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安全生产氛围的重要性文档格式.docx
《营造安全生产氛围的重要性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营造安全生产氛围的重要性文档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不出事故则一俊遮百丑,出了事故则从本单位(或本地)的利益出发,说情、钻空子、隐瞒,千方百计的开脱罪责,争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在很多事故的责任追究中,分了直接责任、间接责任,分了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剩下的“领导责任”其实已成了最轻的责任,这显然是不公正的。
作为领导,他们不仅负有行政责任,更负有道义上、良心上的责任。
“为官一任,就要保一方平安”是领导义不容辞的责任。
2、企业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没有把安全作为基础来抓。
有些企业盲目追求高效益,对安全则是心存侥幸,得过且过,遇到效益与安全发生矛盾时,不是把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而首先是考虑效益的需要。
这样,在思想上放松了警惕,进而在具体工作实践中降低了对安全的要求和标准,出于利益的需要,大搞形势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机会主义,总认为暂时不会出事,得放手时且放手,糊弄个三五载应该没问题。
从而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安全隐患,使安全工作陷入了混乱和困境:
以点代面、以好掩差、突击应付检查、以证件齐全代替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或者是做些官样文章,订几个条条,喊几句口号,挂几块牌子,搞几次大抄特抄的安全知识考试就了事的现象大量存在。
3、安全意识淡漠,缺乏对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在日常工作中,有些职工片面地认为安全只是上面的事,领导的事,与自己无关;
而领导们的安全意识又如何呢?
眼下各级官员抓安全生产意识的确有了很大进步。
但一细究,就发现某些领导的“安全意识”多是“外来因素”逼出来的,他们怕“乌纱”不保、怕批评、怕媒体曝光;
其次是上级单位盯得紧,开会、督促、检查、签订安全风险责任书。
如此一来,不抓行吗?
但这种抓,一方面是为自己开脱责任。
出事时,别人总不能说我没抓吧?
另一方面是治标不治本,没有将安全落到实处,穷于应付。
出了事或有了事故隐患时,讲一通话,批评一通,发通牢骚,而不是做到防患于未然,将安全做实、做细。
诚然,法制化管理是实现安全生产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但要真正的实施法制化管理,单靠几个领导的努力是做不到的;
也不是依靠制订几个制度或者通过一部甚至几部法律就能实现的。
它需要全员的参与,必须是企业的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到了一个自觉的层面;
它也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只有全社会都营造了一个讲安全的氛围,企业的安全生产才会真正实现监管到位,走上法制化的轨道。
我想起了日本人在进入旅馆时,首先不是看菜谱,而是看它的安全通道是否通畅,这就是日本人的安全意识。
而我们走进旅馆又有谁想到过安全的问题?
这就是一个安全素质的问题。
怎样才能提高安全素质?
关键是有一个自觉的安全意识、安全思想,思想是行动的灵魂。
只有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文化体系,通过引导,让职工按照企业的安全目标,以自觉为主,自主管好自己的工作安全,这比“制管”更能体现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和人文关怀。
以良好的安全氛围和系统的安全文化熏陶人,对员工潜移默化,才会使安全生产成为职工的一种自觉行动。
许多企业对安全生产都比较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但安全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极少数职工就是在“违章就下岗”的令箭牌下,也有意或无意的以身试法,甚至和安监人员玩“猫捉老鼠”的游戏,使得违章成为企业安全的顽症,屡禁屡犯。
“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一定违章”,在这些人的脑海中,就是存在着那么一点违章不一定出事的投机心理。
要真正的扭转这种安全的被动局面,还得治本。
多年来,企业的安全管理层已经习惯于就事论事地抓安全教育、订安全措施和消除设备缺陷。
而在就事论事的安全管理模式上,由于事故的处理总是会影响某些人或某些局部的利益,使得这些人或小团体会动用一切力量,想尽一切办法,为自己开脱罪责或者通过说情来减轻处罚。
这样,使事故处理变得困难重重,难以做到惩罚严明。
安监人员也因为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关系,而感到力不从心,对违章下不了手,使得安全管理乏力,无法震慑那些以身试法者。
而作为事后追究,其实也已是迫无聊奈而为之,企业或人身受到的伤害远不是一个处分就能弥补的,而处理的结局在少数人眼中并没有起到前车之鉴的作用,这就是悲剧反复重演的原因所在。
所以,《安全生产法》要真正的发挥作用,恐怕还得大大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事实上,总有一部分人爱打擦边球,犯法够不着,小犯却是不断。
对这种人,一部法有什么用呢?
