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20612641 上传时间:2023-01-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维和仪式活动之中。

巫术说是在西方影响比较大的一种艺术起源的观点,是人类学家在研究原始习俗和巫术信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代表人物: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

泰勒和弗雷泽。

4.游戏说:

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类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对这种说法有着系统思想的理论家是席勒和斯宾塞。

5.劳动说:

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代表人物为普列汉诺夫。

6.理解“文学能够使人自身成为一种本质性存在”的内涵。

首先,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其次,文学还能使人成为“原创者”。

此外,文学还能够通过自身的效果对人的精神世界施加影响,并借以改善人的精神状态。

7.文学与科学的关系

.区别:

(1)反映对象上的差别。

文学的主要反应对象是人生。

科学以发现自然规律和利用自然规律创造物质文化为目的。

(2)科学家与文学家在从事各自事业时的思想态度不尽相同。

(3)科学与文学在思维习惯上不同。

联系:

一方面,人生是文学的直接对象,而科学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生。

科学和文学一样都需要感情的推动,需要形象思维的帮助。

另一方面,文学作品也会涉及科学的知识,文学的谋篇布局等也需要抽象思维和逻辑判断。

8.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首先,政治对文学的影响是直接、巨大和深刻的:

第一,特定的政治局面会影响到文学的思想价值和审美风格。

第二,政治斗争的形势会影响到文学的方向和性质。

第三,处于统治地位的政治集团所制定和推行的方针政策及统治者的个人好恶,也会影响到文学的繁荣或萧条。

其次,文学对政治的影响是间接的、潜移默化的。

文学的形象的、隐喻的和象征的表现方式决定了文学是通过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人们的社会心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实现的。

9.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与政治、哲学、道德、宗教文化等意识形态相比的特殊性

(1)在反映对象上,作家观察、体验和表现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及人生。

(2)在反映方式上,文学艺术以感性形式来把握世界。

(3)在反映态度上,文学艺术以富有主观色彩的审美眼光来重写人生。

10.关于文学的源泉问题,历史上曾出现的几种主要说法。

(1)再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3)能动反映说,认为文学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

11.文学作为文化中的一种审美形式,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整体地反映各种文化,是它形象地反映生活的特点决定的。

(2)突出地体现着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文学的又一个文化意义。

(3)集中地描绘着人们的文化向往,来自于它表现人生的广阔可能性。

12.文学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2)文学一经产生就有自身的独立性,并且会对经济基础产生积极的影响。

(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和文学对经济基础的积极影响都是间接的,而且会受到文学艺术审美规律的选择。

13.在文学的存在问题上曾有的几种主要观点

主要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文学在作家的心理中存在。

(2)文学主要是一种客观存在。

(3)文学存在于读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活动之中,又由于读者是一个可变的因素,所以文学不是一种固定的存在,而是一种历史性的过程。

14.文学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多方面的文化活动

(1)人类的文艺不是产生于一种单纯要素的原因,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整体根源。

(2)原始文艺产生的这种整体的根源主要包括两个层面:

一方面,劳动是原始文艺产生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劳动实践创造了人们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其次,在事实上,许多原始艺术是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原始人的精神欲求及其活动是文艺产生的直接原因。

(3)人类的生存活动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活动,也有精神活动。

文学艺术既是在人类的生存活动中产生,也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学艺术的发生原因是以劳动为中心和前提的,但不仅仅是劳动,还包括人类的其他活动,尤其是作为文学艺术产生的直接原因的精神欲求及其活动。

一句话,文学艺术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多方面的生存活动。

15.“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的含义

文学随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在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1)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产生的文学,所反映的内容也都是不同的。

(2)社会历史的发展一定会推动文学形式的发展。

一是从文学本身看,文学内容的变化要求文学形式与之相适应。

二是从文学的外部看,一方面社会要求文学形式的变化,另一方面物质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文学形式的变化提供了条件和动力。

第三章文学创作

1.创作过程

2.创作原则

3.作家经验与艺术创作

4.形式的把握

1.文学创作:

文学创作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的基础上。

作家经过艰辛而复杂的精神劳动,创造出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

文学创造作为人类的精神活动,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在这一过程中,作家的主体性、创造性、情感性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和发挥,作家的审美理想也得到了具体体现。

2.艺术积累:

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活动。

3.艺术构思:

是整个文学创作活动的中心环节。

它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4.艺术表现:

作为文学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指作家在艺术构思的基础上,运用文学语言以及各种表现手段,把内心形象系统传达出来,转化为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

5.灵感:

所谓“灵感”,是在人类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

就文学创作而言,“灵感”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长发挥,创作进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

6.艺术真实:

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7.艺术概括:

在文学创作实践中,作家根据自己的人生体认和审美理想,对广泛而零散的生活材料进行选择、集中、提炼、加工、整合,从而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又蕴涵普遍性意义与价值的艺术形象,这就是艺术概括。

