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5124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浙江省温州中学届高三月考语文Word文档格式.docx

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D.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

“你为我想想”。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李泽厚认为,汉字以“象形”“指事”为本源。

这即是说,“象形”中也已蕴涵有“指事”“会意”的内容。

正是这个方面使汉字的象形在本质上有别于绘画,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价值和功能。

①一个字表现的不只是一个或一种对象,而且也经常是一类事实或过程,也包括主观的意味、要求和期望。

②“象形”有如绘画,来自对对象概括性极大的模拟写实。

③然而如同传闻中的结绳记事一样,从一开始,象形字就已包含有超越被模拟对象的符号意义。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①②③

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B.《论语》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东汉曾列为七经之一,到宋代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C.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代表作有《马说》、“永州八记”等。

D.文天祥,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指南录》是他的诗集,“指南”,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诗意。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于其身也,则耻学于师

B.泣孤舟之嫠妇

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

D.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B.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C.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修文德以来之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B.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C.窃为大王不取也军中无以为乐

D.若属皆且为所虏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12、从文言特殊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②沛公欲王关中

③子路行,以告④人方为刀俎

A.①与④不同,②与③相同B.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C.①与④相同,②与③不同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13、对下面《论语》章节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子贡曰:

“管仲非仁者与?

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A.孔子曾否认管仲知礼而在此又肯定管仲为仁,这表明他的仁和礼的概念是完全矛盾,不相融合的。

B.孔子肯定管仲的大节大信,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说明孔子在对“仁”的认知上能知权达变。

C.孔子认为对于普通男女而言,小谅小信也是不足取的,他们都当向管仲学习。

D.孔子的仁的高标准是看一个人对君王的贡献,看他能否带领军队开疆拓土,争服天下。

14、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

(运用了拟人、对比和通感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写了荷花的迷人姿态。

B.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

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

(《拿来主义》)

(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以“孱头”喻全盘否定的虚无主义,以“昏蛋”喻逃避主义)

C.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

我说不出。

在我想做一件事讨她老人家喜欢的时候,我独自微微地笑着;

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想北平》)

(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了我对北平那如对母亲一般的深沉的而又无法用言语言说的爱)

D.“你一画完就告诉我,”琼珊闭上眼睛说,她面色惨白,静静地躺着,活像一尊倒下来的塑像,“因为我要看那最后的藤叶掉下来。

我等得不耐烦了,也想得不耐烦了……”(《最后的常春藤叶》)

(运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及比喻修辞的手法,揭示了琼珊放弃主观努力,把生命寄托于常春藤叶上的消极求生的心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A.词中写乱石用“穿”,写浪涛用“惊”、“拍”,都是比拟,“雪”借喻波涛,几种物象作用于视觉、听觉,引发想像,呈现出一个富有动感的画面。

B.此词借穿插的“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及“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等描写塑造了一个青春年少、志得意满、谈笑自若、指挥镇定的儒将周瑜的形象。

C.此词善用衬托,比如用“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来反衬周郎,又用“早生华发”的词人自我正衬“雄姿英发”的周郎。

D.全词环环相扣。

上阕即景生情,由大江浪涛,引出“千古”,由故垒引出“三国周郎”,由“江山如画”引出一时的“豪杰”,为下阕着重写周郎伏下一条线。

二、(共20分,每小题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300万年前的上新世,全球气温比现在高出2-3度。

那时的北半球不存在大陆冰川,北极地区生长着树木,海平面比现在高出25米。

若未来亦是如此,亚马逊热带雨林的消失将是不可避免的,届时全世界将失去10%的光合作用产物;

原先大量贮藏在土壤和半腐烂植物中的碳,当土壤变暖时,细菌的作用加速了碳的分解,使更多的碳进入大气,碳的反向循环将致使全球气温再升高1.5度。

而变暖的海洋将引发特强的飓风,引发海水倒灌,毒素将侵入地下水,致使粮食生产严重下降,更多的老年人将因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非洲、中美洲的情况将更糟,粮食供应将发生困难。

美国同样将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

由于高山冰雪消失,西部城市和农场将出现水荒,一丁点火星就可以引发森林和草场的大火,直至全部毁灭。

同时,印度次大陆将面临尘土侵袭,土地干旱,人们要么就地挨饿,要么四处漂泊,为饮食而争斗;

由于海平面的不断抬升,北冰洋将至少失去80%的冰,海水涌进纽约,像1953年曾发生在英格兰东部的惨境将变得司空见惯,北海将使荷兰变得支离破碎,饥民流将无法控制。

16、下列各项中,可用来说明“碳的反向循环”的一项是()

A.碳是一切有机物的基本成分,没有碳就没有生命。

B.生物体内的碳都来源于大气中或溶解于水中的二氧化碳。

C.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放出氧气。

17、对地球变暖时面临的危机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极地区形成大面积森林。

B.海洋引发特强飓风,海水倒灌。

C.更多的老年人抗不住热浪而死亡。

D.更多的人面临饥饿的危险。

18、下列表述不符合本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山冰雪消融后,不少城市将出现水荒。

B.高温天气将导致草场、森林自燃,直至全部烧毁。

C.有些地区的人们因全球变暖而纷纷迁移。

D.海平面抬升后,有的国家会变得支离破碎。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9-21题

“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此语最早见于《史记·

孔子世家》。

对“韦编”的“韦”如何理解?