唯有对他的思想进行彻底的改造,提高了安全素质,使安全变成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动,企业才能真正的实现长治久安。
怎么改造人的思想?
必须从基础工作抓起,从决策到管理,从设施到制度,从教育到素质,全面地、系统地提高决策层、管理层及全体员工的安全文化素质,建立较完善的企业安全文化体系。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是要在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的前提下,实现生产价值和人的价值的统一。
二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和功能
在技术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要适应竞争,赢得竞争,并在竞争中得到发展壮大,培育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保证,有人甚至说,企业的竞争拼到最后拼的是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就体现在员工群体持久的凝聚性、一致性、进取性、创造性、奉献性,具体表现为三种力量:
即信念的自导力、【主人翁精神感恩意识】道德的自律力、【爱岗敬业以不安全、劣质产品为耻】心理的自激力【积极向上攻难克坚自主创新】。
这三者一旦形成合力就能对职工精神动力和精神状态产生持久的影响,并以此促进企业的生产发展和效益的增长,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所以,有不少有识之士认为,企业文化也是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得力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更重要的还在于全体员工劳动潜能和创造势能的发挥,在于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心理状况、文化素质和社会心理等方面的不断更新。
企业文化实质就是企业的价值观,当一个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认识到了“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认识到了“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最大的效益时,企业的安全也就有了思想上的统一,企业的安全组织目标就成为了职工的自觉行动。
一个企业安全管理的水平,往往取决于企业员工及整体安全素质与安全意识水平的高低。
企业的安全文化反映了企业群体和个人对安全的认识和行为,它是企业借助于既定的安全目标,增强企业员工的安全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将企业的各种力量统一于既发展企业,又体现人的价值观念,尊重人的生命,保护人的健康和企业与社会财富的不受破坏的文化。
它使安全包含于文化,文化又作用于安全。
通常企业的安全文化可分为基础安全文化和专业安全文化。
前者是一种全民普及型的文化;
后者则是从事某项专门技术或技艺活动的人应当具备的专门的文化知识和行为素质。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而逐步的向前者渗透、延伸,促使其不断提高。
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包含两个层次的结构,第一层次称为表层结构,它是各种有关安全使用规范及标准等的表现层。
表层结构有立约与非立约两类:
立约类是指用一定的形式明确规定出来的,包括有关安全的法律、条例、制度、规章、技术标准等;
非立约类是指虽然没有用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却约定俗成在人们心里的内容,如安全风俗、安全习惯、安全崇尚和安全礼让等。
第二层次称为理层结构,这是安全文化的理性部分,包括“安全第一”的科学思想、“安全第一”的道德思想、“安全第一”的经营与生产原则等。
这些内容集中体现为“安全第一”的价值观。
企业员工进行价值分析时认识到,经济效益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安全是为了保障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保障企业的生产设备不受损坏的屏障。
效益与安全不可或缺,而二者相比,安全是首要的。
企业安全文化作为现代化企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是企业文明和素质的重要标志。
抓好安全文化建设,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和道德风貌,有助于改进和加强企业的安全管理。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是指系统影响改变他系统以及抵抗、承受他系统的影响与作用的能力,是一个系统从周围环境中取得物质、能量、信息而展自身的功用。
企业安全文化主要有导向、约束、凝聚和激励等功能。
导向功能是指企业安全文化对全体员工的引导和指引方向的作用,即通过企业安全文化确定企业的安全总体目标和各车间、班组的安全分目标,使企业领导明确企业安全管理的努力方向,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使每一职工以“安全第一”的价值观为自己的行为指南,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符合企业的安全价值观,调动广大职工为实现企业安全目标各极性,引导职工的安全行为。
倡导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其实质就是要使企业尽快走出“事故导向”的操作和思维、管理模式,实施“超前创新”,有效防止事故的发生。
约束功能是指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制度,伦理道德发生作用,约束全体职工的安全行为,使每一个职工都能深刻、充分认识安全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自觉地增强安全意识,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以及应具有的安全道德,从而能自觉地遵章守纪,自觉地帮助他人规范安全行为,做到“三不伤害”,提高整体的安全水平。
凝聚功能是指把企业全体员工紧紧联系在一起显示共同的安全目标、意识和追求。
同心协力、奋勇拼搏、开拓前进的一种观念、行为和文化氛围。
使个人对企业产生信赖感、可靠感、依靠感和归宿感。
激励功能是指文化本身所具有,通过表彰先进,树立安全标兵等多种方法,激发全体员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企业领导对职工关心进而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培养职工“厂兴我荣”和“同舟共济”的集体观念,使生产进入安全高效的良性循环。
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概括地说就是将企业决策层、管理者及全体职工塑造成具有现代安全观的生产力和文化人。
没有高度的安全文化作导向,职工行为往往易入歧途,很难实现预防事故的目的。
