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
《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案例调研报告Word下载.docx(6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3.到四川考察取经38
4.政府包办发起39
5.筹建协会40
6.协会章程42
7.选举和成立协会43
8.筹建市场44
9.协会理事长45
10.协会现状46
11.思考46
案例四安徽省宁国市青龙乡茶叶协会48
1.外部环境48
2.混乱的销售状况49
3.组建协会50
4.协会章程51
5.茶市开张52
6.扩展协会服务范围53
7.协会自有品牌54
8.发现的问题55
案例五 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养鸭协会56
1.外部环境56
2.养鸭历程57
3.组建协会58
4.开办公司60
5.公司取代协会61
6.协会现状61
序言
本案例调查,将通过中国的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生、发展,回答什么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成功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衰落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何没能实现最初设定的目标;
这两种不同的结果是由哪些内部和外部的因素造成的。
中国农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于地域的不同,组织过程的不同,组织时间的不同,组织规模的不同,因而没有统一的称谓。
本案例调查所称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论其具体称谓,只要是由一定数目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共同完成同一经济目的的组织,都称其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本案例调查所关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以下特征:
●首先,以农民为主体。
其他农村人口,地方政府,其他所有制的机构和组织,都不是农民经济组织的主体部分。
更重要的是,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活动和结果都归农民所有。
因此说是“农民”经济组织。
●其次,仅考虑该组织的经济目的。
也就是说,只有农民生活或生产活动中的“经济”因素才是需要考虑的。
无论该组织是否有社会目标,获得其经济目的是该组织存在的原因所在。
●第三,农民自愿组织在一起,形成正式的合作协议和组织结构,并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
这也就是“合作组织”的概念。
●第四,这个组织是以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为纽带,把农民组织在一起,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进行生产、加工、销售活动的组织。
目前,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三种主要类型:
第一种是技术交流型农民专业协会,有非正式管理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开展技术(信息)交流服务,为会员提供技术培训,进行新技术试验等。
这种农民专业协会所提供的服务大多免费或仅收取少量费用,补贴成本即可。
第二种是技术经济服务型农民专业协会,有正式的管理机构,为会员提供技术经济合作服务,包括供应生产资料,提供技术服务,联系或负责会员产品的销售等。
虽然这些服务通常收费,包括少量的管理费,但是不以赢利为目的。
第三种是技术经济实体型农民经济组织,实际上是企业(大多数为股份合作制),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通过资本、技术、劳动的联合,为会员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
我们在全国范围的三个省份选择了5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调查,这些省包括四川、安徽、浙江,分别代表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和北部的农村地区。
我们认为,这些案例,无论是成功的组织还是失败的组织,都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起、发展和运营的典型例子。
这些案例包括: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花木种植协会
-四川省都江堰市日升奇异果合作社
-安徽省广德县凤桥乡板栗股份合作协会
-安徽省宁国县青龙乡茶叶协会
-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养鸭协会
对案例的选择,我们希望能够尽量包括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各种不同类型,不同的发起方式和不同的发展状况。
在这5个案例中,有大户发起的,销售公司发起的,地方政府发起的,科协发起的和供销社发起的;
有专门进行销售的,专门进行种植的,也有专门提供技术服务的;
有发展趋势很好的,也有行将解散的;
等等。
所有这些案例都反映了目前中国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各方面的冲突、未来的发展趋势等。
在案例报告中,我们试图通过对所涉及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并通过这些过程描述对以下一系列的问题进行回答,从而使研究者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产生的动因、本质、特性、作用、问题、矛盾、现状、趋势等有具体的认识和了解。
这些问题包括:
这些组织是什么人办的?
是在什么条件下办的?
是在什么情况下办起来的?
创办者为什么要创办这样的组织?
这样的组织是怎样创办的?
这些组织都开展了哪些活动?
创办和发展中出现了那些问题,有些什么样的冲突?
哪些问题得到解决,怎么解决的?
哪些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为什么?
这些组织的现状如何?
今后的发展趋势如何?
