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 2Word文档格式.docx
《环境生态学 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生态学 2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下列几组气体中,每一组分都属于温室气体的是(D)
A氟氯碳、、甲烷、氮气 B二氧化碳、氟氯碳、甲烷
C氧气、甲烷、二氧化硫 D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4.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个营业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 )
A.能量越来越少 B.能量越来越多
C.能量没有变化 D.因生态系统不同而变化不同
5.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 B.初始慢中间快末期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 D.不随时间变化
6.臭氧层破坏属于(B )
A.地区性环境问题 B.全球性环境问题
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 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7.天鹅结伴同游属于生态系统中的(D )信息类型
A.物理信息 B.营养信息
C.化学信息 D.行为信息
8.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称为(D )
A绝对出生率 B.专有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生态出生率
9.按椎体形状,下列不属于年龄椎体基本类型的是(A )
A混合型种群 B增长性种群
C稳定型种群 D下降型种群
10.下列下列属于偏利共生的是(A )
A地衣附在其他植物的树皮上B鲸背上的腔肠动物
C固氮菌和豆科植物D列当属和菟丝子属
四、简答题(本大题6小题,共35分)
1、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6分)
①人为干扰下的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1.5)
②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③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
④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2、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7分)
①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1)
②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
③形成群落环境。
④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⑤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⑥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⑦群落的边界特征。
3、水分的生理作用。
(4分)
答:
水分的生理作用有:
①水分是细胞质的主要成分(1分)
②水分是代谢作用过程的反应物质(1分)
③水分是植物对物质吸收和运输的溶剂(1分)
④水分能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1分)
4、简述食物链的三种基本类型。
根据食物链能量流动的起点和生物成员取食方式的差异,食物链可分成三种:
①捕食食物链或牧食食物链。
从活体绿色植物→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组成的食物链。
(3分)
②腐食食物链或碎食食物链。
从死的动植物残体开始,食物链上的生物以微生物和小型动物为主。
(2分)
③寄生食物链。
以活的生物有机体为营养源,取食者以寄生方式而生存的食物链。
(2分)
5、简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
(6分)
(五)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特征有:
①整体有用性。
②空间固定性。
(1)
③用途多样性。
④持续有用性。
⑤共享性。
⑥负效益性。
(1)(各点有简单解释,没有的给3-5分)
6、生物群落演体的制约因素。
(5分)
生物群落演替的制约因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五、论述题(15分)(注:
本大题控制在1-2小题为宜)
一、比较水、陆两类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主要修复方法。
1、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自然原因包括:
病虫害,干旱,洪涝,风灾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包括"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大面积砍伐林地种植作物;
采伐木材;
矿山的开采等。
修复方法:
物种框架法,最大多样性法
2、草地生态系统受损的自然原因包括:
春季干旱,夏季少雨,冬季严寒,自然灾害频繁等;
人为原因包括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以及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地下水水位的变化等。
改进现存草地,实施围栏养护或轮牧;
重建人工草地;
实施合理的牲畜养殖措施
3、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包括:
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损害
改进的标准河流断面设计法;
浅滩和深潭河流结构的构建;
构建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多孔隙河岸
4、湖泊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包括:
环境污染;
水利建设;
过度放养;
湖泊的富营养化;
外来种的侵入等修复方法:
严禁围湖造田,有效实施退田还湖政策;
营造林地,提高湖泊周围及整个流域的植被覆盖率,减少面源污染的危害,增强涵养水分的能力;
加大人为调控湖泊水位的力度,尽量防止水位频繁和剧烈变化,维持湖泊的最低水位,防止湖泊的干枯;
对于已有大量淤积的湖泊,采取清淤的措施,实现既可恢复水体空间,又能使水质得以更换的目的.