8.艺术想象:

文学创作中的想象是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它是作家在原有的生活材料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创作意图,对作为记忆表象存留的生活资料进行艺术整合,构成新的文学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

9.描写:

是指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人物、场景、情境等具体生动地描绘刻画出来的一种表现手法。

10.叙事:

是指运用叙述人的口吻对作品中的人物活动、事件发展、环境状况等进行具体说明和交待的一种表现手法。

11.抒情:

作为表现手法的抒情,特指作家自觉而集中地表达内心思想情感的一种写作方式。

它要求作家创造性地运用文学语言,把真挚而丰富的情绪感受准确、充分地传达出来。

12.议论:

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直接对所涉及到的事物、现象等发表见解、评论或判断的一种表现手法。

13.比喻:

所谓比喻,是借具有相似点的他物(喻体)来比拟此物(本体)的一种修辞方法。

14.象征:

是通过具体事物(象征物)间接地表现思想情感(象征义)的一种语言写作技巧。

15.反讽:

又称反语,这是将所要表述的真实意思已完全相反的方式传达出来的一种语言技巧。

16.文学创作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

艺术积累、艺术构思、艺术表现这样三个阶段。

17.作家内心形象的成熟一般要经过的几个步骤:

形象的萌发、形象的孕育、形象的成形三个步骤。

18.文学创作中的灵感现象:

“灵感”是指作家在偶然机遇的触发下,艺术想象高度活跃,艺术技巧超常发挥,创作进程短时间内突飞猛进的心理状态。

具有突发性、短暂性、突破性的特点。

并且在其偶然性的表面现象中,存在着必然的因素。

19.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遵循的创作原则:

真实性、概括性、想象性,是文学创作原则的核心内容。

20.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1)文学创作中强调的真实,是艺术的真实。

一般来说,艺术真实是与生活真实相对的。

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即社会生活客观存在的实际事实,它的特点就是客观实在性。

艺术真实则是作家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照其审美理想和生活逻辑,对生活材料加以艺术概括、提炼、加工,进行艺术创造的结果。

(2)艺术真实不同于现实中客观存在的事实,但能让读者觉得现实生活真的就是如此。

这是因为艺术真实更为贴近生活的本质,更符合生活的逻辑和规律。

艺术真实是一种假定的真实。

艺术真实体现为现象真实与内蕴真实的统一。

艺术真实同时也体现为再现真实与表现真实的统一。

(3)总之,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它是依据生活内在逻辑而确立的假定的真实,它既是对生活现象的真实体现和审美升华,又是对社会本质、规律的真实把握;

它将再现与表现融为一体,是经过艺术创造而达到的真善美的统一。

21.艺术概括的特点:

(1)始终不脱离具体形态。

(2)注重特征描写和细节刻画。

22.作家经验的内省:

(1)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宝贵财富,但它们都不能直接体现、直接运用在文学创作当中,都需要经过经验的内省,对其再次消化、认识和把握。

只有内省后的人生经验与艺术经验,才有可能进入审美创造的视野,才有可能真正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基础。

(2)经验的内省是一种审美体验逐步深入的过程,也是一种回忆咀嚼、一种内化升华的过程。

(3)一般是从对记忆表象的回忆开始,突出体现于审美体验的深化。

23.布局的一般原则体现在:

有利于主题意蕴的表现;

有助于形象的塑造;

要完整统一,讲究形式美;

要符合不同体裁的要求。

24.人物描写包括:

主要包括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25.文学语言的特殊要求:

(1)形象性。

就是强调作家进行文学创作时要自觉调动发挥语言的唤起表象的功能,展开具体的刻画描写,状物摹形,绘声绘色,来完成塑造艺术形象的任务。

形象性的文学语言,重在通过刻画描写以展现事物、现象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神韵,力求具体、恰当、鲜明、生动,积极营造如在眼前、镜像逼真的艺术效果。

(2)含蓄性。

不仅在于表达的曲折委婉,更在于涵义的深厚丰富。

因此,作家进行文学创作就应该充分拓展、挖掘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增强语言的内在张力,在表层字面意义之外包容进更为丰厚的内在深层意义。

(3)情感性。

文学语言的情感性,蕴含在语言所构成的意象和语言表达的形式之中,主要是通过词语、句式、语调等方面体现出来的。

第四章文学形象

1.文学意象

2.文学意境

3.文学典型

1.文学意象:

是一种审美性精神创造的结果,它是作家在情思的驱动下,运用形象思维,将“意”与“象”融为一体。

它是有别于纯自然形象,它是交融着思想与感情的知觉映象,并被物化于语言符号中。

2.兴象:

是主体以客观(对象)世界的物象为引导,给接收者提供借以处罚情感、启动想象而完成意象世界契机,物象使“感兴”得以发生,联想得以展开,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象”便是兴象。

