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22030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预防及处理Word格式.docx

用50%硫酸镁湿敷;

③将云南白药用醋调成糊状涂于硬结处;

④取新鲜马铃薯切片用654-2注射液浸泡后外敷硬结处。

三、神经损伤

注射时针头刺中神经或靠近神经,药物直接刺激神经或局部浓度高药物毒性

引起神经粘连和变性坏死。

注射当时即可出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放射痛、肢体无力和运动范围缩小。

期根据受累神经的损伤程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表现为神经支配区

运动、感觉功能障碍。

神经损伤分完全损伤、重度损伤、中度损伤和轻度损

伤。

分度标准如下:

完全损伤:

神经功能完全丧失。

重度损伤: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1级。

中度损伤: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2级。

轻度损伤:

神经支配区部分肌力、感觉降至3级。

(1)操作者应熟练掌握各种注射技术,准确选择注射部位,避开神经和血

管走行部位进针。

(2)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慎重选择注射药物,注射给药应选用刺激性小、

等渗、pH值接近中性的药物。

(3)注射过程中认真听取患者的主诉,如发现神经支配区麻木或放射痛,

应立即拔针,停止注射。

(4)发生神经损伤后视损伤程度不同给予不同的处理。

对于中度以下的损

伤,给予理疗、热敷,以促进炎症的消退和药物的吸收,同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中度以上神经损伤,应尽早手术治疗。

四、针头堵塞

抽吸药品时瓶塞橡胶造成针头堵塞;

注射药物过于粘稠、药物未充分溶解、

悬浊药液、针头过细等均可造成针头堵塞。

注射推药时阻力大,无法将注射器内的药物注入体内。

(1)抽吸瓶装药物时,以45°

角度穿刺进入橡胶塞,可减少橡胶塞堵塞针

头的几率。

(2)根据药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针头,粘稠药液、悬浊液应选择稍粗的针

头。

(3)注射过程中如发现针头堵塞,应拔针更换针头和注射部位后另行注射。

五、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1)针头本身有质量问题,如针头过细、过软、针头钝、针尖有钩等。

(2)穿刺部位有硬结、瘢痕;

注射时体位不当,局部肌张力高;

操作者用

力不当均可造成针头弯曲或针体折断。

针头部位弯曲变形或针体折断在患者体内,注射无法继续进行。

(1)选择质量合适的针头。

(2)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开硬结和瘢痕;

注射时取合适的体位,使局

部肌肉放松。

(3)如出现针头弯曲,应查明弯曲的原因,更换针头后重新注射。

如发生

针体折断,医务人员应保持镇静,同时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保持原体位,勿移动肢体或肢体收缩动作,防止断在体内的针体移动,迅速用止血钳将折断的针体拔出,如针体已完全没入皮肤,则需在X线下通过手术将针体取出。

静脉输液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静脉穿刺失败

(1)操作者原因:

操作者心情紧张、技术不熟练,表现为:

进针角度不准确—--将血管壁刺破;

针头刺入深度不合适—--过浅,针头斜面未全部进入血管;

过深,针头穿透对侧血管壁;

穿刺后固定不当---针头从血管内脱出。

(2)患者本身原因:

患者不配合,操作时躁动不安;

血管条件差,常见有血管细、弹性差、血管充盈度欠佳等。

穿刺后针头无回血,药液流入不畅,穿刺部位隆起,患者感觉疼痛。

(1)穿刺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娴熟的穿刺技术,穿刺前认真评估患者的血管情况,选择易暴露、弹性好、走形直、清晰易固定的血管进行穿刺。

(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和药液性质、输液速度的要求选择合适型号的针头进行穿刺,有计划的保护血管,尽量延长血管的使用寿命。

(3)血管一旦被刺破后,应立即将针头拔出,切勿反复回针,同时按压之止血。

(4)对于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应先对症处理,改善血管条件后再行穿刺,避免盲目进针,减少失败几率。

二、药液外渗

(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穿刺失败;

患者躁动、针头从血管脱出;

