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3207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必读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诗歌鉴赏专项练习Word文件下载.docx

原则:

忠实于题干,“问什么,答什么”,忠实于文本,“要什么,给什么”。

古诗鉴赏表述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表达方式有: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二、高中诗词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

(宋)李浩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

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

【注】①《论语》载: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

(1)B

(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

(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

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点评】⑴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

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

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熟能生巧。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别刘秀才

许浑①

三献②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孤帆夜别潇湘雨,广陌春期鄂杜③花。

灯照水萤千点灭,棹惊滩雁一行斜。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注释】①许浑:

早年屡试不第,直至42岁才考中进士。

此诗作于诗人早年应考途中。

②三献:

春秋楚人卞和得璞玉,献之楚厉王、楚武王,均不被认可。

后卞和又将璞玉献给楚文王,楚文王命人将这块璞玉雕琢成玉壁,并将玉壁命名为和氏以表彰卞和。

③鄂杜:

郭县和杜陵,代指京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歌首句中的“三献”暗指诗人多次科考不第,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感。

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诗歌颈联描写诗人夜航所见:

水中千点萤光被船灯照后变暗,沙滩上的宿雁被桨声惊飞。

诗歌写景富有艺术性,颔联两句形成暗与明、冷与暖的对比,颈联则由近及远、以动衬静。

(2)诗人为什么“望见乡山不到家”?

请简要分析。

(2)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

②诗人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

③表达了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1)B项,“走大路,春天到达了京城,并在那里赏花。

”分析错误,诗歌第四句“广陌春期鄂杜花”,是诗人对在秋天分别后的行程的设想,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选项的“并在那里赏花。

”错。

(2)首先在诗中找到“望见乡山不到家”,是诗歌尾句,然后联系上文来分析,由诗的首联“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诗人是因为科考屡试不第,天涯漂泊,客居异乡,无心归家;

诗歌颔联写诗人与刘秀才在潇湘雨中分别后,诗人想从大路出发,在春暖花开之时到达京都,可见诗人因想在春天到达京城,以求取功名,所以跨越万里山河,远远的望见家乡,却不愿回家;

“关河万里秋风急,望见乡山不到家。

”可见诗人为求取功名万里奔走,“不到”一词可见诗人功名不就誓不还乡的坚定决心。

这些都是原因,加以概括即可。

⑵①诗人参加科考屡试不第,怀才不遇,客居他乡,无心回家;

【点评】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概括诗文内容的能力。

要结合注解,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解作答。

4.(2019•天津)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

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

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

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

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

②孔父即孔子。

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

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

(2)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

“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

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

“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

“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⑵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⑶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

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诗中出现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

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

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

豫章翻风白日动①,鲸鱼跋浪沧溟开。

且脱佩剑休徘徊。

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②?

仲宣楼头春色深③,青眼高歌望吾子,眼中之人吾老矣!

【注释】①豫章:

两种乔木。

白日动:

树大则风大,白日为之动。

②珠履:

缀有明珠的鞋子。

《史记·

春申君传》记载,春申君门客中的上客皆蹑珠履。

③仲宣:

东汉末年诗人王璨的字。

王璨到荆州投靠刘表,作《登楼赋》,后梁时为纪念他作《登楼赋》建了仲宣楼。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这首诗是诗人写来安慰劝勉友人王郎的,王郎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来发泄心中怀才不遇的愤慨,诗人劝他不要悲伤。

“豫章”二句运用比拟,是说豫、章的枝叶在大风中摇动时,可以动摇太阳,极力形容树高;

鲸鱼在海浪中纵游时可以使苍茫大海翻腾起来,极力形容鱼大。

诗人借此极写王郎的杰出才能。

诗人劝说王郎不必拔剑斫地,徘徊起舞,可以把剑放下来休息一下,乘船西下去见西蜀诸侯。

“仲宣”句既是实写杜甫送别王郎的时间已是春末,也是暗用王璨的典故,借此期待王郎此次西行能受到重用。

(2)周振甫先生评价此诗“一悲一喜,转变无穷”,你是否同意此观点?

请结合全诗分析。

(2)同意。

①王郎在江陵不得志,趁着酒兴,拔剑起舞,斫地悲歌,一悲;

但是诗人劝他“莫哀”,因为他可以替王郎推荐,说“我能拔尔”,一喜。

②以“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诗人认为以王郎奇才,此去西川,必会得到蜀中大官的赏识,又一喜;

但转到“何门”未定,“得诸侯”还是空的,又一悲。

③“我能拔尔”,又“青眼”相望,杜甫用钦佩的眼光对王郎寄予厚望,可喜;

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转悲。

(1)B项,“‘豫章’二句运用比拟”中“比拟”一说错误,“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意思是“船帆在风中摇摆,鲸鱼在大海里乘浪而行”,这两句是运用比喻手法赞誉王郎,以豫、章之树和说鲸鱼来比喻王郎的杰出才能,说他能够担当大事,有所作为。