它的最主要的特点,一是要天然,二是要隐蔽。

3.喻象:

是创作主体以“自我”为体,以“世界”为自我延伸,并根据主体心灵来创造新的世界。

主体在客观世界摄取象征物,赋予其一定的象征意义,以此种方式形成的意象便是喻象,它带有明显的人工痕迹。

4.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划分为两类:

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其实无我之境并非真的“无我”,而是物我同一,“物”可象征“我”。

在无我之境中,作者比较客观冷静地描绘景物,情感比较隐约深藏,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有我之境比较偏重于主观情思的直接流露,作家移情入景,景物受到情感的渲染而被赋予了较明显的主观色彩,所表现的情感也比较具体、确定和强烈,读者易被迅速地感染和打动。

5.典型:

文学典型主要是指叙述作品中的典型人物。

它是作家的审美力和生命力所创造的,孕含着丰富的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的个性人物,是一个既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又有高度的审美价值的充满而有生气的性格整体。

6.典型环境:

就是个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它既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它是充分地体现了社会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具体生活环境。

7.超验性的诗歌意象的具体特点。

(1)意象既遵循于想象的逻辑,遵从诗人的情感的真实,就难免会违背理性逻辑,对现实做出变形化的反映。

(2)通过想象熔铸而成的诗歌意象和意象群,往往是含蓄、朦胧的,能够启发读者的想象。

(3)意象的结构方式常呈现出跳跃性。

8.文学意境的基本特征。

(1)物、情、意三位一体。

意境是中国诗歌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汲取了中国三类诗(以物胜者、以情胜者、以意胜者)的优长,并巧妙地将物、情、意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意境。

(2)空间感。

意境是一个和谐广阔的情思活动的艺术空间,具有丰富蕴藉的情思内涵。

(3)意味蕴藉。

所谓意味蕴藉,是说已经含蓄蕴藉,具有丰富的言外之意,能够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索,使读者去潜心领悟那咀嚼不尽的韵外之致。

9.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

在叙事文学中,创作主体对环境的描写是否典型,会直接影响到典型人物的塑造。

没有典型环境的描写,典型形象就无从产生。

同样,典型人物描绘的成败,也会影响环境的典型性。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紧密相连又互相作用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是典型创造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恩格斯要求现实主义文学,“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深刻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辨证关系。

首先,典型环境决定着、制约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

其次,典型人物影响着、改变着他的环境。

再次,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第五章叙事性作品

1.叙事题材

2.叙述方式

3.叙述模式

1.叙事性作品:

是同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

叙事性作品是通过生活事件的叙述和具体环境的描绘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所以,人物、情节和环境的有机构成便成为叙事作品的题材。

2.情节:

是叙事性文学作品内容构成的要素之一,它是指叙事作品中表现人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3.场景:

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

4.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

二者就是叙事学所说的时间的“双重性”。

故事时间,就是故事或事件本身发展固有的自然时序。

叙述事件,指的是叙述的时间顺序,是叙述者根据一定意图安排的。

叙事作品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只是叙述时间,而故事时间是隐性的,读者需要依靠理性和经验,从叙述事件中去体认,或者根据这种体认在心目中将它复原出来。

5.情节的构成离不开事件、人物和场景,对这三者加以展开说明:

事件是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在叙述中具有相对独立性,所以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在叙事性作品中,事件和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就是人物,但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场景就是叙事作品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活动的场所。

(对这三者稍加展开即可)

6.人物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1)一般而言,情节、事件都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因此同情节相比,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2)因为社会历史本由人的活动所构成,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在叙事文学中的地位,文学要反映社会生活就不能不写人。

从文学的本质上说,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决定了文学必须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去反映人。

正因为如此,在叙事作品的各种题材中,都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3)但是,在有些情节小说中人物不过是为了构造情节而设置的,本身见不出完整的、活生生的真实性格特征来,人物只是情节发展中的行动元。

7.叙述者的职能

(1)叙述职能

(2)管理职能

(3)交际职能

(4)证明职能

(5)思想职能

8.叙述视角的几种类型:

(1)叙述者>人物。

就是叙述者比任何人物知道得都多,他全知全能,而且可以不向读者解释这一切他是如何知道的。

(2)叙述者=人物。

就是叙述者所知道的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叙述者只借助某个人物的感觉和意识,从他的视觉、听觉及感觉的角度去传达一切。

(3)叙述者<人物。

这种叙述视角是对“全知全能”视角的根本反拨,因为叙述者对其所叙述的一切不仅不全知,反而比所有人物知道得还要少,他像是一个对内情毫无所知的人,仅仅在人物的后面向读者叙述人物的行为和语言,他无法解释和说明任务任何隐藏的和不隐蔽的一切。

