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34707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9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晚上睡觉经常出汗是怎么回事Word格式.docx

其中,从脾胃来调理,就是一个重要的派别。

这一派的创始人之一应该是李东垣,当时李东垣向他的老师张元素学习,张元素创立了易水学派,这派就是重视脾胃,后来被称为“医中王道”。

在这儿之前,中医理论框架中,对身体的各方面其实都论述到了,但是正是李东垣,着重提出了脾胃的重要性,并写了一个著名的著作《脾胃论》。

中医有句话,叫“肾为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生化之源”,这个先天的肾气,就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一个人的禀赋如何,其实在出生的时候基本是一定的,后来再长得如何,关键是看脾胃了,因为我们后天生长的物质来源,主要都是从脾胃吸收的。

所以,这派理论有多重要,大家就能想象得出了,严格地讲,我也是信奉这一派的理论的。

在人体内,上为阳,下为阴,这是和大自然相对应的,阳气向下走,阴气上承,这就构成了人体气机的升降,大家看八卦图,就会发现代表阳气的白色的鱼,头一定是向下的,代表阴气的黑色的鱼,头一定是向上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阴阳之间,则就是中气了,这个中气,就是我们的脾胃,属土,土居中央,处阴阳之交,清浊之间,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这是清代的医家黄元御所特别重视的,他这一辈子所写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特别强调脾胃的枢纽功能,他认为如果脾胃虚弱了,那么整个人的气机升降都会出现问题,如果中气不败,则人体会生机勃勃,如果脾胃虚弱,则水泛土湿,中气虚败,气血匮乏,诸病丛生。

性欲强,但是功能不行,和女朋友几乎不能完成性生活,最后分手(是他自己觉得不能给人幸福,主动分的手),等等,总之他的症状我都几乎无法描述了,他给我讲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讲完,估计一般的人可能都没有耐性听下去。

他的求医经历也是很曲折的,最后有的医生几乎说他有心理疾病了,我分析,心理稍微失调是正常的,但是身体的问题是主要的,现在他的问题太多了,反而让人觉得这些问题都是不真实的。

现在,他苦恼到不想活下去的地步,因为生活是灰暗的,未来自己还能成家立业吗?

这是他心里的一个大阴影,而长期的治疗,没有什么效果,也让他几乎绝望,难道自己的一生就这么渡过吗?

我望着这个小伙子的脸,也感到很悲哀,我想,如果他知道今天这样的情景,他当初是不会选择过度手淫的。

我能帮助他吗?

其实,这样的小伙子我见过很多了,在我的邮箱里面,有很多这样的希望得到帮助的网友,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帮助,就寄希望于网络,因为在网络上他们至少可以叙述自己的隐私,在平时可能他们不能对外人讲述,有很多邮件是长长的,要打印几页,他们的症状千奇百怪,但是基本和前面的这位小伙子很相似。

这是现在大家治疗此类疾病的一个常用思路,不是手淫导致的吗?

那么就是肾气被戕害了,所以要补肾。

可是,这些补肾的药也是助阳的,结果导致患者性欲更旺,往往虚火上浮妄动,似乎是病情好转几天,但是很快就会恢复常态,反而最终没有什么效果。

用这个小伙子的话说,就是每次换一个医生,开始的时候总是见一些效,但是若干副药以后,就不见效,有的还出现一些新的症状。

那么,我们该怎么调理这个病呢?

严格地说,这不应该算是一个病了,应该是这个小伙子整个的身体都出现了问题,所谓诸症丛生,一般确实无从下手,尤其是补肾居然都没有效果,这样留给我们的思路就不多了。

这个思路就是:

很多时候单纯补肾是不行的,此时,补足了脾胃,补足了中气,那么,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的,因为,我们后天的生长,毕竟要靠脾胃吸收的营养,脾胃强壮,则人才能有生机。

这个桂枝汤,在张仲景之前叫“小阳旦汤”,这是《辅行诀》里面的称呼,是升阳之用的,而加入饴糖,芍药加倍,就叫小建中汤,是补脾胃用的,加入黄芪,叫黄芪建中汤,也是补脾胃调中气的。