通过上述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观察到:
1.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生的动因。
2.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及影响。
3.影响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长的相关因素。
4.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形式。
5.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利益机制。
6.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机制。
7.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龙头企业、农户的关系。
8.政府在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影响和作用。
9.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现状、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下面的5个案例中,由于每个组织的成长和发育过程不同,组织规模的大小和活动的多寡不同,组织的正规化程度与组织领导者的水平高低不同,因而,从每个案例对象所获得的有效信息量也不同,对一些协会的调查和访谈是有相当难度的,获取的信息量也是不充分的。
例如:
安徽省宁国县青龙乡茶叶协会和浙江省长兴县林城镇养鸭协会这两个协会,在组织创办的过程中,就显现出了非正规与松散的特性;
在成立后的活动中,更有极大的随意性;
加之组织的活动开展的极少,组织没有基础资料,信息极不完整。
浙江的长兴县林城养鸭协会甚至连协会章程这样的重要文件都没有保留。
这样的组织,无疑是不成功的。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调查,就会了解到成立后没有开展有效活动或偏离了组织预定目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中国农村地区可能不是少数。
这样的组织,有些甚至还曾得到地方政府表彰,作为范例进行推广。
在5个案例中有两个是这样的组织。
本次案例调查研究过程中,北京瑞富尔农村发展研究事务所所长杨联芳教授给予了指导,张丽研究员参加了全部的调查访谈和编译工作,四川、安徽、浙江三个省的农村工作主管部门提供了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这项工作无法完成。
谨在此表示诚挚谢意!
案例一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花木种植协会
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花木种植协会成立于1998年8月,由花木种植大户发起,创立初期仅有5名会员。
现有会员146人,带动和联系农户3500多户,花木从业人员达到7000多人。
协会创立初期,花卉种植面积500亩,花木品种20多个;
目前花木种植面积1.2万亩,花木品种502个。
2003年这个协会中会员平均年纯收入3.6万元(人民币),其中最高达到28万;
会员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8600元,是协会所在的乐山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7倍。
这个协会有完整的规章制度和组织结构,有协会章程;
制定了会员代表大会制度;
有理事会和监事会对协会事务进行管理和监督;
设立理事长、秘书长、理事等职位处理协会内部事务;
有完善财务制度和资金使用制度;
有会员个人档案制度,与会员保持紧密联系。
该协会为会员及联系农户提供全套的服务:
理事会下设花木生产、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市场销售等服务小组,负责协会生产、技术、销售、物资供应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该协会建立了市场风险互助金,降低会员生产风险。
该协会与地方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紧密联系,2003年被五通桥区农村信用联社、五通桥区信用协会评审委员会评定为首批“信用协会”,为会员提供信贷担保推荐服务,协助会员更容易取得信贷支持。
首先,协会会员有贷款优先权;
第二,作为信用协会的会员,贷款条件适当放宽,信贷额度较其他农户高,第三,贷款利率优惠。
协会为会员提供借贷推荐书,并帮助会员获得联保信用贷款。
该协会是2003年四川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座谈会上所推荐的成功协会的范例。
从协会规模、服务范围、组织结构等方面,对该协会的案例研究将能体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该协会的“信用协会”及“信用会员”运行机制,引起了我们案例研究小组的重视。
我们认为,这可能是解决目前中国很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所存在的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