患者原发病原因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

(2)药物的酸碱度、渗透性、药物浓度、药物本身的毒性以及药物引起的变态反应均可导致血管的通透性增高而致药液外渗。

(3)局部感染及处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强。

(4)反复穿刺对血管造成的物理性损伤、药液中不溶性微粒对血管的刺激、输液量、输液速度、液体温度以及液体所产生的压力也是影响药液外渗的因素。

一般表现为穿刺部位肿胀疼痛,皮肤温度降低。

化疗药、高渗以及强缩血管药物外渗后均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

(1)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慎重选择穿刺部位,根据血管条件选择穿刺针头。

(2)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针头,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尽早发现药液外渗情况,以免引起严重后果。

(3)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给药,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4)根据渗出药液理化性质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理疗、局部封闭,给予药物拮抗剂等。

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应手术将坏死组织清除,以免增加干扰机会。

三、静脉炎

操作过程中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引起局部静脉感染;

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对血管造成刺激。

局部表现为沿静脉走形的条索状红线,伴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有畏寒、发热、乏力等。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以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

长期输液者制定保护血管的计划,合理更换注射部位,延长血管使用时间。

一旦发生静脉炎,即应停止在此处静脉给药,将患肢抬高、制动、局部对症治疗。

伴有全身感染者,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发热

(1)液体和药物清洁灭菌不完善或在输液前已污染,致热源、死菌、游离菌体蛋白等致热物质进入体内引起发热反应。

液体或药物成分不纯、消毒保存不良、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所含致热源累加到一定量后输入体内即会引起发热反应。

(2)输液器具灭菌不彻底、超出有效期或包装破损、原材料不合格等原因都会造成输液反应的发生。

输液过程中出现与原发病不相关的发冷、寒战、发热,轻者体温在38℃左右,重者初起寒战,继之高热达40~41℃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周身不适等症状。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用药前仔细核对药品的有效期以及瓶盖有无松动及缺损;

瓶身、瓶底及瓶签处有无裂纹;

药液是否变质;

输液器具是否在安全使用条件内。

(2)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合理使用药物,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液体要现用现配。

(3)对于轻度发热反应,可减慢输液速度,同时注意保暖。

重者立即停止输液。

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并遵医嘱给予抗过敏及激素治疗。

(4)发生发热反应后,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必要检查。

五、急性肺水肿

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而引起心力衰竭、肺水肿。

患者突然感到胸闷、呼吸急促、咳嗽、面色苍白、出冷汗、心前区有压迫感或疼痛,咳泡沫样血性痰,严重者可由口鼻涌出大量泡沫样血性液体,肺部遍布湿罗音,脉搏细速、心律快而节律不整。

(1)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对老人、儿童、心脏功能不全者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宜过快,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输液速度的变化。

(2)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停止输液,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在湿化瓶中加入50%~75%的酒精,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

(3)根据病情给予强心、利尿、平喘治疗,必要时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六、空气栓塞

输液器内空气未排尽;

输液器莫菲氏滴管以上部分破损;

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看守。

进入静脉的气体,随血流到右心房,再到右心室,堵塞肺动脉入口,引起肺栓塞。

患者突发胸闷、胸骨后压痛、眩晕、濒死感,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听诊心前区可听到挤压海绵似的声音,如空气量少,到达毛细血管时发生堵塞,则损害较小,如空气栓子大,患者可因严重缺氧而立即死亡。

(1)输液时必须排尽输液器内的空气,检查输液器是否存在漏气。

(2)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液体输完后及时更换,加压输液时一定要有人在旁守候。

(3)发生空气栓塞后立即让患者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使气体浮回右心室尖部,避免阻塞肺动脉口,使气体随着心脏跳动,将空气混为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

(4)高浓度氧气吸入,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缺氧状态。

静脉输血操作并发症

一、非溶血性发热反应

1.发生原因、

(1)保存液或输血用具被致热源污染,输血后即可引起发热反应。

(2)多次输血的患者,血液中可产生白细胞凝集素和血小板凝集素,再次输血时,对所输入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发生作用,产生凝集,发生免疫反应,引起发热。

多发生在输血后1-2小时,往往先有发冷或寒战,继之体温上升,可达39-40℃,伴有皮肤潮红、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一般无血压变化,症状多持续1-2小时后缓解,少数反应严重者可出现抽搐、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甚至昏迷死亡。