所以整个方子的思路是补足脾胃,张仲景就用这个桂枝汤加上龙骨和牡蛎来治疗这个虚损,而加入龙骨、牡蛎,可以起到收敛的作用,使得补进去的药力不至于散去。

这个小伙子后来变得很阳光了,这事儿过去快两年了,我们还偶尔有联系,他一直都非常的好,他的朋友们看到,都觉得他像是变了一个人,于是还有人央求他,把我介绍给他们,因为我后来太忙了,没有机会给认识他们。

这是我选择的一个见效比较快的例子,也有的人会调理长一点时间,但是,大多数的这种虚损的患者,采用调理脾胃的方法,还是都可以获得非常好的效果的。

这是中医里面一个非常好的思路,就是在一个人问题非常的多,症候复杂,难以下手的时候,我们要抓主要矛盾,脾胃不是属土,处于中间吗?

我们就抓它,中土健运以后,气机上下通调,阴阳交泰,水火既济,那么身体就会自己恢复得,一些细枝末节的问题,身体自己就会解决的,可是,如果我们不善于解决问题,直奔哪些细枝末节的症状去了,那么,就会乱了手脚,顾得了东边,就顾不了西边,最终会在这么多复杂的症状面前败下阵来。

张仲景给我们留下个方子叫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加饴糖(就是高粱饴一类的糖),芍药的量加倍,这叫小建中汤,方子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这么几味药,这是张仲景调理脾胃的一个主要的方子,我也经常用这个方子治疗脾胃病,那么,这个方子里面有什么奥妙呢?

我们开玩笑说,这是一个酸辣汤,在生活中我们有个体会,就是当我们的胃口不好的时候,如果去饭店,要一碗酸辣汤,喝下去,就会感觉胃口顿开,食欲大振,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再看小建中汤,方子里面的桂枝和生姜是辛辣的,芍药是酸的,这也是一个酸辣汤,而炙甘草、大枣、饴糖是甜的,其中的道理是:

辛味的药是向外发散的,是向上升的,《黄帝内经》说“辛甘发散为阳”;

而酸味的药性是向下走的,是向里面收的,《黄帝内经》说:

“酸苦涌泄为阴”,这样,就有了升降,有了收放,有了阴阳,这样就把脾胃打开了,气机就流动了,这就是酸辣汤能够开胃的原因,小建中汤也是这个道理,方子里的甘味药是补中焦脾胃的。

所以这个方子和酸辣汤一样,可以打开脾胃,恢复其功能,脾胃能吸收了,中气也就足了,人体也就有了恢复的机会,所以这个方子叫建中汤,这层含义,以前大家不大注意,我这里讲出来,大家也就理解了,一般大家讲桂枝汤都只谈调和营卫,这里我多讲一些。

重视脾胃,也正是清代医家黄元御能有大成就的原因,他因为自己被苦寒之药伤害过,所以他知道保护脾胃之气的重要性,他一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他从脾胃入手,调理气机的升降,所以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在理论上也获得了突破。

中医在治病的时候,有一句话,叫“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每当诊危重病人的时候,有经验的中医会摸患者脚背上的趺阳脉(就是足背上最高处的动脉),这里可以候胃气的存亡,如果还有胃气,那么这个人还有救,如果没有胃气了,那么可能后果是十分不好的,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脾胃之重要。

本来今天是要讲酸辣汤的,我讲了这么多的医学道理,想要告诉大家的是:

第一:

脾胃很重要;

第二,中药的性味很重要,如果用辛味发散,同时用酸味收敛,可以打开脾胃的郁结,使得气机恢复升降。

然后我们在聊聊酸辣汤,这个汤中国人都喝过,主要是胡椒粉和醋熬的,其中胡椒粉是辛辣的,具有暖中散寒的作用,但是辛辣的食物是发散的,同时醋是收敛的,这可以使得发散不至于过分,这两个味配在一起,大家也明白了,有散有收,有升有降,可以打开胃的郁结,所以,如果大家感到最近胃口不好了,吃不下什么东西,酸辣汤倒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看来,我们中国人餐桌上的酸辣汤,它的好吃是有道理的。

当然,您也不能说我肾虚就喝酸辣汤了,如果真是有此类症状,还是要找医生开方子吃药的,但是,很可能也会用到我讲的这些道理。

一男体壮,三十有六。

本当年富力强,无柰勃起不能,性事几废。

经友人介绍求治,自谓遍求名医,服补肾之品无数,越治越萎,信心全失。

问及其他,饮食乏味,脘腹不畅,大便不调。

视其舌质偏红,舌苔白腻,切其脉象缓弱。

中焦为痰湿所阻,治肾无益。

 

处以温胆汤加味:

姜半夏12g 

陈皮12g 

茯苓12g枳实12g

竹茹12g 

生白术12g 

鸡内金12g 

郁金12g

石菖蒲12g 

炙甘草3g

7付水煎服

问:

“不虚?

