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单元综合检测第六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万户)
占全国户口
数比例(%)
占全国户口数
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
62.9
662.4296
37.1
①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 ②中国古代江南经济的发展
③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变化及趋势 ④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D 表格中的数据涉及了南北方人口分布的变化,但没有涉及农业和商业的变化,因此不能反映中国重农抑商政策的演变。
3.(2012泉州质检)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是日益完善的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下列对这一模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不断改进生产工具
B.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生产率
C.逐渐完善水利设施
D.小农经济阻碍精耕细作的发展
D 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是指在个体经营规模小的情况下通过改革生产工具、技术,注重兴修水利等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产量。
4.(2012武汉联考)《尚书·
禹贡》记载的“厥土惟涂泥,厥田惟下下
”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南方劳动人民为了
克服低洼易涝的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危害,经过长期摸索,建立了治水与治田相结合的塘坝圩田系统。
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南方( )
A.广泛使用铁器B.农业非常落后
C.重视精耕细作D.自然灾害严重
C 从材料中“克服低洼易涝……所造成的危害”“治水与治田相结合”,可以判断B项不正确;
材料所述为自然环境的危害,并非自然灾害严重,故D项错误;
材料不能反映出广泛使用铁器,排除A项。
5.据道光《苏州府志》记载,晚明苏州府“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聚居市镇者十之三四,散处乡村者十之一二”。
该史料用来研究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①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 ②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增多
③市民阶层已经有相当数量 ④雇佣劳动的出现具备可能
A.①②③④B.①②③
C.③④D.①②④
A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
据材料中当时大量居民居住在城郭和市镇,可直接得出①②正确,而大量人口由农村迁往城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是市民阶层壮大和雇佣劳动出现的直接原因。
故③④正确。
6.(2012昆明模拟)《汉书·
贡禹传》记载: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
……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三服官”“东西织室”代表的手工业特点不包括( )
A.规模大
B.耗费大
C.政府设置机构管理
D.产品进入市场流通
D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关键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中“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可以看出是规模大;
由“一岁费数钜万”可以看出是耗费大;
由“工官官费”可以看出是由政府设置机构管理,这描绘的是古代中国的官营手工业,因此A、B、C三项均正确。
官营手工业产品不进入市场流通,D项错误。
7.(2013临沂期中)唐初规定:
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
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D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读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体现了唐初均田人户除交纳地租外,还要交纳绢、布等而且可纳绢代役,这会促进家庭纺织业的发展。
8.(2012衡水质检)据《礼记·
月令》载:
“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淫巧(新奇的物品),以荡上心。
”《礼记·
王制》中还说,如有人挟“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这种指导思想对手工业生产实践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政府轻视对手工业生产的管理
B.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无法扩大
C.手工业产品的质量难以提高
D.扼杀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D
题干材料表明,手工业者不能制作新奇物品,不能向民众展示高超技艺,这种严格限制手工业的政策,直接扼杀了手工业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D项符合题意。
9.(2012日照调研)如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是( )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D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图文情境看打铁的工匠来自私
人作坊,排除A项;
从图文看,说明小市镇的私营手工业发达,故选D;
B、C两项图文未能反映,且与史实不符,排除。
10.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城市兴起。
据《管子》载:
“(临淄)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材料表明
临淄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是( )
A.按人与自然亲近的理念设立居住区
B.严格区分官营和私营手工业作坊区
C.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D.严格区分贵族与平民的居住区
C 题干中材料的大意是:
有官职在身的就住在宫廷附近,没有官职在身的(指士)和农民就住在城门附近,工匠与商人居住在市场附近。
体现了按居住地接近工作地设立居住区。
11.(2012黄山质检)相传明
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但最忌讳茴香(谐音“回乡”)和萝卜干(谐音“落泊”),所以至今徽州地区仍然流传着“徽州商人心里慌,怕卖茴香萝卜干”。
这说明徽商( )
A.经营活动都在异地进行
B.大都以经营小商品为主
C.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
D.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D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采用排除法解答。
A项材料中并未说明“都”在异地;
B项与材料中“经营的商品种类非常广”相矛盾;
而C项与材料中怕回乡也不一致,材料难以说明徽商保持浓厚的乡土观念。
从材料看,明清时期徽商经营的商品种类忌讳,说明保守而顽强的商业意识。
12.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记载:
“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形成纵横有序的方格网。
其他一般道路及巷道也多呈正方形,或有丁字形相交的,但不见坊里划分。
……住宅和店铺、作坊等都面临街道建造,有些街道已成为各行各业集中的地段。
”材料记载的现象最早出现在( )
A.西汉B.唐朝C.宋朝D.明朝
C 唐朝及以前,坊与市是分开的,宋朝时城市中的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
根据材料中的“住宅和店铺、作坊等都面临街道建造”可知此时坊和市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了。
13.(2012汕头调研)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秦汉以来,民间交易,惟谷帛与钱,无用银之例。
明起,钞法竟不能复行,而银币代起,亦为中国史上一重要变更。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要求
B.资本主义萌芽的必然结果
C.对外贸易和走私活动的推动
D.白银矿藏
资源的大量开采
C 银元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是新航路开辟后大量银元流入中国的产物,同时,银元是世界通用货币,便于对外贸易结算。
14.“余以为欲物力不屈,则莫若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
欲民用不困,则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这是明朝时期某官员的看法。
出现这种看法的背景是( )
