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Word格式.docx
《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语文五年级下第十册第四单元教案缺12课Word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习这篇课文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目标】
1、
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混沌、孕育、筋脉、甘霖”等词语。
2、
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以奇特而合理的想象为主线,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语言的魅力。
感受盘古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激发学生对阅读古代神话故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奇特而合理的想像。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课前准备】请学生搜集、阅读自己喜欢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走近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一)激趣谈话
同学们,你听过或读过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
《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牛郎织女》、《女娲造人》、《神笔马良》等。
(二)动情简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起源
神话故事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因此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奇特、大胆、合理的想象把自然界拟人化,创造了神话。
马克思说:
“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板书:
奇特、大胆、合理的想像)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撰写了一部全面叙述中国古代神话体系的专著《中国古代神话》。
全书从世界是怎样开始的,黄帝和蚩尤的战争,帝俊、帝喾和舜,后羿和嫦娥的故事,鲧和禹治理洪水,远国异人,夏以后的传说等几个方面对支离破碎中国神话作了最全面、完整、通俗的讲述。
(三)引出课题
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来到远古时代,人们百思不得其解,那蓝天、大地从何而来?
为什么天清澈如水?
大地浑浊厚实?
啊!
人们开始想像了,原来是人类的祖先“盘古开天辟地”呀!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请同学们翻开书55页,走入这神奇的故事之中,感受那奇特、大胆、合理的想象吧!
二、走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相机正音,互相评价.
(注意:
混沌hù
ndù
n冉冉rǎn上升可恼nǎo)
3、读完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可能对故事中的盘古印象深刻,也可能认为盘古用大板斧划分开天地印象神奇无比,还可能对盘古倒下后周身发生的变化感到惊叹┅┅总之,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感受。
三、品读神话故事,感悟想像
1、同学们初读故事后,有这么多新鲜的感受,真好!
看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大家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作者也用了一句话来评价“盘古”,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
(指名朗读——随机出示句子“总之一句话:
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整个的身体使这新诞生的宇宙丰富而美丽。
”——齐读)
2、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
是怎样使这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的?
用波浪线将故事中自己认为具有奇特而合理的想像之处划下来,多读读!
学生自读自悟
3、交流分享读书感受
A、“他觉得这种状况非常可恼——当初混沌不分的天地就这样划分开了。
”
感受:
在远古时代的人们看来,天和地是平行的,一个在上,一在下,一个“轻而清”,自然会向上升,一个“重而浊”,自然会向下沉。
混沌不分的天地原来是由盘古一个霹雳大板斧劈开的呀,难怪叫“开天辟地”!
作者的想像是这么奇特!
导语设计:
好一个“开天辟地”,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这种“惊天动地”吗?
(自由读——指名读)
评语设计:
你的朗读铿锵有力,似乎让我们听见了那霹雳巨响,盘古的力大无穷。
你的朗读舒缓有致,似乎让我们看到天地分离的神奇,感受到天的“轻而清”,地的“重而浊”。
B、“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子也每天增长一丈。
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极高了,地变得极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极长了。
这里的想像很奇特,天每天在升高,地每天在加厚,盘古的身子也在变长。
引导比较:
你发现了吗?
这段话反复出现了几个词语,找出来,作上记号。
1)老师认为,这里词语重复了,应该这样说:
“天升高了,地加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增长了。
这样又过了十万八千年,天升得很高了,地变得很厚了,盘古的身子也变得很长了。
”(出示句子)你认为哪种说法好?
2)学生自主发表看法(预设:
这也是一种奇特的想像,“每天”“一丈”反复出现,突出表现天地是如何分离的,三个“极”,更说明天升高到了尽头,地也达到了最厚,盘古的身子也长到了最长。
)
3)指导朗读:
看来,恰当地运用词语的重复,能达到增强神奇想像的效果。
怎么读才能表现出这奇特的想像呢?
你的朗读的确让我们感受到了“天高地厚”。
C、“盘古的身子究竟有多长呢?
