制,从而可以建立起系统或软件的功能模型。

6数据词典的作用:

分析模型中包含了对数据对象、功能和控制的表示。

在每一种表示中,数据对象和控制项都扮演一定的角色。

为表示每个数据对象和控制项的特性,建立了数据词典。

数据词典精确地、严格地定义了每一个与系统相关的数据元素,并以字典式顺序将它们组织起来,使得用户和分析员对所有的输入、输出、存储成分和中间计算有共同的理解。

第3章习题答案

14

15

16

SD方法

Jackson方法

OOD方法

耦合

内聚

一个

数据型

标准调用

DDL

DML

DCL

基本表

代码表

中间表

临时表

原子性

原始性

演绎性

稳定性

SA

SP

图示

语言

表格

PDL

防卫性

一致性

冗余性

客户层

应用层

数据层

高内聚

低耦合

作用范围

控制范围

1.模块的基本属性:

1功能:

描述该模块做什么?

2逻辑:

描述模块内部怎么做?

3状态:

模块使用时的环境和条件。

4接口:

指模块的输入与输出。

2.软件设计的具体任务:

1制定规范

2结构设计

3处理方式结构设计

4数据结构及数据库设计

5可靠性设计(质量设计)

6编写软件设计文档

7设计审查和复审

8详细设计

3.模块化的特征:

1抽象:

用层次的方式构造和分析复杂系统。

2逐步求精:

帮助开发人员把精力集中在与当前开发阶段最相关的那些问题上。

3信息隐蔽:

如果一个模块内包含的信息(过程和数据)不允许外部的模块访问的话,其它模块不能对其访问。

4局部化:

把一些关系密切的软件元素物理地放得彼此靠近。

4.软件设计优化的准则:

1划分模块时,尽量做到高内聚、低耦合,保持模块相对独立性。

模块划分的准则:

“将相关的各部分放在一起,无关的东西不要放在一起。

2模块的大小要适中。

3模块的接口要简单、清晰、含义明确,便于理解,易于实现、易于测试和维护。

4一个模块的作用范围应在其控制范围之内,且判定所在的模块,应与受其影响的模块在层次上尽量靠近。

5软件结构的深度、宽度、扇入、扇出应适当。

6力求设计单入口和单出口的模块,避免“病态连接”,以防止内容耦合。

7设计功能可预测模块的划分,应防止功能过分局限。

5.结构化设计的优点:

1减少设计复杂性。

将大化小,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2结构独立。

将程序划分成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

3模块功能单一化,可使软件设计获得最大的益处。

4易于进行软件修改。

5易于开发和维护。

6加强了代码的可重用性。

五、综合题

1.③、⑤、④、②、⑥、⑦、①

2.③、⑥、④、⑦、②、⑤、①

第4章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对象

子类

操作

封装性

多态

对象模型

动态模型

分析模型

设计模型

测试模型

视图

通用机制

二、简答题

1.面向对象是:

Coad和Yourdon给出的定义:

“面向对象(ObjectOriented,OO)=对象(Object)+类(Classification)+继承(Inheritance)+通信(CommunicationwithMessages)”。

2.面向对象基本特征是:

面向对象技术的基本特征主要是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

3.软件开发过程指:

软件开发过程就是将软件系统所涉及到的应用领域和业务范围(现实世界)的问题空间和用于解决某些问题的软件系统的解空间之间的映射。

4.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存在的问题:

(1)问题空间不能直接映射到解空间

(2)软件复用程度低

(3)分析不能直接过渡到设计

(4)软件可维护性差

(5)软件不满足用户需要

5.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的特点:

(1)对软件开发过程所有阶段进行综合考虑。

(2)软件生存期各阶段所使用的方法、技术具有高度的连续性,用符合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

(3)增强系统稳定性

(4)具有良好的可复用性

6.统一建模语言:

UML是具有指定的建模元素(图式符号),严格的语法(构图规则),明确的语义(逻辑含义)的建模语言,是面向对象技术领域内占主导地位的标准建模语言。

7.Coda/Yourdon方法的面向对象设计模型:

Coda/Yourdon方法的OOD模型是在OOA模型5个层次(主题层、类与对象层、结构层、属性层和服务层)基础上,建立4个组元的设计模型:

问题域组元(PDC)、人机交互组元(HIC)、任务管理组元(TMC)和数据管理组元(DMC)。

8.简述UML视图结构:

(1)用例视图:

描述系统的外部特性、系统功能等。

(2)逻辑视图:

描述系统设计特征。

(3)进程视图:

表示系统内部的控制机制。

(4)配置视图:

描述系统的物理配置特征。

(5)实现视图:

表示系统的实现特征,常用构件图表示。

三、综合题

1.类、属性、操作、继承、多态、封装及抽象类的概念:

(举例略)

1)类,又称对象类(ObjectClass),是一组具有相同属性和相同操作的对象的集合。

2)类具有属性,它是对象的状态的抽象,用数据结构来描述类的属性。

3)类具有操作,它是对象的行为的抽象,操作实现的过程称为方法。

4)继承是类间的基本关系,它是基于层次关系的父类和子类之间共享数据和操作的一种机制。

5)多态是指同一个操作作用于不同的对象上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并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

6)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用户只能看见对象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对象的内部实现对用户是隐蔽的。

7)抽象类是没有实例的类,它把一些类组织起来,提供一些公共的行为,但并不需要使用这个类的实例,而仅使用其子类的实例。

2.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及每个方法的特点:

(1)Booch方法

Booch方法描述了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的基础问题,指出面向对象开发是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的功能分解的设计方法。

Booch方法的开发模型包括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Booch方法偏向于系统的静态描述,对动态描述支持较少。

(2)Coda/Yourdon方法

在Coda/Yourdon方法中,对于一个复杂问题建立问题域的分析模型,构造和评审OOA概念模型的顺序由5个层次组成,OOD模型是在OOA模型5个层次基础上,建立4个组元的设计模型。

该方法简单、易学。

(3)OMT方法

OMT方法使用了建模的思想,讨论如何建立一个实际的应用模型。

从3个不同而又相关的角度建立了三类模型,三类模型描述的角度不同,却又相互联系。

(4)OOSE方法

OOSE的开发活动主要分为三类:

分析、构造和测试。

OOSE将面向对象的思想应用于软件工程中,建立五个模型。

OOSE方法的最大特点是面向用例,建立了UseCase模型。

OOSE方法比较适合支持商业工程和需求分析。

第5章习题答案

对象层

关系层

主题图

交互图

流程图

IPO图

伪码

发现潜在对象

筛选对象

为对象分类

初步确定

筛选

完善

分析

选择

精炼

构造

1.面向对象分析:

面向对象分析就是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需求分析,其主要任务是分析和理解问题域,找出相应的描述问题域和系统责任所需的类及对象,分析它们的内部构成好外部关系,正确地抽象为规范的对象,定义其内部结构和外部消息传递关系,建立问题域精确模型的过程。

2.面向对象分析的模型的构成:

(1)基本模型:

基本模型是一个类图。

构成类图的元素所表达的模型信息,分为三个层次:

对象层、特征层和关系层。

(2)补充模型:

补充模型有主题图和交互图。

(3)详细说明

3.面向对象分析的过程:

(1)获取客户对系统的需求

(2)标识类和对象

(3)定义类的结构和层次

(4)建造对象-关系模型

(5)建立对象-行为模型

4.确定服务:

(1)确定访问对象属性的操作

(2)来自事件驱动的操作

(3)处理对应的操作

(4)消除冗余操作

5.动态模型:

对于一个系统来说,功能模型指明了系统应该“做什么”,而动态模型则明确规定了“什么时候做”。

即在何种状态下、接受了什么事件的触发,来确定对象的可能事件的顺序。

6.准备脚本:

在建立动态模型的过程中,脚本是指在某一执行期间内系统中的对象(或其他外部设备)与目标系统之间发生一个或多个典型的互换信息时产生的事件,所互换的信息值就是该事件的参数,对于各事件,应确定触发事件的动作对象和该事件的参数。

7.准备事件跟踪图:

事件跟踪图能形象、清晰地表示事件序列以及事件与对象的关系。

在事件跟踪图中,一条竖线代表一个类和对象,每个事件用一条水平的箭头线表示,箭头方向从事件的发送对象指向接受对象。

事件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时间从上向下递增。

8.确定基本系统模型图:

基本系统模型是用来确定系统的边界和输入/输出数据流的,表明一个计算如何从输入值得到输出值,表明值之间的依赖关系及相关的功能,它不考虑计算的次序。

9.面向对象分析的目的:

面向对象分析的目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系统进行建模,是定义所有与待解决问题相关的类。

完成对所求解问题的分析,确定系统“作什么”,并建立系统的模型。

10.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任务:

面向对象分析的基本任务是运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软件工程师和用户必须充分沟通,以了解基本的用户需求,对问题域和系统责任进行分析和理解。

11.为建立分析模型,要运用的基本原则:

(1)建立信息域模型;

(2)描述功能;

(3)表达行为;

(4)划分功能、数据、行为模型,揭示更多的细节;

(5)用早期的模型描述问题的实质,用后期的模型给出实现的细节。

12.建立对象-行为模型的步骤:

(1)评估所有的用例,完全理解系统中交互的序列。

(2)标识驱动交互序列的事件,理解这些事件如何和特定的对象相关联。

(3)为每个用例创建事件轨迹(eventtrace)。

(4)为系统建造状态机图。

(5)复审对象—行为模型,以验证准确性和一致性。

1.完成实例《图书管理系统》面向对象的分析过程,包括:

静态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

系统需求:

在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要为每个借阅者建立一个账户,并给借阅者发放借阅卡(借阅卡号,借阅者名),账户存储借阅者的个人信息、借阅信息以及预定信息。

持有借阅卡的借阅者可以借阅书刊、返还书刊、查询书刊信息、预定书刊并取消预定,但这些操作都是通过图书管理员进行的,也即借阅者不直接于系统交互,而是图书管理员充当借阅者的代理与系统交互。

在借阅书刊时,需要输入所借阅的书刊名、书刊的ISBN/ISSN号,然后输入借阅者的图书卡号和借阅者名,完成后提交所填表格,系统验证借阅者所借阅的书刊是否存在,若存在,则借阅者可借出书刊,建立并在系统中存储借阅记录。

借阅者还可预定该书刊,一旦借阅者预定的书刊可以获得,就将书刊直接寄给预定人。

另外,不考虑书刊的最长借阅期限,假设借阅者可以无限期地保存所借阅的书刊。

答:

分析模型

第6章习题答案

知识

方法和标准

软件成分

系统设计

对象设计

问题域

人机交互

任务管理

数据管理

实例

继承

模块化

信息隐藏

可复用

简洁化

限定交互时间

指定窗口和报表

设计命令层次

1.优化对象设计:

(1)确定优先级

(2)提高效率

(3)调整继承关系

2.设计内部结构:

(1)确定遗漏的属性和操作

(2)指定类型,声明可见性

3.面向对象启发规则是:

1设计结果应该清晰易懂

2一般-特殊结构的深度应适当

3设计简单类

4使用简单的协议

5使用简单的操作

6把设计变动减至最小

4.面向对象设计:

面向对象设计是面向对象方法在软件设计阶段应用与扩展的结果,就是根据在问题域中已建立的分析模型,运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系统软件设计,并且补充实现的细节部分,如人机界面、数据存储、任务管理等,形成符合成本和质量要求的、抽象的系统实现方案,在求解域中建立设计模型。

5.设计任务管理子系统:

任务管理的设计包括:

确定要执行的任务并识别它的特征、确定任务的优先级、创建协调任务来协调所有其他任务、为每个任务设计对象,并定义它们之间的关系。

6.设计数据管理子系统:

数据管理子系统也称数据管理部分。

数据存储管理是建立在某种数据存储管理系统之上,提供了数据在数据管理系统中存储和检索对象的基本结构,是系统存储或检索对象的基本设施。

7.对全局资源管理:

全局资源包括物理资源(磁盘驱动器、处理器、通信线路)或逻辑资源(数据库、对象)。

不但有访问权限的问题,还有访问冲突的问题。

所以,应该标识全局资源,并制定访问它们的策略。

8.选择控制流机制:

分析模型中所有交互行为都表示为对象之间的事件。

系统设计必须从多种方法中选择某种方法来实现软件的控制。

9.设计边界条件:

设计中的大部分工作都与系统稳定的状态行为有关。

但必须考虑边界条件:

系统如何启动、初始化、关闭以及故障处理。

10.评审:

分析模型与设计模型映射,每个需求和每个系统设计问题都提到了,模型不包括任何冲突,能够实现,由非系统设计人员能够看懂模型。

11.对象设计:

系统分析确定了问题域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关的属性、操作。

系统设计确定了子系统和大多数重要的求解域对象。

12.设计关联:

根据应用系统中的使用方式来确定实现关联的策略。

可以选定一个统一实现所有关联的全局性的策略,或者对不同的关联选择不同的实现策略。

13.设计接口:

接口提供了一种方法,把对象基于操作的功能说明与具体实现区分开来,使得任何依赖和使用接口的客户不必依赖于接口的具体实现,有利于接口实现的替换。

14.设计类中服务:

设计类中的服务是面向对象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

需要综合考虑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和功能模型,才能正确确定类中应有的服务。

15.面向对象设计中存在下述3种内聚形式:

1服务内聚:

一个服务应该完成一个且仅完成一个任务。

2类内聚:

设计类的原则是,一个类应该只有一个功能,它的属性和服务应该是高内聚的。

3层内聚:

又称一般-特殊内聚。

16.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ice)交互方式和平等伙伴(Peer-to-peer)交互方式:

1客户/服务器(Client-service)交互方式:

在客户/服务器关系中,作为“客户”的子系统调用作为“服务器”的子系统,执行某些服务后并返回结果。

2平等伙伴(Peer-to-peer)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