5、海岸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包括:
海岸侵蚀;
海岸湿地被围垦及占用;
过度捕捞;
污染等修复方法:
防治水体污染;
控制生态破坏;
建立海岸带自然保护区;
海岸带生物多样性修复。
(每点3分)
《环境生态学B》试卷
1.环境:
是一个相对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火生物群落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活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2.环境因子:
指生物有机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3.优势种:
对群落其他种有很多影响而本身受其他种的影响较小的物种
4.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群落的集合
5.生态系统:
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6.生态修复:
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态系统得到修复、重建和改建,即应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对环境或生态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7.种群:
指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8.边缘效应:
在生态过渡带中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有增多的趋势,在生物边缘的生物个体因得到更多的光照等资源而生长特别旺盛或因生境异质性的提高而使物种数量增加的现象被称为边缘效应。
9.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的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10.生态工程:
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结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1寂静的春天可被称为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作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2.生态系统分为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以分为:
物理、化学行为营养等四大类。
4.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余斑块和引入斑块。
5.基质的三个判定标准:
相对面积、连通性、控制程度。
6.生态修复的原则:
地域性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最小风险原则和效益最大原则。
7.种群的基本特征:
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空间分布、-迁入迁出率。
8.种间关系包括:
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
9.世界环境日是—1972年6月5日。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B)
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水生演替D.旱生演替
2:
臭氧层破坏属于(B)
A.地区性环境问题B.全球性环境问题C.某个国家的环境问题D.某个大陆的环境问题
3:
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时,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无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属于(D)
A.原始合作B.竞争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4:
下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C)
A.煤炭资源B.核能资源C.森林资源D.天然气资源
5:
下列说法正确的事(D)
A.生态系统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
B.生态系统由自养生物、异养生物、兼养生物组成
C.生态系统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食腐动物组成
D.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环境组成
6:
下列生物类群中,不属于生态系统生产者的类群是(B)
A.种子植物B.真菌C.蓝绿藻D.蕨类植物
7:
下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最高的是(A)
A.温带农田B.温带草原C.荒漠D.冻原
8:
某一种群的年龄锥体的形状为基部较狭,顶部较宽,这样的种群属于(C)
A.增长型种群B.稳定型种群C.下降型种群D.混合型种群
9:
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3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A)
A凸型曲线B.凹型曲线C.对角线型曲线D.S型曲线
10:
能量沿着食物网流动时,保留在生态系统内个营业级中的能量变化趋势是(A)
A.能量越来越少B.能量越来越多C.能量没有变化D.因生态系统不同而变
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1分,回答不全可得0.5分)
1.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
3.形成群落环境;
4.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群落的边界特征
2、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特点?
1、能量流是变化的;
2、能量流是单向的;
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
4、能量在流动中质量逐渐提高
3、地球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哪些主要类型?
(5分)
(1)森林生态系统
(2)湖泊生态系统(3)草地生态系统(4)海洋生态系统(5)河流生态系统(6)湿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
4、生态修复的判定标准(5分)
1.可持续性;
2.不可入侵性;
3.生产力;
4.营养保持力;
5.具有生态间的相互作用
5、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1.集群有利于提高捕食效率;
2.集群可以公共防御敌害;
3.集群有利于改变小环境;
4.集群有利于某些动物种类;
5.集群能够促进繁殖
6、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有哪些?
1.系统开放原理;
2.相生相克原理;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
4.生态平衡与耐受极限原理;
5.生态位原理;
6.等级系统原理
五、论述题(15分)
试述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受到损伤后,其结构和功能都将发生变化,主要特征如下:
(1)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生态系统受损后,首先是关键种的消失,其次是与之共生或从属种的消失,生物多样性明显减弱,再次,那些适应环境的一些种类数目增多,不断扩大,一个受损的系统也许其种类和数目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生物多样性的性质却发生了改变。
(2)系统结构简单化:
系统受损后,表现在群落的种群特征上,群落中的优势种异常,表现在群落层次上为群落层次矮化,整体景观破碎。
(3)食物网破裂:
系统受损后,其食物网破裂,主要表现食物链的断裂,单链营养关系增多,共生附生关系减少等称为食物网的破裂。
受损后,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协调受影响,生物学功能下降。
(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系统受损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降低,表现为对光能的利用率降低,能量流动规模减少,流动效率降低,流动中的能量损失过多。
(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由于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改变,系统的结构简单化,食物网的破裂,能量流动效率下降,所以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表现在水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的不畅或受阻。
(6)生产力下降:
主要表现在,光能利用律下降,由于受损和对资源利用不充分,光效率下降,植物为抗不利影响消耗能量增多使初级生产力下降,初级生产力的下降,促使次级生产力下降。
(7)其他服务功能下降:
如调节气候防风固沙,减少洪涝灾重,保持养分,控制有害生物,传粉播种为人们提供娱乐休闲功能减弱或消失。
(8)系统的稳定性降低:
系统受损后,对外来干扰,无法促使系统通过正反馈使其恢复平衡,生物学生态学功能下降。
《环境生态学C》试卷
1.生物圈:
生态圈中,有生命的部分共同构成生命系统,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空间。
2.主导因子:
在诸多环境因子中往往会有一个或两个因子,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
3.寄生: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中获取营养而生存的现象。
4.生物群落:
在特定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地域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5.廊道:
景观中,与其两侧相邻区域有差异的相对呈狭长型一种特殊景观类型。
6.连接度:
一个景观内一种生境或覆盖类型的空间连续性。
7.斑块:
在性质或外貌上不同于周围单元的块状区域。
8.生态因子:
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9.生态入侵:
某种外来生物进入新分布区成功定居,并得到迅速扩展蔓延的现象。
10.生态修复:
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
1.《寂静的春天》被称为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标志。
2.生态多样性一般包括四个层次:
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和景观多样性。
3.描述温度与生物的发育关系最常采用的是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环境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有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等基本特征。
5.水生植物可通过发达的通气组织、退化的机械组织以及带状、线状的叶片来适应水环境。
6.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集群分为临时性、永久性两种类型。
7.生物间的共生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种主要形式:
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8.根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可将其划分为生产者、
、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功能类群,
9.植物和光合作用、有机废物的生物降解,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两大服务功能。
10.按照起源:
可将斑块分为四类:
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余斑块、引入斑块。
1.下列哪个不是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D)
A物种多样性减少B食物网破裂
C能量流动效率减少D系统结构复杂化
2.下列消费者中,属于初级消费者的是(B)
A草B羊C人D太阳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干扰不促进系统的演化B不稳定群落对环境适应能量弱
C干扰能调节生态关系D干扰对生态系统只有不利影响
4.按环境性质可分为哪几类(D)
A自然环境、宇宙环境、地球环境B半自然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
C社会环境、内环境、微环境D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5.种群的基本特征(C)
A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种群密度B死亡率、出生率、迁入率、迁出率
C数量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D遗传特征、种群密度、数量特征
6.生态位是指(A)
A种群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
B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C种群在生态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D生物在时空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的功能关系
7.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B)
A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
C非生物环境、物质代谢原料D原核生物、真核生物
8.信息传递的方向(B)
A单向传递B双向传递
C即能单向传递又能双向传递D即不能单向传递又能双向传递
9.生态规划的主要模式有(C)
A景观规划模式、区域生态规划、海洋生态系统规划
B陆地生态规划、海洋生态系统规划
C景观规划模式、景观生态学模式、环境影响评价模式、乡村规划模式
D城市规划模式、乡村规划模式
10.生态修复的原则是(A)
A地域性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最小风险与效益最大原则
B地域性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最大风险与效益最小原则
C可持续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最小风险与效益最大原则
D可恢复原则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最小风险与效益最大原则
1、简述产生集群的原因有哪些?
(5分)
产生集群的原因有:
(5分答对一点1分)
1.对栖息地的食物、光照、温度、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需要;
2.对昼夜天气或季节气候的共同反应;
3.繁殖的结果;
4.被动运送的结果;
5.由于个体之间社会吸引力相互吸引的结果
2、简述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7分)
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7分答对一点1分)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
2.具有一定的外貌及内部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7.群落的边界特征。
3、简述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7分)
受损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①物种多样性减少;
②系统结构简单化;
③食物网破裂;
④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⑤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⑥生产力下降;
⑦系统稳定性降低
4、试述廊道的主要结构特征及功能:
(6分)
廊道主要特征:
弯曲度(通直度);
连通性;
廊道主要功能:
①生境;
②传输通道;
③过滤和阻抑作用;
④作为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源或汇。
5、简述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及其传递(5分)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类型及其传递:
(5分答对一点1分,全部答对满分)
1.物理信息及其传递;
2.化学信息及其传递;
3.行为信息及其传递;
4.营养信息及其传递。
6、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有哪些特点?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特点:
1.能量流是变化的;
2.能量流是单向的;
3.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不断递减的过程;
4.能量在流动过程中质量不断提高。
1、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意义是什么?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
简而言之,就是维持生态平衡。
2、结合现状,谈谈我们如何进行生态规划?
(8分)
1.生态规划的核心在于根据区域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性能,对其进行生态适宜性分析,确定土地利用方式及发展规划;
2.通过对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潜力与敏感性等方面的调查、分析和评价,确定生态规划的类型及方案;
3.环境容量的确定和生态适宜度分析,是生态规划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两项内容;
4.确定生态规划指标体系,要全面准确的覆盖自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状况与属性;
5.生态功能区的划分要综合考虑生态要素的现状、问题、发展趋势及生态适宜度,合理的利用土地;
6.分期确定人口控制规模,提出人口密度调整方案,提高人口素质以及人口规划对策;
7.调整和改善不合理的产业布局;
8.进行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9.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进行保护规划。
《环境生态学D》试卷
1.环境问题:
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或对环境的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反馈效应。
2.生态因子:
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它相关生物等。
3.种群:
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4.生态幅: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生态幅。
5.竞争:
同种或不同种生物因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负面影响称为竞争。
6.生态平衡:
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动态的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7.主导因子:
在一定条件下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8.生态系统:
一定空间范围内,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群落与其非生命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动态复合体。
9.生活型:
是生物对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