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和培育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键是企业各级领导者的安全文化素质,领导者要用自己对安全生产的责任,确保安全意志和安全价值观,通过言传身教和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来影响每一名职工,进而通过严格的奖惩实践不断进行培育,才能有效地加快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安全生产的新局面。
企业安全文化培育主要有两个渠道,一个是学校教育,一个是企业培育。
学校教育就是通过开设专业安全课程,通过生产实习培养出具有相应专业安全科学技术知识和实践技术的人才,满足企业的需要。
企业培育是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一个主要途径,培育的方法主要有:
一是定期组织各部门进行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技术标准、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制订及修订活动,充分发动企业全体员工从理论到实践作认真、细致、深入的学习和讨论,统一企业全体员工的安全认识、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二是企业对全体员工要进行定期培训,包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企业安全生产安全技术、安全观念、安全态度、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对新入厂的工人必须进行严格的三级安全教育培训。
三是运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多种宣传媒介,采取安全讲座、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演讲、事故案例分析会、安全生产大检查、安全活动、安全技术交流会、安全座谈会、安全奖励表彰会和安全图片展览等多种形式贯彻安全文化,倡导“安全第一”观念及宣传安全行为规范。
四是建立企业安全事故陈列室,经常用正面经验、反面事故和血的教训教育全体职工,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的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安全生产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企业的安全文化是对传统安全管理的一种升华,它在改变那些以往的安全观念过程中,创造和更新了人们的安全观念,使理性的安全意识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
企业的形象如何,安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具备先进的安全管理。
企业的安全达不到指标,就不能进入国际市场。
根据统计显示,安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占GDP的25%。
安全投入必然获得对称的安全产出,这是一条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所以,《安全生产法》特别强调要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
安全投入的增加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使企业或部门乃至整个国家在一定的时期内事故减少,安全环境明显改善、企业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商誉提高等。
四、营造企业良好的安全氛围
现代安全管理理论认为,生产事故的发生虽然有其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是可以预测、预防和控制的。
“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
安全与生产可以说是生物学上的“共生关系”,双方互惠互利,安全是生产的首要前提,预防性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出事故整改的“产出比”。
有不少人认为,只要有生产,就难免有事故,常用“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话来为事故开脱罪责。
这种错误认识反映在生产实践中,就成了“做事越多,出事的机率越多,所以越积极肯干的人就越易受伤害。
”无疑,这种认识对生产是十分有害的,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所以,要使事故处于“可控”和“在控”状态,不仅要得力于对生产设备的及时消除隐患和缺陷,始终保持设备的健康状态。
应该说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在线监测装置的广泛应用,为确保设备的健康运行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关键是如何加大投入的问题。
而对于纠正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树立一种正确的安全思想,培育一种先进的企业安全文化,则任重道远。
根据安全心理学的研究,人类从事的生产过程都包含着利用能量做功的过程,能量的失控,就可能引发事故。
因此,生产系统存在着固有的危险,但这种危险,通过人机系统的协调作用,是可以控制的。
如果有了良好的安全氛围,让“要我安全”变成了“我要安全”,全体职工能够相互监督、相互关心、相互配合,那么不讲安全的行为成了众矢之的,不讲安全的人成了过街老鼠。
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第30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进一步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
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必须充分认识搞好安全生产的极端重要性,把这项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这样的论断,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高度重视。
现代安全经济学“三角形理论”认为:
经济为两条斜边,安全是一条底边,没有底边的支撑,这个三角形是不成功的。
经济发展再快,没有安全就构不成稳定的三角形。
加强安全生产,防止职业危害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策,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条件,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安全生产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生产建设中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我们的党代表着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我们的国家是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