(1)去除致热源。

严格管理血库保存液和输液用具,按无热源技术配置保存液,确保输血、采血用具无菌。

(2)一旦发生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血,保留血液进行细胞学检查。

(3)遵医嘱给予解热镇痛药和抗过敏药物,体温过高者给予物理降温。

二、溶血反应

(1)输入异型血,供血者和受血者血型不符。

(2)输血前红细胞已被破坏发生溶血,多见于血液保存过久、储存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血液震荡过剧、血液内加入高渗或低渗溶液、血液染菌等,均可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

(3)Rh因子所致溶血,Rh阴性者输入Rh阳性血液后,在其血清中出现Rh抗体,若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即可发生凝集而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

溶血反应是输血中最严重的并发症,典型的症状是在输血10-20分钟后,患者出现头部肿胀、面色潮红、呕血呕吐、心前区压迫感,四肢麻木、腰背剧痛,严重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迟发型溶血反应可发生在输血后7-14天,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黄疸和血红蛋白尿。

(1)输血前认真做好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严格执行核对制度,经两个人以上共同核对患者及供血者姓名、血型、有无凝集,再到患者床前询问患者血型,无误后方可输注。

(2)血液在运送过程中避免剧烈震荡,应轻拿轻放,储存时温度要适宜,严格执行血液保存制度。

(3)发生溶血反应后应立即停止输血,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血瓶中剩血应做细菌涂片和培养以排除细菌污染。

(4)双侧腰部封闭,并用热水袋热敷,以解除肾血管痉挛,保护肾脏。

(5)严密观察血压和尿量的变化,及早预防休克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三、急性左心衰

输血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大量血液,有效循环血量剧增,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急性左心衰竭,多见于心功能不全者、老年人和婴幼儿。

患者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突然出现头部剧烈胀痛,呼吸困难、胸闷、咳嗽、唇绀、咳粉红色泡沫痰,查体可见患者端坐呼吸,双侧颈静脉怒张,双肺湿罗音。

(1)严格控制输血速度和输血量,对老人、儿童、心脏功能不全者根据病情调整滴速,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密切注意滴速的变化。

(2)发生肺水肿时立即停止输血,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患者取端坐位,两腿下垂,高流量氧气吸入,并在湿化瓶中加入50%-75%的酒精,以减低肺泡内泡沫的表面张力,改善肺泡的气体交换,纠正缺氧。

(3)根据病情给予镇静、强心、利尿、平喘、血管扩张剂进行治疗,必要时进行四肢轮流扎止血带或血压计袖带,以减少静脉回心血量。

四、空气栓塞、微血管栓塞

输入器内气体未排尽;

输入器莫菲氏滴管以上部分连接不严密;

加压快速输血时导致大量空气进入。

输血过程中患者突然感到胸部异常不适,眩晕,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和严重发绀,大量气体进入时可致患者短时间内死亡。

(1)输血前将输血器内的空气排净,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

加压快速输血时应有人在旁看护;

更换输血袋时应再次检查输血器内有无空气。

(2)患者出现空气栓塞后,应迅速通知医生进行处理,置患者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此卧位可使空气栓子浮向右心室顶部,避免堵塞肺动脉入口,使空气随着心脏的搏动化作泡沫,分次小量进入肺动脉。

(3)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血标本采集法操作并发症

一、晕针、晕血

(1)心理原因,个别患者在接受抽血或见到血液时,由于情绪过度紧张、恐惧,反射性的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而发生晕厥。

(2)体质因素:

在空腹或饥饿时抽血。

由于患者机体正处于应急阶段,亦可通过兴奋迷走神经引起血压下降而导致脑供血不足的发生。

(3)疼痛刺激:

患者对疼痛特别敏感,对疼痛的恐惧导致神经高度兴奋,反射性的引起小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发生晕针。

抽血过程中,患者往往先自述头晕眼花、心慌、恶心、四肢无力、出冷汗,随后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脉搏细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一般持续2-4分钟后上述症状逐渐消失,患者神志恢复正常。

(1)抽血操作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教会患者放松技巧,特别紧张者,可让其家人在旁陪伴,给患者以心理安慰;

抽血过程中设法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消除其紧张情绪。

对有晕针史或已晕针的患者,抽血时可采取平卧位,以防止患者发生晕针后发生摔伤。

(2)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动作稳、准,以减少疼痛的刺激。

(3)发生晕针后让患者平卧,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二、皮下出血、血肿

(1)抽完血后按压时间过短,不足5分钟;