1.外部环境
乐山是四川省省辖市。
地处四川中南部,北距省会成都130公里。
介于东经102°
50′~104°
14′,北纬28°
25′~29°
23′之间。
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668万,辖17个区、市、县、自治县。
乐山市曾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地区。
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79.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2%,第二产业占44.7%,第三产业占33.3%。
乐山市地势由西北、西南向东南、东北倾斜,海拔320~4288米。
境内地形地貌复杂,西南为山地,东北为丘陵,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中下游为三江冲积平原。
除三条骨干河流外,还有中小河流56条。
市境西部和西南侧为盆周山地,占全市面积的56.5%,其余丘陵和浅丘占37.2%,河谷地带的平原和缓丘坝地占6.3%。
乐山市位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区域。
东北部平原、丘陵地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热同季,雨量充沛,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6.5摄氏度。
气候温和,无霜期长。
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年均降水量绝大部分地区在1000毫米以上,西南山地最大降水量2200~2500毫米。
2.协会成立前
一边是外来商贩压级压价,一边是本地花卉种植农户之间无序竞争,几个大的种植农户开始思考解决的方法和出路……
五通桥区是乐山市11个区、市、县中的一个县级行政区,位于乐山市的东北部,有人口32.7万,其中农业人口22万,有12个镇154个行政村,是乐山市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一个城郊型农业区。
这里的农户,有种植花木的传统。
在二十世纪80年代初,这里已有一些农户种植花木。
看到种花木比种粮食的收入多,当地种花木的农户多了起来。
到了1995年前后,花木种植在五通桥区已形成了初步规模。
这时,外省市的一些花木商人到五通桥来购买花木苗。
于是,问题产生了。
一方面,外来的花木商人压级压价。
一方面,本地的农户不是在销售情况好时成倍的抬高价格,把外来客商吓跑,就是在销售情况差时竞相杀价,不计成本。
其结果都一样,花农自己受损。
到了1986年,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五通桥本地及周边地区种植花木的农户太多了,客商来的太少了,农户种植的花木卖不掉了。
五通桥有两个花木种植发展较早的小镇,一个叫竹根镇,一个叫杨柳镇。
这两个小镇,都坐落在一条叫做涌斯江的小河边。
1998年初春的一个早上,竹根镇的三个花农和杨柳镇的两个花农,相约来到了涌斯江边。
这五个花农,坐在江边的杨柳树下,望着滚滚的江水,一根一根地抽着香烟,热烈地讨论着。
他们在河边坐了一整天,讨论了一整天。
六年后,当他们回忆起这一天时,感慨地说道:
当时绝想不到,这一天,扭转了他们今后的命运,也影响了当地及周边地区花木种植农户的前程。
这五位花农是:
来自竹根镇的谭祖全、杜厚明、罗良勇,来自杨柳镇的蔡久荣、王勇祥。
他们讨论的题目是:
怎样使五通桥的花农走出自己受损的困境。
一天的讨论下来,他们有了一个一致的认识,把种花的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一个花农自己的组织——花木种植协会。
他们的这个认识,不是从天下掉下来的。
五通桥有一个西瓜协会,成立于1992年。
几年来,这个协会给瓜农提供技术,市场信息,帮助瓜农销售产品,受到瓜农欢迎。
西瓜协会给了他们启示,走访西瓜协会,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然后照着他们的样子做,这成了当时这五位花农唯一的选择。
因为,当时他们根本不知道应该怎样组织一个协会。
通过到西瓜协会访问,他们知道了,要办一个协会,首先要有一个章程,要组建一个理事会,要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批准等等相关的信息。
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五位花农开始了紧张的协会筹备工作。
来自竹根镇的谭祖全,成为了这五位花农的领头人。
日后,他成为了五通桥花木协会的理事长。
其余四位,蔡久荣成为副理事长、杜厚明成为了秘书长,王勇祥、罗良勇成为了理事。
3.协会理事长
当地有名的种花大户,利用自己所拥有的技术带领和组织周边农户开始种植花卉;
协会成立后,成为协会管理层的核心……
谭祖全,男,五通桥竹根镇人,1973年高中毕业后到当地的一家国营园艺场工作。
在园艺场,一位有着丰富种植果树和花卉经验的老园艺师,成为谭祖全的师傅。
谭祖全从他那里学习到了种植花木的技术与经验,逐步成为这个园艺场技术最全面而且是最好的一个园艺师,并且他也爱上了园艺这个行业,并确信他的园艺技术可以使他过上好日子。
9年后,就在谭祖全掌握了全部的园艺技术,并对自己充满了自信的时候,他所期盼的“好日子”,开始来临。