┅┅终于倒下了。
从“直挺挺”、“撑”、“不让”、“孤独”、“坚持”、“实在”、“终于”可以体会出盘古与自然坚持斗争的献身精神。
引导:
同学们,读着这些句子,再看看这幅图画吧!
你能从图上感受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这就是人类的老祖宗盘古,作者用生动的笔调把他描绘得真切而神奇,人类不正是发扬着盘古的这种精神吗?
与大自然的一切灾害做着不懈地斗争。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吧!
D、“就在这时候——清露和甘霖。
1)预设感受:
盘古倒下后,全身发生了变化,使宇宙变得丰富而美丽。
2)导语设计:
这是多么奇特的想像啊!
宇宙就这样变得迷人了。
奇特的想像之所以有魅力,还因为这想像并非天马行空,也有它的“合理性”,再读读,体会一下!
(作者是根据事物的特征展开想象的。
用你们甜美、富有变化的语调去表现这奇特的变化吧!
4)语言拓展
读读下面的文字,如果你是一名“神话家”,你会怎么写?
出示文字: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这个世界上就变得丰富而美丽。
女神女娲觉得这一切都那么新奇,那么美好。
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她句的这个世界上缺了点什么。
一天,她在黄河岸边坐下来,看见自己在水里的倒影。
“哦!
我知道了!
世界上还缺少一种长得和我一样的东西。
”女娲大声叫了起来。
于是,女娲
。
女娲给这些小泥娃娃取名叫“人”。
看着这些人这么可爱,女娲觉得很满足。
她想:
“我应该多造一些人出来,这样才热闹呢!
”可是女娲累坏了,她想:
“能不能找一个简单一点的办法,可以一下子就造出好多人来呢?
”这时,她刚好看到身边有一根柳条,于是灵机一动,
就这样,这个世界上又多了很多很多的人。
因为女娲是用黄泥做人,所以中国人的皮肤都是黄颜色的。
四、作业设计:
走进神话世界
1、回家把《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搜集阅读优秀的古代神话故事(国内、外都可),开个小小的故事会。
3、推荐阅读神话故事《创世和造人》
【板书设计】
10、盘古开天辟地
开天辟地
奇特而合理的想象随天地变化
周身发生变化
课后反思:
11、嫦娥奔月
这是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讲了美丽善良的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下了长生不老的药升天成仙的故事。
1、学会十二个生字,理解“贪婪、皓月当空、企盼”等词语。
2、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大胆想像,在讨论中发表对故事中人物的看法,培养学生的理解、想像、思维、表达能力。
3、练习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读中理解,读中想象,为学生搭建交流的语言平台,让思维在碰撞中闪耀火花,达到语言文字的训练。
感受嫦娥善良的品质,激发学生对阅读民间故事的兴趣。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请同学们背一背有关“月亮”的古诗词。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吟诗叹月,引入课题
1、激趣:
同学们,老师将在黑板上写一个字,看到这个字,或许会使你联想起许多诗句,或许会让你回忆起儿时听过的故事┅┅因为在人们的眼里,这个字的含义十分丰富,它有时代表着团圆、美满,有时又代表着忧愁、分离,还有时代表着寂寞、凄凉┅┅它就是“月”字。
(板书:
月)看到它你想起了哪些千古名句或故事呢?
(学生自主交流)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古朗月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竹里馆〉〉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刘禹锡〈〈望洞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杜甫〈〈水调歌头〉〉等。
故事〈〈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
2、在古代人们的眼里,月亮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于是,在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月亮的美妙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一则民间故事〈〈嫦娥奔月〉〉。
(板书课题)
二、潜读故事,各抒己见
要求: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找出有关的语句多读一读,在句子旁写一写自己对他(她)的看法。
(二)学生自读感悟,做批注
(三)四人小组交流
每个同学认真地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在别人发言的时候,要用目光倾听,有不同的看法,可以互相补充。
(四)全班交流分享
1、关于“嫦娥”
“后羿的妻子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女子。
她经常接济生活贫苦的乡亲,乡亲们都非常喜欢她。
(1)嫦娥美丽善良。
(2)相机理解“接济”(在物质上援助)(3)指导朗读
“这件事不知怎么让逢蒙知道了┅┅一口吞了下去。
(1)嫦娥很机智。
(2)启发想象:
手提宝剑,迫不及待的逢蒙是怎样威逼嫦娥的?