新版《辞海》的解释是:

“韦,熟牛皮。

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

”这种说法其实是错误的。

其一,现代的形声字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汉代文献中此例不胜枚举。

汉代许慎《说文》有“经,织从丝也”。

许慎所用的“从”字,即今之形声字“纵”字的假借字。

我们既知“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

“纬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

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所以《说文》又称“纬,织衡丝也”。

简书的竹简是纵向排列的,犹如织布帛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组绳则是横向编联的,犹如织布帛的纬线。

据此,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其二,古代简书并不一定是用皮绳编缀的。

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写道:

“所用以编简札为册者,多为丝纶,有时写作‘绳’,有时写作‘编’。

荀勖《穆天子传》谓汲郡魏冢所出‘皆竹简素丝编'

,《南齐书·

文惠太子传》记襄阳古冢所出《考工记》‘竹间书,青丝编……’居延出土汉简册,则用麻绳。

”毫无疑义,所谓“素丝编”“青丝编”都是指的丝绳。

出土简册,则木简仅见用麻绳。

除了“韦编三绝”的“韦”被释为皮绳外,尚不见任何关于用皮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19、作者认为《辞海》对“韦编三绝”的“韦”字解释有误,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把横向编联简册的组绳称作“纬绳”、“纬编”是理所当然的。

B.孔子读《易》,竟然多次翻断了简策的编绳。

C.既然“纵”字在汉代实写作“从”,那么把“韦编”写作“纬编”是合理的。

D.因为古人常把纵横称作经纬,纬(韦)编即编联简策的纬绳。

2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组是()

A.作者认为“韦”不作“熟牛皮”讲的一个原因是,“韦”应是“经纬”的“纬”的假借字。

B.作者除了援引陈梦家在《汉简缀述》中的论述,还考证了我国古代有关编联简册的记载和实物。

C.现代形声字在古代常常写作假借字,这样的例子在汉代文献中便有很多。

D.简书的竹简是横排的,像织布的经线,编联简册的绳子是纵向的,像织布的纬线,所以把它称作“纬绳”或“纬编”。

21、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把汉人写的‘韦编’读作‘纬编’是合乎汉人用字常理的”句中的“汉人”指的是汉族人,因为当时少数民族还没有使用简册。

B.“孔子读《易》次数之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多次。

”《易》,指的是《周易》,

春秋时期即已传世。

C.本文作者对“韦”字做出了新的解释,但这并没有改变成语“韦编三绝”的含义。

D.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人们借助汉字表意的特性,在文献考订中,常能有新的发现。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2-25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

通“倍”,加倍

B.共其乏困共:

同“供”,供给

C.秦伯说,与郑人盟说:

同“悦”,高兴

D.失其所与,不知知:

同“智”,明智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敢以烦执事以:

B.将焉取之焉:

哪里

C.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因为

D.吾其还也其:

表商量语气,还是

24、下列句子表达的意思与“邻之厚,君之薄”最为接近的一句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D.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2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一句点出郑国局势之严峻:

秦、晋兵临城下,围困了郑国。

B.烛之武说辞的巧妙在于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使秦君易于入耳。

C.烛之武从地理位置、历史事实等角度阐述了抗击晋国的主张,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D.晋文公面对突变的形势,毅然决定撤军,表现出清醒的头脑和理智的判断,

 

第Ⅱ卷(共100分)

三、(本题有7题,共23分)

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6——30题。

(17分)

秋日的灯盏

朱以撒

①秋天来了,山里闪动着风吹过的暗影。

叶片开始有秩序地脱离枝条,原先紧挨在一起的两片树叶,一片先下来了,另一片落下来的时候,再也见不到它旧日的邻居。

交接的日子来临,一些矮小的灌木丛里,浆果外表抹上了一层紫黑,一只翠绿的螳螂举着带锯的刀,轻轻划了一下,浆水霎时奔涌而出,紫透了枝下的土皮。

②稻子已经进仓,秋风下瑟瑟摇曳的是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

农夫已经走远,不会回头,注定这一穗金黄要坚持到秋日的最后,被人遗漏、忘却,不能和亿万弟兄一道进入温暖的谷仓,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