劳动人民是国家主人。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是根本一致的。
人民的需要,最重要的莫过于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健康的需要了。
保护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安全、健康,是关系到保护劳动人民切身利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因此,当我们谈到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的时候,决不能忘记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
在我国,不顾劳动者的安全、健康,盲目追求产值利润是决不允许的;
为了个人发财致富去剥削他人,不顾劳动者死活,要受到法律制裁。
所以,安全生产,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写进了我国的宪法条文。
安全生产还关系到社会主义安定和国家一系列其他重要政策的实施。
安全生产搞不好,伤亡事故和职业病频繁发生,不仅使职工本人受到伤害,而且使其家庭蒙受不幸,给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造成心理上难以承受的负担。
对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实施,独生子女将成为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劳动力。
这些人一旦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至少要影响三个家庭、六个中老年人的生活,那时人们对伤亡和职业病的心理承受能力将十分薄弱,即使实行高额赔偿抚恤政策,也很难消除人们的悲痛和愤慨。
这些问题必然对计划生育政策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说搞好安全生产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安全生产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条件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首要条件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生产力是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两方面构成的。
而在生产力中,人是最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生产工具要由人去创造和使用,物质资料的生产必须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实现。
因此,发挥人的作用,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对于发展经济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我们发展生产力,最重要的就是保护劳动者,保护他们的安全健康,使之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神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体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反之,如果安全生产搞得不好,不注意改善劳动条件,一旦发生伤亡事故和职业病,不仅劳动者的安全健康要遭到危害,生产也会受到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
这样,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由此可见,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必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3.安全生产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
安全生产在企业现代化管理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本目标是通过管理现代化,使生产过程顺利、高效率地进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生产。
这个基本目标只有搞好安全生产才能实现。
有的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盲目追求一时的产值和利润;
有的企业将改善劳动条件的钱挪作他用;
有的企业用砍掉劳动保护项目的办法来扩大生产;
有的企业不是从预防事故入手,要钱无钱,要物无物,出了事故,多少钱物都拿得出来。
这样的企业和企业领导者,完全违背了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基本原则,是很危险的,终究要吃大亏。
一个企业要搞好生产,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这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我国是社会主义的国家,企业发展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在生产中不重视安全生产,不注意劳动者的安全健康,发生事故造成伤亡或职业病,以牺牲一些人的生命或损害他们的身体健康去换取产品,就失去了搞生产的目的和意义。
所以,搞好安全生产与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安全生产是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的基本需要。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
人人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投资也越来越大。
既然如此重视健康,那么如何保障自己在劳动中的安全,就应该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1、安全为了自己。
重视安全生产首先对自己有利,善待生命,才能为社会和个人创造更大的财富。
2、安全为了家庭。
重视安全生产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其乐融融,天伦之乐哪个人不想享受呢?
3、安全为了企业。
重视安全生产会减少企业的巨大损失,促进企业的稳步发展。
4、安全为了国家。
重视安全生产为国家创造巨大财富,使我们的国家日益走向富强。
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