”“不需要补?

”答:

“至少现在不需要补。

”问:

“广告里某某药,我能不能和汤药一起吃?

“不能。

如属食品,营养品,没必要,普通饮食足够了;

如真属药品,必须对证,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广告不可盲信。

“有人送我两条鹿鞭,我该如何吃?

“你再送给别人,你不能吃。

“为什么?

“如能吃,你的病早就好了,为啥始终不能悟,你的病不是能补好的。

学生问:

“中焦病变如何能引起阳萎?

“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不包括阳萎吗?

‘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土旺四旁’,这一类理论在临床是很实用的,不可轻易忽视。

一周后复诊,自述全身舒畅许多,纳食明显增加。

上方稍作增损,调治一月痊愈。

学生说:

“阳萎从肾,从肝论治,书中多有论述,从中焦论治似也能见到,但温胆汤治疗阳萎,未曾见闻”。

笑对:

“方不治病,只治证。

哪本书上说温胆汤不能治阳萎?

不要忘了叶天士说的那句话‘治病当活泼泼地,如盘走珠耳’。

中医高人凭记忆写下的脉法

2012-2-1520:

51|发布者:

admin|查看:

276|评论:

0

摘要:

一脉两动,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一脉两动,是说气血,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这里每一次脉的搏动,都包含气血,诊脉时感应到的脉象中,也分两动。

)一脉两动,这个要在诊脉时详细体查,在每一次搏时,我们摸出来的脉...

(一脉两动,是说气血,先至者气,后过者血。

一脉两动,这个要在诊脉时详细体查,在每一次搏时,我们摸出来的脉,都有两动,多体会就知道了。

脉之五藏分部:

肾沈心洪,肺浮肝弦,四季皆缓,以应四时。

东方肝脉,其形弦长,弦而濡弱,肝之正脉。

南方心脉,其形洪大,头大本小,心之正脉。

西方肺脉,其状毛浮,气至而浮,非体之位。

北方肾脉,其象应冬,收藏之象,沈到地下。

中央脾脉,阴阳俱缓,缓脉之形,四脉同见

关于五藏分部,这是常脉,也就是平脉,平脉不是说一次只能见到一种脉,我们平时说的平脉,也就是这里说的缓脉,它是个复合脉,包括了前面的浮沈弦洪四脉,四脉同见的,就是缓脉,这标志着人的五藏气血运行正常。

在这里有几个概念我们要把它和以往的书上说的分开看,这是民间的一种脉法,来自口传心授,我不想私密为己有,发出来给大家看。

先说弦脉,弦是一种脉形,是脉的搏动没来时就能摸到的,而不是指脉来时的状态,如果按住尺脉后面,在寸关部,脉虽然不搏动,脉若弦,依然是弦的,所以和脉的搏动无关,它是肝脉。

浮脉,是指脉来时的状态,不是脉位,不是脉形,而是指脉势,气至而脉浮,为肺之脉。

脉来一动时,它能在天部见到,就是浮脉,这里先说平脉,不要和病脉的浮混淆了。

沈脉,和浮相对,能在地部见到,就叫沈。

洪脉,是说脉势头大本小,脉形也大而长,其来时,气血均至,其去时,是逐渐去的,过渡平缓,这是心脉。

缓脉,包含有上面四脉,四脉同见,至数调匀,弦中带濡,能浮能沈,头体尾三部俱全,就叫缓,说明脾胃气旺,这是标准的平脉。

脉诊做为中医的一种必须的诊法,我们要把它学好,不要认为是四诊之末而不重视,能熟练的多掌握一种诊法,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也是好事。

