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6553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2.4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典型题目错题回扣Word文档格式.docx

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

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

这表明他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

“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

”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D.传统的宗族观念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

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B.租佃关系的盛行C.土地的高度集中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辛弃疾说:

“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西汉“文景之治”垂范后世。

汉高祖“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至文帝时,“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百姓“皆背本趋末”。

晁错称这种现象是“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

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上下相反,好恶乖迕”。

这表明汉初

A.商业活动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恢复B.商业畸形发展造成了农民的贫困

C.官商勾结使抑商政策未取得成效D.重农抑商政策背离了农民的意愿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

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

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

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B.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D.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

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A.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

B.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C.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

D.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

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

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

北魏首创均田制,隋至唐初一直沿用。

均田制下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是

A.众人集体生产B.田庄规模生产C.个体农户耕作D.官府募民耕作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

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C.官府鼓励经商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

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

“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2015•全国甲卷•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

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

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10.(2015•全国乙卷•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日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2、模拟考题

1.(肥城仿真一)商朝的“外服”大都是迫于武力征服才承认商王的中心地位,而西周诸侯是周天子将宗族姻亲等分派到各地形成的。

据此合理解释的是

A.皇权专制得到加强B.中央集权体制的形成C.血缘政治开始形成D.统一国家初露端倪

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绝无其事矣;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材料主要反映出(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剧烈B.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C.周末社会风俗发生了巨大变化D.国家由分裂到统一的发展趋势

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

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  )

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岢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整体而言,中国的城市化历史是从两个层面逐渐展开的,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市化和以市镇为核心的农村城市化。

”中国历史上“两个层面”的城市化划分最恰当的时期是(  )

A.隋唐时期B.唐宋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某历史读物写道:

“明代引进玉米、甘薯……崇祯年间,开始在中国推广。

这东西如果早来中国20年,明朝没准儿就灭亡不了了,因为老百姓就够吃了。

陕北农民造反,就是因为没得吃。

”该观点是(  )

A.正确,因为它符合全球史观

B.正确,因为它符合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的观点

C.错误,因为历史是不允许假设的

D.错误,因为它夸大了历史偶然性的作用

2.(智达)《表记》说: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先鬼而后礼,先罚后赏。

”《太誓》记载:

“·

·

(周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

这一变化表明

A.周朝神权政治弱化B.周朝法律严宽相继C.周人认为德高于法D.商周政治理念相融合

3.(智达)明末王垦认为“百姓日用是道,愚夫愚妻与之能行,便是道“满街都是圣人,身是本,天下国家是末,吾身是个规,天下国家是个方”。

A.经世致用思想盛行B.主流价值观念巨变C.儒学的时代价值D.理学思想世俗化

4.(济南一模)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下令实施“告缗”政策,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告发者可以得到没收物品的一半作为奖励。

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产”。

这反映出

A.汉代普遍实行严苛的重农抑商政策B.商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C.政府缺乏保护个人私有财产的理念D.打击偷税漏税是政府的主要职责

5.(潍坊一模)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

“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

”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D.以法治国趋势出现

6.(泰安一模)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

这一变化反映了()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B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7.(衡水一模)有学者认为:

“专制君主集权始终面临两个无法解脱的困境:

其一只要君主运用官僚体制来管理社会,就会受到官僚集团的制约:

其二,君主为了防止其坐大,必然采取各种手段来削弱。

但是,皇帝越是打击,官僚集团的规模越庞大,组织越严密。

”由此可知

A.君主加强皇权的措施经历了由内官到外官的演化

B.君主大权独揽的说法某种程度上不具有可操作性

C.专制君主必须要依靠官僚体制才能统治整个社会

D.皇权加强官僚体制的削弱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8.“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乐胜则流,礼胜则离。

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

礼义立,则贵贱等矣。

乐文同,则上下和矣。

”据此,礼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和而不同”的秩序B.塑造人群的集体认同

C.促使君子庶人日趋平等D.明确社会的等级关系

三、一模错题

(一)经济史

1.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张养浩在《山坡羊》中写道:

“一头犁牛半块田,收也凭天,荒也凭天。

粗茶淡饭饱三餐,早也香甜,晚也香甜。

布衣得暖胜丝绵,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草屋茅舍有几间,行也安然,睡也安然。

雨过天晴驾小船,鱼在一边,酒在一边。

日上三竿犹在眠,不是神仙,胜是神仙。

”对这首词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落后性和保守性B.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农民生活的富足和惬意

C.反映了古代自然经济状态下农民不思进取的心态D.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2..(2015·

天津高考)“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

”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

A      B     C      D

3.《荀子·

王制》:

“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

粪田之宜》:

“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

上农》:

“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

“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4.(2015·

扬州期末)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人口(人)

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

27355462

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

102750000

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

208095796

3.56

A.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B.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D.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5.(2015·

北京东城二模)下列图文材料反映了(  )

凡粪田若撒枯浇泽(指,给稻田施肥),恐霖雨至,过,水来,肥质随漂而去。

谨视,天时,在老农心计也。

凡一,耕之后,勤者再耕、三耕,然,后施耙,则土质匀碎,而其,中膏脉(指肥分)释化也。

               《天工开物》节选

①农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 ②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③耕犁没有突破性的创新 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6.《史记·

萧相国世家》记载:

“何(何即萧何。

编者注)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

曰:

‘后世贤,师吾俭;

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这表明,在汉代(  )

A.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重要手段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勤俭节约是为官执政的行为准则D.土地兼并现象尚不普遍

7.(2016·

大连高三双基测试)春秋时期随着农户分散经营的生产关系慢慢固定下来,西周那种“千耦其耘”的集体耕作场景逐步消失。

这一进步使得“民不肯尽力于公田”,于是税制改革势在必行。

促使这一时期税制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

A.维持国家财政B.小农经济出现C.私田大量开垦D.耕作技术提高

8.下面为唐江南九州户数表(单位:

户),由此可知(  )

州名

苏州

鄂州

洪州

饶州

吉州

衡州

邵州

泉州

汉州

开元户数

68093

19190

55404

14062

34381

13513

12330

30754

477

元和户数

100808

38618

91129

46116

41025

18047

18000

35571

889

A.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B.江南经济得到一定开发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D.江南农业比工商业发达

9.某同学暑假到一博物馆参观,看到的下列文物,其中一定为赝品的是(  )

①夏朝的瓷器 ②商朝的青铜农具 ③唐朝的秘色瓷 ④北朝的青花瓷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2016·

长春调研)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

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

表明这一时期(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C.官府控制民窑生产D.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经济发展

11.有学者发现:

历代制作指南车的仅有20人,秦青铜宝剑的防金属腐蚀技术在后世失传,王祯《农书》记载的早期蒸汽机原理断裂,明朝热兵器技术的大量推广在清代终止。

依据材料推断,传统手工业技术没有实现向近代化转型的重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

A.周期性动乱造成技术失传B.传统行业技术被严格保密

C.与周边缺乏经济文化交流D.重农抑商使手工技术停滞

16.(2014·

浙江高考)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17.(2016·

济宁一模)1083年成都锦院建立,主要出产四种蜀锦:

上贡锦、官诰锦、臣僚袄子锦和广西锦。

由此可以推断(  )

A.成都是宋代织锦业最发达的地区

B.成都锦院属典型的官办手工业

C.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空前加强

D.宋代已出现新型生产关系萌芽

18.20世纪90年代末,印尼水域发现一艘唐代千年沉船“黑石号”,数万件古代陶瓷制品及众多精美的金银器、铜镜等由此重见天日。

这一考古发现不能说明(  )

A.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证据

B.彩瓷是当时出口的大宗商品

沉船上的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C.当时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较为发达

D.为了解唐代的手工业技术提供了依据

19.明末,某地出现了收蚕、烘煮、缫丝、制丝、织绸、浆染等家庭作坊几百家,并有“桑植满田日,户户皆养蚕;

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的民谣。

这说明该地(  )

A.手工工场普遍建立起来B.农业生产地位下降

C.手工业实行专业化生产D.农工商业协调发展

21.(2015·

湖州期末)《史记·

货殖列传》记载:

“(西)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由此可见西汉初期(  )

A.并不采取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B.在政治上采取了歧视商人的政策

C.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