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2063890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73.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油气管道河流穿越详细勘察报告Word文件下载.docx

(9)推断穿越河流的最大冲刷深度。

(10)推荐穿越方式,评价穿越方式的适宜性和可行性。

2.3依据的技术标准

本次勘察工作遵循以下国家的相关规范和有关的行业标准:

2.3.1场地平面位置图;

2.3.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2.3.3《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

2.3.4《建筑工程地质勘探及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

2.3.5《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

2.3.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2.3.7《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02);

2.3.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3.9《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2.3.10《建筑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标准》(DBJ04-248-2006);

2.3.11《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104-25B-2008)。

3.勘察工作概况

3.1勘察等级的确定

据《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该工程场地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地基复杂程度等级为二级,综合分析确定本次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3.2勘察工作布置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等有关条款执行:

按大开挖要求在穿越中线上布置勘探点3个,勘探点间距30-50m左右,勘探深度10-15m。

3.3勘察方法

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油气田及管道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568-2010)等有关条款执行。

3.3.1勘探孔定位及测量

本次勘察测量的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年西安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施工结束后,采用全站仪视距法,对钻孔的孔口高程、坐标进行了复测。

孔位平面误差控制在0.25m,高程误差控制在0.05m。

测量仪器在校准期内。

测量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3.3.2工程钻探

钻探采用GXY-1型钻机及其配套设备,全孔连续取芯,套管及优质泥浆护壁,钻孔开孔孔径为110mm,终孔孔径为91mm,钻孔施工结束后,用粘土球进行封孔。

地质技术人员跟班作业,记录钻探工具长度、钻进回次、进尺、取样、测试位置及钻进情况,及时进行岩芯编录并负责机台质量管理。

3.3.3取样

一般粘性土用φ110mm常规取土器静压法采取,均现场包装蜡封;

砂、砾类土采取扰动土样;

取样间距控制在1.5~2.0m,岩样在岩石大样中采取,并及时将样品送至实验室测试。

取样质量满足规范要求。

3.3.4标准贯入试验

按有关规范、规程要求操作,使用φ42mm钻杆、63.5kg吊锤自由下落,落距为76cm。

试验时,先将标准贯入器预击进入土层15cm不计数,再击入30cm,记录后30cm的锤击数为试验击数,试验间距为1.5~2.0m。

为了便于利用和对比,本报告对实测标贯击数进行了杆长校正。

在工程地质柱状图、剖面图中标贯击数均为实测击数,在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中提供了校正击数。

3.3.5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按有关规范、规程要求操作,使用φ42mm钻杆、φ74mm锥角60°

探头、63.5kg吊锤自由下落,落距76cm。

试验时,记录击入10cm的锤击数为试验击数,试验间距为1.5~2.0m。

3.3.6土壤视电阻率

土壤视电阻率测量采用ZC-8型接地电阻测量仪,四级等距法。

测定地面以下3.0m深度范围内的平均土壤视电阻率。

3.3.7室内试验

粘性土进行常规试验,测试项目:

天然含水量、重度、比重、液限、塑限、固结、剪切等;

砂、砾类土进行颗粒分析试验;

卵石进行筛分试验;

岩样进行天然或饱和状态单轴抗压试验,对地表水及钻孔水进行水质分析;

对表土进行土质分析。

3.4完成的工作量

表3.4勘察工作量统计表

数量

项目

预计

工作量

实际完成

备注

放点

勘探点定位

3

勘探孔

钻探孔

进尺35.00m

取样

原状土样

扰动样

10

岩样

原位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

重力触探测试

14.6m

物探测试

土壤视电阻率

4.自然地理概况

4.1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岚漪河位于兴县瓦塔镇南侧,南侧是省道苛大线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4.2气象、水文

该区北暖温带重半干旱气候,春季风大升温较快,夏季短暂炎热多雨,冬季漫长寒冷少雪,秋季凉爽天气晴朗。

气温水平分布呈由西向东递减的规律,等温线为南北走向向东随海拔增高而降低,每增高100米年平均气温约下降0.7OC,根据气象资料统计,全县年平均气温为8.1OC,冬季为9.1OC(飞,夏季为22.4OC,秋季为7.8OC。

l月份最冷,平均气温为-9.4OC;

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3.2OC。

极端最低温度为-29.3OC(1958年1月16日),年平均较差12.5OC。

一日中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14--15时;