B.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君主专制的强化
D.士大夫开始重视商业
A 材料体现了对商业的重视,因此是商品经
济发展的产物。
15.(2012佛山一模)《左传》隐公八年(公元前715年)记载,郑国和鲁国不经周天子同意,擅自相互交换了枋田和许田。
对此,周天子也只好默许。
这说明( )
A.重农抑商政策确立B.土地公有制形成
C.土地兼并现象严重D.井田制遭到破坏
D 在分封制下,诸侯的封地,包括土地和人口,都是周王授予的,不得擅自更换。
题目中两国擅自交换土地,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坏。
16.(2012年福建文综,1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B 从材料看,司马光认为农、工、商是财富的主要来源,认为商业流通是促进农、工、商安居乐业的重要保证,实质上主张在经济政策上应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故答案为B项。
17.(2013临沂期中)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
一位学者曾经指出:
“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
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
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
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
”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D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材料表明沿海居民惯熟船务、多为舵工水手,海禁后沿海居民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甚至很多人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人民就业机会大大减少。
18.(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
“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D 从材料信息看,清雍正时期,山西人择业首先推崇经商,其次务农,再次入伍,最次为读书。
这说明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
化,此现象是由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的财富观发生变化导致的。
故D项符合题意。
A、B两项均与史实不符;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情况,排除C项。
19.(2012湖南模拟)《清文献通考》卷33载:
“(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
‘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以其携来番货与粤商互市,盖已有年。
……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
’上从之。
”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A 材料中的“澳”指我国澳门,顺治四年时已被葡萄牙非法占领。
结合“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可以看出,明末对外闭关锁国的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20.十多年前,西方学者普遍认为“清代是一个停滞的时代、没有外力就不能发生变化的时代”,现在这一观点转变为“清代不是一个停滞的时代,其发展不是依靠外力,而是自己内部因素的成长。
”对这种变化的正确认识是( )
A.前一观点错误,后一观点正确
B.时代进步使史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
C.清代发展问题模糊不清难以界定
D.史学研究的角度会影响对历史的解释
B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十多年前……”“现在这一观点转变为”;
再由前后观点的变化可以推出“时代进步使史学研究更加合理和科学”这一结论。
A、C两项容易排除,由材料中对“清代”前后观点的变化可知,不是研究角度的变化,而是认识的更加科学合理,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管子·
治国》
材料二 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
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
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有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
……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6分)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8分)
第
(1)问材料一重本(农业)轻末(商业),不难看出体现的经济主张;
理由依据材料一从禁末的结果和舍本事末的结果可归纳出来。
第
(2)问材料二中指出其畸形消费必然导致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制约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第(3)问难度不大,据材料三逐项概括,注意语言精炼。
答案:
(1)主张:
重农抑商。
理由:
发展农业可以富国强兵;
弃农经商会导致国家贫弱。
(2)现象:
社会消费结构呈畸形病态。
根源:
中央集权政治体制。
消极影响:
造成生产资本短缺,不利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3)社会主流体制的制约;
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官办商业强大;
城市主要起政治功能的作用。
22.(2012泰州模拟)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
别
材料
结论
甲组
废除丞相以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员享有权力范围的变化
时间
职位
所享有权力范围
明代
中叶
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但不是合法的宰相,地位受到挑战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乙组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丙组
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
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舡,交通外国,因以为寇,郡县以闻。
遂下令禁民间海船。
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
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
试阐述你的理由。
(2分)
(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
哪一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
请分别说明理由。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12分)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
(1)问,解答的关键是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禁绝”和“限制”是不相同的概
念;
第
(2)问,甲组中的材料说明相当于丞相地位的官吏权限下降,能够推导出材料中的结论,乙组材料中没有关于雇佣关系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资本主义萌芽的信息;
第(3)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角度分析。
(1)丙组;
明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不是禁绝,而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2)甲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
明朝的内阁和清朝的军机处都是中枢机构,但内阁首辅与军机大臣无决策权,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
乙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
图片材料只能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出现。
(3)①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的整体发展阶段。
②政治: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③思想:
理学占据正统,批判理学的新思想没有发展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
④外交: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长期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打断了中国资本主义的正常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