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及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案人民版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影响
(1)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2)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图解历史】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转机制示意图
知识点三 行省制度
1.创立:
元代创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
2.内容
(1)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另有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需呈报枢密院。
(3)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影响
(1)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省制的开端。
【易错易误】行省制度并非否定郡县制
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进一步发展完善。
知识点四 选官制度
1.世官制:
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
2.察举制
(1)含义:
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2)实施:
汉武帝曾下诏策试贤良;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官。
(3)评价:
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选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
3.科举制
实施
隋唐之后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明清时期演变为八股取士
实质
通过考试选官的制度,是一种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且被最高掌权者控制的制度
意义
(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2)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和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
(3)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4)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有一定的合理性
【图解历史】古代中国主要选官制度的演变
考法1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典例』(2018·
扬州调研)《大明一统志》中提到元朝“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
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
当时人们认为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
据此可知( )
A.行省是中书省派出机构
B.行省制强化了地方权力
C.行省机构设置和运行的方法
D.行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
解析 材料文字“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体现了行省机构的设置,“都省与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往来文书也用对等的,“咨文”体现了行省运行的方法。
A、B两项表述都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C项表述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意,正确;
D项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 C
【方法突破】
★明考点 行省制度
★抓关键 根据“内立中书省一,以领腹里诸路;
外立行中书省十,以领天下诸路”可知,机构设置和运行。
★定方法 文字信息提取类试题:
首先,理解试题提供的文字史料和考试要求;
其次,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并且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解答的关键是:
找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并结合行省的职责进行突破。
【史论链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和特征
1.主要地方行政制度
地方分权体制
中央集权体制
分封制
郡县制
行省制
盛行时代
西周
秦朝确立,整个封建社会
元朝确立,沿用至今
地方与
中央关系
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可以世袭
郡、县受中央控制,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行省长官受中央节制
作用影响
在西周早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容易造成分裂割据
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演变趋势和特征
(1)趋势:
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
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分散或收回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2)特点:
①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严密;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加强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②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考法2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典例』(2017·
江苏单科,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
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
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解析 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C项正确;
三省六部一直存在,并没有废除,A项错误;
“政府的行政效率”在材料中未体现,B项错误;
门下省负责审核,D项错误。
★明考点 三省六部制的运行特点
★抓关键 根据“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可知加强君权和削弱相权。
★定方法 推理型选择题:
以考查推理能力为主,兼有考查记忆、提取信息等能力。
常见的限定词有“表明”“反映”“说明”等。
解题时,一般按“压缩表象得规律”“寻找共性得本质”“分析选项定答案”来解答。
【史论链接】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意义
(1)特点
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
②职责明确,提高效率。
③协商政务,集思广益。
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2)意义
①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考法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典例』(2016·
江苏单科,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
解析 材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故A项正确;
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提及取士科目数量减少,故B项错误;