按压部位不准确,仅仅按住了皮肤上的针眼,而未按住血管上的针眼,从而造成皮下出血或血肿;

患者凝血机制障碍。

(2)抽血完毕后,未及时放下衣袖,影响了静脉回流,易引起皮下出血。

(3)操作者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时多次回针,造成局部血管破裂,引起皮下出血或血肿。

穿刺部位皮下淤血,局部肿胀,患者感觉穿刺部位疼痛。

(1)抽血完毕后在穿刺部位以指腹压棉签不少于5分钟,凝血机制障碍者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2)如选择在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抽血,建议让患者脱下衣袖进行操作,防止衣袖过紧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导致皮下出血。

(3)提高穿刺者操作技术,禁止反复回针。

(4)如果出现皮下血肿,早期应冷敷,用冷使毛细血管收缩,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三天后再热敷,改善血液循环,加快皮下出血的吸收。

氧气吸入法操作并发症

一、无效吸氧

(1)吸氧装置因素:

氧源压力低,吸氧管道连接不紧密,吸氧管不通,吸氧浓度不能满足病情需要。

(2)患者因素:

气道内分泌物过多,堵塞气道;

患者躁动,导致吸氧管道脱出。

吸氧后患者仍不能缓解临床缺氧的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烦躁不安等。

呼吸频率、节律及深度与吸氧前无变化。

(1)用氧前仔细检查吸氧装置是否完好,保证氧源压力正常、吸氧管道连接严密不漏气。

连接患者的吸氧管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和易位并保持通畅。

(2)遵医嘱或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用氧效果。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分泌结痂堵塞吸氧管。

(4)一旦发现无效吸氧,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尽快恢复有效氧气供给。

二、气道粘膜干燥

(1)病室内干燥,氧气湿化瓶内湿化液不足,吸入的氧气不能充分湿化。

(2)过度通气或吸氧流量过大,氧浓度大于60%。

出现呼吸道刺激症状:

刺激性干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口咽干燥不适,部分患者有鼻出血或痰中带血。

(1)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及时补充湿化瓶内的灭菌水,保证吸入的氧气受到充分湿化。

(2)根据病情调节氧流量,吸氧浓度一般控制在45%以下。

(3)过度通气的患者要多补充水分,张口呼吸的患者可用湿纱布覆盖口腔,定时更换。

(4)对于气道粘膜干燥者,可给予超声雾化吸入。

三、氧中毒

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或高气压氧可造成氧中毒。

正常人持续吸入60%~80%的氧24小时以上,或吸入100%的纯氧6小时即可出现氧中毒症状。

氧中毒主要表现在肺部的变化,中毒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吸入氧的氧分压及吸入时间,一般情况下连续吸纯氧6小时后,患者即可出现胸骨后灼热感、咳嗽、恶心呕吐、烦燥不安、面色苍白等;

吸氧超过24小时后,肺活量可减少;

吸纯氧1~4天后可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个别患者可出现视力或精神障碍。

胸部×

线可见两侧呈对称性弥漫分布在的小斑点、浸润阴影。

(1)严格掌握给氧指征,选择恰当的给氧方式。

(2)严格控制吸氧浓度和时间,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氧流量,尽量避免长时间、高浓度给氧。

(3)给氧过程中加强巡视,认真观察氧疗效果;

向患者宣传用氧安全,告诫患者切勿自行调节氧流量。

四、腹胀

通过鼻导管给氧时插管过深,氧气误进入食管。

吸氧后患者缺氧症状未得到改善,却迅速出现上腹部不适、腹胀、胸式呼吸渐弱、呼吸表浅急促、口唇青紫、脉搏细速等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1)选择合适的给氧途径,正确掌控鼻导管给氧的方式方法,插管前应仔细测量插入深度,以防插入过深,鼻导管误入食管。