也不要因为难就知难而退。

但脉诊不是为了诊断出一个西医的病,或者是一种显耀自己水平的手段。

我们现在说的脉法,最终目的是为了据脉用药。

西医的“病”,不对应中医的病,更不对应中医的证,这点必须要清楚。

当然一些现代脉法中可以诊出相应的“病”,也是可以参考的。

个人看法,现在流行的脉学分为三个流派,其中也有交叉点。

一是以《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古脉法,也就是现在这个帖子中的内容,它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诊出病机,能据脉用药;

再就是以《脉经和《濒湖脉学》为代表的脉学,我叫它为后世脉法,这也是现在中医必学的脉法。

这是一种有点含混不清的脉学,但大体能分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但也问题不少,因为一些内容被弄混淆了,所以有时候要舍脉从证。

这个最大的好处是容易掌握。

还有是现代脉法,这是以全息理论为指导的下的脉学,这种脉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诊出西医的病,有些高手甚至可以知道病人身体上的一个伤疤,但对于中医来说,只能做为一种参考,现在就是明显知道病人有个什么病(西医的病),对中医来说,也可能用药的半点价值也没有。

这几种脉法中,可以相互补充,但要全部学进去是非常困难的。

脉象所反应的是一个人的整体身体状态,所以在平时要多积累经验,事先从整体上了解你面对的这个人会是什么样的脉,这点最为重要,我们说人受各种因素影响后,身体发生的各种变化,对脉也产生影响,相应脉象就会随着改变,这其中有常有病,要把常态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得出的结论才是我们要的,也就是说你诊到的脉减去常脉,剩下的才是病脉。

所以更要了解常态下的平脉是什么样的。

平脉包括有各种体质的脉,人有形苦志苦的,有形乐志乐,有形乐志苦的,还有形苦专乐的,脉象上都不一样。

有男的女的,有老的少的,更有高矮胖瘦,等等不一。

天气的影响,有四季不同的脉。

生理状态的影响,特别是妇女,经前中后,各有所表,胎孕产后,其脉各异,小儿老人,至数相别,喜怒悲惊,脉随其变,饿则脉虚,饭则脉滑,渴则脉涩,动则脉躁。

所有这些平脉,都要从各个单一的人来看,但无论是哪种不同的平脉,总是对应个体身体的变化,当然叫做平脉,无论是什么样的,都只是微弱的改变,整体上要符合前面说的平脉中的缓脉各要素(之所以强调是前面说的缓脉,是要和现在教科书中的相区别)。

脉象归纳

认识脉,先要认识脉的各个组成方面。

1.脉位:

脉所处的位置,现在说寸口脉法,所以只说寸口,位置就不用具体说了,和普通的诊法是一样的。

先说的是脉没来时在寸口的不同位置,脉没来时,也有位置的区别,所以没来的脉仍有浮沈,大凡看法,荣在脉中,卫在脉外,故脉外候卫气,脉中候荣气。

而且脉所在的部位分偏内偏外。

平脉多数关脉最浮,尺脉最沈。

这个脉位看身体的久远变化。

新感从脉位和脉状的变化看,外感病中多寸脉浮而尺脉沈,就是合看的,不单指脉位。

再说脉来时的脉位,脉来时,一脉之中,可以分上中下三层,加上脉外的位置,就分成了浮、中、沈、底、伏五层,五层中意思不同,浮主卫气,中主表,沈主腑,底主藏,伏主骨。

笼统看,脉沈者,荣气微,脉浮者,卫气衰。

2.脉形:

是说脉的形态,主要看是大是细,脉来和没来时的区别,脉的软硬与及脉管的形状。

脉在皮肤下的状态,里外的松紧,气血的多少,脉体的上下左右活动范围。

寸脉主上焦,关脉主中焦,尺脉主下焦。

脉形主肝,弦为实,濡为虚。

查脉形时,用手指前后左右拨动它,可以从各信方向探知。

3.脉动:

脉来一动时,气血的多少,每一动中都能体现出来,不了解这点就不能掌握现在说的脉法。

一般气在血先,先至者气,后过者血,气之至,上下左右鼓指。

血所过,是从尺到寸的方向。

气血往往同行,但须分别清楚。

脉之长短也在此分别,一动满三部,是为正常,超过三部为长,不足三部为短。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均不不治。

在不明气血的情况下,可以用特殊的方法来查看气血,查气法,按住寸前,重按至无脉,查寸脉,按住寸脉查关脉,按住关脉查尺脉,因为重按的情况下,脉没有血流的速度,而只有压力搏动,这时得到的是脉气的状态。