它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优点是极富戏剧性和客观演示性,叙事的直观、生动使得作品表现出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9.叙述模式:

(1)情节模式就是以情节结构作品的叙述模式。

在小说艺术的幼年阶段,由于艺术手段的缺乏,为了吸引读者,只得求助于情节。

这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最常见的模式。

如《水浒》、《西游记》。

(2)心理事件模式的基础是人物的内心冲突及其活动规律。

这种模式有几种具体形态:

意识流动与放射;

现实时空与心理时空交错,而重在表现后者;

外表为情节模式,骨子里是心理结构;

在简单的外部故事框架中,切入丰富而独特的感官印象。

如《红高粱》等。

(3)象征模式,有具体的象征和整体的象征。

具体的象征中,象征物直接进入作品的结构并推动着作品的发展,它就是一个须臾不可离的道具,作品紧紧围绕着它来展开。

如陆文夫的《井》。

在整体象征小说中,其象征涵义并不是来自特定的意象,而是来自形象体系的整体。

如韩少功的《归去来》。

7.故事与情节的联系与区别:

(1)故事是指写入作品中的一系列有联系的事件,人们混淆故事和情节的界限,主要就是说不清情节和这类事件的区别。

(2)叙事作品中的各种事件脱胎于生活中的事件,但它是对后者的筛选、补充、改造和组合的结果,是作为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彼此联系的。

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情节,二者具有不同的品格。

(3)但二者也有联系,情节是在故事基础上形成的,是对故事组织构造的结果。

8.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从属事件和中心事件的相互关系:

(1)中心事件处于情节发展的中轴线上,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必要环节。

(2)从属事件一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不起推动作用,不是故事情节向前发展中的必不可少的一环,只对介绍人物、交待场景、塑造形象、渲染气氛起一定作用,使故事的意义得以显现和丰富。

(3)二者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缺少了推动情节的中心单位,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就会被破坏;

而缺少了塑造形象的从属事件,就会影响到故事的生动性、丰富性和深厚的意蕴

第六章抒情性作品

1.抒情的现实依据

2.抒情话语与抒情方式

1.抒情性作品:

是与叙事性作品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以表现人的主体情感活动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通常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两大类。

2.抒情动机:

是指作家从事创作活动的内在需要或驱动力,它是与作家特定的主观愿望或目的需要相联系的,充满了复杂性。

3.悖论:

是指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同时出现在语句中,致使表面上自相矛盾,却在更高的真实层面上表达出情感的复杂状态的一种抒情话语形式。

4.作者与抒情主人公的关系:

抒情主体的个体建构影响着抒情作品的品质,作品中抒情主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正式建立在抒情主体——作者的基础上,所以说,作者和抒情主人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我们决不能断定作者就是抒情主人公。

因为作者本身毕竟是现实世界中的人,而抒情主人公却出于虚拟的审美视界中。

在审美的世界中,作者总会在更高的审美理想指导下去抒发作为艺术真实的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即通过审美提炼后的情感。

因此,处于创作状态、艺术世界中的创作者,以现实世界当中的作者的真正人格,或者说作品的艺术风格与作者的实际人格总是有差距的,不能将两者简单的统一起来,或断定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

(可以举中国古代的诗歌为例)

5.作品中所使用的抒情话语方式:

(1)比喻与象征

(2)夸张与对比

(3)悖论与反讽

(4)反复与对偶

6.分析作品中的情景交融方式:

(1)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在抒情性作品中,抒情者常常借具体可感的事物、景物传达出内心抽象的情感。

(2)情景交融,景情相生:

抒情者在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创作过程中,总是追求一种更高级的情景关系——意境。

借助作品中的实景和由实景引发出的虚景,抒情者与接受者进行着意味无穷的情感与思想的对话与交流。

读者在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中获得了更为丰富、深刻的审美意蕴。

(可以举柳宗元的小品文或者宋词为例)

7.抒情散文“形散神聚”的问题。

所谓“形散”,首先表现为文章选材广阔自由,散得开;

其次,散还表现在写作笔法上的自由灵活。

所谓“神聚”,是指无论散文的选材、表达形式上多么自由,作为抒情性文学,它总是以意为主,意气贯通的。

8.在抒情性作品中,作家怎样呈现其主体的心灵世界。

(1)通过情感经验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通过对现实世界感受的总结。

(3)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

7.中国古代中立言的抒情动机:

抒情者在抒发情感的同时,往往会领悟到鸟语花香、人生世事所传达的生命信息和意义。

这样他们就会在赞美天地万物的所得中,通过抒情揭示出生活或客观世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达到情与景的统一。

这种对生活本质的解释往往伴随着作家深刻的理性思考,反映着作家的人生观和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受,这样也便是作品具有某种立言的性质。

9.情感在抒情性作品中的地位:

其一,情感包含人的主观感受、心理情绪、生命体验等丰富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