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066146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93 大小:16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3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9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docx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带三维目标)

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1)理解“湖光秋月两相和”。

  相:

相互。

和:

和谐、协调。

湖光:

湖水的光。

秋月:

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2)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潭面:

是指洞庭湖面。

未:

没有。

磨:

磨拭。

镜未磨:

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看一看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第三课时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

忆江南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3、指名读。

(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五、作业布置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

(可以写,也可以画。

  【板书设计】

  赞美

  忆江南────好词

思念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上课时间:

3月8日9日周次:

2总课时:

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感情朗读课文;熟练有感情的背诵课文;注意分号的用法。

  

(二)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脑中想象这种美丽景色。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放映课件图像,教师范读,对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一、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

  1.导语:

那么,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

  “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天下第一)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将是多么美的景象啊,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去观赏名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吧。

  ①自读全文,学习字词。

  ②读准字音,找出新词,对不懂的词句,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或者请教同学、老师。

  2.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导语:

我们先来欣赏漓江的水。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①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齐读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

  (特点之一“静”。

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

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

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

翡翠:

绿色的硬玉,有光泽。

无瑕:

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根据课堂实情,教师点拨:

为什么开头先提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

在读议中让学生体会,用对比的方法突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和作者的赞美之情。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感受。

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③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让学生谈对排比句的感性认识)注意通过范读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三个“啊”的变调。

能背的可以看着画面当堂背诵。

  巩固识字,练习书写

  漓:

注意右边的写法。

  澜:

前鼻音。

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

可与“假”进行比较。

注意右上是“匚”。

  翡:

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

  峦:

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

与“恋”比较字形。

筏:

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第二课时

  一、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导语:

那么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

  ②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画一画,结合插图来欣赏。

  ③互相交流:

课文怎么写桂林山的特点的?

(和第二自然段比较,也是用这样的段落句式)

  特点之一“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指导学生读出感受,理解词语,并展示泰山和香山的图像,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特点之二“秀”。

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通过图像,让学生感受到“秀”得郁郁葱葱,色彩明丽。

  特点之三“险”。

重点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指导学生通过字面、结合语句领会。

  ④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二、山和水相映的景象(学习第四自然段)

  导语:

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再看看图片,当山和水相映衬时,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作者又有什么感受?

  ①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句子:

“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③引导边读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种陶醉山水之间的感觉,然后说说自己的体验。

  三、指导背诵

  用师生引读的方法练习背诵。

四、抄写句子。

注意分号的用法。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上课时间:

3月10日11日周次:

2总课时:

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习课文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以学生的“春游”创设情境。

“老师当导游,带你们到金华的双龙洞游玩,好吗?

汽车开动着,看看那里的景色怎么样。

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同学们现在下车,我们一边登山一边欣赏这优美的景色吧广这一创设的春游情境不知不觉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兴趣盎然。

  二、整体感知,拟定郊游

  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在课堂练习本上拟出游踪,请一生到黑板前画出导游图,教师和其余学生一起协助修正、定图。

从整体上感知全文,拟出游览路线,学生头脑中有清晰思路,为下面的分景点学习打好基础。

  三、游览景点,挖掘特点

  紧紧扣住每个景点不同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想象等多方面感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

第二课时

(一)领悟美,感受情──学习“路上”

  1.课文中哪些是写路上的?

  2.把描写路上美的句子找出来,想想美在哪里?

全班齐读这些美句。

  (教“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这句话写作顺序怎样?

这么多颜色,你感觉怎么样?

这么美的句子值得我们好好品读。

(学生比赛回答、比赛读)

  4.为什么“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哪位同学能读出溪流变化?

  5.闭上眼睛,听老师把前三个自然段朗读一遍,边听边欣赏路上的美景。

(二)扣词句,抓特点──学习“洞口”、“外洞”

  过渡:

路上景色如画,但我们目的不在这里,我们目的在双龙洞。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2.“突兀森郁”什么意思?

从这个词可看出洞口什么特点?

  3.“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说明外洞什么特征?

  三)入情境,悟特点──学习“孔隙”

  过渡:

参观完了外洞,顺着泉源,我们来到了孔隙。

  1.请两位同学前去探探路。

这两位同学合适吗?

这两位同学不合适可看出孔隙什么特点?

  2.船怎样进出孔隙呢?

(师生齐读“船两头系着绳子……船就出来”)

  3.请一同学上讲台,把黑板当小船,模拟作者是怎样进孔隙的?

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4.分组朗读,读出好奇、紧张心情,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教师点评朗读)

  (四)驰想象,析特点──学习“内洞”

  过渡:

仰卧小船进孔隙,行了两三丈水程,我们就到了内洞。

  1.“双龙”其实是什么?

(教师点学生回答)

  2.谁知道石钟乳、石笋?

能不能想象一下石钟乳、石笋的形状,愿想什么就想什么。

  3.默读,找内洞特点。

四、着眼泉水,总结全文

  

(一)一路游玩过来,哪几处见到泉水?

  

(二)我们就是沿着溪流参观双龙洞的。

双龙洞游览完了,我们可以坐车回去了,请大家回味一下我们的游览路线怎样?

  (三)学完课文后,我们知道作者是用什么顺序组织全文的?

(师生概括写作特点)

  五、畅谈感想,学写游记

  

(一)双龙洞游完了,你有什么话好说,有何感想?

(二)以此文为范例,做一篇游记。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上课时间:

3月14日周次:

3总课时: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认识8个生字。

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

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

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