(2)吸氧过程中加强巡视,仔细观察用氧效果,如缺氧症状不缓解却发生急性腹胀,应考虑到发生上述并发症的可能,及时进行胃肠减压和肛管排气。

五、肺组织损伤

瞬间大流量、高气压氧气冲入肺内,造成肺组织损伤。

多见于未调节好给氧流量即连接鼻导管进行吸氧,或吸氧过程中不断开鼻导管即调节流量。

患者突然呛咳、咳嗽、严重者可造成气胸。

在给患者吸氧时,一定先调节好氧流量再把吸氧管的鼻塞放至患者的鼻腔,吸氧过程中如需改变氧流量,也务必把吸氧管脱开后再调节。

吸痰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低氧血症

(1)吸痰操作用时过长,长时间中断氧气供应,操作前未将吸氧浓度提高,均可引起缺氧或低氧血症。

(2)吸痰时刺激咽喉部引起患者剧烈咳嗽,使呼吸频率下降,引起缺氧。

(3)吸痰时负压过高,肺内富含氧的气体被吸出,取而代之的是氧浓度较低的空气,导致吸入氧浓度降低,引起低氧血症。

根据缺氧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差别,轻者表现为呼吸、脉搏加快,血压升高,严重者出现发绀,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跳减弱,甚至呼吸心跳停止。

(1)每次吸痰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15秒;

两次吸痰应间隔1-2分钟,吸痰前、后应吸入纯氧或高流量氧1-2分钟。

(2)吸痰时如患者有剧烈咳嗽,应暂停吸痰,避免再次刺激,待咳嗽结束后再继续吸痰。

(3)选择合适粗细的吸痰管,根据患者情况调整好负压,吸痰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动脉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4)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加大氧流量或给予面罩加压吸氧,迅速纠正缺氧状态,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二、呼吸道粘膜损伤

(1)吸痰时操作不当,如动作粗暴、反复插管、吸引时间过长、负压过大等均可导致粘膜损伤。

(2)吸痰管质量差,质地较硬、粗糙也易导致呼吸道粘膜损伤。

(3)患者烦躁不安,插管吸痰时不配合;

呼吸道粘膜有炎性渗出,粘膜相对脆弱,吸痰时均易引起粘膜损伤。

呼吸道粘膜损伤后患者感觉胸骨后疼痛,痰中带血,出血量根据损伤程度不同而不同,纤维支气管镜下可见受损处粘膜糜烂、充血,渗出和出血。

(1)进行吸痰操作时动作轻柔,不要用力过猛,禁止反复插吸痰管,每次吸痰时间不可过长,一般不超过15秒;

负压要适宜,禁止带负压。

(2)选择型号适宜,质地优良的吸痰管。

(3)对于烦躁不安、不合作的患者,吸痰前给镇静剂,可防止误伤呼吸道粘膜。

三、气道痉挛

多见于有支气管哮喘史的患者,吸痰时插管刺激引起气道痉挛。

吸痰过程中或吸痰操作后患者突发呼吸困难,伴喘鸣、咳嗽。

对于气道高敏感的患者,吸痰前气道内滴入少量1%利多卡因,可防止气道发生痉挛,也可给予组胺拮抗剂预防。

气道痉挛发作时,应暂停气道吸引,给β2受体兴奋剂吸入。

静脉置管技术操作并发症

一、血肿

(1)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定位或穿刺方法不正确,短时间内在一个穿刺点重复多次穿刺造成血管壁破裂,形成血肿。

(2)穿刺时用力过大,针头穿破血管壁,导致血液外漏,形成血肿。

(3)血管弹性差、脆性大,或凝血机制功能障碍者,在穿刺和拔管过程中易形成血肿。

(4)误穿动脉而又未恰当止血。

穿刺部位隆起,如位置表浅则皮肤可呈青紫色,一般不会引起大出血。

(1)操作者要有娴熟的穿刺技术,熟悉穿刺部位的解剖特点,准确定位,防止盲目乱穿出现血肿;

禁止在一个穿刺点反复穿刺。

(2)严格掌握置管适应症,对于凝血机制障碍、血管条件不好的患者慎重穿刺并延长止血按压时间。

(3)穿刺针进入血管后,根据回血情况确认所进入静脉血管后,方可置入扩张器。

置管过程中如导引钢丝放置不顺利,应慢慢旋转穿刺针,调整体位和进针方向后再轻轻插入,防止血管损伤,形成血肿。

(4)对于形成的血肿,视其大小选择处理方法,小的血肿无需处理,大的血肿早期可用冷敷促进止血,48小时后再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

二、感染

(1)置管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或所用物品未能保持严格无菌。

(2)穿刺部位被汗液、尿液、粪便污染,换药不及时;

所连接的输液器具更换不及时。

(3)年老体弱、婴幼儿、放疗患者、器官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