查血法,按压尺后至脉气受阻,只让血流通过指下,这时在寸关尺三部所得的脉象,就是以血为主的脉。

当然,这其中气血是不可分的,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以行血,血以载气,但其中分别也是要清楚的,不然从脉中就难分气血。

气血相抟的脉也有很多,动脉即为气血相抟不分的,滑脉中有气血相抟的,也有分离的,分离的比如有孕之脉,阴博阳别为之有孕。

4.脉律:

脉律主要是是指至数,这个基本不需要说明,但需要说明的是迟数脉,不单指脉律的快慢,迟数也包括有血流的速度,脉搏一致的情况下,血流的速度也分迟数。

脉律还包括脉搏节律的的稳定程度,不稳定的如促结脉。

亦有不稳定之中兼有稳定的,如代脉。

5.脉势:

每一次脉的搏动,都有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过程,大体分为头体尾三部,这里要完全抛开脉形来说。

脉头多数先见气至,随后是血至,脉体是气血共同形成的,脉尾为气血余势。

大凡看法,脉头候肺心之气,脉体候脾胃之气,脉尾候肾气。

肝气不在此列,从脉形中看。

来者为阳,去者为阴,脉头为阳,脉体为阴。

6.三部九候:

三部九候现在多不用,而专取寸口,但遇到疑难病时,三部九候诊法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也要了解,特别是遇到无脉的、危重的病人,三部九候就会发挥它的作用了。

一般看法,人迎比寸口脉常大三倍,以候阳气。

少阴脉以候肾气,脉在太溪,,阳明脉以候胃气,脉在趺阳。

发上来几天了,没见人回帖,我把自己当时的分析写出来,大家提意见

先是望诊和闻诊,鼻头色青,腹中痛,这是仲景的原话。

气息弱,没听到呼吸音,说明上焦没有太大问题,至少呼吸通畅。

舌暗淡湿润苔薄白--有一个虚寒的印象。

双手无汗而冷--有一个厥证的印象。

浮取寸尺不现,关脉弦--大体印象是中焦实,弦为肝之正脉,寸尺不现有可能上下虚。

关脉浮,考虑会有肝气犯胃,胃气上逆。

沉取三部弦紧而细,关脉尤细,脉势来迟而去疾,寸微而涩,关脉虚--这里弦紧主寒是肯定的了,细则气血不足,来迟而去疾,是寒邪表现,寸微而涩,说明阳气不上达,阳气不上达则清空失养。

关脉虚,是虚在中焦。

寒虚相抟,中焦运化失司,上焦不得阳气,气血滞涩则苦头昏痛。

重按到骨,寸关脉不见,尺脉可及--更证明了阳气不展,手冷就再摸一下脚,也确实凉,可以算是四肢厥逆(当时气温不低),所以肯定有头昏头痛之类的问题,但尺脉能见沉到底,肾气尚存,所以病不在下焦,就是中焦虚寒,阳气不展。

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吴茱萸汤证

回头加上舌象一分析,她口中多津,这就有可能会吐涎沫,为何这样看呢?

因为虚寒之人不欲饮,口中有唾液必然怕下咽,所以吐出为快。

接下来是问诊,大家在过农村的人就知道这种情况,问诊不象是问,倒是医生叙述病情,不然她另找高明了我说:

你这个病是中焦有寒气,阳气不外达,手脚发凉,头昏痛,也可能会头晕眼花,特别是蹲坐后起来时更明显,会干呕,爱吐口水,吃凉的东西后感觉不好,喜欢吃热的,胃中难受,躁杂乏酸,生气后更严重。

很可能是受寒引起的。

病人听后说:

我主要就是头昏来看的,不想你连其它问题也全看出来了,就开药吧。

测了一下血压,90/55mmHg。

于是开了一方:

吴茱萸20 人参10 大枣(破皮)30

一副,生姜一般让患者自己放100克,水煎分三次服。

10月11日,此病人再来,前面的药效果非常好,现在头痛已好,其它症状也缓解许多,卖了一棵人参给她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好友

∙帖子

∙收藏

∙道具

∙勋章

∙任务

高山流水|设置|消息|提醒|退出

积分:

2|用户组:

新手上路

快捷导航

∙首页Por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