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44732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二学期期末复习练习卷Word下载.docx

D.经济模式的一体化

7.

英国议会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外国商品输入英国,或英国商品输出到外国,只许用英国船装载或用输入国或输出国的船只装运,否则一律禁止输入英国。

”该条例

A.促发英西战争

B.导致英法七年战争

C.遭到荷兰反对并引发冲突

D.标志着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8.

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

“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9.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10.

“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以上是周杰伦的歌曲《上海1943》中的一段歌词。

下列情景在1943年的上海不可能出现的是:

A.青年男女身着西服、婚纱在西式教堂中举办婚礼

B.恋爱中的青年男女把约会地点放在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

C.一群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

D.徐小姐爱好很多,读书、阅读《申报》、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

11.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

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

“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

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

”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

A.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12.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

②电话

③无线广播

④电影。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④①②③

13.

1958年末,全国职工总数达4532万人,比1957年未增加了2082万人。

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

这一措施:

A.有利于调整国民经济比例

B.基本纠正了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C.导致了社会商品供应不足

D.改变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14.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雄安地区设立国家级新区。

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

它: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关键步探

B.作为东部地区辐射中西部地区的综合门户

C.改革开放新时期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

D.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15.

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

“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B.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没有解决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D.没有改变人民公社的生产关系

16.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

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7.

1980年7月,习仲勋指出:

“(广东)清远的经验之所以值得注意,就是他们那不是坐等上级给他一个现成的好办法,而是勇于实践,去试验、去闯,上面有些部门提出不同意见时,他们也冷静地分析,继续认真搞试点。

”“清远经验”的特点是:

A.发挥特区示范作用

B.发扬地方创新精神

C.充分利用地理优势

D.加快全面深化改革

18.

根据中国国情,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

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不同社会制度

B.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都有独立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自主权

19.

如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

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20.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我们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胃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21.

有人在“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曲线图”中标注了五个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时间点。

据此分析,这五个主要时间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A.主动学习欧美生产技术

B.列强侵略客观上发挥了作用

C.经济发展环境有所改变

D.民族经济自身优势得到展现

22.

张謇认为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而后商贾有懋迁之资,有倍蓰之利……中国人数甲于五洲,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

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侮计,而御侮自在其中矣。

”他旨在强调:

A.学习西方“商务立国”以自强

B.商业发展是工业建设的前提条件

C.工业化是西方富民强国之原因

D.实现民族独立是工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23.

如图中四条曲线反映了我国1840~1956年四种经济成分的发展变化情况,其中B曲线代表的是何种经济形式: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24.

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裹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裹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

B.英国的棉布价格更具优势

C.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D.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25.

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26.

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1997年,俄罗斯成为第八个成员国。

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

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C.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D.区域性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非选择题

27.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部分)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所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材料二 

我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事记(节选)

1928年,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建立。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

1930-1931年,蒋介石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三次“围剿”。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三省。

1933-1934年,蒋介石派兵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五次大“围剿”。

1945年,陈立夫、陈果夫控制的中国蚕丝公司在上海设立。

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签订。

(1)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此时民族企业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2所示的民族工业的状况,从政治、思想方面分析对我国民主革命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3概括不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内外因素有哪些。

28.

经济体制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一

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列宁进一步考虑利用市场发展国营企业,指出“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

……1921年12月,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对当时的经济特点的总结是“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货币交换的发展”。

提出要“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并且有系统的、经过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确切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

——朱建明《列宁“新经济政策”述评》

材料二

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

“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在调动工人农民积极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工农轻重的比例;

后来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

再到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当时的定位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林毅大:

《转型国家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的“市场观”,并分析引起列宁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6分)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分)

(3)据材料三,概括近四十年来中共中央对市场作用与地位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分)

本题主要考查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最终得出规律: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至于用什么样的方法发展经济,由经济发展的规律来决定,不能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条件下,应该是计划经济指导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政府要在宏观经济控制下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国营企业也在改行所谓经济核算,实际上就是在相当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可知,列宁主张国营企业一定程度上实行商业的和资本主义的原则;

根据材料一“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来掌握市场”可知,列宁主张按市场规律来掌握市场;

根据材料一“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的工作掌握在自己手中”可知,列宁主张把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掌握在自己手中;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由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可知,列宁从自由贸易在农业和地方小工业领域的成功受到启发;

根据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的实行,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2)根据材料二“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可知,罗斯福关注的社会问题是贫困和失业;

(3)变化:

根据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强调物质利益……但是仍沿着计划经济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来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可知,主要使用计划经济手段,但开始承认物质利益;

根据材料三“承认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可知,强调“计划为主、市场为辅”,以计划为主的同时,也承认市场的配置作用;

根据材料三“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可知,十四届三中全会开始承认市场的基础配置作用;

根据材料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可知,十八届三中全会承认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29.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二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

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

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怎样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的?