嫦娥是怎样与他机智地周旋的?
(相机理解“迫不及待”、“威逼”“周旋”)(3)指导朗读
2、关于“后羿”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他对天上最后一个太阳说:
‘从今以后,你每天必须按时升起,按时落下,为民造福。
’”
“后羿为老百姓除了害┅┅也随着众人拜在后羿的门下。
(体会后羿是个武艺高强、为民造福的善良的人。
“一天,昆仑山上的西王母送给后羿一丸仙药——藏在百宝匣里。
”“后羿外出回来了,没见到妻子嫦娥——怎么也追不上。
”(体会后羿与妻子感情深厚)(指导朗读)
(五)你对嫦娥、后羿、逢蒙的看法是什么?
你能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吗?
1、出示填空
()的嫦娥
()的后羿
()的逢蒙
2、反馈交流
三、发挥想象,创造神话
1、故事的结局使人感到分离的悲凉与痛苦,同学们,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编个圆满的结局吗?
2、学生自主想象
3、自主交流
四、课外拓展
1、回家把《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搜集阅读优秀的民间故事(国内、外都可),开个小小的故事会。
古诗诵读韩食
这是一首描写宫廷寒食节的诗。
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
(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
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
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
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
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
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
“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
“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
“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
春意浓郁,笼罩全城。
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
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
“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
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
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
一个“飞”字,蕴意深远。
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
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
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
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
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
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
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
“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
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
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
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
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
“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语文乐园(四)
认识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
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读背名句,学习成语故事;
看图作文以及探究“美妙的月亮”。
自读、自悟与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成语的美妙。
学习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及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养成自由表达的良好习惯。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读背名句。
学习近义词及成语的褒义、贬义。
学习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学习“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读。
读准字音,读正确流利。
借助工具书,小组合作,了解成语的意思。
思考:
从这些成语中发现什么?
同桌议一议,找出规律。
5、
指导学生用其中的成语说话。
二、
学习“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
这些句子的意思?
找出关联词语,想想每一句前后意思的联系
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三、
学习“读一读,记一记”
读句子,通过注释理解句子。
学生交流对句子的理解,教师点拨。
自己再读一读,默背。
同桌背诵,齐背。
启发学生议一议:
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
师生共同小结。
用“如果……就……”、“即使……也……”练习写句子。
五、板书设计:
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读一读,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读一读,记一记
第二课时
学习成语故事和探究与实践
阅读短文,知道“杞人忧天”的意思。
以“月亮”为话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学习“成语故事”。
1自由朗读,读通短文。
2学生归纳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3相互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二、探究与实践
1、收集与月亮有关的诗词书画、对联、传说神话、民间民俗等准备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全班评议。
3、拓展延伸,小结激励。
将收集的资料整理,办成小报。
成语故事”
2、探究与实践
第三、四课时
习作内容:
看图作文
习作重点:
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习作难点:
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启迪学生大胆想象,把文章写通顺。
习作准备:
挂图
一、谈话引入生活
1、玩游戏“我来比划你来猜”。
2、每一动作、每一幅图画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用我们的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灵去体会,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
二、畅谈交流,开拓思路
1.看图
2.集体交流。
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
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
他们在一起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联系生活实际,你又会想到些什么?
3.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讲得生动、精彩,故事编的生动有意思,令听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习作引导,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还有许多同学要讲,可由于时间关系,这样吧,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地把这个故事写下来。
2.学生进行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
写好了读,让小组的同学评议,看看他们是否从中受到启发。
2.集体评析。
3.小结延伸:
同学们,作文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课后,请大家把习作念给家长或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然后自己改一改,
五、下笔成文,描绘生活
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六、作业设计:
写作文
七、板书设计:
看图,你想到什么?
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