最低温度夏季一般在5--6时,冬季在7时前后。

日较差变化为沟壑比梁峁大,河川比丘陵大,春季比夏季大。

年平均气温介于7--10OC之间。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629.2小时,其中5--9月(大秋作物生长期)为1205.7小时占47%,最大值6月为263.9小时,最小值12月为186.l小时。

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东部120.4千卡/平方厘米,2430小时,中部133.7千卡/平方厘米,2700小时,西部黄河沿岸140千卡/平方厘米,2900小时。

无霜期年平均为174天,最长190天左右,最短130天左右。

春霜山地早,秋霜沟谷早,初霜一般出现在9月26日至10月13日之间,终霜一般在4月3日至4月20日之间

岚漪河从木崖头乡青草沟村入境,由裴家川口入黄河。

境内流长35公里,河床纵坡降9.12‰。

流经木崖头、魏家滩、瓦塘和裴家川口4个乡镇的29个自然村。

汛期(6月--9月)各河流水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最大年径流量4亿立方米(1967年),最小年径流量0.22亿立方米(1984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689亿立方米,径流深43.2毫米。

多年平均输沙量1170万吨,输沙模数为5440吨/平方公里。

4.3水文条件

河流

管道工程在兴县与瓦塘镇区间主要经过的河流为岚漪河。

岚漪河是兴县第二大河,总流向由东往西,均属黄河支流。

从木崖头乡青草沟村入境,由裴家川口入黄河。

最大年径流量4亿立方米(1967年),最小年径流量0.22亿立方米(1984年),多年平均年径流量0.689亿立方米,径流深43.2毫米。

5.区域地质构造和地震活动

5.1区域地质构造

穿越区出露地层总体表现为向西倾斜的单斜结构,西部简单而东部复杂。

从清水河起到离石附近寒武、奥陶纪和石炭、二迭纪及以上地层,一般沿走向较稳定地由北向南延展,向西缓缓插入黄河之下,为平缓褶曲构造。

5.2近穿越区主要断裂及其活动性

一、河东南北向褶皱带:

主要由一系列南北走向,平缓开阔的小型褶皱组成,展布范围遍及全竟,在东部地区比较发育和集中,但规模小,两翼岩层倾角较缓,多在5o左右,个另达llo--l5o,延伸一般为几公里,最长20公里,宽l--2公里。

共发育有17个大小不等的背向斜构造。

其中窑上至杨家坡背向斜,走向近南北向,倾角10o左右,长20余公里,宽l公里。

冯家庄至小善背向斜,走向170o--350o。

倾角3o--24o。

长3公里左右。

贺家会至蔡家会背向斜,由7个背向斜组成,走向10o--190o,倾角3o--4o,长3--10公里。

蔡家会以西至黄河沿岸背向斜,由6个背向斜组成,走向近南北向,长6--10公里。

二、北北东向褶断带:

展布于奥家滩至黑茶山等广大地区,为县境的主体构造。

大致沿北东300方向延展,斜穿全境,从占生界到中生界都卷入这一构造体系。

东会至奥家滩复背斜主要发育于界河口群中,由一系列雁行式褶皱排列而成。

赤坚岭至东马坊雁行式褶皱带发育于吕梁山群中,分布有长门沟背斜和麻峪沟背斜,长度一般为10--12公里,宽2公里,多为同斜倒转褶皱,轴面均向北西倾斜,向南东倒转成雁行式排列。

白龙山至张家屹台复向斜发育于野鸡山和黑茶山群中。

野鸡山群为一复向斜构造,长40公里,宽1--2公里,黑茶山群为一倒转向斜,长10余公里,均向

南东倒转,轴面倾向北西。

店子上至郝家湾逆断层长3--5公里,断面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600--700。

阳坡至井子村、园子坪和刘家湾逆断层,长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倾向北西或南东,倾角600--700。

芦子沟至畔畔沟正断层长4--6公里,走向随褶皱轴由2800方向渐转为3250。

三、恶虎滩帚状构造:

主要分布于芦芽山的西坡、二十里铺、交楼申、官庄和中寨等地,南北长3公里,东西宽40公里,整体为扫帚状,由一系列褶皱和断裂组成。

雷家沟向斜、马家窑背斜和下会至大涧向斜,由近东西向逐渐转向北东向,微向南或南东突出,西侧撒开,向北东方向逐渐收敛。

中寨背斜,掘来洼向斜开阔而平缓,两翼倾角只有几度,微偏北,向东逐渐消失。

另有安子村逆断层及付家窑至界河口正断层,亦属于此构造体系。

四、龙泉弧形褶皱带:

由孟家洼至贺家屹台背斜,郝家沟至马家塔向斜组成。

其褶皱轴均呈弧形向西突出,为开阔的背向斜构造,两翼倾角100左右,长10余公里,宽l公里。

另有县城与关家崖之间地带及温泉弧形逆断层亦属该褶皱带之中。

图5.2近穿越区断裂构造系统图

5.3地震活动特征

兴县属地震活动记录较少,穿越区地震活动较弱,区载稳定性较好

5.4抗震设防烈度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兴县抗震设防裂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5.5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收集附近场地地基土20m范围内等效剪切波速介于250~500m/s,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规范第4.1.3条确定为中硬土,依据区域地质资料,场地范围覆盖层厚度大于5.0m之间,确定场地类别为Ⅱ类。

6.工程地质条件

6.1AB400-AB401号桩岚漪河穿越

6.1.1地形地貌

穿越区地貌上属河流阶地及主河道,穿越位置地形较为平坦。

两岸地面高程约860.00~861.61m。

河床最低处高程859.23m。

管线穿越位置河段顺直,两岸为人工砌石岸坡,河床与岸坡较稳定。

详见下图

穿越区的地貌及位置

6.1.2地层特征

穿越区勘探深度内上部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表层为粉土,下伏地层为卵石

工程地质层划分是以地层岩性、地质时代、成因、埋藏分布、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风化程度为依据,同时根据地层对管道穿越方案实施的难易程度划分,场勘探深度内分为1个工程地质层。

①层卵石:

褐灰色,湿-饱和,中密,卵石母岩成份以砂岩和灰岩为主,呈亚圆形,磨圆度较好,粒径一般为30~150mm,间隙充填中砂,局部可见粉土层和细砂层,该层曲率系数平均值为3.506,不均匀系数平均值为95.39。

变形模量值为51。

该层全场分布,最大揭穿厚度15m,主要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

N63.5=30.1击。

土石工程等级为Ⅲ级。

6.1.3场地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地基土承载力

6.1.3.1各岩土层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1-1

2-2

2-3

2-4

3-1

3-2

剪切波速Vsi(m/s)

133

149

187

216

220

土层厚度(m)

J1孔

8.1

6.7

4.3

0.9

J24孔

4.5

10.9

3.0

2.6

等效剪切波速Vse(m/s)

154

179

平均值(m/s)

167

层号

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按工程地质层进行统计,统计前先对一些明显不合理、缺乏代表性的指标进行人工舍弃,最后计算出各层各指标的最小值、最大值、样本数、平均值,统计结果详见物理力学统计表。

根据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试验结果,结合地区经验,推荐本场地地基岩土承载力特征值fak见表6.1.3.1-2:

表6.1.3.1-1地基岩土承载力特征值

层号

岩性

卵石

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330

变形模量值

51

7、工程水文条件

7.1穿越断面概况及水文参数

勘察期间为岚漪河丰水期,河流可见一个支流,河流水面宽为5.2-18.9m,水面标高860.50m,水深0.5~1.2m。

地表水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排泄以蒸发及农田灌溉用水为主。

汛期连降暴雨时,容易爆发山洪,受上游防洪闸调节,水流平缓。

为非通航河流,河水流速较缓,岸坡稳定。

河床平缓,水面较窄,河床底部为卵石。

钻探深度内地下水按埋藏和迳流条件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1)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赋存于覆盖层中,含水介质为卵石层,水量较丰富,地下水位动态主要受大气降水控制,丰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与河水有水力联系。

穿越场区地下水水质类型为HCO3·

SO4-Ca型水,矿化度793.77mg/l。

本次勘察采取的水样为地表水。

勘察期间,钻孔地下水稳定水位埋深0.5~1.0m。

7.2穿越断面冲刷深度估算

根据设计断面处的水文、地质等资料,采用《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C30—2002)中的非粘性土一般冲刷计算公式,进行相应设计频率下的冲刷计算。

计算公式采用如下:

主槽:

式中:

hp—设计断面一般冲刷后的最大水深,m;

Ad—单宽流量集中系数,

Bz造床流量时的水面宽度(m)

Hz造床流量对应的平均水深(m)。

Q2——设计断面河槽部分通过的设计流量,m3/s;

μ—设计断面水流侧向压缩系数;

BCj——设计断面河槽部分过水净宽,m;

hcm—设计断面河槽部分最大水深,m;

hcq—设计断面河槽平均水深,m;

d—河槽泥沙平均粒径,mm;