试卷答案

1.B

土地改革出现在1950—1952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

1978年后粮食产量和油料产量的增加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故B项正确;

C项出现在1992年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C项错误;

2001年中国加入WTO,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

2.C

根据所学可知,1958年大跃进运动兴起,要求大办工业、大练钢铁,城市需要大批工人,因此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C正确。

“一五计划”时间为1953——1957年,与题目中时间不符,A错误。

中共八大要求经济建设在综合平稳中稳步前进,而大跃进是左倾思想,B错误。

1960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D错误。

点睛:

本题考查大跃进。

大跃进使大批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而“八字方针”中的“调整”,即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的比例,又使人口从城市流回农村。

学生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题目现象进行分析。

3.C

据材料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人的处罚和对买油条者油中参假被雷击以及商人背信弃义家遭火灾等信息可以得出,唐宋两代反对商人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背信弃义等,说明当时政府比较重视规范商业行为,C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抑制商业等,A不正确;

B说法不准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获得“脏利”多的人的惩罚;

D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商人的态度,而不是商人自身观念的体现,D不正确。

古代中国的基本经济政策为重农抑商,历代都强调加强对商业的控制,其控制措施一方面抑制了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但一些措施也有利于规范商业行为,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加以重视。

4.B

材料反映占10亩一线的比重较大,故排除A;

由占地来看存在占地100亩以上的,故选B;

材料没有提到人地矛盾,故选C;

D中“普遍”太绝对了,排除.

5.B

根据题干可知,汉代严厉限制商人购买土地,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此政策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B项正确。

此政策客观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但不符合题干,排除A。

商人购买的土地不一定是国家土地,排除C。

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6.A

依据题干“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可知,一国在任何领域中的技术进步终究会较快地流向他国,形成了一种激发相互学习互动的大环境,反映了欧洲社会环境的开放性,故A项正确。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需要掌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是对关键信息“它们本质上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平台”、“技术熟练的工匠们如同学者和艺术家一样,把整个欧洲当成自己的家”的分析。

7.C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了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英西战争发生于1585—1607年,故排除A;

英法战争发生于1756—1763年,故排除B;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的标志是英国取得英法“七年战争”的胜利,所以D不符合题;

《航海条例》的颁布侵犯了当时海上霸主荷兰的利益,因此遭到荷兰的反对,并最终引发三次英荷战争,故选C。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早期的殖民扩张·

《航海条例》

8.B

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

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

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

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

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

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

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

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9.C

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材料也没有涉及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B项错误。

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故答案选C项。

材料表明富商的发展态势,并未涉及政治权利问题,故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进步·

汉初经济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材料内容的准确解读。

本题难度不大,首先结合材料内容,判断出D项是无关项。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A、B说法错误。

10.D

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据题干“1943年的上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西服、婚纱等西方服装已经在上海传播,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咖啡馆、西餐厅、电影院等西方生活方式也已经在上海广泛存在,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故可能有爱国学生在街头巷角派送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当时上海还没有电视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11.D

材料中的“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指的是英国国会的民主原则,材料认为英国民主制度是英国社会发展的基础。

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报刊的发展

12.B

①项,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开店、办银行,还舶来一些洋货,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西装也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生活中。

②项,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③项,1922年,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开办无线广播。

④项,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综上所述,先后顺序应为①②④③,答案为B。

13.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1960年下半年,按照中共中央一系列指示,各地迅速精简职工,1961——1962年我国共减少职工1887万人”信息说明是对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故A项正确;

B中基本纠正错误;

D中与题干信息不符;

D中改变错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国民经济探索·

八字方针调整

14.C

A选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已经确立,所以不存在“步探”的问题;

B选项错误,雄安位于河北省,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并不位于中西部。

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不是对外开放问题,故排除。

15.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为单位进行生产,不利于大规模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体现了这一经营模式的不足,所以本题选A选项。

B选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依旧是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

C选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生产的经营权给农民。

D选项错误,与史实不符。

16.B

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粮食计划供应制度是建国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为更好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

A项,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指对民族资本主义所进行的改造,与实行粮食供应制度无关。

故A项错误。

B项,从1953年开始,为贯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和总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