1982年,农村改革开放的政策,使得这个地处农村的国营园艺场也不得不进行改革,园艺场动员职工分片承包土地。
谭祖全带领6位其他人不愿带领的年老体弱的职工,承包了15亩果园,每年交园艺场2000元人民币承包费。
当时,谭祖全承包的是15亩柑桔园。
谭祖全经过算账,在这十五亩地上只种柑桔,是无法养活他自己和他带领的6个人的。
于是,他毁掉了一部分柑桔,在柑桔地里种花,然后逐步把柑桔地改造成花圃。
到了1998年,谭祖全不仅在自己承包的15亩地上全部种上了花木,还带起周边的几十个农户的建起100多亩花圃。
谭祖全为这些农户提供种子,教他们怎样种植,帮助他们销售产品。
谭祖全从中得到的好处是:
每帮农户卖一株花苗,从中提成0.01元。
实际上,在谭祖全还没有办起花木协会时,协会的雏形已经有了。
问题是,种植花木的农户缺乏稳定性。
为谭祖全提供种植花木土地的,今年是这些农户,明年他们不种花木了,另一些农户又开始种了。
这种变化,使农户的种植技术得不到提高,花木产品的数量和品质得不到保证,谭祖全为此非常苦恼。
尽管如此,到了1998年的时候,谭祖全一年从花木生产经营中得到的收入,已达到了20多万元人民币。
他成了当地有名的种花大户。
协会成立时,谭祖全被选举为理事长。
4.协会副理事长
偷学种花技术,种植比较高端的花卉产品;
具有市场头脑,自己开拓外面市场;
负责协会技术和销售工作……
蔡久荣,男,杨柳镇青农村人,1965年生,1980年初中没有读完就回家跟着父亲种地。
他的父亲是一个种地的好手,也很有经济头脑。
1983年,蔡久荣的父亲对他说,你已回家种了三年地了,你去学种花吧,种花的收入要比种地多。
于是,蔡久荣就到了当地一位有名的花农王震华家里学习种花。
说是学习,他也没有正式拜师,只是一有时间就去王震华的花圃里无偿帮他干活。
在中国农村有一定技术的人,都很保守,不愿将自己的技术教给别人。
蔡久荣是一个很有心计的人,他一面帮王震华种花,一面注意观察王震华怎样剪支、用土、用肥、用水。
用蔡久荣的话说,很多的技术都是偷着学来的。
两年后,蔡久荣自认已把花木种植的技术全部学到手了,他离开了王震华家。
回到家里后,他在自己家的一亩多地里,种植了茶花、茉莉、香樟,这在当时属于比较名贵、价值比较高的花木。
1987年,蔡久荣为了采购新的花木品种,走出了五通桥,来到了离他家130多公里远的成都市。
当时,成都市有一个大的花木市场,叫青龙桥花市。
这个地方,是蔡久荣的一个堂兄介绍他来的。
他是第一次来到这个市场,好运降临到这个第一次走进这个市场的年轻人。
他走到一个卖茶花的摊位前,问那位卖茶花的老板:
“你的茶花怎么卖”?
那老板说:
“7元钱一秼”。
蔡久荣说:
“我是种茶花的,我的茶花比你的好,只要你3元一秼,你要不要”?
那老板用怀疑的眼光审视着这个大胆的年轻人。
用蔡久荣的话说,他当时认为我在吹牛。
蔡久荣向那个卖茶花的老板发出邀请,对他说:
“你坐车到五通桥来看看,你就会相信”。
没过多久,那个老板真的来到了五通桥,蔡久荣用自行车把他接到了自己的花圃里。
看过了蔡久荣种的茶花后,那个花老板说道:
“你每一秼降0.20元,算做我的运费,我订1000秼”。
他们成交了。
1000秼,当时对蔡久荣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订单。
此后,蔡久荣同这位被他用自行车拉来的花老板做了十多年的生意,也通过他打开了花木市场的大门。
在开始的几年里,蔡久荣一半的花都是通过他卖出去的,这个人的名字叫万全林。
蔡久荣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个人。
市场打开了,蔡久荣开始扩大花木种植规模。
他带领自己的4个兄弟和大伯家的4个女婿一起种植花卉。
自己家的地不够用,他开始租地。
租一亩地一年的租金是400元,而收入有2000元左右。
到了1998年时,蔡久荣已租了50多亩地,一年的收入接近30万元人民币。
此后,当协会成立后,蔡久荣被选为副理事长,分管技术培训和销售工作。
5.协会秘书长
从小拜师学习种花技术;
利用从师和朋友等关系引进新的品种;
熟悉市场运作方式和销售渠道;
负责协会销售工作……
杜厚明,男,五通桥竹根镇幸福村人,1963年出生,家里祖辈都是花农。
1979年,他初中毕业后回到家里,跟着父亲学习种植花木。
1983年,杜厚明家承包了村里的5亩地,全部集中种植花木。
有远见的父亲,叫杜厚明出去长长见识。
父亲把他推荐自己一个老朋友,这个人住在140多公里外。
140多公里,对于那时交通不便的四川农村,是一个相当遥远的地方。
那个地方叫做都江堰,那里是四川花木种植的故乡。
父亲的朋友叫做高志福,是一位极有名望的园艺师。
杜厚明正式拜高志福为师傅,跟着他学习花木种植技术。
当时,还有很多的人跟在高志福身边学习。
那时,杜厚明只有16岁。
他的师傅和师兄们还把他当作小孩子,认为他学不到什么技术,所以也就什么都不瞒着他。
在那里,杜厚明认识了很多种植花木的朋友。
他的师兄们没有想到,这个当年的小师弟,数年后竟成了他们的生意伙伴。
他的师傅高志福也没有想到,他的这个小徒弟,竟从他那里学到了园艺的全部技术,日后还竟成了他的合作伙伴。
杜厚明在都江堰那里,不仅学会了技术,交了朋友,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一个商业机会:
都江堰是平原,靠近省城,有很多新的、五通桥那里没有的花木新品种。
而五通桥是山区丘陵,有很多都江堰缺少的、用于盆景栽培所需的树桩。
于是,他就花钱请五通桥的农民上山挖用于盆景栽培的树桩,他把树桩运到都江堰,用它向自己的师傅及师兄们换回五通桥所需要的花木新品种。
在这个过程中,杜厚明不仅增加了自己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熟悉了花木市场的运作和销售途径。