E—与汛期含沙量有关的系数;

通过现场调查访问设计断面处的土质情况、设计流量、流速、水位、粒径、汛期含沙量等资料确定穿越断面河槽冲刷公式中的各个参数值,根据以上参数的计算,管道穿越设计断面处河槽的一般冲刷深度值见表7.2-1。

表7.2-1河穿越断面水文参数及冲刷深度计算表

项目内容

参数

设计(H50-频率)水位高程(m)

862.23

Bcj-河槽宽度(m)

130.2

W-过水面积(m2)

92.5

Q-流量(m3/s)

136.6

历年汛期月最大含沙量平均值ρ(kg/m3)

89.23

Hdm-河床最低点高程(m)

859.23

Hcm-最大水深(m)

Hz-造床流量下的平均水深

1.5

Hcq-平均水深(m)

0.8

Ad-单宽流量集中系数:

1.0~1.2

1.2

u-水流侧向压缩系数

E-泥沙含量系数:

0.46,0.66,0.86

0.46

d-平均粒径(mm)

56.4

hp-一般冲刷后最大水深(m)

5.2

净冲刷深(m)

2.23

建议河床最大水深处管道顶埋置高程(m)

855.6

建议河床最大水深处管道顶埋置深度(m)

4.4

由表6.1.4.2中参数根据式

(1)计算,得出岚漪河河床穿越断面处经50年一遇洪水冲刷后净冲刷深为2.23m。

7.3、河床及岸坡稳定性评价

穿越河段河槽内穿越区勘探深度内为第四系河流冲洪积成因的卵石层,抗冲刷、侵蚀作用能力相对较强。

现穿越河段较顺直,河床较平缓,受防洪闸的调节,水流缓慢;

河床较稳定。

河床两岸目前为人工砌石岸坡,河岸稳定。

8、水、土的腐蚀性评价

8.1水及地基土的腐蚀性评价

采该穿越位置表层土取土试样及水试样做地下水及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试验,按照《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4-258-2008)附录G属北暖温带重半干旱气候,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2.1、12.2.2条以及附录G,基础范围内水为饱和的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环境类型为Ⅲ类。

基础埋深范围内土层为饱和的强透水层,环境类型判为Ⅲ类。

按环境类型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腐蚀介质

含量

判别标准

腐蚀等级

综合判定

硫酸盐含量

SO42-(mg/L)

236.40

<500

镁盐Mg2+

(mg/L)

65.75

<3000

铵盐含量NH4+

448.46

<800

苛性碱含量OH-(mg/L)

按地层渗透性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PH值

8.36

>6.5

侵蚀性

CO2

4.22

<15

酸性碳酸盐

HCO3-

4.81

>1.0

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干湿交替)

水中cl-含量

113.60

<10000

综合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微腐蚀性。

土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表

(环境类型Ⅱ)

SO42-(mg/kg)

516.54

.、

750~4500

(mg/kg)

84.64

<4500

土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A)

土中cl-含量(mg/kg)

242.00

<400

土对钢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综合评定

8.42

>5.5

视电阻率(Ω.m)

135.648-

180.86

>100

综合判定,地基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

(附:

侵蚀性土质分析报告及电阻率测试成果表)

9、不良地质

本次勘察,穿越区内不良地质作用主要是河水对管线冲刷的影响,未见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2008版,穿越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第三组)。

本穿越段无可液化土层,可不进行砂土液化判别。

10、施工条件及设计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

10.1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⑴勘察深度内地层上部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岩性为卵石。

⑵穿越区无活动断裂通过或影响,地震活动微弱,区域稳定性较好。

⑶穿越区和邻近区域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岩溶与冲沟等不良地质现象,地表与地下亦无构(建)筑物、障碍物等分布,场地环境条件较好。

⑷穿越区地貌类型属山前平原区,地形起伏较小,河床与岸坡较稳定。

河床呈“U”型,覆盖层厚度较小,河床两岸目前为人工砌石岸坡,河岸稳定,50年一遇洪水冲刷后净冲刷深为2.23m。

因此,穿越区适宜管线通过。

10.2穿越方式分析

本场地宜采用大开挖方式穿越。

穿越区浅部地层为卵石,土石等级Ⅲ级,可以采用大开挖方式穿越。

建议选择大开挖方式穿越,选择合适的季节施工。

10.3穿越层位分析

从地层分布上来看,地层相对稳定,管道从卵石中通过。

10.4管沟开挖坡度值及开挖参数

根据管道沿线土层特征,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