(2)本题需要结合题干中前人的评价到诗中找依据,如题干中说“一悲一喜,转变无穷”,考生就要到诗歌中找到“悲”和“喜”的内容,并分析二者是如何转换的。

如“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前一句中“拔剑斫地”写出王郎的悲歌,而后一句中,作者劝他“莫哀”,因为“我能拔尔”,这里由悲到喜;

三四句“豫章翻风白日动,鲸鱼跋浪沧溟开”是以生动的比喻来写王郎的才华,“豫章翻风”、“鲸鱼跋浪”极尽夸饰之能事,但接着作者又说“西得诸侯棹锦水,欲向何门趿珠履”,“欲”说明这“何门”还没有定下来,这又是由喜到悲;

诗人说“我能拔尔”,别人青眼相望,这是可喜的事情,可是又一转“吾老矣”,不能有所作为了,于是所谓“我能拔尔”只成了美好愿望,又落空了,又由喜转悲。

⑵同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包括词句含义的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

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主要手法。

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

仔细比对,确定正误。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钱起

善鼓云和②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释】①湘灵鼓瑟:

传说舜帝死在苍梧,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

他们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

②云和:

古山名,出产乐器。

③冯夷:

传说中的河神。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弹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顺着流水传到湘江,化作悲风飘过浩渺的洞庭湖。

诗歌描摹的湘灵鼓瑟弹奏的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以及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2)结尾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历来被赞为神来之笔,请结合全诗赏析。

(2)①以景结情:

描写了曲终人散之后,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

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

省净明丽的画面令人回味无穷。

②首尾照应:

全诗以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首尾圆合的有机整体,使诗歌结构更加完整。

③虚实结合:

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诗境从虚幻世界突然回到现实世界,出人意料。

(1)B项,“来表现湘灵的哀怨”错误。

“冯夷空自舞”,美妙的乐曲使得河神冯夷闻之起舞。

一个“空”字说明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

倒是人间那些被贬谪过湘水的“楚客”,领略了湘灵深藏在乐声里的哀怨心曲,禁不住悲从衷来,不忍卒闻。

(2)“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以景结情,余音袅袅。

诗的前面大部分篇幅都是运用想象的画面着力抒写湘水女神的哀怨之情,结尾一笔跳开,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峰青山。

这极其省净明丽的画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回味的广阔空间:

或许湘灵的哀怨之情已融入了湘江绵绵不断的流水,或许湘灵美丽的倩影已化成了江上偶露峥嵘的数峰青山,或许湘灵和大自然熔为一体,年年岁岁给后人讲述她那凄艳动人的故事,或许湘灵的瑟声伴着湘江流水歌吟,永远给人们留下神奇美妙的遐想。

虚实结合,突然转折,出人意料。

在尽情地描写乐曲的表现力之后,使乐曲在高潮中嘎然而止,这是一重意外;

诗境从虚幻世界猛然拉回到现实世界,这是又一重意外。

是呼应开头,首尾圆合。

全诗从湘水女神出现开始,以湘水女神消失告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⑵①以景结情: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把酒对斜日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释】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

②五湖舟楫:

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

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

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

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天在阑干角”两句,写出了非醉非醒、似醉仍醒的状态,一边收束上片的离愁别绪,一边又开启下片的心理矛盾。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也暗含诗人的软弱和对现实的逃避。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1)D

(2)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起首两句中的“西风”与“斜日”暗含年华流逝之意。

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诗人愤然发问:

谁是国中豪杰?

写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愤。

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

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陶渊明与范蠡大夫,做个高洁的隐士。

④飘泊的愁绪。

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

客游他乡,飘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的感叹。

⑤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诗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

(1)D项,“暗含诗人的软弱”错误,选项用语太重,从词中来看,“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

故选D项。

(2)“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

”写到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

和下文“吾生如寄”写人生短暂。

一起写出了年华流逝,暗寓岁月蹉跎、青春不再。

“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暮色苍茫,唯有阑干的一角还可见一线天光;

倚着阑干,愁怀难遣。

词人饮酒之所以醉,是由于内心积郁,愁肠百结;

而仍醒,是因为胸中块垒难平,写出了词人壮志未酬的之愁。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

”中“万斛愁”化用典故,以“万斛”言愁之可量,量而不尽。

“无处”一句,再次极言愁之多,强化愁情:

离愁满江,竟连飞鸟立足栖息的地方都没有,何况人呢?

写出了诗人的满腔离别之愁绪。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

吾生如寄”写到人生短暂,词人萍踪浪迹于大江南北,走遍了浙西浙东,漂泊不定的感叹。

“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只是寄寓作者的田园之思、归隐之心。

“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去作钓鱼翁”词人发问:

答语显然:

国中豪杰舍我其谁!

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

只能借我舟楫浮泛五湖,当一个钓鱼翁。

写出了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之愁思。

“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承接上文归隐之意,写出了仍就不能归隐,表现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

学生自行组织语言即可。

⑴D;

⑵①岁月蹉跎、青春难驻之悲慨。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