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06797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docx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历史】统编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学案

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

2.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

1.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隋唐至五代十国时期的政权更替及统治。

2.搜集部分唐诗,从“史料实证”和“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盛世局面的表现及出现原因。

3.结合唐朝的民族政策,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少数民族在边疆开发中的作用。

知识点1·隋唐的统一

1.隋朝

(1)建立:

581年,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

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3)建设

(4)灭亡

2.唐朝

(1)建立:

618年,李渊在称帝,建立唐朝。

(2)统一:

派兵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知识点2·秦朝的暴政

1.政治统治

(1)唐太宗:

(2)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当权期间,尽管政局纷纭,但唐朝社会经济持续发展。

(3)唐玄宗:

具有革新魄力,最终将唐朝统治推向历史上的全盛时期,史

称。

2.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

(1)与东突厥:

大败东突厥,俘获,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和风俗习惯的情况下,委派突厥贵族管辖。

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

(2)与西突厥:

640年,唐朝在高昌设置;高宗时,灭亡西突厥;武则天在位时,设置。

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3)与吐蕃

(4)与靺鞨:

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部的首领大祚荣为。

随堂演练

1.阅读教材P36“思考点”:

结合隋朝的历史及其影响,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试答:

2.阅读教材P37“历史纵横”: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玄武门之变的认识。

试答:

3.阅读教材P41“史料阅读”:

根据史料说明唐朝时期的藩镇有何危害?

试答:

教材剖析

1.阅读教材“隋炀帝乘龙舟航行于大运河上的情景(18世纪帛画)”(见教材P37)

信息解读:

帛画反映隋炀帝巡游时的奢华场面;客观上反映了大运河成为南北方的水路运输线路。

3.辽阔疆域

(1)表现:

东到大海,西达,东北至外兴安岭、一带,南及南海,疆域空前辽阔。

及相关领域纳入中国的版图。

(2)原因:

除了中央封建王朝的强大和开明外,周边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作出了积极贡献。

知识点3·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1.安史之乱

(1)原因

(2)过程:

755年,身兼三个地区节度使的趁机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于763年被唐平定。

(3)影响

2.黄巢起义

(1)背景:

唐朝后期,和朋党之争,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

(2)概况:

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

(3)影响:

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3.五代十国

(1)唐朝灭亡:

907年,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

(2)五代:

指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五个政权。

(3)十国:

指南方各地先后出现的吴越、唐等9个政权和山西的。

 

2.阅读材料“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唐朝曲辕犁”(见教材P38)

信息解读:

唐代曲辕犁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

3.阅读教材“《职贡图》”(见教材P38)

信息解读:

上图表明唐朝时期的中外交流和民族交往频繁;反映了中外交往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4.阅读教材“唐蕃会盟碑”(见教材P39)

信息解读:

会盟碑是唐蕃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探究一隋唐封建经济的繁荣

史论要点

1.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隋唐经济繁荣的原因

(1)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2)政府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

(3)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民族之间、中外之间交流频繁。

(4)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2.隋唐经济空前繁荣的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2)正确的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3)先进的科技是经济发展的条件之一。

(4)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开展对外交往是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

(5)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对点训练

1.唐太宗说: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为此,唐太宗()

A.重视发展生产

B.扩充国学规模

C.注重虚心纳谏

D.加强边疆管理

2.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

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

”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

 

探究二隋唐的更替及衰亡

史论要点

角度

内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大运河的开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让百姓们不满;隋炀帝横征暴敛,极度奢侈,朝廷腐败。

唐朝的衰落

(1)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败,终于导致安史之乱。

(2)安史之乱后唐朝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的混乱局面。

(3)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终于引发了唐末农民战争。

在农民战争打击下,唐朝名存实亡。

对点训练

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的诗句。

唐末农民战争()

A.冲击了唐朝统治B.推翻了唐朝统治的

C.平定了安史之乱D.形成了藩镇割据局面

2.对图1、图2所示历史变化,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图1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图(902年)图2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910年)