材料“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是对进士科的重视,不是尊贵,故C项错误;
材料主要提及科举考试的形式更加公平,没有涉及录取人数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明考点 科举制度
★抓关键 “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说明采用密封考试形式,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性。
★定方法 比较型试题:
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本题属于类比题型,即将同一类性质的事件、人物和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
【史论链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和科举制的影响
1.趋势
(1)选官标准:
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
(2)选拔方式:
由地方推举逐渐发展为由中央组织公开考试选拔官员。
(3)选官原则:
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
(4)选官基础:
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
2.科举制的影响
(1)对中国
①政治上,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范围,打破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②思想上,科举考试大都以儒学经典作为考查内容,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统一了士人的思想。
③文化上,科举考试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文学巨匠,这是唐诗、宋词繁荣的重要原因。
④价值观,形成了读书群体勇于追求上进、实现人生价值、入世有为的人生价值观取向。
(2)对世界:
古代东亚的日本、朝鲜均曾效法中国实行科举制。
近代的欧美文官制度也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度。
中国的科举制度在欧洲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考点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知识点一 内阁制度的形成
1.废丞相
(1)背景:
丞相权势过重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2)措施:
罢除丞相职位,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
(3)影响:
丞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设内阁
(1)原因:
丞相废除后,政务集中于皇帝一身。
(2)设立:
明成祖设立,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
(3)特点:
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建立的政治机构;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
受司礼监牵制。
(4)评价: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并不能对君主起制约作用。
【误区警示】宰相与内阁
宰相
内阁首辅
地位
法定,制度赋权
仅是内侍机构
职权
参与决策
无决策权
作用
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
不能制约皇权,反而强化皇权
知识点二 军机处
1.设立:
清朝雍正年间设立,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
2.地位: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3.特点
(1)军机大臣均由皇帝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
(2)机构简单,人员精干,有官无吏。
(3)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办事效率高。
(4)决策封闭性的特征明显。
4.影响: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
【轻巧识记】用“一废、二设、走极端”概括明清政治
考法1 明代内阁的特点和影响
『典例』(2012·
江苏单科,4)明成祖时,“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
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
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
解析 内阁的出现并非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故A项错误。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并非法定决策机构,六部也不是内阁的下属机构,故B、C两项错误。
由明成祖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与“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可知,内阁地位有所提高;
据所学可知,明代内阁的职能基本未变,故D项正确。
答案 D
★明考点 明朝的内阁制
★抓关键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定方法 材料情境型选择题:
一般是依托教材主干知识或重要历史现象,运用文字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历史结论,题干或选项中引入教材以外的史实,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据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然后得出历史结论或者论证历史现象。
【史论链接】明朝内阁制的特点和影响
①变动性;
大学士员额,多寡不均,视皇帝好恶而定。
②附属性:
内阁权力因皇帝委任与否而有轻重之别,内阁权力出自皇帝授予,不能独立行使。
③个别性:
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己见辅佐皇帝。
④非法定性:
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2)影响
①助长君主专制。
②助长君主荒政。
③形成宦官弄权。
④演成朋党倾轧。
⑤导致政风因循。
考法2 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典例』(2013·
江苏单科,5)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解析 本题考查对清代军机处的理解。
据题干材料可知,清代军机大臣亲领皇帝口谕,凡属机要,都由军机处草拟,经由军机处通过兵部送达地方的督抚,内阁无从过问皇帝的谕旨,同时军机处记录机要档案,每当议国家大政、大案时,军机大臣领皇帝旨意参与办理,故B项符合题意;
A、D两项理解题干片面;
C项题干无体现。
答案 B
★明考点 军机处的职能及特点
★抓关键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可知军机处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后来职权扩大,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
★定方法 文献史料类试题:
重点是读懂材料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根据材料内容分析得出答案。
【史论链接】清代军机处的特点及影响
①从建制来看,军机处并非国家机关,设置非常简单。
②从官制来看,军机处体制特殊,有官无吏,其官制也颇为简练,没有实际定员,都由皇帝根据实际需要随时增减。
③从职掌来看,军机处作为中枢机构,自创建之后,便赞襄军国机要。
④从军机处与内阁的区别来看,作为清朝辅政机关,双轨制的内阁与军机处发挥各自的作用。
①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加强,也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②逐步取代了满族贵族议政制度,削弱了内阁承旨出政的权力。
③加强了雍正的统治,为迅速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④提高了封建专制统治的效率。
考法3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明太祖有次召见各郡富民时说:
“汝等居田里、安享富税者,汝知之乎?