到了1998年,杜厚明在五通桥以每亩400元的价格租了20亩地,并雇用这些土地上的农民,每天给这些农民20元工钱,让他们为自己种植花木,自己则忙于销售。
当协会成立时,杜厚明被选为协会秘书长,后被选为副理事长,主管协会的销售工作。
6.起草章程
借鉴其它协会的章程,从当地国营企业找人起草,协会创始人共同讨论修改……
1998年初春的“河边会议”结束后,谭祖全他们通过走访西瓜协会,对怎么办协会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的工作,是要起草一个章程。
谭祖全找来了西瓜协会的章程当作样本,还找到政府的有关部门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要求,又从当地一家国营企业,找来一位会写文章的人来起草章程。
经过十多天的讨论修改,一个花木协会的章程形成了。
这个章程,一共有六章十九条。
今天看来,这个章程有些简单粗泛,有些部分的内容有些含混。
对于当时的谭祖全和他的伙伴们,能讨论起草出这样一个章程,已是十分不容易了。
其中的一些约定,日后看来是有远见的。
章程的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中写到:
“五通桥花木协会是五通桥花木行业的花木科技工作者,管理工作者、生产经营者在‘自愿、平等、互助、互利’原则下结合起来的产业化组织,是区科协领导下的团体会员之一,在业务上接受五通桥区农业局的领导”。
这样的表述,一方面反映了这个协会,在参加人员上,并没有仅仅限定在农户的范围,表现出一定的开放性。
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像大多数中国农村的协会组织一样,一开始就表现出与政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章程的第二章“任务”第三条中写到:
“一,广泛收集花木产业的科技信息、商品信息和市场信息,为组织、指导花木生产和经营提供依据,并进行科学决策。
二,积极开拓花木市场,疏理流通渠道,逐步增加市场占有份额。
三,为会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助会员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和产品的销售问题。
四,研究、试验和推广新技术、新成果,为会员举办各种培训、交流等有益活动,促进会员之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提高会员的文化及科技素质,提高我区花木业的整体集约化水平,逐步把花木协会办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谋发展的专业协会。
五,鼓励会员之间相互协作,对本会困难户提供必要的帮助,逐步建立风险互助金制度,增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六,准确及时地向政府反映花木事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和会员的合理要求及意见建议,当好政府的参谋,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区花木事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
在这些任务中,提供信息被放到了首要,反映出这是中国农民的实际需求。
解决技术和销售问题,则是协会的重要功能。
增强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则是协会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章程的第三章“会员”第四条中写到:
“凡承认花木协会章程,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个人或组织,均可申请加入本会:
一,凡从事花木生产、经营、管理的个人或组织。
二,具备花木技术特长或热爱花木业的专业技术干部。
三,有一定的花木生产场地者。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定的花木生产场地者”的这一约定。
这“一定”,是多大?
在章程中虽无明文规定,但在一开始的章程讨论中,谭祖全及协会的创办者们对此曾有过认真的讨论,并设定了标准,只是没有写进章程。
但在日后的执行中,他们一直坚持,从未放松。
他们当时的基本想法是:
一定对要求入会的会员提出一个较高的入会门槛。
怎样设置这个门槛?
唯一能设置的,就是在“生产场地”这一条上。
当时五通桥的花农种植面积都不大,分散不集中。
谭祖全及协会的创办者们认为,这对发展当地花木是不利的。
他们设想,如果协会能给花农带来好处,那么花农就愿意入会,花农想入会,就会努力达到协会的要求。
如果在“生产场地”这一条上,提出一个较高的要求,花农就会扩大种植面积。
这样,就可以解决种农户种植面积小,分散不集中的问题。
于是,他们对“一定的花木生产场地”做出了规定:
入会者必须拥有5亩以上的花木。
这一规定,是有远见的。
这一规定,也带有一定的冒险性。
这一规定,也体现了协会创办者的自信。
因为,在当时,五通桥种植5亩以上的花农,只有20户左右。
这个门槛,在当时,确实是很高的。
然而,三年后,这里超过5亩花木种植的花农,已超过了100多户。
协会创办者们的目标实现了。
章程的第三章“经费及财产”第十五条中写到:
“经费来源:
一,会员及团体会员交纳的会费。
二,单位、个人的资助和捐赠。
三,开展花木经营活动和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