在我看来,缘于遗忘而独立存在,虚构出岑寂田野的动人一幕。

浆果、稻穗这样兀立风寒中的灯盏,秋日的过去就是它们生命的过去,许多美艳走到这里,自然变得素洁起来,像戏台上的名角戏装卸下,铅华洗去,走在街市上,纯乎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

③暗夜里,车驶过同样岑寂的山村,简陋的土墙开设的小窗口透出昏黄的光,一家人聚在严实的屋内,守着炉火,内心踏实起来,谷仓是照耀一家人美好心情的不灭灯盏,隔着芳香的木板,里边躺着一家人的生存希望——从春日开始萌发,夏阳曝晒,现在终于落实下来。

当时是那么漫长,好像一盏秦时的灯,要擎到汉时才被真实地点亮,中间这么多的交替、衔接、奔跑——的确,我看过那些最终不能点亮灯盏的农耕人家,秋日远去,寒冬到来,是那么黯然神伤地蹲着,敲打着春日吃进泥层中的犁耙,要问个究竟。

丰稔的人家如实地享受着秋日的馈赠,闲聊时记起春夏那些有趣的细枝末节,唇齿开合中带着舒适的滋润。

看来,只有希望不落虚空,眉宇间才笑得起来。

④一本书在经过春风、夏雨的重叠,终于在深秋的最后几日结束了文字的蔓延。

这个文人松了一口气,好几次他像一个持灯者,火舌飘忽不定,他的心时浮时沉,晴明阴晦在瘦削的脸庞上隐现。

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的灯火费得太多了。

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

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在乡村里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罩。

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桥上。

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

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

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

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

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

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

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

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不与曲人语道。

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

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26.作者笔下的“秋日”有哪些特点?

(限用文章中词语)(2分)

27.“秋日的灯盏”在文中指什么?

为何称之为“灯盏”?

(3分)

28.分析第3自然段的表达技巧?

(4分)

29.第4段划线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0.本文隐含作者对生命追求过程的思考,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31-32题。

(6分)

咸阳值雨

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还似洞庭春水色,晓云将入岳阳天。

宿城南亡友别墅

水流花落叹浮生,又伴游人宿杜城。

还似昔年残梦里,透帘斜月独闻莺。

注:

杜城即下杜城,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31.上面两首诗都是温庭筠的作品,《咸阳值雨》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宿城南亡友别墅》一诗表达了________之情。

(2分)

32.两首诗中都有“还似”一词,都用了什么手法?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还似”二字在两首诗中不同的表达效果。

(4分)

四、(本题有3大题,共17分)

33.阅读论语中的这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16•13陈亢问于伯鱼曰:

“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

“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诗乎?

’对曰:

‘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学礼乎?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

“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1分)

②陈亢退而喜曰:

”(2分)

(2)这段文字反映出孔子的怎样的教育特点?

请结合文字内容进行评析。

3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8分,每空1分)

(1)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2)故不积跬步,。

(《荀子·

劝学》)

(3)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

(4),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苏轼《赤壁赋》)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6)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

(《论语》)

(7)浴乎沂,,咏而归。

35.有些书评只言片语,便能表现一部作品的写作特点、揭示其主题或写作目的,如:

《诗经》——先民的歌唱;

《史记》——

史家之家绝唱,无韵之离骚;

历史的长城

《平凡的世界》——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时代的奋斗。

请参照以上示例,选择你熟悉的一部名著(古今中外均可),写一则一句话书评。

每则不超过15字(2分)

《》——

五、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转身”有下列意思:

转动身体,改变方向;

借指时间极短。

转身,本是一具体动作行为,但蕴含其中的或许是处事方式的转变,或许是人生态度的转变,或许是事物发展情态的转变……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说: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歌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就变成毛衣……”关于“转身”,你有哪些感触和思考?

请以“转身”为题,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立意自定。

12月月考答题纸

试卷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试卷Ⅱ

(1)。

(2)。

(3)。

(4)

(5)。

(6)。

(7)。

(1)《》——

(2)《》——

12月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1、B(A项mú

yān/yè

liá

ng/lià

ngB项zhuó

lěipǐC项tiǎochēnzhuō/chù

D项jié

/jūbó

2、C(A项玘——圮束——速畴——筹B项踏——沓C项缅——湎韧——轫宣——喧磬——罄D项暇——瑕读——牍斧——釜)

3、D(“安适”多指人的心情安静、舒适,情绪稳定,精神畅快,相对偏重于人的精神方面;

“安逸”则指人的生活的安定、清闲、舒适、安乐,可以指精神生活,也可以指物质生活。

“宣扬”指广泛宣传,让大家知道;

“张扬”多指有意把隐秘或不必让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让人知道。

“纯净”指洁净、不含杂质,多用于形容事物的性质;

“清纯”可表示清秀纯洁,也可以表示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