……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
”
史料二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国的君主专制: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
”“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
史料三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1.史料一中信息“今朕为尔主,立法定制,使富者得以保其富”说明了封建王朝为地主阶级承担对农民实行更加严酷的强制措施,以便保证地主对农民剩余劳动的榨取。
2.史料二中“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说明了中国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现失误。
3.史料三主要体现了梁启超对“古代专制政治发展趋势”的论述。
1.根据史料一分析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原因。
提示:
统治阶级通过强化君主专制保护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维护其政治统治。
2.根据史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1)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
(2)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史论归纳]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根源及影响
(1)根源:
明清封建专制的加强,归根到底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和租佃制的发展以及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产物。
明清时期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已步入晚期,地主阶级的腐朽性以及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益明显,封建社会的基础很不稳固。
因此,地主阶级迫切要求国家政权进一步加强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封建统治,以保证地主对农民的榨取。
①积极影响:
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繁荣、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②消极影响
a.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
b.从措施看,它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违背了时代潮流,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堂·
演练预测
考点一 三省六部制
1.(2018·
镇江模拟)下列为唐朝三省六部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中部门之间隶属关系准确的是( )
解析 尚书省下辖六部,故A项正确;
尚书省下辖六部,六部并不隶属于中书省和门下省,故B、C、D三项错误。
考点二 行省制度
2.(2018·
淮安高考信息卷)《元史》载:
“若元(元朝),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
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每省置丞相一员,从一品;
平章二员,从一品。
”材料表明元朝( )
A.正式建立后开始走上统一全国的进程
B.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统治区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行省制度
D.地方行政管理上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
天下为一后由于疆域辽阔,实行行省制,不是正式建立后开始走向统一全国的进程,故A项错误;
创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是秦朝,故B项错误;
元朝在统治区域范围内除了实行行省制外,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故C项错误;
元朝实行行省制是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创造,故D项正确。
考点三 选官制度
3.(2018·
南京调研)王符《潜夫论·
考绩》:
“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名家不相副,求贡不相称,富者乘其财力,贵者随其势要,以钱多为贤,以刚强为上。
凡在位所以多非其人,而官听所以数乱荒也。
”材料反映出( )
A.察举制弊端日益暴露
B.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C.九品中正制难以持续
D.分科取士难以选拔高素质人才
解析 材料“群僚举士者,或以顽鲁应茂材,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以狡猾应直言,以轻薄应敦厚”表明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材料暴露出来的是察举制的弊端,故A项正确;
材料“以桀逆应至孝,以贪饕应廉吏”表明当时的察举制没有依据孝廉的标准,而不是孝廉的标准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故B项错误;
九品中正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
科举考试采取分科取士,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4.(2017·
苏州期初调研)魏晋时期规定:
“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 )
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解析 曹操创设九品中正制之初,在纠正东汉末年察举征召制的弊端和选拔人才方面确实发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为曹魏集团聚集了大批的人才,故A项正确;
是否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无法从材料中得到结论,故B项错误;
“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不难看出魏晋对于中正官的要求是“具备识别人才的能力”,至于是否“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材料并没有体现,注重道德水平的是察举制,故C项错误;
“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属于主观臆断,不但材料没有显示,而且也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5.(2017·
盐城调研)中国近代学者罗振玉在评价某制度时说:
“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朝不道则夕斥之矣,夕不道则朝罢之矣。
……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这一制度( )
A.最早开创于夏商时期B.以父系的血缘关系为基础
C.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D.最突出的特点是等级森严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度才而使之,程能而任之”可知,该制度为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
最早开创于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
科举制以才学作为选官的标准,而非血缘门第,故B项错误;
科举制将选拔人才的权力收归中央,有利于实现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科举制最突出的特点是公平、公开,故D项错误。
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6.(2018·
南京、盐城模拟)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
“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
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
”这说明当时( )
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
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
解析 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
“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表明内阁参与官员的任免,官吏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故B项错误;
明朝设立内阁后就再没有设宰相,故C项错误;
“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
7.(2018·
南京、盐城模拟)关于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学术界看法不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太宗曰:
“(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
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
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
——吴兢《贞观政要》卷一
材料二 (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
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 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
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
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
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
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
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
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处理政事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
(要求:
观点明确;
史论结合;
逻辑严密;
表述清晰;
280字左右。
)
解析 第
(1)问,据材料一中信息归纳回答。
第
(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君主高度集权;
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皇考高宗纯皇帝”结合所学得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第(3)问,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分析论证。
表述成文;
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