A.生产力发展影响王朝更替

B.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延续性

C.分裂割据在古代难以避免

D.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演进

探究三(核心素养)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素养解读

1.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

以通婚、和亲方式促进民族融合,以议代战,尊重民族习惯,交换使节,文化交流行德政。

(2)作用:

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于各民族的发展是有利的,社会安定有利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主要从民族交往的双方去理解相互发展的好处。

2.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启示

(1)民族团结、国家统一,则国家兴盛富强,海纳百川,积极吸收先进文明,有利于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则导致落后。

(2)各族人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

(3)加强民族团结,实行对外开放,对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点训练

1.唐太宗说:

“其(夷狄)情与中夏不殊……四海可使如一家。

”下列史实中,与唐太宗直接相关并体现上述观念的是()

A.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B.派卫青反击匈奴

C.开凿大运河D.发动玄武门之变

2.“大唐文武孝德皇帝,与大蕃圣神赞普,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沦替!

神人俱以证知,世世代代,使其称赞。

是以盟文节目,题之于碑也。

该碑颂扬与期盼的是()

A.仰慕唐朝盛世,扩大朝贡贸易

B.推进唐蕃联盟,保障丝路畅通

C.追念唐蕃和亲,增进汉蕃友谊

D.加强唐蕃合作,抵御佛教入

统编版部编版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时

第课时,共2课时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

①了解秦统一六国的基本情况及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②理解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及巩固统一各项措施的作用。

 

能力:

①讨论秦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②识读“秦朝疆域图”,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③观察文字、货币、度量衡在统一前后的插图,指出统一后的优势所在。

 

④归纳秦始皇建立统一国家时的各方面活动,并就秦始皇建立强权正体和实行统一措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评价。

 

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秦的统一,明确秦统一六国实现从小国林立到国家一统的演进符合历史的潮流和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

 

②通过学习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感知这些措施对促进各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交流的作用,以及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

 

③通过学习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认识秦始皇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

重点

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我国古代民产生的深远影响,其中有利与不利因素

教法

情境法、合作探究、讲解法、项目教学法、分组教学法

学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1.我国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

  2.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

  3.为什么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播放《秦王扫六合》的歌曲,并配以秦始皇画面和李白《古风》诗句,即歌曲的歌词,以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扫六合”的气氛,产生学习的注意力及好奇心,

提问:

“秦王”指的是谁?

(秦始皇)“扫六合”是什么意思?

(统一天下)

 

思考

问题

 

新课传授

 

新课传授

 

一、秦的统一

指导学生运用“战国形势图”,结合“秦兵马俑骑士与战马图”以及“长平之战”的材料,组织学生分析秦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掌握秦先后灭掉六国的次序。

比如:

蚕食韩魏,利于东进;长平之战,伤赵元气;十年激战,兼并六国。

教师可利用幻灯片《秦灭六国图》,直观的向学生展示:

从公元前230至公元前221年,六国先后灭于秦,在公元前221年,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长期混战的局面。

组织学生着重讨论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的进步意义。

提问:

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秦朝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俗话说: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

秦可以说从军事上完成了统一大业,怎么做才能够巩固统一呢?

仿效西周的分封制是不是明智之举?

请大家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为秦王嬴政设计一个统治方案。

(提醒学生注意:

秦应该或者完成哪些方面的统一,例如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方面。

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巩固这种统一局面?

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政治上:

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作用:

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治,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

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作用:

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促进了各地的经济交流和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文化上:

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隶书。

作用:

巩固了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的文化交流。

思想上:

焚书坑儒。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医学、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余一律集中焚毁;把暗中诽谤他的一批儒生,全部活埋。

影响:

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

军事上:

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大军北伐匈奴,从匈奴手中夺取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

为了抵御匈奴的入侵,修筑了万里长城。

还南征越族,开凿灵渠,设立三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